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唐(校对)第3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4/984

  坐进屋里,两名身着天平军士卒服装的卫兵,替两人奉上了茶杯,看到敬翔的目光落在这两人身上,曹煊道:“我被俘之时,身边已经没有人了,武威军便寻了这两个小兵随身照顾我,敬军师,这些日子,我对外面是一无所知,我的天平军现在怎么样了?当时的情况,应当是有不少溃散的,被俘的,当场战死的,应当不会超过三分之一。”
  “除了你之外,其余的人,都被发配到口外去了。”敬翔道。“这两个小兵运气不错,没有去莫州那边做苦役。”
  曹煊牙齿咬得格格作响,却也是无法可施。
  “能不能想办法让武威方面,把他们也释放了?”
  “不太可能。”敬翔道:“军官或者可以努力一下,看看对方会提什么条件,普通士兵就别想了,武威正在莫州方向上大规模地屯田,修建城镇,堡垒,准备与平州方向长期对恃,怎么可能放这些人回来?”
  “能把军官放回来也行,只要这些军官还在,重建一支军队也并不能,军师你也知道,我麾下这些军官,大都出自我辖区之内的豪门大户,能把这些人带回去,对于获得这些人的支持,还是很重要的。”曹煊道。
  “见李泽的时候,我会把这个提出来的。”敬翔道。
  “甚好,军师,把外面的情况具体给我说一说吧,几个月了,我成了聋子,瞎子,心中甚是不安啊!”曹煊道。
  差不多花了一个多时辰,敬翔这才把这一段时间发生的所有事情,跟曹煊一一讲解清楚,听到昭义,魏博,最终尽数落到了李泽手中,曹煊更是悔恨不已。
  “田悦真是一个废物啊,我太高看他了,认为他有能力控制住局势,最终导致了这场大败,如果我从出兵的时候,就作最坏的打算,最起码,我们也还能守住卫州,与李泽共有昭义地区。”
  “说来这件事,也不完全是田悦的问题,田平终究是田承嗣的儿子,田悦接手不久,不能完全控制,更不敢先下手为强杀了田平,本身就埋下了隐患。”敬翔摇头道:“算了不说这事呢,虽然失去了潞州对我们来说有些隐患,但终究并不动摇我们的根本。”
  “但魏博所在,却是能对我天平形成直接威胁的。”曹煊道。
  “所以我们更需要你回去,也只有你,能在短时间内将现在很是混乱的天平恢复秩序。”敬翔道。
  曹煊点了点头,正欲说话,外面却突然传来了凄厉的吼叫之声和桌椅板凳翻倒的动静儿,曹煊站了起来,道:“醒了,又发作了。真是不知道他这段日子里究竟遭遇了什么。”
  两人急步走出门外,来到右厢房,推开门,看到的一幕却是让敬翔又是惊怒,又是伤心。
  昔日堂堂七尺壮汉,战场勇将,此刻翻倒在床下,竟然像是一个孩子一般地缩在床角,扯着帐幔想要将自己遮挡出来,听到门打开的声音,便将头偏向一侧,嘶声大吼起来。
  曹煊挥了挥手,两个卫兵赶紧走了过去,将床后的朱友贞弄了出来,摁在了床上,看着在床上不停扭动挣扎的朱友贞,敬翔狠狠一拳击打在门上,砰的一声巨响,他转身走了出去。朱煊叹口气也跟了出去。
  “吴健,你去找公孙长明,告诉他,马上派最好的医师来为友贞治病,要最好的,要金源亲自来。你跟他说,如果不把友贞治好,那么他便祈祷武威以后不会有人落在我们手里,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事情,我们也是做得出来的。”敬翔吼道。
  吴健也是眼中冒火,答应了一声,转身疾步而去。
  朱友贞的现状的确很惨。
  一般而言,到了朱友贞这个地位,即便是兵败,即便是落在了对手的手中,也是不会受到太多折辱的,想杀,那就给一个干脆的,不想杀,那便好生地养着,反倒是那些普通的将校和小兵,被俘之后的生存状态很难得到保障。
  像曹煊这样的,除了被限制了自由,还特意找了他过去的两个老乡来照顾他,才是常态。
  所以敬翔见到朱友贞的模样,才会如此的出离愤怒。
  两人重新回到屋内,朱煊道:“王夫人之死,让柳如烟极是难堪,指不定李泽也会因此而责怪柳如烟,你也知道,柳如烟虽然是正室夫人,但李泽的如夫人夏荷可也不是寻常人物,柳如烟因此而恼羞成怒蓄意报复,才会如此折磨友贞。有了她的暗示,下边的人岂有不卖力的道理。”
  “我不管什么柳如烟,我只找李泽说话。”敬翔黑着脸道。“这件事,他终究是要给我一个交待的。士可杀,不可辱,兵败被俘,他要杀要剐,我们都没有话说,但如此折辱人,是什么道理?”
