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唐(校对)第3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9/984

  但什么也没有。
  右武卫的骑兵没有来。
  对岸的张嘉的大营也没有多少动静儿,只要吐蕃人不打,他们这边便也安安静静地呆在营中。
  这是不正常的。
  德里赤南觉得一定发生了什么他所不知道的事情。
  直到第六天,中受降城的信使狂奔而来,一切谜团终于被解开,但却是德里赤南最不能接受的那一个。
  右武卫八千骑兵绕道大漠,突袭西受降城,驻守西受降城,守着大家后路的色诺布德大败亏输,数万人马竟然只有三千余人逃了出来。
  从西受降城逃走的人本来有近五千人,但在从西受降城到中受降城的数百里路途当中,在没有任何补给的情况,这些人中那些体弱的,受伤的,在恶劣的天气情况之下要么掉队,要么就是不有扛过来死去了。
  西受降城的失守,如同一击闷棍重重地敲打在德里赤南、阿史杜拉以及彭芳等人的头上。
  “马上退回中受降城去。”彭芳脸色苍白地建议道。
  德里赤南看了他一眼,冷笑道:“退回去成为翁中之鳖吗?很显然,镇州方面对这一次的战争早有准备,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猝不及防。所以才有了张嘉右武卫在这里等着我们,才有了李德的骑兵绕道大漠突袭西受降城,天知道接下来还会有多少唐军正在向我们这里涌来,通回中受降城,然然被唐军包围?”
  彭芳咽了一口唾沫,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啊?
  “哪现在我们要怎么办?”
  “怎么办?简单!”德里赤南阴沉着脸道:“我们不能在这里纠缠了,甩开右武卫,立即插入河东,去完成大论早先订下的策略,也唯有如此,才能让我们摆脱目前的困境。”
  彭芳的脸顿时白了。
  德里赤南的话,已经很明白了说出了他将要放弃整个天德的意思。他们可以离去,包括彭芳以及他的麾下也可以跑,但在中受降城的家人,怎么跑?更重要的是,那些士卒愿意吗?当初他们就是因为不想家人落在吐蕃人手中才投降,现在他们难不成不担心他们的家人落到右武卫手中吗?
  “不行!”他有些失态地大叫起来,直到看到德里赤南,阿史杜拉等人不屑的目光,他才反应过来自己现在的现状。
  “右武卫大军还顶在我们的腰眼儿之上,他们岂会让我们这样轻易的离去?不如集中力量先将右武卫击垮之后再说,既然李德带八千骑兵在外,我们便没有了什么顾忌,可以倾尽全力攻击。”彭芳道:“将军如有此议,彭芳愿为先锋。”
  德里赤南嘿嘿的笑了起来:“彭帅有这样的决心自然是好的,既然你有与右武卫决一死战的决心,那就替我们断后吧,虽然李德的骑兵不在这里,我们并不惧张嘉追击,但防备一下总是要做的。”
  彭芳呆呆地看着德里赤南,脸上神色愈来愈扭曲。
  “彭帅,已经没有必要再在这里纠缠了。我们不知道镇州方向还有多少军马会出现在这里,既然他们已经取了西受降城,断了我们的后路,那很明显,是想将我们包围一口气吃掉的,而想要吃掉我们,光靠右武卫是断然不行的,所以镇州方面的其它军队,肯定已经在路上了,而右武卫大营,我们已经打了好几天了,不是我说句丧气话,短时间内是很难打下来的,我们不能冒这个险,在这里每耽搁一天,都是致命的。”阿史杜拉有些可怜这位降将,或者因为他本身也是土谷浑人并不是吐蕃人的原因,所以解释道。
  “阿史杜拉将军说得不错。”德里赤南冷冷地道:“而河东,现在正是空虚的时候,数万大军出击银州,绥州,此时我们切入河东,便等于在他们肚子上捅上一刀,后方不稳,前方必败,要知道,在安绥,大论可虽集结了超过二十万大军,击垮了韩琦李存忠,河东尽归我们所有,我们自然也就安枕无忧了。”
  “可是……”
  “没有什么可是!”德里赤南道:“张嘉既然没有骑兵,他就只能缩在这个龟壳里,真敢要犯蠢出来追击我们,那倒是一件好事,正好可以好好地教训一下他。这件事就这样定了,大家回头去准备吧!”
