无限之开荒者(校对)第2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2/780


第一百二十五章
原来你这个皇帝,做得这么憋屈吗
  病榻前,赵煦躬身一礼,道:“给皇祖母请安,孙儿来看您老人家啦!”
  太皇太后微微睁开双目,看着赵煦,有气无力的道:“你来干什么?还不赶紧派人去找皇上与国师?”原来她把赵煦当成李彦那个替身了。
  “太皇太后,煦儿不就在你面前吗?你还上哪去找?”
  太皇太后听到这个声音,双目圆睁,转过头去看向说话之人,激动万分的想要坐起来,却终究未能如愿,急道:“国师,你快帮哀家看看,哀家这是怎么了?你明明已经为哀家补足了心力,哀家的心力为何还会枯竭?”
  “唉……”肖鹏一声叹息,惋惜道:“太皇太后,须知人力有穷时,我虽掌握了一些神仙手段,但终究不是真正的仙人,况且太皇太后如今的情况,便是大罗金仙也回天无力了。”
  “两年前你只是心力枯竭,心脏还是好的,我尚能以法力补足你的心力,可如今,连你的心脏都已经坏死,便如以碗盛水,水干了尚可重新倒入,可若连碗都破了,又如何盛水?”
  太皇太后面如死灰的看着肖鹏,肖鹏说的道理很浅显,她一听就明白,归根究底,是自己的心已经死了。
  “唉,终究还是要有这一天的。”太皇太后明白自己已经无法可治,必死无疑后,反而平静下来,转向赵煦道:“官家,哀家要走了,可有几句话,哀家一定要跟你说,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万望官家能听哀家一言。”
  “皇祖母请说,孙儿必铭记于心。”赵煦恭恭敬敬的道,心下却添了一句,“但照不照做却是不一定了。”
  “官家,祖宗创业艰难,天幸祖泽深厚,得有今日太平,但你父皇执政时举国鼎沸,险些酿成巨变,至今想来犹有余怖,你道是什么缘故?”
  赵煦嘴角勾起一抹戏谑的笑意,道:“关于这个问题,皇祖母不是自孙儿年幼时就在跟孙儿说了吗?父皇是听信了王安石的话,更改旧法,以致害得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太皇太后无丝毫血色的脸微微一动,叹道:“王安石有学问,有才干,原本不是坏人,用心自然也是为国为民,可是……唉……可是你父皇,一来性子急躁,只盼快快成功,殊不知天下事情往往欲速则不达,手忙脚乱,反而弄糟了。”
  她说到这里,喘息半晌,接着道:“二来……二来他听不得一句逆耳之言,旁人只有歌功颂德,说他是圣明天子,他才喜欢,倘若说他举措不当,劝谏几句,他便要大发雷霆,罢官的罢官,放逐的放逐,如此一来,还有谁敢向他直言进谏呢?”
  肖鹏听了太皇太后这几句话,目光中倒是露出几分赞赏之色,开口对赵煦道:“煦儿,你皇祖母这几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你用心记下,日后一定要虚心纳谏,须知忠言逆耳,往往你不爱听的,反而是真正为你好的。”
  太皇太后闻言感激的看了肖鹏一眼,转而看向赵煦。
  “是,弟子谨记师尊教诲,多谢皇祖母提点。”赵煦恭恭敬敬的应下,转而一声叹息,道:“父皇虽好高鹜远了些,但他心下终究是想造福于民的,可惜他的良法美意,都让小人给败坏了。”
  太皇太后吃了一惊,颤声问道:“什……什么良法美意?什……什么小人?”
  赵煦目光灼灼的看着太皇太后,沉声道:“父皇手创的青苗法、保马法、保甲法等等,岂不都是富国强兵的良法?只恨司马光、吕公著、苏东坡这些腐儒坏了大事。”
  太皇太后脸上变色,撑持着要坐起身来,可是衰弱已极,要将身子抬起一二寸,也是难能,只不住的咳嗽。
  赵煦见状淡淡道:“皇祖母,你别气恼,多歇着点儿,身子要紧。”他虽是劝慰,语气中却殊无亲厚关切之情,而且他明知太皇太后已是弥留之际,却还如此说话,显是半点诚意也无。
  肖鹏无奈的摇了摇头,看来这小子对太皇太后的怨念还真不是一般的深啊!不过肖鹏也不想说什么,赵煦若不是遇到了他,也没几年好活,而太皇太后在赵煦小时候所做的事却是主因,那时赵煦生病,太皇太后却不许御医为他诊治,以至落下了病根,英年早逝。
  太皇太后咳嗽一阵,渐渐平复下来,叹道:“官家,除了这两年,你算是做了七年皇帝,可是这七年……这七年之中,真正的皇帝却是你皇祖母,你什么事都要听皇祖母吩咐着办,你……你心中一定十分气恼,十分恨你皇祖母,是不是?”
