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唐(校对)第68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88/984

  公孙长明微微一笑,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聪明,并不会因为他们地位很低,就什么也不明白。
  “我与李相谈过这件事情,李相已经明确表示了,你不会死的,不管什么时候,都不会死。”
  “可是如果是李恪,就必然会是李相登上皇位的绊脚石。”
  “正因为你是李恪,所以你不会死。如果你是古川,反而活不了。”公孙长明道:“李相是谁,他是秦王后裔,按李氏宗室的辈份排下来,你还要称他为一声皇叔。”
  “皇叔?”
  公孙长明点点头:“所以当有一天,李相要坐上皇位的时候,你需要做的,就是禅让,把这个位置让给李相就可以了。”
  “然后呢?”
  “然后,你会得到一个封爵,然后快乐的活下去。你们古家,就剩你一个人了,所以,你还可以为古家传宗接代!”
  “可那个时候,我是李恪!”
  “到了那个时候,一个下台的皇帝没有人会关注的,你可以娶妻生子,然后在你的儿子中选择一个,悄悄地找一个地方,改回你原本的姓氏,为你的祖宗去续上香火。”公孙长明道。
  “真的可以这样吗?”古川有些激动起来。
  “当然可以这样!”公孙长明笑道:“但你现在,必须忘了你是古川,你必须是李恪,也只能是李恪,最多一年吧,你扮演好这一个角色,就算是完成了你的任务,接下来的日子,你,便自由了。”
  “我一定会扮演好这个皇帝角色的。”古川的眼中闪烁着希望的火花。
  没有人想死。
  只要有能活下去的希望,谁都想活下去。
  蝼蚁尚且贪生,何况人乎?
  他很清楚自己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除了配合,求活,还能做什么呢?只能祈祷对方能遵守承诺,到时候能让自己全身而退。
  “李相会灭了向氏全族吗?”古川咬牙切齿地道。
  “当然。”公孙长明冷冷地道:“虽然这需要时间,但你勿需担心,你全家上下的仇,必然是能报的。”
  “只要能报得了这血海深仇,我什么都愿意做的。”古川的眼眶红了。
  公孙长明点了点头,又叮嘱了对方一些需要注意的事情,便起身告辞离去。对于眼前这个人来说,他并不需要投诸太多的心力,对方只需要在该出现的时候出现,在发声的时候发声,平常,作一个隐形人就好了。
  前些年,本来就是这样做的,而北地所有人,也都习惯了这一种模式。
  台上坐着的那个人是谁,对于武邑朝廷上下官员来说,根本就没有什么区别,哪怕是坐着一头猪呢,也不会影响朝廷机构的正常运转。
  “李相,这一次因为大唐周报的宣传攻势,倒是让很多的北地人意识到了咱们居然还有一个皇帝在您头上蹲着,接下来,要淡化这一事实了。”公孙长明拿着最新的一期大唐周报,那上面仍然还在连篇累牍地指责着向氏找了一个假货冒充李唐宗室,不轨之心昭然若揭云云等。
  “需要慢慢地一点点地松下来,陡然断崖式的结束这件事,反而令人生疑。”一边的陈文亮道:“接下来会一天比一天少的。因为马上就要公布太上皇下葬的一应事宜,所以提到皇帝这是不可避免的。”
  “文亮说得对。”李泽道:“等到七七过后,太上皇的灵柩便要起运往长安出发,下葬仪式,也在长安举行,这也是向世人诏示我们对于收复长安的决心。我要告诉所有人,当太上皇的灵柩抵达长安的时候,我们,已然必然会收复长安。”
  “这倒也可激励士气!”公孙长明点头道:“古川那里已经安排妥当了,接下来我们可以发出李相您晋封为秦王的诏旨了。既然您是秦王后裔,那么,继承秦王的封号,便是理所当然的。这也是为您再进一步,扫除最后一道障碍。”
  “准备什么时候宣布?”
  “我与章回商量好了,就在太上皇灵柩启运当日。”公孙长明道:“您与小皇帝都要扶棺回长安,这个时候宣布晋封您为秦王,主持国政,讨伐叛逆,不断能更增悲壮色彩,也是进一步地彰显您身份的正当性。”
  “如此甚好。”李泽从案头拿起了两份八百里加急的文书,接着道:“薛平与韩琦希望回来参加太上皇的葬礼,这件事情你怎么看?”
  浏览了一遍二位大员的文书,公孙长明沉吟片刻道:“我认为可以允许他们回来。以薛平的性子,要还是以往的话,此人只怕早就拍马往回赶了,如今既然先写了折子回来,其实已经表明了态度,韩琦亦是如此,此二人身份非同一般,到时候进了长安,有这两人站在李相身侧,更能让天下人心服口服。”
  “我有些担心。”一边的陈文亮有些担忧地道:“韩琦也好,薛平也罢,他们都是熟悉李恪的,万一这两人回来发现此李恪非彼李恪,发作起来怎么办?”
