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攻略(校对)第20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8/451

  得到了皇帝的命令,徐治就什么也不怕了,侯爷都说了,皇帝来了命令就可以抓走他,所以徐治挺直胸膛重新走进三原侯府,果不其然,苏宁已经将原先的护卫全部赶走,只剩下四大护卫张龙赵虎王朝马汉在保护着他,这四个人徐治还都认识,当初曾经一起办过案,这也是苏宁最心腹的四个护卫,从军中一直跟过来的。
  徐治拿出了皇帝的敕令,交给了苏宁,苏宁接过了敕令一看,笑道:“怎样,我就说吧,陛下会下令把我带走的,你们啊,就老老实实的呆在这里,看好家,要是有什么人鬼鬼祟祟的,就地击杀,把家看好了才是最重要的,我已经把大郎喊回来了,有大郎看家你们就听大郎的,听清楚没有?”
  四大护卫一开始还想阻拦,但是被苏宁一番话说得低头不言语,最后老老实实的认了,接受了命令,苏宁笑着对徐治说道:“这些混蛋给我惯坏了,你不要在意,好了,带我走吧,这一次我可是闹出了不小的动静,还杀了人,看来陛下是不会放过我了。”
  徐治讪讪的笑道:“哪里哪里,苏侯虎威世人皆知,阴山一役一把火烧灭整个东部突厥,北征斛薛所部更是杀敌无数,和那几场大战比起来,苏侯已经是手下留情了。”
  苏宁不置可否的笑了笑:“徐治啊,我可一直以为你是个两袖清风的清官啊,怎么也学会了花言巧语,这可不太好啊?”
  徐治一愣,随后笑道:“为官之道就在于此,在下只要不做违心之事就对得起陛下的看重和信任,至于其他的,要是在下还学不会的,也就太让陛下失望了。”
  苏宁笑了一声:“哈哈哈,看来你夸赞我是真心实意而不是阳奉阴违了?”
  徐治拜道:“苏侯说笑了,某如何敢对苏侯阳奉阴违?只是某这个长安县令做的实在是战战兢兢,现在更是一日三惊,生怕做了什么错事或者是什么事情处理的不好,这长安城乃是天子脚下,豪门大户遍地走,处理了这个就不知道接下来该如何做了,这盘根错节的关系,却叫某好生难做啊!”
  这家伙,是在向自己请求保护吗?终于知道长安城这蹚浑水不是他可以玩转的?嗯,早些明白总比晚些明白要好,他也算是个不错的人才了,他现在还不到三十岁,是个可造之材,将来收为己用也不是不可能,李二陛下手中的人才不止这一个,让一个给自己也还是可以接受的。
  把三原县的大本营交给他来看着,应该挺好,王元是要往上爬的,政绩考核连年都是优秀,明眼人都知道他在这个位置上待不了多久,又有自己在后面保着,王元进入中央不是难事儿,所以也不知道多少人把目光放在三原县县令和雍州刺史上,有些人想做第二个王元,但是有些人却想做一个混世魔王,把大本营交给放心的人,才能放心,否则老家让人给端了,还要不要活了?
  苏家的政治资本,可是有一大半都在三原县封地里头啊!
  苏宁笑道:“徐县令今年多大了?”
  徐治眼睛一亮,说道:“某今年二十有九。”
  苏宁点头道:“很年轻啊,年纪轻轻就做了长安县令,足可以见到陛下对你的信任,而且你的政绩也还过得去,要不是本侯连番闹事,估计你也升官儿了,本侯对不住你啊,你的能耐本侯也是看在眼里,到时候本侯说不定还有需要你帮助的地方,知道吗?你可要明白啊!”
  这话说的是再明显不过了,徐治不是傻子,当然听得出来,需要自己帮助的?除了三元县令和雍州刺史还有什么是自己可以帮助的?雍州刺史还有些难度,雍州现在富得流油,不知道多少人把目光盯着,但是一个三元县令还是好说的,前任县令王元的发家史就是雍州的发家史,所以……
第四百七十章
李二的惩处
  要说这三原县,自然是现在许许多多的品级比较低的小官儿所梦寐以求的地方,这个地儿不说别的,就是那个税收,那是连年往上涨,自从贞观四年成为了苏宁苏侯爷的封地之后,苏侯爷把高产作物无偿推广,还购置了不知多少头耕牛赠予农户用来耕地,要说三原县是现在大唐的第一富裕大县那是一点儿都没有错。
  最早的一批苏侯爷的佃户已经不愁三餐吃喝了,每天都能吃干饭,吃到咸的菜,说不好还能吃到油水,苏侯爷发明的饲养肉猪的方法,那猪肉不仅仅不会腥臊难闻,反而香浓可口,厚厚的油脂配上嫩滑的肉肉,天啊,咬一口下去满嘴都是油,要老命了。
  所以在之后苏侯爷的封地扩充食邑增加的时候,多少老百姓和农户抢着要做苏侯爷的食邑,然后成为苏家的佃户,他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吃穿不愁,就可以享受到一日三餐都能吃饱的幸福,天啊,一日三餐都能吃饱,那该有多幸福啊!
  先富带后富是个笑话,苏宁不相信这个,人类都是自私的,那是人类的天性,所谓大好人自然是存在的,但是绝对不会存在于连饭都吃不饱的地方,所以苏宁要以严明的法律约束这些人,不能让他们自以为富了就能高人一等或者以比较恶劣的手段强迫一些人不能成为苏家的佃户。
  这个情况的确也发生过,几十户食邑联合起来驱逐了一大批想要进入三原县定居甚至成为苏家的佃户获得土地的农户,这个事情被王元告诉了苏宁,这是属于食邑内部的事情,苏宁有权利知道,于是苏宁大怒之下将那几十户佃户全部驱逐,将他们的住处给了后来的那一批农户,让他们做苏家的食邑和佃户,这个事儿对三原县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也让苏宁意识到教育和法律的重要性。
  人都是自私的不是吗?
