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唐(校对)第6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44/984

  “维持这些驿站,花费也不少吧?”李泽道。
  “基本上不用官府拨钱。”章循笑道:“各地驿站基本上能做到自给自足,有些大驿站,甚至还大有赚头。”
  “哦?”李泽大感兴趣,“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我们给了驿站很大的自主权!”章循笑道:“这些驿站,可以代百姓传递信件,寄送物品,可以将一部分房屋用来作为客栈,茶楼,酒馆等等。一些小的驿站基本上可以把运营费用赚回来,比方说养马匹的费用,还有那些信使的薪饷,大驿站从今年开始,已经能赚钱了。”
  李泽恍然。
  突然之间觉得有些惭愧,这些年来,自己在这方面已经很少去动脑筋了,究竟原因,主要还是现在朝廷在财政之上逐渐宽松,自己不再为钱犯愁,对于赚钱的心思,自己却是已经淡了不少,全都丢给了下面去做。而负责财政方面的夏荷,在金融财政方面自然是高手,但具体到这些事务之上,她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了。
  “这是一个好法子。”李泽连连点头:“可以推而广之。你也知道,我们北地的驿站,每年都是靠朝廷拨款,算下来一年的花费着实不少。”
  “最开始做的时候,也是因为钱不够用。”章循道:“当时高密县的县令张果提出这个思路并在高密最先开始实施,效果显著,接着我便在整个山东推广。”
  “这个张果是个人才啊!”李泽笑道:“能想出这个法子来!”
  “张果毕业于武威书院的财金学院。”章循道:“当时他在高密,亦是处处缺钱,穷则思变嘛。现在张果已经是我们整个山东行省专门负责这一块的官员了。”
  “既然他们可以自己赚钱,自己经营,那么怎么保证官员的廉洁性以及他们赚钱的积极性呢?”李泽想到了一个问题,问道。
  “李相果然想得深远,一下子便点到了问题的关键处。”章循连连点头道:“张果现在正在为这个问题而苦恼。今年便出了一个案子,正是驿站系统内部的。而出事的这个人,正是当年张果的老部下,也是第一批经营驿站的官员。高密驿站是一个经营得极好的驿站,每个季度,能给高密财政上交上万银元的盈余,上季度末,这个驿站的主官在离任审计的时候,被监察院查出了贪污问题。”
  李泽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果然还是老问题啊。
  “这个人啊,是张果的老部下,有能力,也为驿站的推广立下了很多的功劳,你说他贪了多少嘛,也说不上,每个月,他为自己弄一百余两银子,一年多了,贪墨了一千多两。”章循摇头道。
  “这不是多少的问题,而是原则问题。”李泽打断了章循。
  “是啊,正是如此,所以张果纵然可惜,也没有说情,这个人现在已经去蹲监了。”章循道:“大好前途,毁于一旦,这一次离任,本来是要提拔他的。经由这件事,张果便在想,如何保证驿站既能经营好,又不出现这样的贪污问题。曾经一度,经果想将这些驿站完全拍卖出去交由民间来经营,可是这些驿站又还担负着不少的官府,军队甚至是内卫系统的书信往来。完全交给民间,也是不现实的,而且交给了民间,完全只想着了赚钱也是不行的。”
  “可以制定一定的奖励机制。”李泽道。
  “奖励机制?”
