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唐(校对)第30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4/984

  而且现在内部的关系,还是一团乱麻,如果不将其理顺,也不可能继续下一步,所以李泽接下来的行动,必然是要整肃内部,而这,也是所有人最关注的问题。
  当然,对于武威旧部来说是无所谓的,战争打赢了,又赢得了新的地盘,对于他们来说,只会是加官进爵,获得更大的权力,但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就是权力的分配,话语权的轻重,以及未来的走向问题。
  果然,李泽接下来便直奔主题了。
  “勿容讳言,虽然我们赢得了这场战争,但从大势上来讲,朱温仍然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于我们而言,仍然是最大的威胁。而为了应对朱温,当然,更重要是维护朝廷的尊严,维护陛下的尊严,为了早日能夺回长安,复兴大唐,我们必须要是一支团结的队伍,一支心往一齐想,劲儿往一处使的队伍,但凡有人三心二意,必然会使得我们的大计受挫,轻则只能龟缩北方,偏安一隅,重则会被朱温打得无处藏身,身死族灭。”
  “太傅,陛下既然已经委你统筹大政,那我们自然是听你的。你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办!”李泽话音未落,大堂偏后的方向,却是响起了一个声音。
  众人循声望去,有的脸上露出心领神会的笑容,有的却是横眉怒目。说话的人,并不是李泽的心腹嫡系,而是刚刚投奔过来的原昭义旧将薛冲。其人是率领其部下两万人成建制地投奔过来的,比起薛坚裴知清等一干人的地位却是高了不少,这样的会议,薛坚等人无份参与,薛冲却是堂而皇折的坐在了大厅之内。
  高兴的自然是李泽的嫡系,在他们看来,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恼火的自然是韩琦薛平之人。薛冲很清楚自己的处境,他与薛平薛坚等人差不多已是仇人一般,双方的怨恨甚至可以追朔到上一辈,与这些人,他是尿不到一个壶里去的。而在李泽这里,他亦不是嫡系,想要以后有所成就,那当然就要有更出趟的表现。有些话,李泽自己不好说,李泽的嫡系不好说,他这个身份来说,那就没有什么顾忌了。
  李泽微微一笑,倒也丝毫不加推辞,而是直接道:“陛下体弱,太子年幼,因此委我总揽朝政之事,我亦是当仁不让。蛇无头不行,没有领头的,大家就是一盘散沙,所以,虽然前途荆棘遍地,困难重重,我亦不会有丝毫的退避,一定会担起这个责任来。”
  屋内,不少人的呼吸都沉重了起来。
  韩琦,薛平等人忧心忡忡地对视了一眼,李泽想要用强,他们几乎毫无反抗之力。潞州一战,韩琦的河东军,面对的是朱友贞的宣武军,与宣武军连番的大战,他损失不小,更重要的是,张嘉对他的压力仍然是如同一柄悬在头上的宝剑,与李泽翻脸,李泽要收拾他,可是比以前更加容易了。
  薛平则更多的无可奈何。现在昭义地区的十几万大军中,能够称得上皇帝嫡系的,也就只有秦诏统带的万余人马以及厉海所属,韩琦会无条件的忠于皇帝吗?当然不会。
  在这样的形势之下,他能说什么?
  “陛下北狩,几乎算是孤身前来,朝廷体制,荡然无存。”在他们忧虑的心情之中,李泽的话又在耳边响起:“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虽然现在我们只是偏安一隅,但基本的朝廷架子还是要搭起来的。有了这个架子,我们才能更好地施政,才能更好地发展民生,编练军队,修好内功,以待来日。”
  薛平拱了拱手:“太傅,不知你所说的要将朝廷的架子重新搭起来,是怎么一个搭法?”
