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唐(校对)第3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4/984

  韩琦一下子坐直了身子。
  “以前的那些事情,家主倒并不怕,即便被翻出来,想来节帅也能替我们兜住。但这件事,是御史台插手了的,他们当初在河东无功而返,但如果拿到了这些东西,只怕便会再起波澜,而且极有可能酿成大风波!无奈之下,才策划了这一次的刺杀。”薛果道:“薛洪是杀死了,但他的那本黑帐,却没有拿回来。”
  韩琦瞪视着薛果半晌,颓然摆了摆手。
  “都滚,滚出去。”
  薛果等人互看了一眼,有些狼狈地向韩琦行了一礼,转身便走。
  “回来!”韩琦又道。
  薛果几人转过身来,看着韩琦:“节帅还有什么吩咐?”
  “你们几个,都准备一份厚礼,大张旗鼓地送到镇州曹府去。就说是去陪罪的。”韩琦道。
  “节帅,我们与曹氏,已经撕破脸了,这,还有必要么?”薛果道。
  “废物!”韩琦啐了一口:“这都不明白吗?我担心你们不能活着回去,这是你们唯一的生机,大张旗鼓的去曹氏,便是公开你们与曹氏之间的矛盾,这样一来,他们反而不好下手了,明白了吗?”
  薛果一惊:“会有这样的事情,不会吧?”
  “为什么不会?”韩琦冷冷地看着他们:“你们以为李泌是什么样的人?她发起疯来,除了李泽,就没有人管得了她。你觉得李泌下黑手要了你们这些人的生命,会有人出来为你们喊冤叫屈吗?”
  薛果等人邓难地咽了一口唾沫,齐齐拱手一揖到地:“多谢节帅提醒,我们,这就去置办厚礼。”
  “薛兄,你说,这群人是不是蠢到了极致?”晚间,韩琦敲着桌子,对着薛平道。
  薛平叹道:“的确是极蠢。”
  “要么不动手,要么便要下死手。如此弄得不上不下,而且还将天大的把柄落在了对方手中,薛洪虽然死了,但那些线索不会死。御史台杨开,只怕笑得嘴都要歪了,难怪这些天,一直看不到杨开露面。”薛平道。
  “钟浩哪里,就没有一点点线索?”韩琦问道。
  “经历了上一次的泄密事情,钟浩现在已经完全被隔离在机密之事之外了。”薛平摇头道。“不过既然薛氏没有拿回这本黑帐,那么这本帐,现在就应当在杨开或者田波手中。这二人揪住了这个尾巴,必然会不放手的。”
  “所以我这一次让薛果他们去镇州曹家试一试。”韩琦晃荡着手里的酒杯道:“如果薛果被李泌一刀砍罗,或者在他离去的路上被人暗杀了,就说明这本黑帐对他们的价值并不算太大,动摇不了我们的根基。”
  “如果薛果被他们客客气气地送了出来,只怕事情就不妙了。”薛平道:“韩帅啊韩帅,你在河东,都养了一些什么人啊?连兴修水利的这点钱也要去贪。现在好了,钱倒没多少,但这里头牵涉到的人和事,倒是会被一件件地牵出来,本来只是浮在面上的几块小石头,遮掩来遮掩去,现在弄得连土下面的大石头也要被刨出来了。”
  “高帅在时,就是那样,我能有什么办法!”韩琦苦笑:“只不过高帅能镇得住他们,我差了些份量而已。所以高帅走后,他们就愈发放肆起来,偏生我还不能放弃他们。”
  “且等着看吧!”薛平慢慢地啜着酒:“不过现在时间点很特殊,在彻底平定西北以前,李泽只怕是不会发作的。如果事情的发展不可控制了,那就只能壮士断腕了。”
  韩琦神色略有些紧张:“薛氏在河东影响太大了,其它几家,也他们亦是同汽连枝。”
  薛平哼了一声:“说什么同气连枝,当真是笑话。韩兄,你不是这种大家族里出来的,不明白这种大家族的决绝。真到了不可收拾的时候,那几家是很乐意这么做的,只不过是事后将薛氏的利益分给他们而已。同时,你也可以有更多的资金来稳定左武卫的军官,让他们更加死心塌地的与你同荣共辱。”
  韩琦沉默了片刻,虽然有些为难,但还是点了点头:“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也就只能在战争期间来解决了。”
  “那是最好的时间。”薛平点头道:“从现在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安绥杜有材到了现在,还不相信吐蕃将大规模的进攻,以为一点小小的财货就能满足吐火罗的胃口,到现在还没有大规模地动员备战,安绥的一场大败,恐怕是不可避免。而这,只怕也正是李泽想要看到的。杜有财大败,他就能名正言顺地介入安绥了。入冬以来,李泽一直在加强张嘉所部的实力,这一次武举中试的举子,尽数被派到了张嘉的麾下便可见一斑。”
  “你是担心这一仗,李存忠会输给张嘉?”