  公孙长明晒笑道:“这很重要吗?当薛平从河套城被许子远劝返西域,当韩琦接受了李相的任命前往辽东指挥对张仲武的作战,这二人,其实已经放弃了原先的政见。很显然,他们现在也已经认清了现实,觉得李相更适合皇帝这个位置。既然已经认可了李相,那么,李恪是谁对他们而言,还重要吗?”
  陈文亮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没有再说话。
  “韩琦在信中还提到了一件事情,他自请为都督营州。”李泽道:“他是原兵部尚书,现在又是整个辽东的安抚使,击败张仲武他功不可没,如果真让他都督营州,会不会有些不妥?”
  “一部尚书转为一方封疆大吏,本来也算是常事。”公孙长明道:“辽东安抚使本来就是一个临时性的差遣,算不得实职。营州那地方虽然边远,但地域广大,土地肥沃,矿藏丰富,可以说是一个富得流油的地方,只要善加经营,绝对能成为帝国的重镇。如果李相怕别人觉得韩琦受到了排挤和打击,不妨在爵位之上再予以补偿也就好了。”
  “吉州,辽州,营州这三个地方的总督,你先与曹信好好地商议一下,拿出几个具体的人选来,在下一次的大会议上咱们再来集体讨论。”李泽沉吟道:“这三地这些年来虽然被张仲武经营得有些模样了,但这一次战争,又让其受到了重创,总督上任,首要的便是要恢复民生,但当地又匪患严重,所以去的人,必须要文武双全,有手段,敢决断方行。韩琦倒是符合条件。”
  “曹吏部的夹袋里,想必这样的人还是有不少的。”公孙长明笑道:“回头我与他去好生的商议一番。对了,耶律成峰带着的监察队伍已经出发了,耶律奉泽的商队,也将于数天之后启程前往辽东。”
第一千章:只有如此,我方才投靠
  “军事布署必须要马上进行调整。”公厅之中,李泽站在占据了整个一面墙的地图前,用手中的炭笔在地图之上划出了一条粗粗的黑线。“先请李兵部,说说具体的情况吧。”
  李安民点了点头,站了起来,道:“诸位,根据我们得到的情报,假李恪抵达广州之后,向训立即以其为招牌,召集了福建、江西,湖南,容管,桂管等地节度使观察使于广州举行了大会。在这次会议之上,他们达成了初步的协议,其中最主要的一点,便是组织联军向我方发动进攻。”
  走到地图前,李安民指着地图道:“其中,福建容宏向浙东,江西陈绍向宣州、淮南,湖南钱琛,江西高尧则分别向鄂州、荆南,而盘踞于益州的朱友珪亦会同时向襄阳等地发起攻起。可以说,我们现在是全线都遭受到了攻击。”
  室内诸人的脸色都严肃了起来。
  大家心里都很清楚,现在朝廷的主力军队,绝大部分都被牵制在关中一带与伪梁进行最后的决战。而其它主力部队,万福率领的右领军卫现在远在高丽,薛冲的左金吾卫在莫州,张嘉的右武卫在宁夏,李存忠的左武卫在甘肃,这四卫军队,可以说对当前的战局,根本起不到任何的帮助。
  “这是敌人的布署,而我们呢?”李安民继续道:“在襄阳方向,我们不用担心,朱友珪的作战意愿并不是很强烈,其主力也并未出益州,估计到时候作战主力是由盛仲怀率领的原朱友裕部下。而在鄂州方向虽然遭受的是两个方向的敌军主力,但李敢所部是百战精锐,又有李浩的水师作为奥援,虽然一时之间无力反击,但却也不至于遭到大的失败,至少可以守成。而在浙东方向上,徐想一直在为战事作准备,李德的游骑兵集团亦在浙江,这个方向上倒是可以大有作为。而让我们最为担心的,则是宣州,淮南方向。在这两个地方,我们要做好吃亏的准备。”
  李泽盯着地图,沉声问道:“李泌的右千牛卫能用多长时间抵达宣州,淮南方向?”
  “至少要一个月。”李安民道:“考虑到天气后勤补给等方面,这已经是最快的速度了。”
  “也就是说,我们很有可能丢掉淮南和宣州?”李泽道。
  “是的!”李安民坦然道。“我们的主力重新布署需要时间。不过只要浙江,荆南两地能守住,鄂岳的李敢李浩能坚持住,那么这两地丢掉,对于整个大势并不会产生致命性的影响,只要我们迅速拿下长安,便能全线发动反击。”
  李泽在屋里来回踱了几步,转过身来,道:“让李泌,柳成林两卫军队,一赴鄂岳,一赴宣州淮南。打伪梁,已经用不着这么多的部队了。同时传令石壮,屠立春,加强攻势,传令尤勇,田平,我要在半个月的时间之内,看到他们拿下潼关,与石壮,屠立春会师于长安。”
  “是!”
