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之开荒者(校对)第6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48/780

  孙尚香年轻气盛,候孙权进内问安,当着国太面前,质问孙权,是何意思。
  孙权作声不得,孙尚香情知有异,便数落孙权道:“哥哥当初因惧曹操复仇,才结好刘皇叔,不惜以妹子远嫁荆州。”
  “母亲病重,妹子接到哥哥书信,便星夜赶回省视,今老母病愈,妹子嫁夫从夫,哥哥藉故托词,不一而足,是何理也?”
  “想必哥哥听了宵小之言,与荆益为仇,留妹子以作抵押?恨父亲大哥死在九泉,不能怜念妹妹,遂致此耳。”
  说到此处,不觉悲上心头,失声痛哭。
  吴国太见儿女伤心,也自陪着挥泪,切责孙权,孙权左右为难,没奈何将所有事情和盘托出。
  孙尚香听罢,不言不语,掩面入内,孙权宽慰了母亲,亦自出外。
  孙尚香回到自己房中,想起哥哥之语,为保全父兄基业起见,也怪他不得,自己一介女流,欲归不得,对不住恩重情深的丈夫。
  眼看着孙刘之交,就要分离,那时节进又不能,退又不可,千思万想,除却自己一死,更无第二条路径。
  次日起来,强作欢容,伺候老母,一连半月,绝口不提益州二字,孙权也就放下了心来。
  一日,孙尚香告诉母亲,言自己心中烦闷,欲出城外甘露寺一游,吴国太生怕女儿愁出病来,立时允许,教人告知孙权,派人招待。
  孙尚香辞别老母,心头泪落,带了侍女,乘车出府,到了甘露寺,游赏了一遍,倚着栏杆,望那建业城,宛在目前。
  长江万里,滔滔东下,心中暗道:“此水来自西川,去而不返,同着自己一样,此时不死,更待何时?”
  将手攀着栏杆,举身一掷,可怜一个聪明英果的绝世佳人,竟随着一片清流,魂归大暮了。
  众侍女措手不及,胆裂魂飞,寺里从人,急唤沿江渔舟捞救,那长江水势,到此处汹涌异常,又兼是天与全贞,哪里还捞得着?
  从人慌忙回府,报知孙权,孙权痛哭,里面吴国太已经晕倒在地,半晌方才醒来,只是痛哭。
  任凭百般劝解,哪里肯听,老年人看见心爱的女儿生生惨死,如何不气,一连三日,水米不沾,顿时魂归瞑瞑。
  孙权只捶胸痛哭,悔之无及,开吊成服,一照礼经不提。
  那消息长江上下,当作异闻,扬扬沸沸的传到荆州,关羽正接着刘备手书,请他送夫人归川,刚欲派关平前往迎回,听得此项消息,不觉大惊,急请徐庶入府,商议此事是否确实。
  徐庶眉头紧皱,沉重道:“以庶观之,十之八九为实,前闻许都消息,穆顺伏完被杀,曹操久有篡窥之心,惧孙刘之联合,必以利啖孙权。”
  “孙权欲立三分之局,必留主母不令西归,主母处于两难,唯自尽一途,国太年老,痛女亡身,尤为常有之事,可否遣人吊唁,藉悉实情?”
