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唐(校对)第2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5/984

  “刘兄,给个话吧,你若不走,我也不勉强你,但这些兵,你得给我放了,如果你要走,马上就要准备了,否则,只怕就走不成了。”
  刘思远长叹一声:“走,不走能怎么办?”
  邓景山满意地点了点头:“刘兄,出去以后,咱们就是一家人了。”
  雪被风卷着,在空中乱飞,两支骑兵队伍,隔着里许的地方相互对峙着,一边自然是来自瀛州的武威游骑兵,另一边,却是契丹骑兵。
  在连续遭到武威骑兵的袭击之后,契丹骑兵终于也回过味来了,小股部队开始聚拢,逐渐形成了一支三千人大部队,而李德,也在此时收拢了他的游骑兵。
  双方在第三天,终于迎面碰上了。
  李德巧妙布局,终于迫使契丹骑兵与他正面一战,他可不想让这些契丹骑兵全身而退,逃到渔阳去。现在这样好的作战机会,他岂会放过?
  李德握了握拳头,手上的羊毛手套,让他的手在凛冽的寒风之中,依然保持着充分的灵活度,包括他在内,所有的游骑兵都是一模一样的装备,上半身清一色的板甲,头盔之下,戴头羊面罩,裸露在寒风之中的,不过只有一对眼睛以及鼻孔而已。
  相比起武装到牙齿的武威游骑兵,契丹人可就寒酸多了,大多披着羊皮袄,脸上,手上,到处都长满了冻疮,在寒风之中瑟瑟发抖。
  耶律奇看着对面的契丹骑兵,心中充满了感慨,一年以前,他也同对面的这些契丹人一样,但现在,他和他的部族却是完全不一样了,他们穿上了他们梦寐以求的铁甲,有了充足的后勤保障,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家人,现在正在暖和的屋子里享受着美好的生活。
  当然,要让他们的家人的美好生活一直这样持续下去,就需要他们这些战士继续奋战,用更多的战功,来换取更美好的日子。
  李德伸手摘下了鞍边的弩弓,另一手将长枪高高举起,在寒风之中厉声喝道:“进攻!”
  两腿一夹,战马箭一般地向前奔去。
  在他身后,数千武威骑兵呐喊着向前冲去。
  与此同时,契丹骑兵也摧马猛扑过来。
  骑兵对战,没有任何花哨可言,就像是两个装满水的隐罐子迎面互撞,弱的那一方,立即便会崩裂,内里的水将会洒满一地。
  羽箭在空中飞舞,弩箭发出利啸,相隔百余步,两边同时开始了射击。
  然后便是猛烈的撞击,两支骑兵重重地撞击在了一起。
  白色的披风飘扬的,那是武威的骑兵。
  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那是契丹的骑兵。
第三百七十七章:德州新城
  旧的德州城已经被李泽当年一把火烧了一个干净,新的德州城却是重新选址在卫新河边,从李泽还在长安的时候,德州新城便开始了最基础的建设,主要便是卫新河堤以及码头的重建,等到六月,大量的匠户迁移过来之后,新城的修建便迅速提速了。
  如今半年过去了,新城的城墙还停留在规划之上,但工坊区,居民区,商业区却都是初具规模了,新城的建设依然按照着这个时代最为通用的里坊建设,每个坊都是独立的存在,却又由一条条大道连建在了一起。
  在武威节镇度支司的统一调配之下,德州新城的建设倒真是应了一方有事,八方支援,不禁是武邑,信都这些现在极度发达的地方,便连沧州,棣州等地,也都被全体动员了起来,大量的人员被动员起来进入了德州,支援德州的建设。
  现在正是隆冬季节,大量的青壮正是无事可做的时候,正好全体征调过来加快德州建设的速度。当然,武威节镇并不是白白地征调这些人手,每天都是为这些征调的青壮发放薪饷的。
  一天五十文的工钱,绝对谈不上多,但在这里的集体食堂之中吃饭,一天却是花不了十文,大大的黑面馒头,两个便管饱,但却只要一文钱,如果舍得花钱的话,肉食也是有的,不过一碗红烧肉,便要十文钱,绝大部分人是肯定舍不得的。十天半个月吃上一顿,便觉得美滋滋的了。大部分的人,在出发的时候,倒是准备了不少的咸菜疙瘩,馒头就咸菜,正是绝配。再花上一文钱,买上一碗骨头汤,就更美了。如果与伙头们的关系好,这碗汤里指不定便会给你舀上一块大骨头,卡巴卡巴嚼碎了,吮吸光里面的骨髓,营养照样是杠杠的。
  闲下来的时候,三五成群地去掏掏老鼠洞,去河里将冰凿一个洞,放一根钓线下去,不用费多大劲儿便能弄上几条鱼来,生起一堆火,烤着吃了,也是无比快活的事情。
  这时节干活,当然也是挺辛苦的,但对于他们来说,辛苦算得了什么呢?普通老百姓,为了奔一口吃食,又有啥时候不辛苦呢?像现在这样的日子,真是想也想不到呢!