  “薛侍郎问得好。”李泽道:“接下来我要说是,只是我的一个想法,大家可以在这段时间里好好地考虑一番,下去之后,也可以集思广益,多加讨论,等陛下到了镇州之后,我们便可以正式提上日程,开始施行了。”
  “还请太尉明示。”薛平点头道。
  “第一条,取消三省,设立宰相统筹政事,六部直接向皇帝陛下负责。”李泽所说的第一条,便让厅内众人哗然。
第四百六十四章:集权
  大唐是没有单独的宰相的。
  宰相的权力,分割在了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的长官称为中书令,有两个副手为中书侍郎,再下头便有七八个中书舍人,中书舍人负责拟定办事意见。门下省的最高长官称作侍中,两个副手亦为侍郎,再下设给事中若干人,给事中负责核对诏命的合理性,合规性,属于操作者。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尚书令,其下设便是六部了。中书、门下,尚书合起来便被称为三省六部制。其中中书省负责对需要决策的事情拿主意,提出办理意见,然后呈皇帝同意之后,形成敕命,然后送门下省复核,如果门下省没有意见,则交由尚书省的六部负责正式实施。在这当中,皇帝有否决权,门下省也可以有不同意的权力,尚书省没有决策权而只有执行权。
  三省六部的运作方式,确保了分权的模式,尽可能地把臣子的权力给分割开来了。而在唐后期,又在三省六部的基础之上形成了议事堂的制度,在长安之时,议事是有固定的场所的,称之为政事堂。
  政事堂存在的目的,其实就是把三省六部的官员们都代来列席会议,有什么问题当场便争个清楚明白,所以政事堂也是一个高官们吵架或者斗殴的场所。大唐的官员们,基本上个个都是能文能武,打起架来自然也是毫不含糊。
  说起来,这种制度群策群力,既有民主也有集中,最后形成的方案也属于优化的结果,不管是皇帝还是宰相,都只是决策程序之中的一个环节。
  在这样的制度之下,臣子们的地位是很高的,在大唐时期,臣子像皇帝跪拜这种事情,是没有的,最多也就是躬身为礼罢了。
  帝权,相权相互制约极为成功。
  潞州被攻下之后,薛平与田令孜,韩琦,秦诏等人自然也有在一起商议,反正他们都是被李泽看作是保皇堂一派,倒也根本不必藏着掖着。
  皇帝到了镇州,纵然现在只保有北地一隅了,但朝廷还是要立起来。在薛平等人看来,三省六部都是要重建起来的。
  门下省侍中田令孜这一次陪同皇帝北逃,一路颠沛流离,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更何况在壶关刺杀事件之中,他奋不顾身,满嘴牙齿只剩下了几颗板牙,也算是护驾有功,这侍中之位,自然是可以再继续坐下去的。
  而薛平以前便是黄门侍郎,而现在他是皇帝一系之中再武威实力最强,威望最高的人,一定要在中书或者尚书谋一个位置。在他们看来,尚书省掌管六部,李泽只怕是不肯给他,那便一定要努力谋求到中书省一职。
  如此一来,在三省之中,他们便保有两席,李泽肯定是要塞进来一个人的,但在三省之中,他们仍然保有着二比一的优势,即便李泽统摄政事,他们也有与之抗衡的本钱。只要议事堂的制度还存在,他们便有讨价还价以及制衡李泽的东西。
  所以李泽嘴里所说的规矩,薛平他们是更加渴望的。他们最怕的就是李泽装糊涂,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把皇帝养在镇州,那他们就没有立场所话。
  只有立起规矩,大家都在这个规矩之中做事,那他们才有活动的余地。
  但现在,他们却是又惊又怒。
  李泽的确准备重立规矩,再建制度,但却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的。
  轻飘飘的一句话,便将他们苦心孤诣谋划的事情,敲打得粉碎。
  废除三省,单设宰相。这个宰相是给谁准备的?自然是李泽。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皇帝现在能理事么?不能。皇帝病重,太子年幼,所谓的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也就是变相地向他李泽负责。
  这还有他们什么事?