  关羽勃然怒道:“吴不告哀,何吊之有?孙权见利忘义,害死我主母,此仇不可不报,即烦军师传令,叫下游诸将严防汛地,令刘琦伊籍整顿水师,枕戈待旦。”
  “差人星夜入川禀报主公,调子龙夫妇,并张苞廖化,军前听用。”
  徐庶长叹一声,点头应诺,即刻分派前往,关羽再令从事飞檄江夏守将徐盛,请转达孙权,速送孙夫人西还荆州,候了多日,杳无音信,关羽再无疑虑,立时下令,替孙夫人发丧,封江南宣告绝交。
第一百三十九章
这个天蓬,竖子不足与谋、曹操称帝、大战开启
  驻扎襄阳的张飞,闻听嫂嫂在江南死于非命,激起他三千丈无名孽火,依他的主见,立刻兴动倾国人马,前去报仇。
  亏着庞士元洞悉孙曹联合的原由,知道襄樊重地不可轻动,将此项情形,委宛曲折,跟张飞说个明白,张飞方才按捺下去,静候关羽命令不提。
  却说刘备受了建安旨意,正与诸葛亮商议进取汉中,以出长安,马超黄忠领兵,先后出发阆中下辩一带屯扎。
  忽然接到关羽三次手书,不觉凄然泪下,痛恨孙权,意欲起兵报仇。
  诸葛亮见状忙谏道:“主母凶终,理应报复,但近方议取汉中,不可同时树敌,待克复长安,然后令云长出兵,犹为未晚。”
  刘备依允,深恐关羽轻动,即令赵云夫妇带了张苞廖化,领荆州军八千,西凉军五千,沿江东下,直抵荆州,协同守御,以防吴军,要关羽暂时按兵不动,赵云夫妇领命自去。
  令诸葛亮前往阆中,督率诸将,进取南郑,诸葛亮拜辞出府,刘备自与法正并荆州军万人,坐镇成都,策应诸葛亮。
  刘备又思孙尚香恩爱情深,在武担山南设位,向东遥祭,招魂虚葬,文武百官,尽皆缟素相从,陪位祭奠,刘备掩袂痛哭,群下无不哀感,苦劝回府。
  赵云夫妇领兵顺流直下,到了荆州,见过关羽,马云禄入内见过关羽夫人。
  张苞廖化向前参见,随即赵云宣布主公本意,关羽敬谨受命,候赵云休息数日,遂领诸军,沿江沿湖,分途驻扎。
  隔江徐盛以吴侯失策,自酿兵端,此番荆州益戍增防,兵祸悬于眉睫,只得协同部下,尽心守御。
  ……
  “唉,这个天蓬,竖子不足与谋啊!”
  逍遥谷,至尊宝失望的摇头叹息,睚眦亦叹道:“东吴气运皆在你一人之身,少了你周公瑾,东吴气运十去其六,最后的结局,除覆灭一途,再无其他可能。”
  至尊宝闻听此言虽心下暗暗自得,但又怒孙权不智,可惜陆逊这小子太过年轻,根本劝不住孙权,鲁肃与徐盛甘宁等一干老将又不在,这才造成了如今这个局面。
  此时吴刚忽然开口插言道:“我倒觉得孙权的做法并没有错啊!刘备此时据荆益二洲,日益壮大,若他想保住三分天下之局,就必须早作打算,否则等刘备坐大,灭了曹操,到那时,江东基业不也同样不保吗?”
  肖鹏微微摇了摇头,笑道:“呵呵,吴刚你说的话大致是没错的,但是孙权没选好时机,此时曹操自合肥之战后虽略微势弱,但其势力依然是三大势力之最。”
  “孙权此时最好的做法,其实是坐山观虎斗,等到刘备与曹操两败俱伤,或者曹操被打残,对东吴再造不成威胁之时,再联曹与刘备计较不迟。”
  “且那时东吴可在联合之时占据主动,此时过早入局,反而让曹操的驱狼吞虎之计得逞。”
  “如此一来,曹操不但缓解了自己的危机,更是将东吴拖下水,须臾之间就能强弱分明,到那时,三分天下之局同样不复存在,而东吴受地域限制,是不可能做到鲸吞天下的,所以小六才说孙权不智。”
  听了肖鹏的话,吴刚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肖鹏指指玄光镜,道:“继续看下去吧!到了这一步,不出意外三国乱世很快就会结束了。”
  ……
  话说刘晔回到许都,将孙权情态一一禀知曹操,曹操大喜。
