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唐(校对)第18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9/984

  章回可不是后世那种酸腐,其人治学,首重的仍然是实用,谋求的经国治政,强调的是君子六艺,缺一不可。像章回本人,当真穿上盔甲,提起横刀,那也是可以斩将夺旗的,纵然比不得石壮屠春这样的猛将,但也绝对不逊色于一般将领了。
  欣欣然地回到洛阳归仁园,屠虎却已是等候多时了。
  “你来的正好。”屁股还没有坐热,李泽便兴奋地对屠虎道:“章回先生答应去我武邑,有此人在,便如种下一棵梧桐树,必然会引得众多凤凰来栖,更重要的是,可以为我们培养无数俊才。”
  “公子是想让我安排章先生北去武邑的路程吗?”屠虎问道。
  李汉点了点头:“正是。我现在正处在风口浪尖之上,不知多少人的目光盯着我,而章回先生也是名动天下的人物,他蜗居小乡村,那些人是得其所哉,但如果他要去我哪儿,只怕便有许多人会不乐意,说不得会有人生出些歹意来。”
  屠虎微微点头。
  “章回先生此行,不能出一点差错,所以此行的安排,你一定要亲自经手,所有的环节都要考虑周全。所需人手,随意调用。”李泽道:“而我拜访章回先生,恐怕也是瞒不过人的,所以这一次的安排,你一定要小心从事。”
  “我明白了。公子放心,不知什么时候启程?”屠虎问道。
  “越快越好,章先生哪里随时都可以走,只等你这边一切安排就绪就行。”
  “是。”屠虎点头道。
  “你今日找我,是生意的事情有了眉目了吗?”屠虎做事,李泽一向是放心的,老于江湖也熟悉政务的屠虎,对于这件事情的重要性的认知,并不需要李泽做过多的提醒。
  “不仅仅是有了眉目,而是几乎已经办妥了。”屠虎笑道:“有了东都防御使福王殿下的这块金字招牌,无往而不利。如今义兴堂已经在洛水码头边盘下了三间盘铺,另外在归仁坊买下了两间仓房,现在正在装点门面,只等门面装点好了,就可以开业了。”
  “这是福王对我们的补偿。”李泽微笑着道:“那几间铺面在码头边上?”
  “是!交通方便,很适合我们做事。”屠虎微笑着道:“有了这几间铺面,我们在洛阳便算有了立足之点,接下来易州的砚,赵州的丝绢,深州酥糖,沧州酒等各具地方特色的商品便可以出现在洛阳了,而我们的经营模式和手段,可远远不是洛阳本地的这些商户可以比拟的,很快,我们便能在这里占据一席之地,继而能成为这里的龙头之一,掌握上话语权。”
  “好好地抱着福王殿下这根大腿才好行事。”李泽提醒道。
  “公子,咱们自家的名头已经够硬了,当然,福王殿下这面旗子也不能放,到时候,我自然会分给他一些干股,便说是公子的意思。”屠虎笑吟吟地道。义兴堂的结营手段,在得到了李泽的言传身教之后,那些各地的掌柜,当真是视其它竞争者如无物,而强大的背景,厚实的资金支持,又让他们不惧于其它任何的打压,在这双重的加持之下,义兴堂所至之处,与他竞争者无不是哀鸿遍野,要么被兼并,要么便是破产倒闭。
  此时的洛阳,仍然是大唐的商业中心,能在这里执商业之牛耳,其话语权自然非同小可。而掌握了话语权,也就掌握了定价权,一言能让人成为巨富,也能一言让人沦为赤贫。
  李泽在洛阳锲下钉子,其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利用这里的运河之利,将他的手伸进江南去,随着南方的大开发,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别人不知道这些,李泽又如何不知道?