  “给李存忠提个醒儿吧,这一仗,他只有赢得漂亮,才能缓解我们的窘状,要是张嘉占了上风,我们会很难堪,要是李存忠吃了败仗,后果是什么,你也是知道的。”薛平道。
  “到时候,我会自请去前线坐镇。”韩琦道。
  薛平看了他一眼,道:“韩尚书,如果你自请去前线统筹指挥,李泽必然不会拒绝,但你可不能想着阴谋断送张嘉所部,一来张嘉不见得会听你的命令行事,二来想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李泽不见得不会防着你这一手。到时候莫要赔了夫人又折兵,把自己出绕进去了。”
  韩琦呵呵一笑:“你放心,我有分寸。总之,会以这场战事我们胜利而结束。对了,初一我会去镇州拜见陛下,你去吗?”
  “当然要去。”薛平点了点头:“还有一件事,要说与你知晓,我已经将郑氏一族从卫州弄到镇州安置下来了。”
  “郑氏因为皇后之死,对李泽恨之入骨,你把他们弄到镇州,李泽也答应?”
  “你觉得李泽会把这些小蝼蚁放在眼里吗?我根本没有跟他说,他当然知道,但他也压根儿没有问。”薛平道。
  “接下来你要做什么?”
  “陛下身边需要妥当的人照顾。”薛平道:“他们一家是最合适的人选,而且他们家中也有年龄样貌都合适的女子。”
  “你想再立皇后?”
  “哪有这么简单,只不过从郑氏家再找一个女子进宫,给个名份,照顾陛下罢了。”薛平道。
  “那这个女子,一辈子只怕就是毁了。陛下那病,恐怕好不了。”韩琦道。
  薛平笑了笑:“等过了年,我们便联名给李泽上一道折子吧,这样的事情,他也是不好拒绝的。”
  “明白了。”韩琦点头道:“在陛下的身边,放上郑氏的人,的确是最妥当的做法。他们与李泽是誓不两立的,他们一定会拼尽所有的力量保证陛下的安全。有了他们的存在,到时候,我可以安心的去前线打仗,你也可以安心的去四处奔走了。你这个工部尚书当得,呵呵!”
