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唐(校对)第4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3/984

第六百八十四章:没有选择的选择
  经过了有人被释放这一冲击力极大的事情之后,下午上工的时候,战俘们工作的热情骤然便高涨了起来。
  张宏的威胁还是实实在在的,假如在有释放可能的情况之下,被这个看起来笑咪咪实则执行起规矩一点情面也不讲的家伙逮住了把柄,弄得走不成了,岂不是损失太大了。
  自由,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
  工地上难得地听到了号子声。
  以往也不能不说这些人干活不卖力,但很难有今天这样的热情。以前将这样的工作看作是不得不干的事情,但现在,却是将卖力工作当成了被释放的一个筹码。
  刘三通的预感得到了证实。
  下午开工之后不久,便陆续有人被叫走了。而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曾经的军官。但职衔普遍不高,品级最高的,也不过是一个宣节校尉而已。
  他们被叫走之后,引进了先前那个文官所在的帐蓬。
  “刘湘楚,潘浪,兰永传,李亚文,陈杰,李翰金,谭明华!”文官坐在哪里,翻着手里的一叠卷宗,一个个的叫着名字,被叫到名字的这些军官,都是向前一步,在那文官的面前,排成了一排。
  大帐的两边,此时不仅有数名身着黑衣的内卫,更有两排全副武装的士兵,虎视眈眈地看着他们,让这些军官有些战战兢兢。
  “本官叫陈天松,来自武邑,内卫录事参军。”文官合上了卷宗,作起了自我介绍。
  “陈参军,不知唤我们来何事?”一群人中,曾经的宣节校尉刘湘楚躬身问道。
  陈天松扫了刘湘楚一眼,道:“按照大唐朝廷律法,反叛者,普通军士,劳役三年,视改造情况而定是否释放,军官视级别,最低五年起,亦是视改造情况而决定是否释放。级别越高者,一般而言,劳役期越长。”
  刘湘楚脸色微变,对于大唐而言,他们这些平卢军,倒也的确称得上是反贼,因为他们的节帅候希逸投奔了废唐自立的大梁朱温,他们这些人,自然没得选择,也成了梁国的军人。
  但是于他们而言,有的选择吗?
  所谓成王败寇,如今输了,自然是任人宰割。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今天许多普通士卒已经被释放了,说明规矩之外,还是有法外开恩的可能性的,陈参军让我们过来,想来也是有施恩的可能性的。”
  陈天松哈哈一笑:“倒也不愧是军官,心思灵动得很。不错,本官唤你们来,的确是有法外施恩的可能性,就看你们想不想要了。”
  “能得自由,回返家乡,谁不想要?”刘湘楚长叹了一口气道。
  “自由是有可能的,但回返家乡,暂时你们还是不要想了。”陈天松脸色一沉:“既然你们是军官,当知道大唐军律以及国法,反叛是什么罪名,要用什么处罚不用我说吧?真要追究起来,你们亲族都难逃法网。”
  刘湘楚身体微微颤抖起来,低垂下头,再也不敢言语。
  反叛者,纵然他们职位低微,不会追三族九族,但本家,却是无论如何也难逃罪责的。
  “现在有一条路给你们,就看你们想不想要。”陈天松淡淡地道:“如果不想要,那么就需要服劳役五年,本家直系将会被追究罪责,毁籍,夺田,罚没。”
  所谓毁籍,就是这些人将被逐出地方名册,就此成为没有籍贯的流民,夺田当然就是夺去田产,罚没,是没收家中所有财产,虽然陈天松没有说到杀人,但真要做到了这一步,他们的家人,又如何能活得下去呢?
  “我要!”刘湘楚昂头大叫起来。“只要不罪及家人,不管要我干什么,我都愿意去。”
  “我们也要!”其它人也是大叫起来,虽然他们知道,他们现在想要的这条路,也必然是不好走的,但不好走,也只限于他们自己,而不会罪及家人。本来当年吃粮,上了战场,一颗脑袋早就拴在裤腰带上晃荡了,如果能用这颗脑袋换来全家的平安,也算值得了。
  “很好,看起来都不是一些软蛋!”陈天松满意地点了点头。“李相有好生之德,愿意给你们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你们知道西域在何方吗?”