  湖广熟,天下足。这可不是说说而已,而这句话出现的时候,天下的人口可比现在多了不知有多少倍?争夺天下,岂能放弃南方之利?而任何事情,如不能及早布局,将来必然会事倍功半。
  现在李泽在政治之上还无法影响到南方,便只能先将经济这只小手伸进去。现在他掌握的北地诸地,想来也对南方的那些巨商大贾有着莫名的吸引力。
第二百九十三章:进长安
  有手段,有钱,当然,更有坚实无比的后台,义兴堂在洛阳顺顺利利地开业了。义兴堂现在靠的两根大粗腿,也算得是现在大唐最粗的两根大腿了。千牛卫大将军李泽,实辖数镇,治下子民数百万。另一根大腿便算是福王李忻了,他可是洛阳现在实际的掌控者。
  成德通过昭义节镇打通了往洛阳的商道,成德,横海,振武等地的货物便顺着这条商道源源不绝地抵达洛阳。如何在一个新地方打开销路,进而霸占市场这种事情,义兴堂可谓是熟门熟路,信手拈来。开业当天,便在洛阳坊市之中形成了一股热潮。
  在这个节镇割剧的时代,商道被严重阻塞,一地商品想到顺利抵达另一地,要么是半道便被人巧取豪夺,要么便是被课以重税,等到了地头,别说赚钱了,能不亏本儿就算是不错了。但现在这条商道的打通,使得成德的货物顺顺当当地抵达了洛阳,过昭义的时候,薛崿只是象征性地征收了一点税务而已。这让义兴堂的货物在洛阳具备了强大的竞争力。
  而在这股热潮快要退去的时候,义兴堂的各种促销手段便紧跟而至,将这股热潮持续地延伸了下去。
  等到热潮完全退去的时候,义兴堂已经在洛阳有了一席之地,屠虎也不出意外地成为了洛阳具有真实影响力的商界大佬,而各种商业邀约便也应声而来。能在洛阳占据一席之地的商人,无不是人中精英,纵然不知道义兴堂的背景,但只消看到这个义兴堂能打通这样一条商道,便能明白背后代表着什么。
  北地虽然现在陷入到了战乱之中,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战乱便代表着当地的生产基本已经被摧毁,如果能将自己的货物运到那边,便且能顺利地销售出去,那么这利润显然比在洛阳分发出去要更有赚头,甚至可以用暴利来形容。
  战争,代表着毁灭,但对另一些人来讲,却也代表着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更多的财富。
  但要获得这些,便需要在那个战乱频发的地区有一个强劲的合作对象,而现在义兴堂显然便是这样的一个合作伙伴。
  不过粥少僧多,想要与义兴堂合作的人太多,而很显然,义兴堂是不需要这么多的伙伴的,想要成功搭上这条线,就看各自的本事,当然,还有背手大人物们的较量了。
  而对于义兴深圳来说,据点已经成功建立,剩下的就是深耕了。屠虎当然要慎重选择他的合作伙伴,因为打入南方,也是李泽给他布置的任务之一。
  在屠虎忙着这一切的时候,李泽一行人等已经过了潼关,正式踏上了关中的土地。
  关中南倚秦岭山脉,渭河从中穿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从战国时起就有“四塞之国”的说法,所以汉代张良用“金城千里”来概括关中的优势劝说刘邦定都关中。战国时期,张仪向秦惠王陈说“连横”之计,就称颂关中“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贸,沃野千里,蓄积多饶”,并说,“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这比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称谓早了半个多世纪。这是因为关中从战国郑国渠修好以后,就成为了物产丰富、帝王建都的风水宝地。
  但历经了数百年的繁华之后,长安已经失去了天府之国的称谓,长时间被作为帝都,带来的最大的副作用便是人口的大量集中,此时的长安,汇集了大约两百万人口,光是城墙之内,便有上百万之巨,整个都城的占地规模,达到了八十四平方公里,这是一个相当恐怖的数据。