  过去也是要服徭役的,但那可是义务劳动,不但吃食要自己带,还没有一分钱的报酬,过去被征发来服徭役,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不死也会脱一层皮,但现在,大家倒是抢着要来了。
  最早来的那一批,稍微灵动一些的,现在便已经混出头了。想想当时征发的时候,大家呼天抢地地与家人告别时的场景,现在想想也觉得好笑。
  等到来了,才发现与过去完全不是同一回事。
  最早来的那一批,倒基本上都是本地那些最穷苦,最没有门路的一批人,现在这些人,可都是抖起来了,因为他们来得早,德州到处缺人手,绝大部分人,直接便成了那些工匠的学徒,即便成不了学徒,但因为离得近,也或多或少学了不少东西,等到大规模地征调人过来的时候,这些人有的学成了技艺,摇身一变成了匠师,至不济也可以混一个工头做一做。
  别小看这一身份的变化,对于他们来说,可就完全不一样了。至少,每日的薪饷那可都是大幅度地涨起来了。
  匠师按月拿薪,每月不低于五贯,小工头,每天也有一百文,那是普通下苦力的工人的一倍了。
  每到开饭的时候,在食堂一瞄,便能大致看出谁是早来的,谁是后来的。因为早来的,吃的可比后来的要好多了。至少十文钱一碗的红烧肉,早来的那些人还是吃得起的。
  武威的供销合作社,在这里也开设了许多的店子,售卖的东西包罗万象,价格比起沧州棣州本地的物价还要便宜,倒是让这两地来的人兴奋不已,存上了一些钱,便兴冲冲地来这里买了东西存放起来,本来也可以付上一些钱便有往这里运送材料的车队给捎回去,但这些人是万万舍不得这些钱的。反正来时,便日说清了归期的,过年的时候,大包小包的扛回去,更能给家人一些惊喜。
  想着将买下的这些东西放在屋里的炕头之上,再从怀里掏出几串叮当作响的黄澄澄的铜钱的时候,老婆孩子那敬仰的目光,这些汉子们便一个个干劲十足了。
  德州新城建设的如火如荼,自然要得益于扬州大盐商金满堂大笔的资金注入,否则,李泽是万万没有如此充裕的资金投入到这里的,即便是不打仗,他也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钱来,更别说现在还正与卢龙打得如火如荼呢!
  李泽直接摒弃了过去无偿征发劳役的提议,而是采取了付给劳役薪饷的做法,这个提议,在武威节镇幕府之内是遭到了绝大部分人的反对的,哪怕是章回这样的人,也并不赞同。在他们看来,百姓服劳役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但李泽并不这样认为,强征劳役,看起来是省了钱,但劳役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态度,也就注定高不到哪里去,如果用强来对付老百姓的话,那他之前所做的那些讨好老百姓的事情,岂不是就打了水漂了吗?
  给钱,看起来付出了一大笔,但换来老百姓的高涨的热情和高效率以及对自己更加的拥护,那是一件绝对划算的事情。
  更何况,他现在不差钱儿呢!
  后来的事实,证明了李泽的正确性,章回这一次也是心服口服,德州新城的建设速度远超武威幕府的规划。更重要的是,本来三月一轮的徭役征发,到期之后的第一批人居然不愿意回去。这在他们所经历的过去的时候,是几乎无法想象的。
  德州新城的建设拥有了更多的人手,更重要的是,这些人都已经变成了熟手了。
  武威节镇看起来付出了不少钱出去,但实则上,付出去的钱,又以另外一种形式回流到了武威的府库之中。每个工人每天所赚取的薪饷,本来就有三分之一因为吃住而回流,当供销合作社以高于批发价,但略低于市场零售价的价格在这里公开售卖各类物资的时候,这些赚了工钱的百姓,又爆发出了极强的购买欲。
  一来二去,这些百姓赚取的钱,大概有三分之二以各种形式回流了回来,能带回家的大概只剩下三分之一。
  而章回却又从每个月度支司的报表之中发现,这些银钱的流动,居然让武威节镇在赚钱。这就让章回有些搞不动了,而不懂就去学习,则是这位大儒的做人准则,于是在有空闲的时候,这位武威的掌书记便又开始往度支司跑,能为他解答这些疑惑的,夏荷自然便是最佳的人选了。
  当李泽在易水河畔一举击败张仲武回到武邑的时候,章回兴冲冲地向李泽汇报了他的重大发现。原来大规模地开展基础建设这样看起来要花大钱的事情,居然可以拉动本地经济的繁茂与兴盛。
  李泽大笑不已。
  这在后世是普通人也都知道的事情,每当经济下行不景气的时候,国家便会大规模地开始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此来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但在这个时候,的确还是一门全新的知识。
  银钱只有流动起来,那才能发挥他最大的作用,窖藏起来的钱,永远都只是一堆沉甸甸的破铜烂铁而已。
  章回是李泽最为属意的文臣第一人,其人有着世人所敬仰的学问,而且此人并不是读书读傻了的人,反而是那种真正的对儒学有着精深研究的大家,如果这样的人,再懂得了经济学,那对于自己以后的发展,自然会有莫大的帮助。