  刘湘楚面色惨白,果然,这是一条不归路。
  “知道。”
  “用不着一副去赴死的模样。”陈天松冷冷地道:“我大唐早在去年,便有一支军队,杀入到了西域,并且已经在哪里打下了好大一块地盘。不过我大唐离开西域良久,纵然现在有了根据地,但四周那些异族,还是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反扑,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手去那里为大唐收复疆土,重建西域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朝廷是要把我们流放到西域军前听用吗?”刘湘楚稍微镇定了一些。
  “不错。”陈天松道:“你们如果愿意去哪里,那么,你们先前的所有罪责将会被全部赦免,以普通士卒的身份,到西域军前听用。如果你们在哪里立下功劳,将会与其它唐军士卒一样,受赏升官发财,一样也不会少。”
  刘湘楚低下了头,这的确是一条充满了荆棘的道路,但至少,不会完全是一条死路,既然有了根据地,便有了活下来的可能。如果真如陈天松所说的那样,能够立功的话,说不定还能挣一番富贵回来。
  “我愿意去搏一搏!”刘湘楚抬头,大声道:“只愿陈参军说的都是真的,我要是立了功,便能得到该有的奖赏。”
  “当然,这不是我陈天松的承诺,而是李相的承诺!”陈天松站了起来,向武邑方向抱了抱拳,这才转过身来对一群人道。“李相说,到了西域,并没有什么平卢战俘,有的只是同一个名字,叫做唐人。”
  “会给我们最好的装备吗?”刘湘楚问道。
  陈天松哈哈大笑起来:“你倒精细,连这也想到了,不妨告诉你,西域的军队,装备的是我们大唐最好的武器,很多武器装备,连我们的卫军都还没有装备,你们如果愿意,到了阳关,便会被武装到牙齿,然后进入西域,去为大唐收复疆土,扬大唐之国威。”
  “如果在那里战死了,我们的家人,会得到朝廷的抚恤吗?”刘湘楚又问道。
  “如果你们战死在哪里,那么,你们的家人,将会得到与大唐战死士卒一样的待遇,因为那个时候,你们是作为大唐军队的一部分而战死的,至于大唐士卒在战死或者伤残之后有什么待遇,下去之后,你们可以随便找一个唐军问一问?又或者到了西域,去问问那里的同伴。”
  “什么时候出发?”刘湘楚不再多说,直接问道。
  “马上!”刘天松笑了笑,倒是有些欣赏这个宣节校尉了。“愿意走的,今天就可以随我走。”
  “我能写一封信给我的家人吗?”
  “当然,我们的人会负责将信送到你家人手中。”陈天松道。“你们几个呢?”
  “我们也愿意去。”剩下几人,又哪里有什么其它的选择,都是异口同声。
  “好!去了西域,便是我大唐好儿郎!”陈天松挥了挥手:“给他们准备笔墨纸砚,会写字的自己写,不会写的,本官可以给你们代笔。”
  太阳西斜的时候,刘三通看到被叫走的七八名低级军官,坐上了一架马车,随着那名文官离开了这处工地。
  看着那些人远去的背影,不知怎么的,刘三通心里隐隐有了一种很不好的感觉。
  其实在这个时候,在整个平卢的土地之上,在一个个的战俘劳作的工地,同样的事情,都在上演着。一群群的普通士卒,拿着赦免的文书,怀里揣着唐军发放的一贯钱,正急急忙忙地向着家乡的方向而去,而一个个的低级军官,则随着前去的官员,沿着不同的道路,向着西域方向进发。
  因为控制着河西走廊的吐蕃大贵族德里赤南为了得到李泽的援助,而放弃了河西走廊,使得这些人前往西域的道路,将再无阻碍,他们会直接穿过河西走廊而前往西域。在明年开春的时候,他们将出现在西域那一片现在兵慌马乱,战火纷飞的地方,为自己的前途和家人的荣光而浴血奋战。
  而此时,在武邑,向真却又有些坐立不安了。抵达武邑已经足足半月有余了,那个初见面时,说过几天就会招见他的李泽,却没有了丝毫反应,似乎已经将他忘记了。反而是径直离开了武邑,去了平卢视察慰问军队。
  “李相这是什么意思?”在薛平和韩琦的面前,向真大发雷霆,“如果李相无意此事,那干脆给我一个直截了当的答复,我马上便回岭南好了,这般吊着我不理不睬是何用意?难不成我岭南的女儿,便非要上赶着结这门亲事吗?”
