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唐(校对)第7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76/984

  李泽切了一声,“我连皇帝的位子都抢了过来,一个死了的太后葬得隆不隆重,还怕别人说吗?就算我葬得再隆重,你以为南方的那帮子人,就不会胡言乱语?债多不愁,虱多不痒,有什么好怕的?义兴社大会一开,这些事情,自然就被掩盖住了。”
  公孙长明知道李泽说得也不错。
  相对于一个无足轻得的太后的死亡,接下来的皇帝禅让,义兴社大会召开,李泽皇朝的权力分割,每一个都是让天下震惊的大消息,足以把这件事淹盖得无声无息。
  相对于后面这些足以对天下以后的形式产生巨大影响的事件,小郑氏之死,根本不足道也。
  “早前我们不是已经议定禅让之后,封古川为岭南王的吗?岭南王府也已经建造的差不多了,公孙先生就先把小郑氏安顿到那里去吧。等过一段日子,古川也就搬到哪里去了,他们一家子倒是可以团聚。不过小郑氏,这样一来,你以后可就没了名份了,只能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妇人了。”
  “多谢李相成全!”小郑氏已经是喜不自胜:“能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妇人,一辈子相夫教子,却是小郑氏最大的奢望。”
  “好了,这事儿就这样办吧!”李泽摆了摆手道:“剩下的事情,你与公孙先生商量着办。你见我,再也没有别的事情了吧?”
  “李相放心,我一定会让古川,把禅让之事做得滴水不漏的。”小郑氏信誓旦旦地道。
  “如此甚好!”李泽站了起来,携了夏荷的手,径直向外走去。
  走在幽静的宫道之上,夏荷突然长叹了一口气,紧紧地握住了李泽的手:“我好幸运!也好幸福。”
  “怎么突然就这么感慨了呢?”李泽笑问道。
  “看看小郑氏,本来是名门贵女,如今只不过是为了能默默无闻地活着,便愿意付出任何代价,而我,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婢女,要不是因为公子,哪里能有今天?”夏荷叹道。“看着小郑氏,真是可怜。”
  “这天下,可怜之人不知凡凡。”李泽摇头道:“小郑氏这算什么?不知还有多少人,上无片瓦遮身体,下无寸土立足迹呢?我之所以要当这个皇帝,之所以要召开义兴社大会,之所以要顶着无数人的反对来进行一项项的改革,就是要让这些真正的可怜人,能活得像个人样,能活出人的尊严来。”
  “夏荷,你知道吗?一个国家,要想强大起来,第一步,我们便要让这个国家的子民,活得有尊严,每一个人都能挺直脊梁做人。一个弯着腰的民族,是永远无法成为一个强大的民族,这样的一个国家,也永远无法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的。”
  “民族是由一个个的人组成的,国家也是一个个的人组成的,只要所有人都直起了腰,能为了尊严而战斗,那么,这个国家就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夏荷连连点头。
第一千一百一十六章:禅让戏码
  大唐文武百官,义兴社各路代表齐聚长安,而李泽也终于要跨出最后一步,成为这个帝国名正言顺的最高统治者。
  率先出手的是自然是如今大唐的喉舌,大唐周报。
  武邑祥瑞频现。
  先是有农夫献上了结了九个玉米棒子的玉米杆,三穗的稻株,重大数十斤的大冬瓜等等,接着便是大青山内有天雷声震九宵,雷声过后,大青山一面绝壁之上赫然出现了一路大字:圣人出,天下平。紧接着粟水河在夏汛之后,整理河道的民夫又在淤泥之中挖出了一块石碑,上书泽行天下四个大字。
  而在最后,据说有无数武邑人看到了有五彩神龙自粟水河腾空而起,在空中盘桓良久,然后才掉头直奔长安方向。
  不管是大青山,还是武邑,抑或是粟水河,他们的指身,自然都只能是一个人,李泽。
  如今的大唐周报,每一次的发行量,高达十余万份,遍及李泽统治之下的各地,即便是南方联盟统治区域,也会有大唐周报出售。
  除了向大众售卖之外,当地官府还会在各城镇,乡村甚至于交通要道之上张贴大唐周报。因为李泽十余年来在教育之上的不懈投入,如今大唐识字的人,却是愈来愈多,年纪愈轻,识字率便愈高。
  当这些祥瑞通过大唐周报在短短的时间内,便传遍了天下。
  对于北地人来说,李泽登上帝位是众望所归。这些年来,他们从来都只知有宰相李泽,不知有什么皇帝。
  是李泽让他们拥有了土地,拥有了房屋,拥有了牲畜。
  是李泽降低了他们的税赋,取消了各种苛捐杂税,让他们真正做到了连年有余。
  是李泽努力地澄清吏治,让官员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存在,而是成了那种伸手可及能让老百姓信任的人。
  是李泽修建了无数的水渠,让他们免除了旱涝之苦。
  是李泽修整了无数的道路交通,让他们出行变得无比容易。
  是李泽消除了外患。
  是李泽整兵向外,收复了无数的旧河山。
  是李泽开辟了无数的新的商路,让滚滚财源向着大唐集中而来。
  任何事情,不比较不知道,一比较,才知道高下差别。
  大唐中枢威权早在数十年前的席卷全国的农民大起义之中便丧失殆尽,从那以后,老百姓们就一直生活在一个个割剧地方的节度使的麾下。他们向节度使纳粮,当兵,早就不知皇帝为何物了。
  直到李泽出现。
  李泽让他们知道了,原来日子是可以过成这个样子的。
  也是李泽,让他们懂得了,人是可以有尊严的活着的。
  还是李泽,让他们知道了,唐人,应该是这个世上最高贵的那一群人。
  那么,如果他们还需要一个皇帝的话,除了李泽,又有谁能让他们心悦诚服呢?
