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唐(校对)第63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3/984

  要是换一个地方,这女儿家虽然年纪小,但已经颇有了些大家闺秀的模样,换一个地方,绝不会有人会想到,这小姑娘居然会出自强盗窝子里。
  在这一方面,小姑娘的娘燕五,是帮不上半点忙的。
  此刻,燕五正赤着双足,站在冰凉的水中,手里握着一支前半头削尖的小酒盅粗细树杆子,腰略微前倾,两眼盯着微微荡漾的水波底下,一条条摇头摆尾的鱼儿。
  站在她身边的,则是她与刘岸的儿子。
  哧的一声响,树杆子破开水面,刺进水底下,一抹血痕旋即在浮上水面,燕五提起树枝,前方,一条鱼已经被穿在了上头。
  “看见吗?掌握要领了吗?”燕五盯着儿子道。
  小家伙点了点头。
  “好,你来试试!”燕五取下了鱼,将树杆子递给了儿子,“记着啊,你今天的午饭,就是你自己叉的鱼,叉不着,可就没得吃!”
  刘岩瓣开了红薯外面的枯壳,露出了里面热气腾腾的金黄色的薯肉,放在嘴边轻轻地吹着气,小姑娘的眼睛便也跟着抬了起来,瞪得大大的,似乎生怕父亲一口气便把这香甜的美食给吃光了。
  吹了一阵子气,递到小姑娘的嘴边,刘岩宠溺地道:“小心一点,很烫哟!”
  小姑娘张开了小嘴,果然只咬了尖尖上的那一点,连嘴唇都没有沾着,便闭上了嘴巴,缓缓地咀嚼着。
  燕五走了过来,坐在他们的边上,看了小姑娘的吃相一眼,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终是啥也没有说。
  “成梁还不到六岁,你指望他今天叉到鱼,只怕他是要挨饿了。”刘岩笑道。
  燕五将已经洗剥好的鱼穿在树枝之上,放在火上烧烤着,淡淡地道:“我在他这个年纪,已经自己在找吃食了。”
  刘岩点了点头,没有再说什么!即便是他那样曾经豪奢过无数辈的大家族,对男孩子的教育,也从来都是极为严厉的。
  穷养儿子富养闺女,现在的刘岩依然保持着这样的家训。
  小子嘛,就要从小磨练着。从小,他虽然不愁吃不愁穿,但念书,习武,稍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挨饿,吃板子,那也是家常便饭。
  眼下的这一幕,倒是让他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父亲督促自己和兄长两人的那些时光。
  他的眼睛不由得湿润了。
  时过境迁,他的那些亲人们,都已经不在了。他甚至都不知道父亲,兄长以及其它的那些亲人们的坟头在哪里,或者,他们有没有坟头。
  “今天范同从外头回来了。”看着刘岩的模样,燕五知道自己的丈夫又想起了往事,便岔开了话题,道:“邓景山的大军已经开拔了,三万战兵,一万仆从军,算得上是倾巢而出了。”
  刘岩点了点头,威虎山上的所有情报工作,本来就是由他的夫人燕五掌管的,范建,范同兄弟,便是燕五伸出去的两条手臂。
  “大唐军队采取了收缩防线的策略,主力向建昌方向撤退,其它的区域,只留下了上百个大大小小的坞堡就地抵抗。”燕五接着道。
  刘岩吃了一惊:“如此的话,只怕这些坞堡里的守卫,生存的机率就不大了。算下来,也是好几千人呐!”
  燕五道:“这些坞堡都装备齐全,而且也都早有准备,辽军想要拿下来,付出的代价,很有可能也是他们承受不住的。就算是抵挡不住被攻破,那也是没法子的事情。迟滞敌人的行动,便于我们的主力部队做好与敌决战的准备,这些牺牲都是必须的。”
  刘岩看着燕五,半晌才道:“我们威虎山,也是可以牺牲的那些人吗?”