  不到两月,合肥守将张辽,报称细作自建业回来,言孙尚香投江身死,关羽对江南宣告绝交,现在关羽派赵云同着马良,领兵二万余人,在巴邱夏口附近一带驻扎。
  东吴调陆逊守濡须,调吕蒙守夏口,徐盛甘宁尽归节制,两处军队,日渐接近,早晚当有战事。
  曹操闻此消息,抚掌大笑道:“荆扬自相攻伐,孤无虑矣。”
  即令曹洪于许都南郊,昼夜督工,建造受禅台一座。
  曹洪领命,发军士并民夫三万前往修建,十日之内即行完毕,曹洪缴令。
  曹操令华歆向刘协索讨禅位诏书,选择良辰吉日,与刘协实行交代,文武百官赞谒如仪,刘协退就臣列。
  曹操改国号曰大魏,以汉时即位改元,徒挠观听,诏即称大魏元年,昭示天下,封建安皇帝刘协为山阳公,为国三恪,即日就国,同时大赦天下,以示君恩浩荡。
  以曹洪为大将军,曹仁为大司马,曹休为司隶校尉,曹真为城门校尉,封夏侯渊为南郑侯,夏侯惇为邰阳侯,许褚为舞阳侯,张辽为涡阳侯,李典为冠军侯,徐晃为翊阳侯,张郃为桐乡侯。
  以司马懿为丞相,华歆为御史大夫,郗虑为廷尉,刘晔为丞相府椽,贾翊为侍中,文武百官封关内侯者八十人,其余皆进爵有差。
  以次子曹丕为太子,封曹熊为濡阳王,曹植为东阿王,曹彰为任城王,曹彪为白马王,追封长子曹昂为宛哀王,少子曹仓舒为灵宝烈王,立妃卞氏为皇后。
  原本至此,曹操称帝虽名不正言不顺,但终究也有刘协禅位之举,可偏那华歆真个蛇蝎心肠。
  为防变故,也不候曹操旨意,暗遣勇士,随着山阳公刘协夫妇到了山阳,将他二人双双杀死,地方官吏只好以急病奏闻。
  曹操心知此乃华歆斩草除根之举,表面不能不辍朝三日,御赐祭吊,遮掩耳目。
  江东孙权,闻知曹操称帝,又遣张宏入许,称臣纳贡,曹操仍令其行大司马事,江南诸将,各加封爵,张宏拜谢,回转江东。
  在此轰轰烈烈之际,却又出了一件怪事,就是东阿王曹植弃位潜逃,莫知所向。
  曹操代汉而兴,改元大魏,大赦天下,华歆逆贼,弑杀山阳公夫妇,一人传十,十人传百,消息便传到了荆州,关羽本受建安皇帝特殊知遇,一听建安已亡身弑,不觉抚膺大恸。
  一面遣人飞报入川,一面率领文武将吏,尽皆缟素,出荆州北郊,大临三日,整军搜卒,秣马厉兵,候刘备命令,出兵讨贼。
  刘备接到关羽手书,挥泪就位,吩咐法正传下命令,大小将士文武官员,一律挂孝,为建安皇帝发丧。
  追上尊号曰孝献皇帝,仍用建安年号,承制授军师中郎将诸葛亮为左将军,出兵讨曹,总摄东征诸军事。
  诸葛亮在阆中接到刘备军令,立时升帐,马超、黄忠、魏延、马岱、李严、王平、张嶷、张翼、陈式、雷同、马忠、刘琰、廖立、吴兰、李丰等,率领偏裨将校,环立帐前,静听指挥。
  诸葛亮立在帐前,手握羽扇,拱手躬身道:“众位将军,今曹操逆贼,倾覆汉祚,推刃君亲,大逆不道,皇叔受先帝手诏,继汉家之绝祚,为国除贼。”
  “亮以不才,忝膺重任,各位将军,受国厚恩,务宜协力同心,中兴汉业,上继云台诸将之勋名,亮亦与有荣光也。”
  诸将军齐声应道:“愿听元帅指挥。”
  诸葛亮见状不再赘言,羽扇轻摇,豁然转身,拨出令箭,各发军令,“马岱何在?”
  马岱出列接令,“末将在。”
  “我军进取汉中,夏侯渊必求救于长安,马将军,你可带领三千人马,由阴平武都,仍回天水,启知马太守,协同姜维,各领三千人马,骚扰汧阳宝鸡一带。”
  “此战关键,在于多设疑兵,虚张声势,随时进退,不可深入,使彼不敢撒陇坻之防,置彼重兵于无用之地,则吾事成矣。”
  马岱领命,拔队起行。
  “黄忠何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48/78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