  生了好一会儿子气,敬翔才终于平静了下来,带来了随身携带的那张镇州小朝廷关于政改的诏令,递给了曹焕,“你瞧瞧吧,李泽接下来的大动作。”
  仔细地看完,曹煊惊叹道:“李泽这是要彻底架空天子,大权独揽的架势啊!军师,这里头的文章很大啊!哈,李泽这是要与天下豪强,名门世家为敌了吗?这对我们,可是大好事啊!”
  “的确是好事。”敬翔道:“离开长安之前,我与朱帅便订下了策略,选一个李唐宗室立为天下,就以李俨失德无道,我宣武吊民伐罪为理由,新立天子,与镇州小朝廷对抗。”
  “这是正理,如此以来,我们便有名义与南方讨论一下一齐讨伐李泽的事情了,南方豪门世家看到了这份诏令,只怕也是寝食难安吧?”
  “自然,李泽这是在挖他们的命根儿呢,要是让李泽赢了,他们岂不是死无葬身之地!”敬翔冷笑道:“李泽太天真了,这天下啊,可还是掌握在豪强,世家手中的,他以为在武威行之有效的政策,放之天下也可行吗?武威才多大?天下又有多大?”
第四百九十七章:各就各位
  敬翔想要尽快得到李泽召见的愿望落空了,不过要求最好的医师来对朱友贞进行治疗的要求到是立即得到了满足。不但金源来了,燕九也来了。随着两人的出手,朱友贞的伤势渐渐地稳定了下来,而精神上所受的刺激,因为敬翔的出现,倒也得到了极大的缓解,但毫无疑问,在可以预见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朱友贞是休想过上一个正常人的生活,更遑论出来做事了。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敬翔也是无可奈何,能将朱友贞活着带回去,于他而言,现在也就满足了,总比带一具尸体回去好。
  李泽现在的确很忙,眼看着李泽的政改即将拉开大幕,敬翔反而不着急了,他也想看看,政改之后的镇州小朝廷到底会呈现一个什么样的局面。
  最重要的人事任命,在接下来的数天里,陆陆续续地开始诏告天下。
  李泽卸太傅职位,任宰相,这是谁都没有疑问的事情。李泽这位宰相,比起有唐以来,任何一位宰相的权力都要大,因为在他的身边,没有与他地位平等的人来牵制他,在皇帝不能理事的情况之下,独揽朝政的李泽,与皇帝比起来,所差的,也就是那么一个称号罢了。
  宰相位列一品。
  而另二个位列一品的人,一个河中节度使高雷。此公舍弃了河中节帅一职,舍弃了数千精锐甲士,带着高氏嫡房一脉,欣欣然地把家安在了镇州。而李泽酬谢他的,则是太师一职。如果说高雷是拿河中换来的这个一品位置,那么另一个一品大员王铎,则是所有人都服气的人物。原本的左仆射王铎在抵达武威之后,便适时地病倒了,基本不在外人面前露面,薛平等人数次请见,都被拒之门外,这一次,他获得了太傅的职位。
  太师,太傅,位置虽高,但却没有实权,实实在在的名誉职位,不过李泽却仍然给这两位找了一点事做,那就是教授太子。把太子交给这二位,不至于让人给带偏了。
  高雷是欣然领命,但王铎却是以身体有恙,暂时不能去镇州履镇,想要先在武邑养好身子之后再去,李泽也是一笑置之。四世宰相之家,在政治之上,的确是滑不溜手。
  没有了三省之后,吏部因为其重要的位置,一跃为天下第一部,管事先管人,拿住人事权,便等于扼住了天下的命门,这个位置自然不容落于旁人之手,号称李泽手下第一得用之人,资历又够老的曹信,被任命为吏部尚书。
  没人能与曹信争夺这个位置,竞争最为激烈的倒是吏部两位侍郎之争,最终水落石出之后,两位人选却是让所有人大跌眼镜。吏部左侍郎是白明理。这位昔日沧州的老吏,在武威军拿下横海,扫平朱寿的过程之中立下大功,在年近花甲之年才正儿八经步入官员行列的家伙,数年之内,升迁之速令人瞠目结舌。其人深谙官吏之道,在李泽整顿武威吏治的过程之中不遗余力,屡屡立下大功,这一次终于成功地步入到高官行列之中,算是大器晚成的典范。而李泽重用他的目的不言而喻,那就是对官场的整顿不会停止,只会继续。用李泽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澄清吏治,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终点。