  吏部户部兵部工部刑部礼部这些地位得到大大提高的事务部门,他们能捞到那几个部?史部?想也别想,现在武威的官员都是李泽任命的,谁会鸟他们这些人?兵部?就凭韩琦、秦诏、薛平的那点兵马,如何能与李泽的十数万大军对抗?户部?他们有钱吗?现在他们吃的用的那一样不是李泽提供的?薛平知道的更多一些,武威的度支司所行的实际上就是朝廷户部的职能,他们搞的那一套,就算他现在去长安把过去的老户部尚书捞过来,只怕也是一头雾水,双手抓瞎,两眼发昏,连帐目都看不懂。这三个重要的部门一去,他们能得到的也就是刑部工部礼部这些了,但这些部门又能在眼下这样的局势之中发挥什么作用?
  一旦现在被边缘化,以后想再翻身可就难了。
  这个制度,就是李泽为他独揽大权而量身打造的。薛平霍地站了起来:“我反对!”
  李泽不以为意地抬抬手,示意薛平接着说。
  “三省六部,大唐施行多年,行之有效,贸然改之,不利朝政实施!更可有效地制衡独夫掌权,君上昏庸。”
  “何谓行之有效?”公孙长明冷冷地道:“因为行之有效,所以大唐到了现在这个模样,所以使得天子不得不北狩,使得长安东都尽皆陷落?”
  “你!”薛平转身怒视公孙长明。
  “难道不是吗?”公孙长明冷笑:“我在长安之时,也见过三省联席议事,敢问田侍中,那几次联席议事,有一件事你们议出了一个结果吗?哪一次不是在吵闹打斗之中草草收场?一个赈济的案子,都能让你们翻出花儿来,明明三言两语就可解决的事情,就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一次次拖延不决,最终使得受灾的地方饿殍遍地,民不聊生,等你们终于拿出一个方案之后,哪地方,还能找得到被赈济的人吗?最可笑的是,朝廷却仍然拨出了钱粮,而这些钱粮还实实在在的被发了下去,落到了谁的手里,大家也都心知肚明吧!”
  田令孜张了张嘴,却是啥话也没有说出来。
  公孙长明巧妙地避开了薛平话中的重点。薛平所说的几句话,最重要就是后两权,独夫掌权,在这里暗指的就是李泽了。但公孙长明就将话题直接转到了政事堂的办事效律之上。
  政事堂本身当然是一个很优秀的制度,但问题是,到了现在,政事堂已经成了朝廷之上争权夺利的地方了,议事不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彰显各自的权力,图谋各自的利益,这样的政事堂,当然是形同虚设,不但办不成事,还会极大地坏事。
  因为政事堂的官员们,不再是因为事情而讨论,纯粹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讨论。凡是不利于我的都要反对,反是有利于我的都要支持。
  管他这件事最终的指向是什么呢?
  这就是现在薛平的为难之处了。他不可能公开跳出来直指李泽想当独夫,只能暗指,但偏生李泽当作没听到,而公孙长明的一番话,又让薛平反驳不得。因为薛平很清楚,他一旦反驳,公孙长明便可以列出一大堆的事情,来说明现在朝廷行使的那一套制度是多么的腐朽不堪。只怕会揭出更多的黑暗一幕,那时,就让这大堂之中济济一堂的文武百官看大笑话了。
  看到薛平难堪地站在中央,面红耳赤,李泽摆摆手,道:“薛侍郎,现在我只是说说我的想法,并没有说一定就要这样做嘛,从潞州到镇州,还有一段时间,我们有的是时间讨论是不是?”
  薛平无奈地走了回去坐下来,吭哧吭哧地喘着粗气。
  “但是,我要强调的是!”李泽突然又加重了语气:“我们这一次打赢了昭义之战,只不过是我们走出了复兴大唐的第一步,未来的日子,必然会更艰难,路途会更艰险,三省六部制,政事堂制虽然在很长时间内,是大唐最主要的政治制度,但很显然,发展到现在,他已经不符合我们现在的实际需要了。”
  “现在,我们需要高效,需要令行禁止,需要上下一心。如果我们重建的朝堂制度,像公孙先生所说的那样,还能办成什么事?别说是复兴大唐了,只怕我们偏安一隅也做不到。”李泽扫过屋内众人,冷冷地道:“任何争权夺利,打小算盘的人,我是容不下他的。他在我这里,也不可能呆下去,这样的人,我建议你趁早自谋出路,免得到时候触犯了律法,毁之晚矣!”