  燕五一笑,看着刘岩怀里的小姑娘终于没有忍住咬了一大口红薯,以至于嘴角之上沾上了不少,便从怀里掏出一条手帕,替女儿轻轻地擦拭了一下。
  “如果有必要的话!”
  听着燕五斩钉截铁的回答,刘岩不由得沉默了下来。
  “不过我们这里,足足三千战兵,想要把我们吞下去可并不容易。而且,我们并不会去招惹辽军的主力。”燕五接着道:“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等待。等待张仲武完成秋收之后,大军也向建昌方向开拔,后方完全空虚之后,才是我们动手的最佳的时候。”
  “即便是牺牲,我也不在乎。”刘岩咬了咬牙道:“我只求能够干掉邓景山,张仲武便足矣。”
  “你放心,这一次,他们跑不了的。”燕五道:“当然,目标是肯定是能达成的,不过过程肯定是很曲折的。二郎,你放心,我们不会是单独作战的。”
  “萧璟那些人虽然说投靠了我们,但他们除了在最初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帮助,让我们能打破对手的封锁之外,再往后,能起的作用就不大了。”刘岩道:“而我们所处的环境,可是辽军的核心区域所在。即便张仲武主力齐出,留下来的人,也不是我们能够对付的。”
  燕五微微一笑道:“到时候,会有援军的。而且是一支强大的援军。”
  看着笃定的妻子,刘岩没有再问。他知道唐军的密谍的纪律极其严苛,如果妻子不愿意跟自己说,他也不好再问。
  “如果到时候真有什么问题,我希望你能利用你们的途径,把成梁和成慧送到武邑去。”刘岩看了一眼还在水里扑腾的儿子,低声道。“你在哪边不是有很多兄弟姐妹吗?他们总不会苛待了你的儿女,等他们长大了,能够进入武威书院就读,那将来,总是会有一个前程的。”
  “二郎你放心吧!”燕五摇了摇头:“这一次,我们是必胜无疑的。也罢,我跟你透露一点情况吧,不是我不愿意跟你多说,而是事实上我也知道的不多。”
  燕五之所以决定违反一些纪律,也是因为有些担心在以后作战的时候,刘岩因为牵连孩子而三心二意,不能专心作战,那反倒是坏事了。
  “在高丽,张仲武的力量会很快彻底完蛋。”燕五的声音,低到只有他们两人能听见,当然,还有一个啥事儿不懂,只顾对付香甜的红薯的刘成慧小丫头。
  刘岩的眼睛霍然睁大,脸上的兴奋之色再也难以掩饰。
  原来如此!
  如果高丽方向突然出现了一支强大的唐军,在张仲武主力倾巢而出的时候,突然出现在营州,那对于辽军在精神上的打击,将是巨大的。
  “李相,当真用兵如神啊!这,这是怎么做到的?”他喃喃地道。
  “别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们内卫在高丽已经经营了好几年了。”燕五道。
  刘岩连连点头:“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们这三千战兵,不不不,如果加上萧璟联络的那些人,我们并不多有近五千人,便可以成为一支左右战场局面的奇兵了。”
  “正是如此!”燕五道。
  水潭边上,突然传来了刘成梁欢快的大叫之声:“爹爹,娘,我抓住了,抓住了。”
  二人闻声抬头,却是满身湿淋淋的刘成梁正举着那根树杆子,杆子头里,一只大约三四两的鱼儿正在竭力挣扎着。小家伙举着他抓着的鱼,正颠颠地向着他们跑来,每跑一步,都有无数的水球从身上迸溅出来,在阳光的映照之下,化为一粒粒彩色的珠子落下来。
  “不愧是我的儿子!”刘岩放声大笑起来。“来来来,爹爹今天亲自跟给烤制。”
  作为一个对儿子一向极为严厉的父亲来说,刘岩今天的和煦,让刘成梁反而有些不适应起来,跑过来的步子,居然慢了一些。
  威虎山里,还是一片平静,除了战兵在励兵秣马进行训练,准备作战之外,其他的人,却是在忙着准备马上就要到来的秋收了。
  但在威虎山外,在平州边境之上,残酷的战争,却是已经拉开了序幕。
第九百二十七章:前奏
  崔大郎在坞堡的顶上放了一张躺椅。就放在堡顶的强弩边上,这是军队淘汰下来的一种强弩,一次能发射三枚强弩。这样的强弩,在坞堡顶上有两台,是坞堡之内最具有威胁性的攻击性武器。
