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唐(校对)第7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15/984

  而水师的另一部分,则成为了远航贸易的一部分。他们作为商队的护航船只远走海外。在遭到海盗袭击的时候,他们是英勇的保卫者,与海盗酣战保卫本国商船的利益。一旦遇到其它国家的商船,他们就又立马化身为海盗向对方发起攻击,抢夺对方的物资。
  不管是守家的,还是在外的,对于现在大唐朝廷的稳固都起着无以伦比的作用,当年的巨额投入曾经遭到无数重臣的反对,但现在,这些人都是额手称庆,称赞李泽当年的力排众议而带来的如今的丰硕的成果。
  但二人没有想到李泽对其的重视达到了这样的程度,居然要专门为此设立一座大学堂。
  对于一座大学堂的投资要耗费多少,这二人都是心中有数的。
  “现在有这个必要吗?”公孙长明道:“如今我们的水师已经能够纵横四海了,保持这样的状况,我觉得就可以了。造船技术,培养水师将领倒也罢了,还专门让人学习那些夷人的语言,能起什么作用?”
  李泽笑道:“公孙先生,你知道我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吗?”
  “制霸天下。”公孙长明立即道。
  李泽点点头:“我的这个天下,可不仅仅是我们大唐这个天下,而是这个天下。”伸手指了指自己大案之上放着的那个地球仪。
  走过去,按着地球仪转了一圈:“大唐,这才多大一块地方?我想要这世界上每一块地方的人,都将以了解我们中华文明为荣,以能说我们中华语言为荣,而我们要做到这一切,首先便要了解这些人。”
  “战船开过去便了!”公孙长明傲然道。“正如李相你先前所说的那般,不服,便先打服。”
  “如果仅仅是为了做生意,这条策略自然是行得通的。但要传播我们的文明,光有武力可就不够了。”李泽摇头道:“在这条路上,武力只是后盾。只是在必要的时候拿出来炫耀一下,真要四处布武,那可真要走上好战必亡的道路了。”
  “只要我们足够强大。”公孙长明不服气。
  李泽笑看着金满堂道:“金公,你走了美州,也去了欧罗巴,你看那些地方的人怎么样?”
  “美州暂时不说,那里在我看来,还处在一个混沌的状态之中,看不出前景。但欧罗巴,虽然比起我们来说还远远不如,但却也足够强大,如果他们不是像现在这样四分五裂陷入彼此的争斗中的话。”金满堂道:“如果出现了一个类似于李相这样的英雄人物,我觉得他们会成为我们强劲的对手。我见识过其中一个城邦的武士,也观摩过两派势力之间的战斗,战斗方式与我们迥异,规模也不能同日而语,但他们的战斗力,却不容小觑。排兵布阵,战士的坚韧和勇敢,都让人叹为观止。”
  “正是这样!”李泽点头道:“他们的文化、传统与我们迥异,他们有他们的一套处世、治国的哲学,我们如果硬生生地杀进去,只会引起强烈的反抗。”
  “只怕真会是这样。”金满堂道:“那里的人,都狂热的信奉宗教,不管是什么样的势力,对于异教徒的处罚都一样的严苛,他们的宗教裁判所处罚异端的时候,手段之残酷令人发指。别看他们现在四分五裂各自为政,但却信奉着同一种宗教,他们的皇帝要具有合法性,必须要得到他们哪里宗教领袖,也就是教皇的承认。所以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他们也是一个统一的文明。”
  “不错。他们与我们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文明。”李泽悠然道:“如果像公孙先生所说,我们当真派兵去打,多少人才能征服?征服了能否统治?统治了能否长久?把我们的这一套完全搬过去,必然是水土不服。而且远在海外作战,我们的士兵有多少战斗力,我们怎么保证能有源源不绝的补充?太远了!在哪片土地之上,我们要做的是施加我们的影响力,武力,只是保证我们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并且保证我们的利益不受侵犯的最后手段。”
