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唐(校对)第50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03/984

  “王明义,利用水路,要确保扬州货物进得去,出得来,仍然保持其江南货物集散地的优势地位。”
  “孙雷,大量地向扬州注入我们的金元、银元、铜元,在扬州推行我们的新货币体系,利用其江南货物集散地的优势,向周边辐射,扩大我们货币的使用范围。”
  武邑高效的官府机构,在极短的时间内立即运行了起来,数天之后,第一支船队便开始启航向着扬州方向而去。
  而此时,李泽亦在他的公厅内,迎来了一位风尘仆仆的官员。
  这位官员来自河中府,姓丁名俭。
  “丁刺史,这两年,在河中辛苦你了!”李泽竟是亲自站在他的公厅门口,迎接远道而来的丁俭。“没有想到你回来得这样快?”
  丁俭一揖到地,直起身子看着李泽笑道:“李相,我也估摸着您应当召见我了,所以我早早地便收拾打包好了行礼,一应工作也早早地便交接妥当,您的命令一到,我便立时启程了。”
  “心有灵犀啊!”李泽大笑,挽着丁俭的手走到了屋内。
  “这两年,河中的改变很大啊!”两人隔着一张茶几坐下,“丁刺史的变化也很大啊。”
  “怎能变化不大?”丁俭笑道:“从翼州,到河中,我看了太多,经历了太多,现在我终于弄懂了李相所说的,想要重新构造一个新世界,就不得不打碎那个旧世界,那怕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也会感到锥心之痛,但脓包就是脓包,不将他挤出掉,新的肌体,是怎么也无法生长出来的。河中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典型,两年时间,他已经重新焕发了生机,我看到了一股新的力量,正在哪里勃勃生长。”
  李泽大笑起来,对于丁俭,他可是用了不少心思的,现在看到丁俭的改变,让他欣慰不已,在此人身上的投入,终于是没有白费力气。
  “知道我召你回来是为了什么吗?”李泽问道。
  “南方争夺已趋白热化,伪梁在拼命地向南方扩张,向训亦在努力地抢过地盘,既然李相已经提前在扬州布局良久,如今更是收获极丰,我想,在中部,您也该有所动作了。”丁俭笑道:“正好,我是荆湘子弟,家在哪里,根也在哪里,我们丁氏,在那边儿也还有相当的势力和影响力。现在,该是我回到荆湘去的时候了。”
  “可以肯定的是,此去必然是艰难险阻,荆棘重重的。纵然你丁氏在荆湘一带势力颇大,但他们不见得能认同你的观点,而且我们已经得到可靠消息,代超已经取代朱友裕主政山南东道,如今正厉兵秣马,准备攻打荆南节镇,而朱友贞的主力,正在攻打鄂岳节镇。丁俭,你这一次回去,说不定还有生命危险,所以,你可以拒绝。”李泽正色道。
  丁俭笑了笑:“李相,武威书院过去的一师弟,如今在平卢左骁卫哪边效力,前不久他去了我哪里一趟,他跟我说起了打平卢的那几仗,特别是突破黄河防线的那一仗,他跟我说,当成千上万的士兵们喊着为万世开太平的口号,前赴后继地发起冲锋的时候,他全身的鸡皮疙瘩都起来了。那一刻,他什么都忘记了,只知道提着刀向前发起冲锋。其实别说是他了,便是我听他讲述,我也是深身寒毛倒竖。”
  李泽微微点头。
  “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丁俭缓缓地吟道:“那些大字识不得多少的普通士兵都能为了这个目标而不计生死,我们这样的人,又怎么敢惜身而不奋勇向前呢?”