  而吏部右侍郎,武威治下却是无人了解了,此人来自于长安,是薛平求情,皇帝特下诏旨从卫州赦命而来的一名官员,叫魏斌。早前在长安时,曾任吏部考功司郎中,算是吏部的老手。此人能得到这个位置,自然与薛平,韩琦,秦诏等人的努力分不开。也算是李泽对于保皇一派的一个让步。
  吏部之后,便是户部了。
  尚书之位,仍然毫无悬念。原武威度支司司长,李泽的如夫人夏荷以女子之身,在没有任何竞争者的情况之下,被任命为户部尚书,开创大唐以来女官能达到的最高峰位置,大唐风气开放,女子为官倒也并不鲜见,但能掌握如此重要的部门,身居如此高位,却还是第一例。
  而与吏部不同的是,户部清一色儿的全都是武威嫡系人马。从最初开始,武威度支司便使用的是全新的计帐方式,核算方式,预决算方式,这种大唐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的金融赋税管理制度,除了武威系人马,外人根本就看不懂,弄不通。即便是想要争一争户部的位置,也是拿不出合适的人手来。
  户部侍郎左侍郎,为王明义所得。这个当过翼州刺史的家伙,宣称自己不会做官,只会做生意,在其父恨铁不成钢的暴怒之中跑去了供销合作社当起了大当家的,但最终,还是没有脱离官场,说白了,这位做生意,做得也是跟官场联系最紧密的垄断性生意,这一次,还是当上了官,而且比翼州刺史的位置更为重要。作为左侍郎的他,主管的便是供销合作社以及武威治下的所有生意。而右侍郎则归了最早跟随李泽的,当年的义兴堂堂柜孙雷,这几年来,他本来就是夏荷在度支司中最重要的帮手。
  而兵部,按照最早时候李泽对薛平,韩琦等人的承谨,兵部尚书位置由韩琦担任,不过左侍郎,却是武威老资格的尤勇出任,虽然右侍郎也是薛平一系人马,但尤勇的存在,便是在兵部之中打下了一颗巨大无比的钉子,更重要的是,十二卫除开监门卫外,其余十一卫皆改编成野战军,而这十一卫的长官的任命,兵部却是无权置喙的。在取消了地方兵马,折冲府之后,兵部的权力已经大大缩水了。
  工部尚书薛平。即便再不情愿,他也只能捏着鼻子上任,这是一个事务繁杂,事情巨多的部门,李泽就是要用无数的事务性工作,牵绊住这位保皇堂的领头人物。李泽倒也不怕薛平在这个位置之上出什么幺蛾子,毕竟在财政一盘棋的情况之下,工部受到的制约太多了,事情不好做,做好难,但想要他出什么问题,就是太简单了。换而言之,以后李泽想要找这位的麻烦,简直就是轻而易举。随便哪里来一个洪涝灾害,李泽就可以义正辞严的问责这位工部尚书了。
  刑部尚书由淳于越担任,这位在律法之上浸淫了半辈子的原国子监教授,终于得偿所愿,可以名正言顺地修订大唐各类律法了。
  礼部尚书由章回担任,礼部尚书这个位置,这一次分外的引人注目,就是因为礼部掌握了科考取士的权力。在诏令之中,全面废除了察举,引荐等做官方式,以后想要做官,只有华山一条道,那就是通过科举考试。李泽将原本国子监的所有功能全都并入到了礼部之中,亦使得礼部的权力大增,几乎是掌握了以后为官的通道。
  监察机关御史台,由杨开担任御史大夫一职,田波与钟浩任御史中丞,田波是武威嫡系,而钟浩则是薛平一系。而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则一股脑地被武威一系掌握,钟浩这位御史中丞,基本上在御史台也属于打酱油的角色,除了牵制一下对方之外,作用也并不大。当然,亦不排除此人工作能力出色,到时候能拉拢一批初出茅芦啥事还不懂空有一腔热血的年青御史为其所有,毕竟,现在的御史台,差不多还是一个空壳子,接下来会有大量的年轻官员会通过科考充斥其中。
  九寺被李泽大刀阔斧地改革了。