  赵煦淡淡道:“皇祖母替孙儿做皇帝,那是疼孙儿啊!生怕孙儿累坏了,用人是皇祖母用的,圣旨是皇祖母下的,孙儿清闲得紧,哪有什么不好?怎么敢怪皇祖母了?”
  太皇太后深深的叹了口气,目光突然变得慈祥了几分,看着赵煦轻声道:“你十足像你父皇,自以为聪明能干,总想做一番大事业出来,你心中一直在恨哀家,哀家……哀家难道不知道吗?”
  赵煦微微一笑,自嘲道:“皇祖母自然是知道的了,大内侍卫首领是皇祖母的亲信,内侍太监头儿是皇祖母的心腹,朝中文武大臣都是皇祖母委派的,孙儿除了乖乖的听皇祖母吩咐之外,还敢随便干一件事,随口说一句话吗?”
  赵煦说到这,阿朱阿紫,王语嫣,甚至连梅兰竹菊看向赵煦的目光都带上了几分同情,对太皇太后却是多了几丝忿忿,王语嫣心下充满了怜惜,“人人都道做皇帝多么风光,表哥一家更是世世代代都只有这一个目标,原来你这个皇帝,竟然做得这么憋屈吗?你以前过的,竟是这样的日子。”
  太皇太后听完赵煦的话,双眼直愣愣的看着帐顶,她突然想明白了一些事,苦笑道:“你一定在天天盼着今日吧?只盼哀家一旦病重死去,你……你便可以大显身手了,你跟着国师学了两年,如今定是学成归来了。”
  “本来哀家的寿元该在一年半以前就耗尽的,国师故意为我续了一年半的命,便是要为你争取时间,国师真是用心良苦啊!你有国师扶持,当真是好福气,呵呵,如此说来,你如今或许真的能做一个好皇帝呢!无论如何,还是要感谢……感谢国师多赐予了哀家一年半的寿元。”
  “唉,太皇太后言重了,都是为了大宋江山,天下百姓,你也不必谢我。”肖鹏摆摆手,轻叹道:“不论你的出发点为何,终归是将煦儿给扶上了皇位,这才让他有了一展抱负的机会,总的来说,你对煦儿还是有那么些恩情的。”
  赵煦闻言面无表情的道:“是啊!弟子的一切都是皇祖母所赐,当年若不是皇祖母一力主持,父皇崩驾之时,朝中大臣不立雍王,也立曹王了,皇祖母的深恩,孙儿又如何敢忘记?只不过……”
  太皇太后瞥了他一眼,淡淡道:“只不过怎样?你想说什么,尽管说出来就是,哀家反正快死了,你又何必吞吞吐吐?”
  赵煦点点头,沉声道:“只不过皇祖母之所以立孙儿为帝,不过是贪图孙儿年幼,皇祖母自己可以亲临朝政罢了。”
  太皇太后缓缓点了点头,道:“你的话不错,哀家确是要自己来治理国家,这九年来,哀家治理得如何?”
  赵煦微微一笑,从怀中取出一叠李彦先前交给他的纸来,道:“皇祖母,朝野文士歌功颂德的话,这九年中已不知说了多少,只怕皇祖母也听得腻烦了,这是我大宋细作这几日送来的几条情报,说道辽国宰相有一封奏章进呈辽帝,提到皇祖母的施政,这是敌国大臣之论,皇祖母可要听听?”
  太皇太后叹道:“德被天下也好,谤满天下也好,哀家……哀家是活不过今晚了,辽国宰相……他……他怎么说哀家?”