  “所以我们要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文化,了解他们的传统,了解他们的宗教,然后找到了们的弱点,从这些弱点锲入进去来确保我们能从哪些地方获得源源不断地利益。”李泽道:“这个世界很大,这个世界也从来不缺乏英雄人物,我们这边不缺,他们哪里也不缺。现在我们大唐已经知道了这片世界的广袤,而他们还不知道,我们已经占了先手。但他们迟早也会知道,迟早也会想在这个世界之上占据一席之地。将来,两个文明必然会有一番碰撞,所以,我们事先要做足功课。他们可以存在,可以强大,但绝不允许他们超越。引导这个世界前进的,只能是我们大唐。但凡这个世界之上有哪个国家有了超越我们的苗头,我们立即便要想尽一切办法对他进行无情的打压,包括战争。这种战争的目的,不是为了占领他们的领土,不是为了奴役他们的百姓,而只是为了确保我们的优越性。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清楚。”
  金满堂与公孙长明听得有些入神。
  看着他们,李泽笑着道:“总而言之就是一点,在这个世界之上,大唐优先。”
  “此言深孚我心!”公孙长明大笑:“正该大唐优先。唐人就该站在这个世界的巅峰,俯视这天下万事万物。”
  李泽想在成为一个文明的播种者,将中华文明播洒到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他也清楚,文明之争,比起国家之争,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将更加残酷,更加的你死我活。
  所以,承载着文明传播的国家,就必须要有凌驾于其它竞争者的实力。不仅仅是武力,还有财富。只有这样,人家才会觉得你的是好的,人家才有学习的动力。他们愈想改变自己落后的局面,就愈想学习到你所拥有的在他们看来是先进的东西。他们学得越多,就会让中华文明在那些土地之上扎根越深。
  要让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种族,所有国家,都觉得大唐的月亮都要比他们哪里的圆,这就达到李泽的目的了。
  中国中国,就是要成为这个世界之上的中央之国。
  感谢老祖宗几千年来的文化传承不曾断绝,现在的大唐,哪怕仍处在战乱之中,但他的实力仍然可以站在这个世界之巅,这让李泽可以从容不迫地进行着这方面的布置。当他完成了对这片土地的最后整合之后,才是他真正发力向这个世界伸出双臂的时间。
  西域即将完全回归,漠南漠北已经纳入麾下,吐蕃已经被自己整得四分五裂,收拾他们不过是时间问题了,等到彻底击垮了南方向训,占领了吐蕃领土,自己就可以沉下心来经营自己理想中的中华文明了。
  对于现在的领土,李泽觉得已经够了。她已经足够能承载自己的梦想。广袤的国土,众多的人口,丰富的资源,强悍的武力,一个超级大国应当具备的东西,他现在全都有了。
  对领土太过于贪婪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不能施加有效统治的领土,基本上都是拖累,是包袱,会成为帝国的累赘。现在的大小,李泽觉得正好合适。
  金满堂听得心潮澎湃,自己一介商人,也能参与到李泽如此宏传的构划当中,而且成为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份子,这让他激动得难以自已。章回的名字与武威书院永远地联系在了一起,淳于越的声名将随着大唐律法的传承而永垂史册,现在,自己也有机会,让自己的名字永传后世而不仅仅只是一个成功的商人。
  “既然李相如此看重我,那我这便返回扬州去,筹建水师学堂。”他站起来拱手道:“给我一年时间,我会在扬州打造一所最好的大学堂。”
  “如此,有劳了!”李泽亦是站起来拱手道:“一切为了大唐。”
  “大唐永远优先!”