  彭芳垂头丧气,知道所有一切都无可挽回。
  入夜,吐蕃大营里仍然灯火通明,他们就在右武卫的眼皮子底下准备着撤退事宜,而正如德里赤南所料想的那样,张嘉纹丝未动,丝毫没有前来趁火打劫的意思。
  “将军,张嘉的确很小心,看来他是不会来了。”阿史杜拉有些失望。
  “换作我,也不会理会如此明显的陷阱的。”德里赤南道。
  “那,是不是让儿郎们休息一下,白天里还要行军呢?”阿史杜拉问道。
  “不,做好准备,天德军只怕会哗变的。”德里赤南脸色冷酷,“一旦彭芳无法控制部属,天德军出现哗变,那就……”
  他作了一个割喉的手势。
  阿史杜拉点了点头。
  不出德里赤南所料,当天德军残余部众听到西受降城被夺,他们要放弃天德,跟着吐蕃人去河东的时候,一片哗然之后,兵变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彭芳死于乱军之中。
  而哗变的天德军士兵冲出了营盘,想要往中受降城方向逃走,又落进了早已经准备妥当的吐蕃军手中,被尽数杀得干干净净。
  一夜喧哗,至天明之时,吐蕃军拔营,向着河东方向而去。
  黄河堤岸之上,鲁敬看着远去的吐蕃大军,有些不解地看着张嘉:“大将军,昨晚那样好的机会,为什么不去试一试?”
  “试不得,试不得!”张嘉连连摆手,“我们现在没有李德,没有杨兴,这点兵马,守大营还行,一出去,便是遭人欺负的靶子。”
  “可惜了的!”鲁敬叹道:“要是中郎将在这里,昨夜便能大获全胜了。”
  张嘉大笑:“现在照样是大获全胜,鲁敬,现在我们该整顿兵马,前去接手中受降城这些地方了,天德,归我们啦!”
  “那河东怎么办?”鲁敬有些担心地道。
  “那不是我们该操心的事情。”张嘉一摊手:“河东的事情,李相早有准备,而我们,眼下就是先将天德握在手中。”
  “原来李相早有准备,我也真是瞎操心。”
  “的确是瞎操心!”张嘉大笑:“身子骨好得如何了?要是还行,就去中受降城跑一趟?”
  “小伤,小伤,完全没有问题!”鲁敬连声道。
  张嘉呵呵笑了起来。
  控制了整个天德,相爷也终于掌控了一条通往西域的道路。
  这一仗,终究还是按着相爷的想法,在一步一步的往前走。
  “韩琦啊韩琦,你怎么可能是相爷的对手!”张嘉冷笑起来。
第五百九十八章:貌似恶麾,心如佛佗
  公孙长明找到李泽的时候,李泽正在后院蹲在地上,用一柄小锄头挖着地,然后将挖出来的土坷垃敲得细细的。
  地只有一垄,看起来李泽已经在这里干了不短的时间,大半垄土地已经都被整理好了。
  公孙长明蹲在李泽的身边,伸手抓起一把土,手指松开,细碎的泥土便从指缝之间滑落下去。公孙长明了解这是李泽坚持了很久的一件事情,从几年前他初去大青山庄子上的时候,便发现了李泽一直在坚持着做一件事。
  那就是育种。
  用李泽的说法,是改良品种。
  每年育出来的好种,都会送给经验最丰富的老农种植,然后再下一年,又将最好的种子送回来,重复这一过程。
  “这样的事情,你何必还要亲自做呢?”公孙长明笑道:“那时候你是没啥事情,闲着也是闲着,现在可是日理万机,再说了,你做这种事情,不见得比那些老农强吧?这几年下来,那些老人育种的手段,可比你要好多了!”