  自己做一件事,或许会被人看作是乱命,但如果有了章回的背书,只怕抵触的人便会大大减少,在这方面,像曹信这样的自己的铁杆,是绝对做不到的。
  曹信在北地算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但章回的影响,却是整个天下。
  行走在德州新城已经完工的一些街道之上,李泽满意地看着自己的新作品。地下没有半点泥泞,地面并没有奢侈的用上石板这类物事,而是全数采用了那些废掉的砖块,燃烧过后的煤灰填满,然后用牲畜拉上沉重的石滚反复地碾压,压平一层再铺一层,如此再三之后,地面坚硬如铁,也就不复泥泞之苦了。而且这样做,算是废物利用,这些东西,德州新城每天都会生产出很多来,而且在德州旧城,这些东西更是数不胜数,要多少有多少。
  道路两边,早前移栽来的大树被砍得只剩下一些主要的枝丫,下半部分更是被涂上了石灰,等到来年春天,想来便能看到新芽了。
  靠着卫新河的工坊区内,绝大部分工坊已经开工了,李泽想看到的场面,正在他的面前徐徐拉开,等到德州新城完工,这里,必将为武威的前进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三百七十八章:铸币,造船,修路
  德州,是李泽一直非常重视的一个地方,水系众多,特别是运河修通之后,更是沟通南北,不仅是交通发达农因更为发达,冲击平原让这里的土地极为肥沃,极少受到旱涝之苦。当年李泽要一把火烧掉德州,就是因为不想横海利用德州对尚很弱小的自己发起攻击。
  现在,他的统治已经极其稳固,德州当然要重新利用起来。一个新兴的德州,将成为李泽控制北方,交通南方的一个枢纽所在。
  德州刺史衙门居于新城的正中心,数条大道在这里汇聚成了一个巨大的广场,青砖砌成的围墙圈出了一块地作为刺史衙门的所在,不过这个时候,这片地上,却只有廖廖的几幢建筑,与其它坊区已经形成规模的建筑,倒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于这一点,李泽倒是很满意。德州刺史郭奉孝,的确是一位很能干的人。
  郭奉孝,章回弟子,历中举人,进士,却因本人善营建而在选官时被补进将作监,一路升任至少监,后因官场倾轧而丢官罢职,困居长安,在章回决定到武邑之后,郭奉孝便举家跟随,到武邑之后,立即便被李泽任命为了德州刺史,主管德州新城营建事物。
  这算是郭奉孝的老本行,上任之后,他也果然不负李泽所望,将新城建设管理得井井有条,在这一点之上,他比杨开要强得多了。
  杨开在动员发动人手,鼓舞士气干劲,蛊惑人心方面,无人可比,但如果到这些具体事务之上,因为能力,见识方面的原因,就错漏百出了。只能用更多的人力,物力来补足差错,而郭奉孝到来之后,用其专业的知识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更让李泽看重的是,郭奉孝能与义兴社通力合作,将所有的力量集中起来,攥成一个拳头,力往一处使,眼往一处看。
  章回的弟子,特别是那些已经出人头地的弟子,当真是没有一个废物的,那怕是丁俭,那个对李泽施政有着不同见解,算是武威阵营之中的一个持不同意见的家伙,现在在翼州也做得极是不错。翼州现在官宦,豪绅,世家与义兴社之间相处融洽,能群策群力,便是这家伙的功劳了。
  事实之上,现在在武威李泽治下,正在不声不响地形成一个以章回为首脑的文官集团,在李泽的刻意安排之下,这些文官正在逐渐地占据一个又一个的显赫位置。
  大唐在历经了这么些年来的动乱之后,虽然逐渐又稳定了下来,但节度使割剧,却在事实上形成了武人当道的局面,文官的地位急剧下降,已经成了武人的辅佐,这在李泽看来,是不正常的。
  武力,始终只能是统治的最后手段。他可以为爪牙,为利刃,但绝不能为首脑。否则,天下必然动荡不安,当所有人都形成了以武力为解决问题的最利索的手段的话,对于治理天下,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诚然,这是最简单的手段。
  李泽想要改变这一切。
  由文官来决定打不打,打哪里,然后由武将去决定怎么打,文武各司其职,互相牵制,方是长治久安之道。
  平衡历来是一个难题,但李泽想去挑战一下。他不想武人当道,用刀子来讲道理,也不想武将完全沦为工具,想想宋朝何其富有,军队装备雄甲世界,但对外战争却是打一场输一场,究竟原因,就是武人地位太过于低下,不懂怎么打的文官一通瞎指挥,不输才怪?
  虽然现在自己治下的文官,基本上都懂得怎么打仗,这得益于章回的有效教育,但这并不代表以后的文官就会打仗,所以现在的李泽依然是小心翼翼。
  郭奉孝捧着一个长方形匣子,放到了李泽的面前,打开了盒盖,内里,十几枚黄灿灿的铜钱,便出现在了李泽的面前。
  武威通宝四个字,将李泽的眼晴也映得黄灿灿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5/98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