  “这一次,不必在乎伤亡。”李泽沉声道。
  “明白了。”
  “这一战,只消我们稳定住局势,不让对方占到大的便宜,一旦我们拿下长安之后,便可以全力对付南方集团,到了那个时候,便是攻守之势易转了。”李泽冷冷地道:“所以,暂时的失利或者一定的损失是可以接受的。”
  “要不要进行总动员?”曹信问道。
  “没有必要!”李泽摇头道:“这点风浪,还值不得我们进行大规模的全体动员,现在兵力,足够我们做任何事情了。对方只不过是打了一个时间差而已,在关中,我们要发动最为猛烈的攻势,而在其它地方,则暂时以守为主。撑过这个冬天,我们再来一个个的收拾他们。别看南方集团似乎势力强大,人数众多,但他们可不是铁板一块,各自都有各自的诉求,各人都有各人的想法,等我们缓过手来,收拾他们并不是什么难事。”
  众人都是点头称是。
  相对于南方这种利益结合体,北方则已经完成了从上至下的完全统一,一声令下,自朝廷到地方官府,从官员到百姓,能为了一个目标而奋力相前,不管是效率还是能力,都不是南方所能比拟的。
  而这,也是李泽最大的底气。
  当李恪(古川)与李泽护卫着太上皇李俨的灵柩,浩浩荡荡的一路向着长安方向前进的时候,李泽麾下的战争机器,立时便隆隆地开动了起来。
  本来因为最近连续发生的大事而暂时停滞下来的对伪梁的战争,骤然便激烈了起来。
  汉中,盛仲怀正在款待着来自长安的孙桐林。
  长安被朱友贞与徐福攻破,朱友裕被杀之后,盛仲怀带着朱友裕所部残军,保护着代淑以及朱友裕的子女一路逃到了汉中,朱友珪接纳了这支军队,便且将汉中作为安置他们的地方,而盛仲怀也就成为了汉中的最高长官,也是为朱友珪看守门户。
  对于孙桐林的到访,盛仲怀并没有表现出敌意,反而是热情地接待了他。
  对于一个理性的谋士来说,他从来都不会因为过去的恩怨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能让他们作出决定的,只能是当前的局势,对自己最有利的那个局势。
  “陛下对于盛兄的才能,是极为欣赏的,只要盛兄愿意,大梁首辅的位置,便是盛兄的囊中之物。”孙桐林举杯敬了盛仲怀一杯酒,道。
  盛仲怀微微一笑道:“孙兄,大梁还能存在几天?”
  被盛仲怀这一反问,孙桐林顿时憋了一个大红脸。
  是啊,大梁还能存在几天?洛阳已失,潼关危在旦夕,而大唐另外两支军队,已经逼近了长安,等到潼关再丢,长安便被数面包围了。
  “所以陛下希望盛兄能够力挽狂澜。”孙桐林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道。
  “三殿下不是希望我去力挽狂澜,而是像要拉拢我然后图谋益州作为自己的存身之所吧?”盛仲怀开门见山,一语便戳穿了朱友贞的最终图谋:“其实三殿下也知道长安必不可守了!”
  孙桐林知道瞒不过对方,开脆开门见山地道:“盛兄是明白人,我也不再藏着掖着,朱友珪可不是能够扶助的人,三殿下就不同了,他可是胸怀大志,而且能够容人。眼下如果我们失了长安,朱友裕在益州就能独善其身?他能守得住益州?”
  盛仲怀长叹了一口气。
  论到才略,朱家三兄弟之中,倒真是以朱友贞为首,朱友裕莽撞,做事不计后果,朱友珪则是小家子气,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只想苟安于一时,毫无长谋远虑,如今,更让盛仲怀厌恶的是,此人居然想要霸占兄长的妻子。
  盛仲怀于朱友裕宾主一场,极受朱友裕礼遇,焉能眼看这样的事情发生?因为他的强硬态度,代淑才勉强苟安于汉中,但也因为这件事,朱友珪对于盛仲怀大为不满,两人之间的嫌隙已经愈来愈大,如果不是盛仲怀手段高超,在治中虽然为时不长却已经牢牢地抓住了汉中的大权,朱友珪早就要对他们下手了。
  可即便如此,现在盛仲怀的日子也不好过。
  “朱友珪让你进攻田国凤,却又不肯与你援军,不肯支援粮草兵器,这就是借刀杀人。”孙桐林道:“盛兄,这一点想来你也很清楚。我来之时,陛下也说过了,只要你肯归来,那么陛下不但会酬你以首辅的位置,也仍然会事代淑为嫂,大殿下的几个子女,陛下也会视之为己出。当年三殿下起兵讨伐大殿下,说来也并不是三殿下的错。”
  盛仲怀哈哈一笑:“如果三殿下真有兼济天下的雄心,当年就不该起兵讨伐大殿下,否则何致于让李泽占了如此大的便宜?三殿下或者比大殿下二殿下要强,但也强得有限,那个位置,还是迷花了他的眼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88/98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