  “我知道!”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李泽丢下了锄头,站了起来,走到一边的水槽,洗干净了手,顺手将手在衣襟上擦了擦。“不过是习惯了,心烦的时候,来干干活,流流汗,这不春天马上就要到了吗?春耕也要开始了,这垄地反正是要伺弄的。”
  “什么事烦心呢?”公孙长明笑问道。
  李泽长长地吐了一口气,没有说话,而是倒背着双手走到了不远处的一间亭子里,坐了下来。公孙长明也紧跟着走了过来,坐在了他的对面。
  “河东的事情?”
  李泽点了点头:“公孙先生,从你认识我的那一天起,我一直在做的事情,都是在活民,可以真正的说一声仰不愧天,俯不怍人。但是这一次,我却是真正在害人了。张嘉那边的消息过来了,按照我们早前拟定的战略,李德统率八千骑兵抄了德里赤南的后路,逼得德里赤南窜进河东了。”
  公孙长明哈哈一笑,张嘉的军报还没有抵达武邑,否则的话,肯定是先到军部,再到秘书监,现在自己还不知道,李泽却已经先知道了,自然是因为内卫的缘故,李泽提前知道了消息。这个计策,本来就是他一手制定的,现在终于达到了预先的目标,他怎么能不高兴?
  东北谈,西北打。这是李泽大的战略思想。但这个西北,可是将河东也包括在内的。但问题是,河东在明面之上是投奔了李泽的,韩琦更是与李泽同朝为官,在李泽的属下,向来是毕恭毕敬,至少,表面上是这样的。
  但实则上,现在的河东,仍然是自成一体的。
  这不符合李泽的整体利益。所以,河东,必须要真正的融入到李泽的体系当中。
  那么,韩琦的这个小圈子,必须要被打破。
  所以公孙长明制定了这个计划。
  “李相何必愧疚,这个计划是我制定的,我反正是债多不愁,虱多不痒,就算冥冥之中有报应,那也会报应到我的身上。”公孙长明不以为然地道。
  “报应不报应的我倒是不相信。”李泽摇摇头:“这个计划是我批准的,否则怎么可能实施?或者是我的心还不够硬吧?只要一想到河东那些普通的百姓这一次要遭受的劫难,就觉得有些难受。”
  “做任何事情,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公孙长明正色道:“上位者需要通盘考虑,李相,你应该想的是最终的结果,而不是这其中的过程。现在的局面,哪有不死人能达到目标的?为了逼张仲武与我们和谈,平州一战,那些野人,杂胡,还有奴军,被我们或杀或俘数万人,难道说他们不是唐人,所以就不是人了吗?是一样的。纵然外貌不同,说着不同的话,习俗一同,但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肩膀上顶着一个脑袋,会悲伤,会开心,会愤怒,他们中有好人,有坏人,也有可怜的人。”
  李泽微微一笑,点了点头。
  “是这个道理!”
  “所以说,李相你压根儿就不需要因为河东的事情不安,而要为此负责的是韩琦等人。”公孙长明冷冷地道:“德里赤南进入到了河东,就是秉承着破坏的目的,韩琦不是在河东还藏了一万兵吗?也该拿出来溜一溜了。如果他觉得这一万人不是德里赤南的对手的话,他就应当第一时间向李相发出求救信,向李相表明态度。”
  “这一次,即便他不向我求救,我也会派兵的。”李泽道。
  “当然,这是我们最好的进入河东的机会。”公孙长明道:“要是韩琦真敢从银州往回调兵的话,那此人,就真留不得了。”
  公孙长明的意思很清楚,现在韩琦在银州,绥州,以四万人马与吐蕃大军作战,本身在军力之上,就是处于弱势一方,所依仗的,不过是唐兵更加的训练有素,有更好的装备,而且有更好的后勤供应罢了,而吐蕃人却是长途跋涉作战。
  但总体来说,双方是持平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9/98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