  李泽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道:“既是如此,我也不多说什么矫情的话了,我们现在的确需要你回去,组织荆南力量,抗击代超即将到来的进攻。同时,你还要努力地拉拢湖南观察使,黔州观察使这些力量。”
  “这些,丁俭已经有了一些大略的方案,但具体的,还是等回去之后才能真正做起来。”丁俭道。
  “这些年来,内卫在荆南等地还是按插了一些人手的,这些人的名单在你启程的时候,就会全部交给你,他们将归属你指挥。”
  既然李泽早就在打荆南等地的主意,自然不会在荆南等地落子,只不过不可能像扬州那样,有如此大的手笔罢了。
  “另外,在八百里洞庭之中,我们还给你准备了另外一支人马。”李泽笑道:“那是一支水匪,大约有一千人。洞庭湖流域之中,水匪众多,他们只是其中一股,这几年来,一直都是隐忍不发,给外人的感觉就是一个不上不下的映象,但实则上,他们中的骨干力量,都是内卫之中的精锐,他们的指挥权也全都给你了。”
  “在荆南,我希望你能顶住代超,而在洞庭湖流域,我希望你能让朱友贞焦头乱额!怎么做,你自己拿主意,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所以,此行我授你全权,你不必事事请示,只要觉得与大局有利,先做了再说。”
  “多谢李相信任。”丁俭站了起来,认真地向李泽行了一礼。
  “山南东道的代超与朱友贞是有着根本性的矛盾的,代超不见得愿意看到朱友贞在鄂岳区域大获全胜,因为朱友贞越成功,对于代超和朱友裕来说,就越是麻烦。这一点,你倒是可以善加利用,说不定里头就有彩头儿可得。”李泽道:“公孙先生综合多方面的情报之后得出了一个有些玄妙的结论,他认为长安在一到两年内,必然会出现比较大的变故。不过他现在拿不出有力的证据。”
  “公孙先生在这一道之上,还是极有天赋的。”丁俭笑道。
  “我也是这么想,所以宁可信其有嘛,多做一些准备,免得到时候措手不及。”李泽道:“在武邑休息两天,去武威书院给师弟们上几节课,再出发吧,到时候,我来送你。”
第七百四十二章:粮价
  晋庄镇只不过是瀛州治下高阳县内的一个小镇,整个镇子不大,也就百来户人家,除了官府衙门之外,剩下的,也就是一些商户了。
  镇子虽然小,但却仍然很热闹,特别是每天天刚亮的时候,整个街道之上,熙熙攘攘的都是叫卖的人群。
  农人们都把家里的东西,趁早弄到镇子上来叫卖。在这里,会有各种各样的商贩来收取他们的货物。
  新鲜的疏菜,鸡蛋,鸡鸭,采来的山珍,捕捞的鱼虾,总之,只要你把东西提到这里来,甭管有多么罕见,总是有贩子收取的。这些贩子集少成多,从农人手里收购了这些东西之后,便又运到大地方去叫卖,或者贩卖给更大的商人。
  每天早上开市的时候,便会有一个税吏在街道的入口出摆上一张桌子,但凡来卖东西的,向税吏缴纳一文钱,然后从税吏手里领走一张盖着大红印章的纸条,便可以进去兜售自己的东西了。
  这样热闹的场景,大概会持续一个时辰左右,从天麻麻亮的时候开始,到太阳从地平线上蹦出来的时候,大体上便会宣告结束,农人们会以最快的速度赶回家去,开始一天的劳作,贩子们则会挑着担子,推着独轮车,豪气一点的赶上一辆驴车骡车之类的,赶往更大的城市去贩卖他们的所得。
  然后镇子之上,便归于平静,半晌难得看见一个人。不少的商户老板和伙计,会搬一张藤椅或者板凳,躺在上面舒舒服服的晒太阳,彼此之间聊着天。在这里做生意,大富大贵是不行的,但养活一家人,却也不成问题。所以每个人都很快活,都很开心,也都很满足。
  这就是晋山镇的百姓们的日常。
  不过从今天开始,会有好一段日子,这里会很热闹,因为冬小麦收割了。
  收获的时候,不单是农人的好日子,也是他们这些商户的好日子。一年的旺季就这么几次呢!镇子里的商户,都是早早地备下了货物,准备迎接着收获后的农人们的光临。
  他们都是这里的坐地户,对于农人们需要什么,想要什么,都是门儿清。
  这个时候,是农人们手里最宽裕的时候,也是最慷慨的时候。
  武邑治下的各地农人们的粮食,大体上可以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是要交的公粮。这一部分粮食呢,是有着统一的价格收购的,也是农人们必须要上交的,一般而言,一亩地在一百斤粮左右。小麦的产量,大概在一亩三百斤左右,也就是说,这三分之一的粮食,老百姓们售出的时候,最多是保本,说不定还要亏本。但这是没法子的事情,必须要交而且不容打折扣的。
  第二部分,则是自己留下的口粮,这关系到一家会不会饿肚子,当然要留足。
  第三部分,则是可以出售的。当然,这一部分出售的粮食,价格比公粮就要高出来不少了,农人也主要是靠这个赚钱。
  不过因为粮食一直是朝廷统购统销,老百姓来卖粮,也没有其它的选择,只能往供销合作社卖。
  一直以来,供销合作社都是武邑治下出现贪官污吏的高发地带,每年,都会有不少人栽跟头,但却也无法完全杜绝这种人的出现,花样翻新的贪腐手法,足以让监察官员们伤透脑筋。垄断经营,自然就会滋生特权,古往今来,概莫能外。
  晋庄镇这里自然也是有供销合作社专门做这些事情,所以也无法免俗,去年时候,在这里负责的收购粮食的一名官员便因此而倒了台,听说下场很是凄惨,家产被没收,一家子全都被发到西域去了。但周边的老百姓们却很是开心,因为这家伙可没少难为他们,明明小麦晒得极干的了,他硬说没干,要么你便找一块地方去晒,要么便得由他来定损耗。让老百姓们吃了亏还说不出话来。
  你还别想塞钱给他破灾免灾!农人塞给他的这点小钱他还真看不上,损耗只需往上多抬那么一点点,得是多少钱啊?你要敢给他塞钱,马上就会有一顶企图行贿官员的帽子给你扣上,然后把你弄到官衙里,让你再吃一茬苦头,他还能得一个好名声。
  不过小小一个镇子上的负责收购粮食的官员,最后抄家的时候,家里居然搜出了现钱数万贯,这让监察院的御史们啧啧称奇,也由此对供销合作社的所有官员们的监察力度上了好几个台阶,弄得王明义去李泽那里哭诉了好几次。
  但对此,李泽是置之不理的。
  如果自身硬,怕什么监察严啊!