  “不错。”李泽道:“像这样的比较特殊的机构,可以与一般的官员有所区别。比方说,这个高密驿站,如果他们每个月能赚一千两银子,那么,便拿出一到两成出来,作为这个团队的奖励,赚得越多,奖励也就越多。当然,前提是在保证信道正常运营的基础之上,不能误了公事。”
  章循怔了片刻:“这行吗?驿站官员,可都是有品级的正式朝廷官员。”
  “他们是特殊的一群人。”李泽思虑了一会儿:“这件事情你提醒了我,在我们所有的国家经营的生意之上,都可以推行这样的一种制度。这几年来,腐败高发地,都是在我们的商务系统里,这个高密驿站的官员只贪了千把两银子,还真排不上号。但如果我们给这些人一定的奖励,我想,虽然不能杜绝贪腐,但总是能大大减少的。这些人每年过手的钱财都难以计数,但他们能拿到手的,却是少得可怜的固定的薪饷和一些官员福利,而与他们打交道的,都是一些出手豪阔的大商人,也难免会心里出现不平衡。”
  “李相,我们大唐官员的薪饷,福利一点儿也不低。”
  “人和人的认识是不同的,你不能用你的道德标准来要求别人。”李泽摇头道。“告诉张果,让他在山东试行这个机制,算了,你让人把他叫来,等我有空的时候,好好地跟他谈一谈这方面的事情,如果行之有效,那么,便可以大面积推广。”
  “好。”章循点了点头。
  放下了这件事,李泽却是笑看着章循,道:“一别两年,坐镇一方的感觉如何?”
  “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章循老老实实地道:“以前在李相身边,完全没有这种感觉,在您身边的时候,我虽然也与闻要务,但大体上都是一些宏观层面的大政策,大方略,即便是我有时候做错了,有李相,还有那么多的部院大臣,总是能给我及时地指出来。但督政一方,大事小事都要与闻,而且我是这里的最高首脑,我错了,却是不见得能有人给我指出来,那便是会祸害一大片。有时候我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传到了下面,却成了下头官员们认真执行的指示,也让我很是苦恼,现在我是在说任何一句话之前,都要在脑子里转上几圈。想想这句话说出去会不会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远远没有在李相跟前来得快活啊!难,太难了。”
  李泽大笑:“这才是正常的,跟我的感觉一样一样的。不过你在山东,做得还是很不错的。章公很是为你骄傲啊!”
  “在李相身边做了这么做,学到了很多东西。”章循道。
  李泽微笑着转头看向窗外,驰道两边,大片大片的麦田,已经到了收获的季节,每一块地里,都有无数的人在挥镰奋战。其中一些人,却是让李泽眼前一亮,那些人虽然基本上都光着膀子,但脖子上,却都系着一条红巾,即便是天气如此炎热,却也没有摘下来。
  那是义兴社员。
  顺着李泽的目光看过去,章循道:“这两年,义兴社在山东的发展还是很快的,这是义兴社组织的互助组,帮助百姓们收割。收割的好天气就这么几天,要是误了时,雨一来,收成可就大受影响了。”
  “今年看来是丰收了?”
  “丰收了!”
第九百四十一章:领地(2)
  李泽自出武邑之后,并没有直接前往洛阳。
  曹煊在长垣被柳成林击败之后,退往汴州。但他在汴州并没有坚持多久,随着柳如烟拿下许昌,田平占领滑州,尤勇与柳成林两卫联军直逼汴州,汴州已完全不可守。稍作抵抗之后,曹煊率领残余主力退往了洛阳。
  至此,河南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已经全落入到了唐军之手。在石壮率领的右威卫攻破陕州之后,洛阳已经呈现出三面围攻之处。
  已经日渐势穷的梁军,在洛阳守将徐福的指挥之下,集结了包括曹煊在内的十万守军,准备在洛阳与唐军决战。
  这一战,双方集结的军队超过了二十万大军,是近年来罕见的大规模的军事对抗,李泽在任命了老成持重的老将尤勇为前方总指挥,负责协调四支卫军部队的攻防之后,自己倒是不急于去洛阳了。