  赵煦抽出一张纸,道:“那宰相在奏章中说皇祖母,自垂帘以来,召用名臣,罢废新法苛政,临政九年,朝廷清明,华夏绥安,杜绝内降侥幸,裁抑外家私恩,文恩院奉上之物,无问巨细,终身不取其一……”
  赵煦读到这里,顿了一顿,见太皇太后本已没半点光采的眸子之中,又射出了几丝兴奋的光芒,接下去读道:“人以为女中尧舜,呵呵,这一点倒是与当年师尊对皇祖母的评价一模一样呢!”
  太皇太后喃喃道:“人以为女中尧舜,人以为女中尧舜,就算真是尧舜,终究也是难免一死。”
  突然之间,她那正在越来越模糊迟钝的脑中闪过一丝灵光,急问道:“辽国的宰相为何提到哀家?官家,你……你可得小心在意,他们知道哀家快死了,想欺侮你。”
  赵煦年青的脸上登时露出了骄傲的神色,说道:“想欺侮朕,哼,话是不错,可也没这么容易,契丹人有细作在东京,知道皇祖母病重,可是难道咱们就没细作在上京?他们宰相的奏章,咱们还不是都抄了来?”
  说到这赵煦又抽出第二张纸,道:“皇祖母,这还有另一份情报,你听过之后,便是走也可走得安心了。”
第一百二十六章
太皇太后龙驭宾天、挑战林冲的赵煦
  赵煦展开第二张情报,读道:“中原奇人中神通,于少室山再展神威,召天雷而下,瞬息间灭千余人,南朝有此异人,大辽无有胜算,慎行。”
  太皇太后惊喜交加,看向肖鹏,道:“这……这……国师,这都是真的?”
  肖鹏点点头,道:“虽传言有些失实,不过肖某最近的确道行大进,如今人数对肖某来说,已彻底无用,十万百万人肖某尽可一人屠之,只不过他们不知道,我辈修行中人不可仗道法屠戮过多生灵,否则有干天和,必遭天谴。”
  “他们不知道正好,如此可为煦儿争取更多时间,等到大宋军队的战斗力提升起来,大宋便不怕任何外敌了。”
  赵煦两眼放光的接口道:“不但不用再惧任何外敌,朕更要开疆拓土,向外扩张,一统四海,威凌天下,建立大宋不世基业,我大宋兵多粮足,打得起大仗。”
  太皇太后大惊,急道:“官家不可,兵凶战危,生灵涂炭,可千万不要穷兵黩武,咱们人多粮足,那是不错的,但大宋人文弱,不及那些苦寒之地的蛮夷勇悍。”
  “何况一打上仗,军民肝脑涂地,不知要死多少人,要烧毁多少房屋,天下不知有多少人家要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为君者胸中时时刻刻要存着一个‘仁’字,别说胜败之数难料,就算真有必胜把握,这仗,能不打,也还是不打的好。”
  听闻太皇太后此言,肖鹏对她的看法倒是改变了少许,轻叹道:“太皇太后心怀百姓,仁字当先,肖某佩服,只是终究是过于妇人之仁了些,咱们顾念打起仗来,会生灵涂炭,死伤无数,可那些番邦蛮夷会顾念吗?”
  “当年的五胡乱华,辽国的时时进犯,死的人,烧毁的房屋便少了么?若想战火不烧到自家土地上来,那很简单,只需御敌于国门之外即可,将战场放在敌国的土地上不就行了?被动的防御对自己的伤害是最大的,只有主动出击,扫平天下,大宋才能得享真正的太平盛世。”
  “御敌于国门之外……御敌于……国门之外,我大宋军队,真能做到这一点吗?”太皇太后有满腔言语要说,却觉得精力在一点一滴的离身而去,眼前一团团白雾晃来晃去,脑中茫茫然的一片,说话也是艰难之极。
  太皇太后突然一个激灵清醒过来,脸上一片潮红,精神似乎瞬间回到了躯体内,肖鹏却知道,她这不过回光返照罢了,“官家,国师,你们可知什么是万全之策,必胜之算?”
  肖鹏含笑不语,看向赵煦,赵煦却皱起了眉头,道:“选将练兵,秣马贮粮,与敌在疆场上一决雌雄,有可胜之道,却无必胜之理。”
  太皇太后点头道:“你也知道角斗疆场,并无必胜之理,但咱们大宋却能不战而屈人之兵。”
  赵煦嗤笑一声,不屑道:“与民休息,颁行仁政,即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不是?皇祖母,这是司马光他们的书生迂腐之见,济得什么大事?”