  “向将军何必说这些意气之话?”薛平道:“事情到了今日,都已经是容不得我们后退半步了,李相不回绝,便说明了此事是绝对能成的。”
  韩琦沉吟了半晌,道:“薛尚书,回头我们去武威书院,见一见章公吧,问一问,李相到底是怎么想的?公孙长明那老儿阴阳怪气,十句话里,难得有一句真话,但章尚书为人光明磊落,断然不会诳骗我们。”
第六百八十五章:李泽的愤怒所在
  武威书院和武邑城一样,这几年,都在不停地扩建,幸好当年在修建武威书院的时候,李泽便给他们预留了很大的一块地盘,可即便如此,现在,这些地方也已经被填得满满当当了。以前章回还可以在学院之内开垦几片荒地作为学子们的农业实践之所,现在当然也已经没有了。
  武威书院已经变成了一个综合性的为朝廷培养各类官员的学院,除了六艺之外,更多的务实的学科也加入了进来,书院内的博士不仅有学富五车的大儒,也有大字识不得多少的大匠,老农,这些人,都被授予了官职,配备了专门的助手,将他们的经验编纂成书,然后教授学子,刊印天下。
  这些年来,武威书院基本上已经成了天下所有读书人所向往的殿堂,因为只要你进入到了武威书院,基本上,一个光明的未来就在向你招手了。即便是在伪梁统治区域内,在南方那些仍然游离于朝廷管辖之外的节镇所在地的但凡认为自己还有些本领的人,因为在本地觉得志气无法伸展,便悄咪咪地通过各种手段跑到北方,跑到武威书院想来求学。
  当然,来不是一件太简单的事情,但想要进入武威书院,可就难了。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唯有考试。
  李泽治下,已经形成了以武威书院为金子塔尖,然后州学,府学,县学,乡学成体系的教育培训体系,虽然像州学府学并不限制这些人的报考,但他们想要与成系统学习的那些本地学子们竞争,成功的也只是极少数。
  更多的,不得不申请进入州学,府学补课。有钱的倒不在乎,那些穷困的,就不得不一边找一份工作糊口一边就学,其中辛苦自然就不为外人道了。
  当然,能够竞争成功进入武威书院的这些外地学子,倒是受到了学院的高度重视,一来,这些人能干翻本地学子成功考进武威书院,本身就说明了他们的素质极高,二来,也与朝廷想要在未来经营南方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些来自那个方向上的精英人才,也正是朝廷所需要的。
  武威书院,正像一块海绵一般,在不停地吸纳着天下英才。
  而章回,便是武威书院的最高长官。
  当韩琦与薛平两人联袂抵达武威书院内独属于章回的那个小院子的时候,名满天下的礼部尚书章回正赤着胳膊,在一个石碾子上用力地摔打着他刚刚收获的粟米。伴随着他强有力的胳膊一次次的抡起,金黄色的粟米便掉落在铺在地面上的一张毡子之上。而与章回的汗流满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夫人怀里抱着一只狸花猫,修闲地坐在廊下,而他的儿媳妇则一只手捧着书卷,独坐于窗前,另一只手则拿着一只透明的琉璃盏,一边品茶一边看书。儿子章循主职与秘书监,那地方,真的称得上日理万机,一月,仅得两天的休沐机会。
  所以这些活计,便只有章回自己干了。
  要是外人看到了这一幕,自然是惊奇万分,不过韩琦与薛平对章回是极其熟悉,早就见怪不怪。抵达小院之后,韩琦也不废话,袖子一卷,便去帮着章回摔打粟米,两人一起一落,配合得倒是相得益彰,薛平从小也是一个不干农活的,便只能凑到章夫人面前与她说话。
  章循媳妇这个时候倒是出来了,为薛平等人搬来了两把椅子一个小几,再泡上了一壶香茶,然后便又进去独坐窗前看书去了。
  章回虽是大儒,却孔武有力如同莽汉,韩琦出身寒微,这些农活是自小就干的,虽然现在不统兵打仗了,但一身功夫倒也没有拉下,两人一齐动手,倒也没费多大功夫,便将不多的粟米,全都收拾完毕。
  章夫人终于是站了起来,去屋内端了一盆水拿了两个毛巾出来,给了章回与韩琦一人一个。等到两人草草收拾了一下,便端着盆子拎着脏了巴叽的毛巾去了屋内,那只狸花猫也喵喵地叫着跟了进去。
  等到三人坐定了,坐在窗前的章回媳妇也不见了踪影。
  显然,是要给这三位当朝大员单独谈事的机会。
  “李相,这个时候怎么去平卢了?”不好意思开口直接问,薛平拐了一个弯儿。
  章回一口将杯中茶饮尽,看着薛平似笑非笑地道:“平卢刚刚收复,百废待兴,朱友贞将青州等地祸祸得不轻,大量人丁流失,数万战俘需要安置,秋收要抓时间,冬小麦需要抢种,道路要修整,水利也要趁着这个冬天修建,你们也应当知道,候希逸这几年就没干正事,刚刚派过去的官员焦头乱额,叫苦不迭,一个个忙得脚不沾地,李相主持朝政,怎么能不去视察?一来是稳定当地人心,有李相亲临,说上几句话,比那些地方官员说一万句都要强。薛尚书,作为工部尚书,你现在还待在武邑,没有去平卢,我倒是有些奇怪啊!”
  薛平脸一红,有些尴尬地端起了茶杯,借着喝水掩饰着自己。
  韩琦干咳了一声,道:“章公,我是武人,说话不喜转弯子,就直话直说了,薛尚书之所以一直呆在武邑,不就是为了向真之事吗?如果向真之事早些解决,薛尚书早就去平卢主持那里的相关事宜了。”
  章回将茶杯放了下来,看着韩琦,脸色却是严肃了起来:“各部各司其职,什么时候外藩来晋见的时候,需要工部尚书出面接待呢?即便是您韩尚书,我认为现在的工作重点,不应当是抚恤在平卢战死的士卒,重新整编调配部队,安置战俘这些事情吗?”
  韩薛二人都是一滞,章回说得都是正理,让二人无话可说。可是让二人放下眼前这一摊子离开武邑,又怎么可能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3/98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