  他很清楚自己的长处所在,去洛阳,最大的功能,就是鼓舞士气,这样的大规模的战事,他从来没有经历过,更没有指挥过,去得早了,反而让前线将领们束手束脚,事事请示,样样汇报,反而不美。
  他至今仍然还记得当年在大青山伏击苏宁来暗杀自己的那支骑兵部队时闹得笑话,从那时起,他就知道,两军对垒,远远不是自己所想得那样简单。虽然自己也读了不少的兵书,但纸上谈兵和实际指挥完全是两码事。
  既然不擅长,那自己就做一个旁观者好了,需要自己去擂鼓助威的时候,适时出现在战场之上就好了。
  自己要做的,是管好人,用好人,如此而已。
  所以出了武邑,他便径直往山东而来,他准备借此机会,好好地巡视一遍那些新归附于自己统治之下的领地,山东是第一站,江苏,浙江,安徽,他都要走上一遭,最后才会抵达真正的目的地,洛阳。
  反正几十万大军对垒,也不说打就能打起来的,光是双方斗智斗勇的军事布署,都需要不短的时间。
  山东已经被章循治现了两年有余了,发展的势头还是不错的。这让李泽对于昔日的贴身机要秘书相当的满意,从自己身边出来的人,来到下面做实事,要是做得不好,他的面目也未免无光。
  而章循也将李泽的此次巡视视作了对自己的一次大考,而且李泽出了青州之后,便让护卫的军队分成了两波,一波在前面探路,一波在后面断后,前后都相隔了约十里路,跟在他们身边的,只不过有十几个精悍的贴身卫士,颇有些微服私访的名义,让章循还是有些担心。
  但他的反对无效。
  “用不着担心,在你章总督的治理之下,难不成大天白日的,还会有人能袭击我吗?”李泽笑道。
  “真还是有些担心的。”章循老实地道:“虽然山东这两年来发展很好,但仍然有匪流盘踞在深山老林之中不愿意出来。他们中,有的是当山大王当习惯了,不愿意老老实实下力赚钱,有的却是被这些年打来打去的仗给搞怕了,情愿藏在山上。后一种人倒还罢了,前一种,可就真都是一些亡命之徒,啥事儿都干得出来。”
  “对这两种人,你是怎么应对的呢?”李泽感兴趣地问道。
  “对前一种人,没啥好说的,只能是武力剿灭,只不过他们所踞之地,多是易守难攻,更重要的是,很难找到他们的人,部队一过去,他们消失的无影无踪,部队一走,他们就又出现。实在是让人头疼。而对于后一种人,我们就是派人上山去规劝,努力地寻找一些他们的亲朋故旧去劝他们下山。”章循道。
  李泽点了点头,他知道,这样的一些本性顽劣的匪徒,的确是难以对付的。大军出动不值得,完全没有性价比,小股部队又占不了什么便宜,端地令人头痛。
  “不过随着山东发展越来越好,这些人的日子倒是越来越难过了。再过上两年,或许就能销声匿迹。”说到这里,章循却是又兴奋了起来:“山下的百姓日子越来越好过,愿意上山为匪的人,基本上已经没有了,他们已经没有了兵源。即便是原有的那些,偷偷摸摸的逃下山的也越来越多,像最大的一股盘踞在梁山之中的匪徒,根据最新的情报,他们现在只剩下千把人了。我们在周边设计了很多的卡点,但凡他们有出山的迹象,立即便能发出讯息。而现在,各地的民防也已经日趋完善,大量的退役军人被组织起来在农闲的时候进行一定的军事训练,一旦有事,便能一村一镇一县的迅速集结,梁山匪徒下山了多次,但都集中在我们刚刚占据整个山东之时,近一年来,他们只下山了两次,袭击了我们的两个村屯,但在村屯里的民兵们奋力抵抗之下,在周边村落的迅速支援以及县里驻军的快速出击之下,他们都是大败亏输而去。”
  “日子好过了,自然不会有人愿意去当匪徒。”李泽笑着,心时却想梁山果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匪徒盘踞的好地方啊,只是不知,以后还会不会出现梁山派一百单八好汉。不过只要自己建设起来的新王朝能够永传下去,大概率的这些好汉们,都会成为守法的好百姓吧。
  “所以,经济民生,还是第一位的。”章循点头道:“安乐详和的日子谁都向往,但想要过这样的生活,首先便要有钱。”
  “说得很好,山东有你这样一位总督,我觉得他们过上真正的好日子的时候已经不远了。”李泽抚掌叹道。
  “想要达到武邑百姓的生活水平,起码要十年以上的经营。”想起武邑的繁华,章循摇头道。