第一千零三十四章:昔人不再
  时隔多年,李泽再一次见到了当年河东的风云人物,薛氏家族的族长薛均。
  当年那个意见风发,搅动整个河东以对抗李泽并吞的富态的中年人,如今已是身形削瘦,头发花白,整个人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大上了许多。
  河东集团,是当年李泽最为头痛的一股对抗他的势力。
  一来是因为河东兵马算是高骈的嫡系,而高骈作为过去大唐最后的柱石,一直都备受尊敬,连带着河东兵马,也都受世人称颂,让李泽投鼠忌器。
  二来河东富庶,虽然财富集中在一小部人手中,但他们的的确确,还算是人强马壮。
  武力吞并是最为不划算的,分化瓦解才是最佳的办法。
  李泽想破了脑袋,历经数年,才终于一点一滴地瓦解了这个庞大的集团,将河东纳入到了自己的麾下。
  如今,韩琦已经彻底与过去划清了界线,而他之前,李存忠便已经向李泽表达了效忠之意,至于在薛氏、司马氏一去吐蕃一去西域之后,以柳氏为首的河东大家们,更是选择了直接向李泽屈膝。
  在交出了手中几乎所有的土地之后,这些大家用手中充裕的资金,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商潮之中,而李泽,也信守了承诺,没有给他们下任何的绊子,这几年来,柳氏等原本的老牌家族,却是旧貌换新颜,从大地主摇身一变,成为了大豪商。财力较之过去,有增无减。
  而为了向李泽表达自己的诚意,这些人也花费了无数的金钱,在武邑、镇州等地大力投资交通、教育、医馆这些公共事业,反而是在自己的老家河东,这些人显得格外吝啬,投入的资金少得可怜。
  这也是他们的聪明之处。
  在武邑这样的地方投资,他们会赢得偌大的声名而不会有其它的被人猜忌的隐患,因为武邑是李泽统治的核心和大本营。但在河东,如果他们敢这样做,只怕当地官员就要疑心他们又在邀买人心,意图不轨了。
  现在李泽到了长安,柳氏等家族又紧追着他的步伐到了长安,准备在长安大干一场的基础之上,也继续在这些公共事业之上进行大笔投资。
  他们已经尝到了甜头。
  原本这些投资只不过是为了向李泽买好,初始之时,这些事业也的确一直处在亏损状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原本作为家族事业添头的东西,居然慢慢地焕发了生机,开始成为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虽然不是暴利,但却后劲极强,而且风险极小。
  更重要的是,他们利用这些产业,将自己与李泽的政权绑得越来越紧,在李泽进攻长安之时,柳氏等数家,再一次获得了他们曾经被剥夺的爵位,便是李泽对他们的奖赏。
  而这一次的重新被封爵,也意味着经过这么些年的努力,他们这些人,终于再一次地重回到了大唐的主流社会之中。
  相比之下,薛氏就惨了一点,比起被流放到西域的司马氏更加的不如。
  现在的西域绝大部分已经被大唐重新控制在了手中,司马氏在这里也站住了脚跟,如今西域正在薛平的主持之下进行改土归流,司马氏一族,也开始在西域重新进入到了政坛,虽然只是一些地方的基层官吏,但时日一久,指不定就再能出现一个大人物。司马氏进入西域,大力参与到李泽提倡的重建丝绸之路的商业活动中去,也是赚得盆满钵满。
  而受到柳氏等人成功的启发,司马氏赚了钱之后,也是大力地向当地官府捐钱捐物,不计代价地参与到当地的公共建设之中,名声却也是一天比一天大。
  而吐蕃的薛氏,就没有这么好运了。
  吐蕃仍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与大唐的关系也很奇怪。吐火罗视大唐为仇敌,德里赤南却将大唐引为奥援,现在又多了另一股势力,那就是揭杆而起的吐蕃农奴。
  轰轰烈烈的吐蕃农奴起义在持续了两年之后,已经由最开始的势不可挡,进入到了困难期。不管是吐火罗也好,还是德里赤南也罢,对于农奴起义,都是毫不犹豫地进行残酷的镇压,有时候在面对农奴的时候,这两股势不两立的势力,还会联合起来一起向农奴发动进攻。
  现在的吐蕃,社会秩序是混乱的,经济凋蔽,民不聊生,烽烟处处,强盗遍地。
  薛氏身处这样的一个环境之中,处境自然格外艰难。
  当然,所谓的艰难,也只是相对河东当年的另外一些大家相比而言。将自己的大本营安在拉萨,紧紧跟随着德里赤南,将自己作为德里赤南与大唐联结的中枢的薛氏,在吐蕃如今也是颇有名气。
  看着这位不是故人的故人,李泽也显得颇为唏嘘。当年的恩怨,随着如今李泽的大局鼎定,一切皆在掌握之中,也是随风而去。如今对方在吐蕃努力经营,却也是为了大唐未来的谋划,薛氏也算是尽心尽力了。也算是为国家,为民族在贡献着自己一分力量的薛氏,李泽早就没有了任何芥蒂了。
  如果能成功地将吐蕃吞并,薛氏将会是李泽这个棋盘之上极为重要的一枚棋子。
  “这些年,在吐蕃过得还算适应?”李泽问道。
  薛均恭敬地叉手为礼:“谢李相关心,在下倒是习惯了。与繁盛的大唐相比,那里虽然僻远了一些,却也有一些其他的好处,在下于闲遐之余,倒是经常出去走走,天高云淡,青草茵茵,看看白云苍狗,苍鹰翱翔,牧人驱赶着牛羊游走,倒也使胸襟开阔了不少。倒是这一次回来反而有些不适应了,说来惭愧,回来之后,饮食居然不适应了,拉了好几天肚子呢!”