  各地万民书经过朝廷驿递系统,向着长安蜂涌而来。
  在这场万民劝进的大浪潮之中,长安人,自然也不甘落后。
  当然,对于长安人来说,心情还是很复杂的。短短的数年之中,他们就经历了数次改朝换代了。先是大唐皇帝仓惶出逃,朱梁进入长安。他们成了大梁的治下子民。
  但没有过上几年,大唐便又卷土重来。只不过皇帝从老皇帝李俨换成了小皇帝李恪。
  现在,小皇帝又要下台了。
  李泽将粉墨登场。
  不过比较来比较去,似乎还是现在的大唐宰相李泽更靠谱一些。
  李俨在位之日,长安人虽然还自居为天子脚下子民,但日子,却是过得困顿不堪,到了朱梁时代,因为战场之上的连接失利,更是让他们雪上加霜,不但要承担更为沉重的苛捐杂税,还要搭上性命去沙场征战。
  那些年中,麦子的价格,甚至一度涨到了六百文一斗的水平,挨饿,成了他们的日常。
  而现在,麦子的价格,终于恢复到了盛唐时期的六十文一斗,据说在武邑,价格还要更低。
  他们,终于能吃饱饭了。
  官员和蔼可亲了。
  吏员捕快衙役不敢敲诈勒索了。
  豪门权贵纫绔子弟像是一只只鹌鹑,再也不敢当街跑马,调戏妇女。
  一个个曾经让他们敢怒而不敢言的游侠儿们,亦不见了踪影。
  修城墙,修道路,修水渠,不再是让人望而生畏的徭役,而是成了可以赚钱的行当。
  虽然现在日子过得还是清苦了一些,但终归是看到了希望。
  人要是有了盼头,自然精气神儿就不一样了。
  而这一切,却都是李泽带来的。
  长安人的政治水平,比起其它地方的人,可是更要高上几筹的,从大唐朝廷重返长安之日起,他们就已经预见到了今天。
  所以,在有心人的带领之下,一呼百应,无数的人涌上了朱雀大街,涌向了皇城所在地,高举着劝进书,希望李泽登上皇位。
  而领头者,却是让李泽有些啼笑皆非。
  居然是前大唐中书汪书一力策动。这位前大唐中书,也是大梁中书的家伙,被李泽闲置之后,可是一直没有死心,仍然在努力地想要展现自己的价值,盼望着在新的朝堂之上,再次谋得一个职位。
  老百姓们的汹涌浪潮还没有完结,官员们终于开始行动了。
  先是各地的基层官员,紧接着便是州府,再往下,终于轮到了朝廷大员,统兵武将们。
  李泽的案头之上,堆满了劝进的文书。
  当然,按照惯例,李泽还是要拒绝几下的。
  本来,李泽很不屑于这么做,按他的想法,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自然就要顺理成章地把这事儿办了。
  但不管是章回也好,还是公孙长明也罢,几个核心重臣,却一再要求李泽必须要拒绝上几次,然后让群臣们再上书几次。接下来是小皇帝李恪下诏旨决定禅让,李泽再拒绝,如是者三,方能把这事儿办下来。
  “李相,这些事情,是要载入史书的。”章回很是严肃地对李泽道:“当今之世,百姓,官员自然知道李相是众望所归,万民所向。但以后呢?史书之上如果记载着您连拒绝一下都没有,不免让后人会猜测您本来就有篡位之意了。”
  李泽失笑:“不过掩耳盗铃罢了。”
  “纵然是掩耳盗铃,该掩的时候,还是得掩!”公孙长明笑道:“因为这是给后人看的。”
  无奈之下的李泽,只有听从了这几位的意见。捏着鼻子下文斥责了一番劝进的官员们,声称自己本是大唐秦王后裔,扶助大唐皇帝是自己的职责,万万不敢有染指皇位之意。
  诏旨说得很严厉,但这并不能让众人有所退缩。
  一来,大家也都知道这事儿本该就这样办。
  二来嘛,这样的事,一旦开了头,难不成还能半途而废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76/98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