  两百万人口,一天需要消耗的生活物资那是一个让普通人难以想象的数字,即便是在李泽原先的那个时代,放眼天下,超过两百万人口的城市也是不多的。这也导致了关中地区根本就养活不了这么多的人口,于是需要的巨量的物资便不得不依靠从外面运进来。
  一旦外来物资的通道被掐死,长安立时便会陷入困境当中。
  更为重要的是,太多的人口,太大的城市,也为战争时期的防御带来了太多的困难。人口太多在战争时期并不代表着可以征发更多的士兵,因为士兵是要吃饭的。没有饭吃,太多的人口便是巨大的不稳定因素。
  事实上,在唐时期,整个长安的防御力量是分散在四关的,东潼关,西散关,北萧关,南武关,长安的防御体系便是依据这四关而打造的,一旦这四关之中的一关被打破,长安基本上也就守不住了。
  二十万神策军,除了五万驻扎在洛阳之外,剩下的十五万,便基本上分布在长安城以及周边四关中。听起不少,但分散开来之后,其实每地也并不多。
  李泽抵达洛阳的时候,身边只剩下了七十余名护卫,但到潼关的时候,可是有着福王李忻派出的三千神策军护送。到了潼关的时候,隶属于福王的三千神策军将李泽等人交割了出去,替代他们护送李泽到长安城的变成了潼关的神策军。
  让李泽意外的是,在潼关等着迎接他的,是一个他闻名已久,但却没有见过面的老熟人,陈邦召。
  在成德与卢龙冲突伊始,朝廷打算契入北地蕃镇之间的人物,便是陈邦召,只可惜,因为李泽的异军突起,也因为成德在大败之后迅速稳定了政局,而在随后的反攻之中,不但灭了横海,振武,甚至还压下了卢龙的瀛州,便使得这一计代胎死腹中。也逼得朝廷不得不改弦易辙,转而拉拢李泽。
  抛开这些不谈,单从朝廷准备派出陈邦召去当时乱成一锅粥的北地,便足以能看出此人的能力来。
  而现在的陈邦召,则是官封冠军大将军,统带着潼关以及武关的八万神策军。而主力,则主要驻扎在潼关地区。
  潼关名义上是关,但实际是可是控制着相当大的一片区域,与黄河津渡共同形成一个防御体系。潼关处于北方龙门津、蒲津,东方风陵渡、茅津之间,是整个防御体系的重心,控制了潼关及其周边津渡,对于关中政权而言,便可有效控制河东与河洛。潼关若失,则长安必然不保。
  朝廷将陈邦召放在潼关,那是对他相当的信任。
  “陈大将军,久仰大名了。”看着面前个子不高,但却满面精悍之色的武将,李泽抱拳微笑见礼。冠军大将军和他的千牛卫大将军一样,都是正三品上的武职。当然,论起朝廷对陈邦召的信任,自然不是李泽能比的,而潼关的重要性,也要比成德更为重要。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现在能影响天下大局的,却又是李泽这位千牛卫大将军。李泽如何做,可以说关系着现在大唐朝廷的存亡。而陈邦召虽然统领大军,但却只能守,不能攻。
  陈邦召也在看着李泽。人生际遇,有时候真是说不清楚,他就任冠军大将军的时候,李泽还名不见经传,那时候,还甚少有人知道此人的真实身份,但短短的两年时间,李泽却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一个白丁转瞬之间青云直上,成为了横海节度使,千牛卫大将军,与他平起平坐了。
  当然,陈邦召很清楚,李泽除了有一个好爹之外,更多的则是他自己的努力,高象升可是将李泽的那些事情,事无巨细地都向朝廷作了汇报。
  虽然年轻的不像话,但此人,却是一个真正的厉害人物。
  现在这个人物乖乖地到了长安,还送来了母亲,妻子作为人质,这让陈邦召很是欣慰,因为这代表着李泽,对于朝廷还是很忠心的。
  其实当李泽动身到长安的时候,三镇合并,便已经成了不容置疑的事实了,这个名份,朝廷即便再不放心,也得给,否则北地局势必然要生变。
  一个强大的节镇即将诞生,而这个节镇的主人,是一个还不到二十岁的少年。
  今年,李泽还只有十七岁。