  犹如一阵寒风扫过大厅,所有人无不挺直了腰背。
  “武威节镇能做到今天这个地步,便是因为从上到下,团结一致,对外一个声音,令行禁止,上行下效,这是我们战无不胜的深度原因。也说明了这样做的必要性和正确性,没有道理我们不发扬好的东西!”李泽缓缓地道:“这就是我的想法,不管在场的人有什么其它想法,在抵达镇州之前,都可以与我当面商讨,但如果在我们到了镇州之后,有不同意见的人,仍然没有提出更好的办法来,那么,这就是接下来的定制了。”
第四百六十五章:收权
  李泽曾经跟太子李恪大讲特讲过妥协的艺术,告诉李恪,政治,其实就是一个妥协的过程,在妥协之中寻找到矛盾双方的共同点,然然围绕这个共同点,大家求同存异,尽最大的可能维持住团结,以使得整个集团保有最强大的战斗力。
  但李泽没有告诉李恪,在妥协的同时,斗争是必不可少的。李泽可以在细枝末节之上与对手妥协,让出一定的利益,但在大政方针之上,他却是绝对不会让出半步的。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在最根本的政治制度之上,李泽不会向对手妥协哪怕一点点。
  大唐朝廷先前实行的制度不好吗?
  那倒也不是。
  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至少在现阶段,李泽认为是极不妥当的。三省六部制在初唐和盛唐时期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这是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的,那就是当时的朝廷具有压倒一切的力量,皇帝仍然具有无上的权威,不谈中央的直属军队,便是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十六卫,以及各折冲府,随随便便就可以拉出一支武装来吊打任何一个敢以反抗中央的敌对势力。
  盛唐之时的安西都护府,在兵力最多的时候,也只有三万多人的编制,但就是这三万多人的唐兵,却控制着西域上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威势凌驾于当地数十个国家,让他们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就这么一点兵力,在维护着西域稳定的同时,唐兵还敢抽出兵力跟阿拉伯帝国干了一架,虽然这一架最终是打输了,但却也让阿拉伯帝国看到了这个东方帝国的强悍实力,从而一直与唐帝国维持着友好的关系。
  这个时候的大唐皇帝是无比强势的。
  这个时候对于皇权的限制是很有必要的。否则皇帝脑子一抽抽,指不定就干出什么不靠谱的事情来。
  但现在呢?与那时还有任何的可比性吗?这个时候,需要的是一个强有力的领导团体,任何的掣肘的牵制只会让己方的实力大量地被内耗掉,从而使得对外的力量减弱,进而影响到李泽的整个的大方略。
  李泽并不认为自己的智慧,包括政治智慧比薛平这些人高明,但他却有着这些人一个无可比拟的优势,那就是他清楚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的大体发展规律,清楚像中国这样一个国家,拥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是多么的必要。
  反对的声音可以有,但绝不能影响到中央政府的大政方针。
  所以对眼前的政治制度改革,他是势在必得。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就算薛平这些人舌灿莲花,在强悍的武威军队面前,他们的声音怎么也高不起来。
  李泽看着薛平有些颓废的模样,知道短暂的激动之后,他也总算是想明白了这个关节所在,没有实力,啥都白说。恐怕现在薛平就在思索,如何在现有的体制之谋求更大的利益和权利了吧?
  这个是可以有的。
  李泽并不在意在自己划定的框架之内,给薛平等人一定的权力,毕竟在今后的道路之上,这些人也将是一个重要的助力和组成部分。将他们完全排斥在外,对自己也是不利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4/98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