  边境之上的紧张气氛已经持续有一段时间了,这一片区域内所有的老百姓都已经撤走,剩下的自愿留下来的有过军队经历的人,也都撤到了坞堡之内。
  愿意留下来的人很多,但这个坞堡,最多只能容纳一百五十人。剩下的,都必须要离开。崔大郎因为在是一名军人的时候,曾经当过哨官,所以理所当然地成为这座坞堡的指挥官。
  留下来的危险,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很清楚。死亡的概率,远远要超过生存下来的机率,因为他们将真正地成为大海之中的孤岛。没有人知道他们能坚守多长时间。但这些人,仍然选择留了下来。
  留在坞堡里的人有两个特点。
  第一个,是从内地移民而来的人。这些人基本上属于一个大家庭,在内地他们还有其它的兄弟子侄,为了扩充家业,他们从大家族中分出来到边境之上开拓。对于这样的一些人,朝廷承诺,他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将在战后,仍然由他们的家人继承,如果他们战死了的话。当然,如果英勇战死,他们的家人还将得到一份丰厚的补偿。这份补偿,远远地超过了朝廷对战死士兵的抚恤。
  第二种人,是刚刚内附朝廷的那些夷人。这些人获得大唐户藉还不久,整个家庭还处于一个赤贫的状态之下,这些人自愿留下来,他们的家人,立即便会获得丰厚的一笔银钱以及战后补偿给他们家庭的一百亩良田。
  事实求是的讲,就是用一条人命来换取这些财富。
  对于很多富裕的家庭来讲,自然是不愿的,但对于这些人来说,却是一个快速改变家庭命运的途径。
  与这里大部分人不一样的是,崔大郎虽然也很喜欢这些补偿,但促使他留下来的,更多的是他觉得自己有一份保卫现在的大唐的责任。
  他是易州人,以前,他家处于赤贫的状态之中。他与兄弟二郎,包括他们的父母,都是地主的佃户,一年拼死拼活,活得比牛马还不如,到了年末,却仍然发现自己一无所有,连填饱肚子都是一种奢望。
  像他们这样的家庭,是最怕生病的。因为生病,就意味着他们连这样勉强活下去的希望也没有了。
  但当真是怕什么来什么。崔大的父亲,因为劳累过度而倒下了,在一家人陷入绝望的时候,天上掉下了救星。一个叫做义兴社的组织找上了崔大郎。那时的崔大郎,以为这是一个什么黑帮组织,但为了救父亲,他仍然义无反顾地加入了进去。
  然后,他的人生,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崔大郎跟随着义兴社开始了在易州的秘密活动,直到彻底推翻了节度使王沣的统治,将易州归入到了武威节度使,现在的大唐宰相李泽的统治之下。
  那个时候,三十岁出头的崔大郎又加入到了军队之中。
  也就是那一年,他终于找到了老婆。
  几年南征北战,许多与崔大郎有过相同经历的人,倒在了战场之上,他却幸运的活了下来,并且做到了哨官。
  不过他加入军队的时候,年纪终是大了一些。当新的兵役制度出来之后,崔大郎因为年龄的关系,不得不就此退出军队。
  而这几年,他的家庭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父母终于不用再辛苦的劳作了,只需要在家里养养鸡鸭,种种菜园子就好。他们家里有了一百多亩上好的土地。二郎也娶了妻,整个崔家开枝散叶,第三代都有了四个。
  也就是这个时候,朝廷又发出了拓边令。
  崔大郎将易州的家业,都给了二郎,然后带着自己的老婆孩子,到了平州。在这里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他又拥有了比在易州之时更大的家业。
  但是,张仲武又要来了。
  这让崔大郎很愤怒。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3/98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