  太皇太后闻言有些激动,急道:“司马相公识见卓越,你怎么说是书生迂腐之见?你是一国之主,须当时时披读司马相公所著的《资治通鉴》。”
  “千余年来,每一朝之所以兴、所以衰、所以败、所以亡,那部书中都记得明明白白,咱们大宋土地富庶,人丁众多,远胜辽国十倍,只要没有征战,再过十年、二十年,咱们更加富足,辽人悍勇好斗,咱们只须严守边境,他部落之内必定会自伤残杀,一次又一次地打下来,定然元气大伤……”
  太皇太后话未说完,却被肖鹏打断,接口道:“然后大辽之侧的女真族乘势而起,灭了大辽,建立一个更加强大的大金,将大宋打得落花流水,连汴梁都保不住,只得南逃……太皇太后,你见识是有的,只是你到现在还没弄明白一件事。”
  “你所思所言,不过是凭自己几十年的经验眼光来推算,得出的结论,而肖某,却是以卜算之术窥得天机,对于未来五百年之事已算得清楚明白,了如指掌,我给煦儿编了一部治国要略,里面许多政令新法,皆来自于后世,那都是取得了显著效果,制造了一个个盛世的良法。”
  “所以,你就放心吧!煦儿一定会开创出一个真正的大宋盛世。”
  赵煦闻言双目暴亮,昂然说道:“皇祖母,你还有何话说?”
  太皇太后听完肖鹏的话,强撑着不咽下的那口气终于咽下,她最后的意识是:“这孩子是当今皇帝,他有他自己的主意,他还有一个神仙一样的师尊扶持,我再也不能叫他听我话了,我是个快要死的老太婆,他是年富力壮的皇帝,他是皇帝,他是皇帝,他是……皇帝……”
  太皇太后缓缓闭上双眼,静止不动,赵煦见状,高喝一声,“来人,传御医。”
  御医很快到来,伸手为太皇太后一搭脉息,立刻跪伏在赵煦面前,道:“启奏皇上,太皇太后龙驭宾天了。”
  “传令下去,为太皇太后……行国丧。”
  ……
  三十六日之后,国丧结束,人心惶惶的朝廷终于安定下来,本以为大祸临头的旧党中人诧异的发现,皇帝并未有什么大动作,也没有想象中的大肆贬斥旧党的情况出现。
  之后一众旧党自以为自己了解了情况,那就是赵煦以不推行新法为条件,众大臣不得阻止他册封民女王语嫣为大宋皇后,此议一出,众旧党中人便连一向以迂腐著称的司马光都没有多作反对,对于这一点小小的荒唐之事,他们还是可以容忍的,总比皇帝将屠刀对准旧党的好吧!
  故此,王语嫣成为大宋皇后基本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梅兰竹菊四女则是被封为大内一品带剑侍婢,赐御赐金牌,全权负责皇帝安全,另外,赵煦着令工部在皇城之北修建护龙山庄,山庄的设计则是出自曹莫问之手。
  本来赵煦还打算正式册封肖鹏为国师,并昭告天下的,被肖鹏给阻止了,他虽偶尔喜欢装装逼,归根究底却不是个张扬的人,国师什么的,太高调,少部分人知道就行,要真的昭告天下,以后行走江湖恐怕都不自在了。
  东京八十万禁军校场。
  赵煦穿着便装,与肖鹏一起在禁军总教头恭恭敬敬的引领下在校场闲逛,校场十分巨大,几乎一眼望不到头,禁军们除了轮到值守与戍卫皇城的部队外,其他的皆在此处训练。
  “王统领,去把你手下所有教头都召集起来吧!不要透露我的身份,就说我是上面派来巡查的。”赵煦对禁军总教头王进道。
  王进是禁军总教头,亦为教头统领,却不是东京八十万禁军统领,真正统领东京八十万禁军的,乃是殿前都太尉,禁军都指挥使,此时当然不是高俅,也永远不可能是高俅了,因为高俅就在不久前,突然“中风”死了,苏轼还为少了个好助手郁闷了好几天。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2/78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