  高阳的县令赵大熊决定亲自来盯着,他可不想再受去年的无妄之灾。去年那个家伙倒台,他没有收过那家伙一分钱的好处,但却也跟着一起倒霉了,最后的吏部考绩,由上等,一下子便跌到了中,连跌了数个档次,这对于一名基层官员来说,就意味着要多勘磨好几年啊,还有比这更倒霉的事情吗?
  正准备着出发呢,不想知州包慧竟然亲自来了高阳。这让赵大熊有些欲哭无泪,不就是去年出了一个贪官吗?处罚也处罚了,至于知州亲自来吗?这是对自己不放心到了何种地步啊?看来自己的升迁之路,倒真是曲折得紧啊。
  满腹委屈的赵大熊赵县令在拜见了包慧之后,才发现还真不是这么一回事。而是朝廷的政策有了极大的改变。
  “您是说粮食会放开?”赵大熊惊讶万分地道。“这可不是一件小事。”
  “当然不是小事。所以上面选择了一个州作为试点,我们瀛州光荣入选了。”包慧说着光荣,但脸上浑然没有半分光荣的模样。“这件事情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现在我还判断不出来,所以呢,我又选了高阳作为试点。”
  赵大熊欲哭无泪,还是去年那事儿惹得祸。
  被作为一个政策的试点地方,要是成功了,自然地方上会跟着沾光,但要是失败了,对不起,黑锅你也是要扛起来的。
  “别的地方暂时不动,这个新点就设在晋庄镇!”包慧道:“我已经联系到了州里一家有实力的大商户,由他们在晋庄镇设点收购百姓手里多余的粮食。”
  “那供销合作社呢?”
  “不管他们。”包慧道:“他们要么跟上,要么就别收了,反正他们还要收公粮的。”
  “那家商户这么有胆?敢和供销合作社杠上,就不怕以后供销合作社给他穿小鞋吗?”赵大熊有些咋舌道,这可是跟供销合作社抢饭吃了。
  “没办法啊!”包慧道:“总要有人干。到时候,我们两个,坐镇晋庄镇,盯着事情的进展。”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晋庄镇里赫然出现了一个新商家,而这个新商家,居然是一家粮商,这对于晋庄的老百姓来说,可是一件稀奇事,因为在这之前,晋庄镇收粮食,卖粮食的只有一家,那就是供销合作社。现在,居然跳出来了一个新的竞争者。
  普通的农人们或者不明白这里头的深奥的意义,但做生意的一个个可都是心中雪亮,瞪大了眼睛看着这一幕。
  第一天开始的时候,这家梁记粮铺挂在外面的收购冬小麦的水牌,便比供销合作社的人高出了足足一成。
  农人们自然是不管这里头涉及到什么大政方针的,他们只愿意自己的粮食能卖出更好的价钱,自己可以多赚几个就好了。
  公粮没得办法,必须要卖供销合作社,但除了自备口粮之外,剩下的多出来的粮食,却是毫不犹豫地全都卖到了梁记粮铺。
  第一天过后,事件开始发酵,消息愈传愈远,晋庄镇本地百姓几乎全都涌了过来,以往要持续上十天半个月的卖粮,全都挤在一天过来了,大家谁也不知道这样的事情会持续多久。
  第三天,高阳其它地方的得知了消息,于是前来晋庄镇的大小道路之上挤满了骡车驴车牛车马车,车上满满当当的都装满了粮食。
  第四天,临近各县的人开始动了起来。
  梁记粮铺的老板估计不足,事先根本就没有备足这么多的银钱,无奈之下,紧急向针庄贷了一笔款子,才勉强应付下来。
  坐镇在晋庄镇的包慧与赵大熊两人,将自己手里能用的人手都撒出去了,只是为了维持晋庄镇的秩序。
  谁也没有想到,一片沉寂的大水塘里扔了一块石头进去,居然激起了如此大的风浪。整整十几天的时间,包慧与赵大熊两人也是累得疲惫不堪,好在这一波终于是结束了。
  “这梁老板,会不会亏本啊?他高价心了,卖给谁啊?”赵大熊看着包慧问道。
  “自然是有地方卖的。”包慧道:“你也不想想,朝廷既然开始这样做,就意味着,粮价,马上就要放开了。这可是大买卖,只不过我们这些年来一直使用统购统销,朝廷就是想先看看影响有多大。然后评估一下政策该怎么调整而已。”
第七百四十三章:奴隶贸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03/98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