  “慢慢来,一旦这世道真正太平了,百姓真正开智了,他们能爆发出来的能量,是你所难以想象的。而官府,只需要做好积极的引导,就可以了。”李泽道:“武邑的繁华,是因为那里现在是我们的政治中心,也算得上是商业中心,大量的富人聚集在哪里,钱来得容易,生活水平自然就提高得快,但真正的根子,还是在些一刀一刀收割的庄稼之上,还是在那些日夜不停几班倒的工坊里,还是在哪些南来北往的商贾身上,还是在那些不惧风浪远航异国他乡的船队之上,也在那些学堂里的琅琅读书声中。”
  “李相说得极是。想要大厦能经历得起狂风暴雨的侵打,这地基,就得筑牢实罗。”章循道:“臣愿为李相一锤一锤地将这地基夯得无比瓷实。”
  李泽拍了拍章循的肩膀,点了点头。
  “打下这天下,只是第一步而已。治理天下,才是真正的难题,而要将好的势头一直保持下去,就更难了。”李泽道:“章循,我想你现在也很清楚了,我李某人已经下定决心要代唐自立了,因为我觉得,我能更好地治理这个天下,能让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
  “李相早就该下这个决心了。”章循笑道:“这是上天赋予您的责任。”
  “我从来不怀疑我能轻松地一统天下,但是随着这个步伐愈来愈快,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近,我却越来越苦恼。历代开国皇帝,哪一个不是英明神武呢?那一个不是在上位之后,立即便休养生息呢?但往后去,却总是不能避免一代一如一代的悲剧,最终王朝走上崩溃的道路,自汉以来,没有那个能避免这样的历史循环,我们怎样才能做到长治久安,做到永传万世呢?”李泽道。
  章循张了张嘴,脑子里瞬间掠过了很多个答案,却又全都一一被否定,那些答案,历朝历代都实验过了,但并不能改变这个结局。他也从来没有想过这么远的问题,一时之间,竟然无法回答。
  看着章循变成了哑巴,李泽笑道:“这个问题你不必马上回答,好好地想,我们以后还有好几十年的时间来想,来做,同样的问题,我也问了像杨开,像曹璋这些义兴社的头头脑脑们,我也给他们布置了相关的任务。这一次,我还会去问问陈文亮,徐想等人,你们这些人,都是接下来新朝的骨干力量,你们都是接受了武威书院多年教育熏陶了的新一代的高级官员,或者,你们能给我一个新的答案,像你的父亲,曹信,还有那些在武邑的老一辈的掌权者们,都无法给出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李相,我会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的。”章循道。
  “历朝历代,每一位开国皇帝都会想到这个问题,但最终都没有解决,我希望,我们能够最终解决这个问题。”李泽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章循没有随声附和,这个问题,他只是浅浅地想了想,便觉得题目太大,难度太高了。
  李泽转头看向窗外,窗外依然是金黄色的麦浪随风起伏,不过田间的人头,却是极少了。
  章循也注意到了这一点,解释道:“李相,义兴社组织的互助组,只能一地一地的帮着收割,山东历年战乱,人丁本来就不足,这一次大战,又征调了不少的民夫,人手就更不足了。不过您放心,互助组一定会抓紧时间帮着将秋粮收割完成的。”
第九百四十二章:领地(3)
  巴老头勾着腰,目瞪口呆地看着从那辆好大的马车上下来的人,脱了外袍,只穿了一件短褂子,又从自家老婆子手里把镰刀拿了过来。
  这人一看就不是下力气的人,随从都有十好几个,还个个都带着刀。看那一身肉虽然精壮,但却白白的,比他在镇子里见过的那些大姑娘还要白呢,这是个干活的把式?
  “这位郎君!”巴爷偷偷地看了这人身后那些按刀而立,虎视眈眈的壮汉,又把视线收了回来,眼前这位郎君笑嘻嘻的,倒不像是一个坏人。“这些事情,都是我们这些乡下人做的,您是尊贵人,哪能做这些事情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44/98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