  李泽笑了起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嘛,好了吗?要不要让金源来给你看一看。”
  “这点小事,哪里敢劳动金太医,早就好了。”薛均道。
  “这次回来,感受如何?”
  “感慨万千!”薛均诚恳地道:“如今的大唐,已经渐有盛唐气象了,在下路过武邑,镇州,恍若世外桃园。”
  “好不容易回来一趟,怎么没在河中多住几天呢?”李泽笑看着薛均道。
  “物是人非。”薛均诚实地道:“徒增伤心罢了,所以在下只是去祖坟之前祭奠一番。再加上急着要向李相回禀吐蕃现状,便急急地向着长安而来了。”
  “内卫虽然也有情报回来,但总不如你身处其间而感受更深,跟我说说那里现在的状况吧!”李泽点头道。
  “总体上来说,李相的策略已经在吐蕃大获成功。如今的吐蕃,三股势力并立,一时之间倒也谁也奈何不了谁。”薛均道:“但农奴义军,却是颓势已现。”
  “他们缺乏一个明确的政治纲领,凭着一时血气之勇聚集了大量农奴,初时在吐蕃当局猝不及防的情况之下,自可席卷一切,但只要吐蕃当局反应过来,凭着更好的兵员,更好的装备,更高的战斗素养,击败他们,只是时间问题。”李泽点头道:“不过他们造成的创伤,却是无法弥补的。”
  “如今吐火罗与德里赤南也已经意识到了农奴起义对他们统治的危害性,双方已经在这个问题之上达成和解,准备先全力扑灭农奴起义,再来谈他们之间的问题。”薛均道:“在下认为这不是一个好兆头。”
  李泽点头微笑道:“吐火罗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德里赤南也不笨,早先因为形式所迫双方大打出手,现在既然谁也奈何不了谁,两人自然便都会冷静下来了。想来也看清楚了我们的用心,所以即便他们合流,我也不会感到多少诧异。”
  “合流是不可能的。”薛均摇头:“这几年来,双方累积了太多的仇恨,在扑灭了农奴起义之后,他们双方即便不再拼死拼活,但分裂却已经成了定局。而且,吐火罗的身体繁况愈下,一旦此人死了,德里赤南说不定便会一举将其并吞。”
  “吐火罗的身体坚持不住了吗?”李泽皱眉道:“我以为他好歹还能撑几年,撑到我解决完内部的问题的。”
  “吐火罗的身体状况一向极为保密,极少在公众面前露面。”薛均道:“但有一次我意外地得到了消息,吐火罗一方的一些重臣在秘密地与德里赤南联系,这在前几年是不曾有过的。我想,多半是吐火罗身体欠佳,这些人也知道吐火罗一旦死了,他的几个儿子是撑不住局面的,甚至可能会为了争权夺利而自相残杀,这些人在为自己找后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15/98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