  “你还别说,四处奔走,看到一处处的水利设施峻工,看到一条条的道路通行,心里还是蛮有成就感的。”薛平道。
第五百六十六章:好人与坏人
  世上的人如果细细地考究起来,其实是可以分成很多种类型的。
  碌碌无为的,小富即安的,小有野心的,胸怀大志的,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利益诉求,自然也就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而薛平却无疑是这些人中最为矛盾的一个,也是最为悲摧的一个。
  毫无疑问,他是唐王朝最为忠心的臣子,但他却也看到了现在的大唐早已国不成国了,他自然想要拯救其与水火之中。但他自身的力量却是远远不够的。
  于是他看到了李泽。
  他认为李泽是有这个力量的。
  但有力量的人,却不见得与他一样也是对唐王朝最忠心的人。有力量的人,自然会有自己的一番盘算。
  看看张仲武,有了力量之后,便举旗造反了。
  再看看朱温,在夺了长安洛阳之后,都已经改朝换代了。
  李泽的力量,不比他们弱,哪怕李泽一再宣称自己是效忠唐王朝的,但其所做所为,能让薛平安心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明明知道李泽有异心,但薛平却没有其它的选择。这是他以及唐王朝最后能倚靠的一个臂膀了。
  于是他努力地游走在这个大游涡中,冒着随时有可能被吞噬的风险而其中拼命求活。为此,他甚至不得不做出许多违备自己良心的事情。
  每当做了这样的一件事而让自己痛苦的时候,他亦只能安慰自己,一切都是为了大唐,一切都是为了大局着想。
  当了工部尚书之后,他差不多走遍了李泽麾下现在所有能控制的地方,薛平不得不承认,在那些李泽直接控制的地盘里,哪怕是那些刚刚归顺的地方,他都能看到一股蓬勃向上的朝气。那些人哪怕穷得叮当响,但却一个个地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每当那些义兴社员们在这些地方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从而引得那些衣裳褴褛的百姓们振臂欢呼的时候,薛平也常常会感同身受。他碰见过太多这样的场面了。
  在他看来,义兴社就是一个怪胎,是宰相李泽的私器,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他看不顺眼的组织,却在最基层的面上,为整个镇州朝廷的稳定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每每打下一地,紧跟在军队身后进去的,就是这些义兴社的成员们。
  义兴社的成员中,既有那些饱读诗书的书生,也有技艺精湛的工匠,每到一地,他们不但能鼓动贫穷的人站起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还能拿出切切实实的行动。但凡义兴社站稳脚跟的地方,原有的那些阶层,就像积雪遇到了太阳,纷纷融化再也不见了踪影,延续了无数年的宗族管理,一点点的被瓦解。
  有了矛盾,有了纠纷,百姓们的第一想法不是再去宗族里投诉,而是去官府告状,村乡镇县一级一级的官府机构的建立,正在构建一个全新的秩序。
  这好吗?
  这自然是好的。
  对于这一点,薛平不得不承认。这几年来,不管是救灾,还是在战争动员等一系列的需要整个社会全体出动的时候,新的秩序表现出来的能力,是旧秩序压根儿就不能与之相比较的。
  但这,却是李泽个人的成就。
  他们是效忠李泽本人而不是效忠大唐王朝的。
  好的东西不能为我所用的时候,那就是极坏的。不管是他薛平,还是韩琦,都只能这样认为,所以他们只能尽一切可能地阻织义兴社进入到河东地区。
  义兴社对于地方原本的统治基础的强大的破坏力,让他们心有余悸。如果让义兴社大举进入河东地区,那用不了多久,河东,便也会属于李泽了,而这,已经是他们这些人最后的那片自留地了。
  薛平,韩琦是坏人吗?
  这个就很难说了。
  原本好人坏人的划分,就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对于李泽以及李泽的部属来说,韩琦,薛平这些人当然不算什么好东西,他们老是藏着自己的小心思,打着自己的小九九。但对于薛平等人来说,李泽以及他的部属,满脑门子的都想着取皇帝而代之,自然也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
  好人抑或是坏人,本来就是看站在一个什么样的立场之上。
  彼之蜜糖,我之砒霜,就是这样一个道理了。
  这对于薛平来说,甚实是一个极端痛苦的事情,他眼睁睁地看着这些地方飞速发展,看着李泽对这些地方的控制一日深过一日,看着这些地方的百姓愈来愈富庶,而另一边,则是河东仍然是一副不死不活的老样子,宛如一潭千年古潭,即怕是扔一个石头下去,也不能折腾出太大的动静,转瞬这间便又恢复了原样。
  这样下去是不行的,终有一天,风会刮到河东去。
  李泽已经在准备着下一招的出手了,而他也好,韩琦也好,都没有什么可以应对的办法。
  李泽准备允许自己麾下所有地方的百姓自由流动。不再需要什么路引,没有其它任何限制,你想去哪里定居便可以去哪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4/98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