  “李帅纵横北地,灭横海,吞振武,夺瀛州,纵横驰骋,所向无敌,陈某才是真正的久仰大名啊!”陈邦召感慨地道:“自古英雄出少年,古人诚不欺我也。”
  “时也势也,李某不过是适逢其会而已,陈大将军谬赞了。”李泽满面笑容地打量着列队于道路两军的神策军,看起来军容严整,纪律森然,应当是一支战斗力颇强的军队。不过到底如何也很难说,因为长安神策军,似乎又有十几年没有打过仗了,老一发的那一批,现在差不多都退下去了,不像下面的节镇,今日你打打我,明日我打打你,小打小闹的就没有停止过。
  “李帅此将赴长安,便由陈某一路护送。”陈邦召微笑着道:“与李帅一路同行,正好向李帅讨教讨教。”
  “大将军这是要折煞我了,说到治军,战争,是我这个后生小子向身经百战的大将军讨教才对。不瞒大将军说,眼看着便要与张仲武对垒,我这心里可是忐忑得很呢!”李泽笑道。
第二百九十四章:入都城
  三月三日,李泽一行人在陈邦召的护送之下,抵达了灞桥。这里距离长安都城,已经近在咫尺了。神策军的护送任务也就到此为止,接下来迎接护送李泽等人的军队换成了自都城而来的皇帝元从禁军。
  陈邦召自然是要进京的,但数千神策军却是就此折返。
  今天是一个好日子。
  三月三,上巳节,是唐人出门踏青的节日,也是男女表达爱意的最好日子,灞桥两岸,无数青年男女穿着亮丽的衣服,于岸边载歌载舞,端地热闹异常。
  对于前来迎接李泽的左仆射王铎以及随行官员,还有那些元从禁军而言,这不过是平常之事,但对于包括李泽在内的这一众来自北地的土包子而言,可就算是大开眼界了。别说是其它人了,便是李泽,目光也久久地停留在那些仪态万千,各具神韵的美女们的身上。
  耶律齐的腿伤还没有好,不过此人坚决不肯乘车,而是用绳子将自己绑在马上,此刻目光呆滞,竟是口角流下涎水亦不自知。
  李瀚呆若木鸡,张着嘴巴呵呵傻笑,直到被身边的燕九用尖厉的小指甲狠狠地刺了他一下,他才如梦方醒。不过他看一看燕九,又转头看一看河水边上的那些女子,倒更是惹恼了燕九,伸手猛掐李瀚肋下软肉,只可惜李瀚整个人都像是一个铁疙瘩,扭了半晌,也不见其有什么反应。燕九小嘴一瘪,泫然欲泣。
  李泌冷冷地扫了一眼李瀚,李瀚这才干咳了一声,正襟危坐,双眼目视前方。燕九温柔,最大的脾气也不过是现在这模样,但李泌却是一个疯子,惹恼了她,真跟你没完。
  最淡然的倒是陈长平,他年纪比这些人都要大一些,又早有妻室,只是扫了一眼,便又将目光对准了桥的另一头的那些元从禁军。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王铎大笑着迎了上来:“李帅,你选了一个好日子能见到长安这一年一度的好景致啊!”
  李泽翻身下马,迎了上去,抱拳笑道:“左仆射,数月不见,别来无恙?”
  “好得很,好得很,就是在你哪里吃刁了嘴,回来之后,是吃啥啥不香,闻啥啥没味儿啊!”王铎一脸嗔怪的表情:“李帅,这件事,咱们可没完,你可不能只管杀人不管埋啊!”
  轻松的表情,恢谐的话语,倒是将众人长途跋涉的疲累一扫而空,伴随着王铎的笑声,轻松的意味在灞桥之上开始弥漫开来。
  “这个简单!”李泽笑道:“以后我母亲就要在长安久居,我自然是带了专门的厨子过来,到时候左仆射只需派人去我府上学一学便好,话说左仆射在我哪里来去匆匆,这美食嘛,可是百不尝一,还多得是呢!”
  “如此甚好,像我这样的饕餮,一辈子也就为了这一口吃食而着迷了。”王铎满意地点头道。身为一方节帅,但年轻的李泽,比起那些或暮气沉沉,或老谋深算一肚子坏水的老家伙们相比,自然能让王铎更加的如沐春风。
  “不过左仆射也不能白用我家厨师,我也要像左仆射讨一样东西呢!”
  “只管说,只管说,只要我有的,绝不吝啬。”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9/98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