  太常寺,光禄寺,宗正寺,太仆寺功能,统统被并入到了太常寺中,在李泽看来,现在的镇州小朝廷,这些机关的功能基本上丧失,没有太多的事情做,不如先并到一起,这样可以少养很多闲官散官,等到以后地盘慢慢地大起来了,再逐一分拆。而太堂寺卿便由一路跟着皇帝从长安跑到镇州,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田令孜出任。
  卫尉寺是一个要害部门,王思礼出任了卫尉寺卿,主管全面工作,李泌出任少卿,掌控仪仗,兵器,宿卫,以及镇州皇宫的所有兵力。
  大理寺的功能,被暂时并入刑部。司农寺的功能,被并入工部,太府寺功能,并入户部。
  国子监所有功能并入礼部。
  而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合并为一个单位,统称为将作监,由屠虎出任将作令。
  都水监并入工部。
  至此,中央机关的所有政改基本上便已经落停,原有的官位,几乎被砍掉一半,而通过这一次的政改,李泽几乎将所有朝政牢牢地把控在了自己的手中。
  随着中央政改的结束,地方上的政改也将对标中央进行改革,进一步压缩官僚的队伍。相比起中央的一帆风顺,地方上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也会更加震荡。特别是在新附朝廷的河中,魏博等地,驻军已经提高了警戒级别。
  当然这些对于李泽来说,都不是问题,接下来的则是另一个重头戏,军改。
第四百九十八章:军改
  宰相府,秘书监。章循小心翼翼的一字一句地将即将公告天下的军改诏令再审核了一遍,确认没有一字一词的错误,这才将其呈送到内屋秘书令公孙长明处,由公孙长明再次审核之后,然后呈宰相李泽最后签章改印然后诏告天下。
  此时此刻,还没有人认识到这个并不起眼的小小的秘书监将在以后的朝廷之中的巨大作用,几乎在所有人看来,这个秘书监只不过是一个上传下达,兼代着帮忙出出主意的幕僚机构而已。
  整个秘书监带上公孙长明,也只有九人而已。公孙长明为秘书令,章循为副令,下面九名年轻的秘书郎既有公孙长明精心挑选,然后又经过李泽亲自考核之后才能踏入这个门槛,这九个人各有长处,分别对应着六部以及各事务机关。
  下面所有呈报到宰相府的公文、报告、奏折都是先到秘书监,然后由这些人来甄别轻重缓急,草拟处理意见,再向上呈报。
  这九个人,品级都很低,但手中的权力却相当之大,典型的位卑而权重。
  新的军改制度,在经过兵部,十二卫军方代表,吏部,户部以及李泽本人激烈的讨论甚至是争论之后,终于出炉了。
  真正的争论,其实也就是韩琦想为兵部多争取一些权益而作的挣扎。而其它人提出的意见,却是都在想为自己所代表的部门都争夺一些话语权而已。
  数天的闭门会议,彼此的协调与妥协,最终的军改终于达成了现在的版本。
  取消府兵制,取消兵户制度,取而代之的是募兵制。大唐过去以农户为基础,在全国各地设立折冲府,管理军户,每个折冲府的兵员在一千人到四千人左右,常年保持着三分之一的人在役。而这些在役的人,基本上甚少执行军事任务,更多的时候,倒是在替官员们打杂,当官员们的杂役,而政府却还要为此买单,虽然在战时,折冲府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动员起更多的兵源,但这些被统称为府兵的军队,在战斗力上比起卫军来说,相差了太多。
  取消府兵,不仅仅是在军费之上可以节约大量的经费,而这些空闲出来的劳动力,也可以极大地促进民生的发展。
  大唐的军队,在取消府兵制之后,只剩下一种,那就是卫军。
  李泽将所有的军队统统编制为十二卫。
  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金吾卫,左右领军卫,左右千牛卫。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4/98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