  苏宁后来立下规矩,强行约束了农户和佃户的行为,最富有的食邑佃户和一般般的农户佃户都要缴纳比较高额的赋税给苏家,相交于他们之前缴纳的赋税和他们的收入而言,实在是不值一提,但是不管怎么说,这是一种象征性的意义,富庶的农户就要缴纳更多的赋税,而贫穷的农户可以减免赋税。
  这样一来,苏家庄子和三原县的风气为之一清,王元的工作顺利展开,而这种做法被李二陛下无耻的窃取了,李二陛下认为这是一种比较好的理念,富裕的地方缴纳更多的赋税,而贫穷的地方就可以适当减免赋税,这就是均贫富的一种方式,也是打压富人的扶住穷人的一种方式,最终可以达到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
  呵呵呵呵……你丫的想得太远了……
  反正在那之后,苏家庄子已经成为了全大唐的模范,苏家模式也被不少有心的家族所模仿,甚至大唐官方也在有意识的模仿苏家的做法,于是一时间关中各个试点地区呈现欣欣向荣的姿态,第一批可以吃饱肚子而不必饿肚子的人出现了,苏宁对此高度重视,连上三道奏折要求李二陛下抓紧当地的法制,因为所谓保暖思那啥,若是不抓紧法律建设和教育建设,很有可能会闹出乱子。
  苏宁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保暖思那啥,是人类的通病,也是不可避免的,世上唯有法律可以制止,教育可以约束,双管齐下,才是人力可为的最高境界,苏家庄子危机也在不同的地方出现很多次,被李二陛下以严刑峻法大力打击,第一波致富危机才就此被打压下去,但是第二波更大的危机正在接近,苏宁的头脑很清楚。
  但是即使如此,三原县也成为了诸多官员梦寐以求的地方,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升官儿良方,都不需要做什么的,只要你在那里,哪怕是无为而治,天天闲逛,粮食产量和赋税也会连年上涨,这才两年听说当初的三原县令就要入驻中央了,现任的三原县令估计也距离升官儿不远了,所以那个肥缺,谁不眼红?
  最关键的事情是,三原县是苏侯爷的封地,做了县令还能和苏侯爷搭上关系,外面人都说王元的升官儿速度那么快就是因为有苏侯爷在后面保着,苏侯爷是皇帝面前的红人,给一个小官儿谋一个出路不是妥妥的吗?要是能和苏侯爷搭上关系,成为三原县令,那么升官发财指日可待啊!
  徐治也不免的会抱有这种想法,因为他也不想在长安县县令这个位置上再做下去了,长安城到处都是一些横行无忌的世家子弟或者是将门功臣子弟,对于世家子弟皇帝是想管而没有办法立刻就管,对于将门功臣子弟皇帝是压根儿就想包庇。
  皇帝亲口对徐治说过,之前他看《汉书》的时候,对于汉家苛待功臣这一说很是反感,对于开了先例的汉高祖刘邦也非常的责怪,人家出生入死为你打江山你却狡兔死走狗烹,这算什么?所以就在开国之后尽全力保护好那些功臣,那些功臣都跟自己出生入死打江山,现在江山打下来了,他们想要享受,也是应该的,作为皇帝,是应该把他们应得的都给他们,至于他们嚣张一些跋扈一些也是难免的,就希望徐治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话李二陛下说得容易,但是徐治做起来却难了,这几年以来在长安县令任上徐治是兢兢业业战战兢兢,不敢有一丝一毫的过错,但是对于那些豪门子弟和功勋子弟到底该如何应对,皇帝却总是含糊其辞,其实他也是生不逢时,要是在贞观十一年以后,皇帝肯定不会是这样的态度了。
  李二陛下话中有话,这句话还没有说完,在尉迟恭暴怒差点儿打瞎了李道宗的眼睛之后,李二陛下非常不高兴,意识到自己对待功臣太过优容,也进而意识到汉高祖对待功臣严苛不是因为有意要对付他们,而是因为他们嚣张跋扈破坏国家法制,对于刚刚建立的国家没有好处,更有甚者起了不臣之心,所以汉家才会这样做,只是做到后来有些偏颇了。
  贞观十一年百骑司的建立和尉迟恭受训,乃是贞观朝对待功臣态度的转折点。
  可惜徐治没有赶上这个好时候……
  所以他非常想要去三原县任职,他和苏宁的关系不错,更是共事过,苏侯爷清楚自己的能力,自己也清楚苏侯爷的品性,李二陛下对待自己也一直不怎么明朗,似乎觉得自己资历不够,不能升迁或者外放,这样一来这个位置实在是做不下去了,只有借助别人的力量逃离,到底自己不是李二陛下的家臣,而是寒门子弟。
  苏宁也明白这一点,王元要升迁了,就要离开雍州刺史这个位置,对于三原县的保护也就没办法继续了,继任三原县令的那个家伙还算合格,但是他若是升迁就不知道去哪里了,会不会留在雍州做刺史也不一定,苏宁急需扩充“自己人”的队伍,而徐治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把他们通过三原县令的位置一个一个的提拔到中央,搞不好以后朝中还真的会形成自己的一股势力,叫做“三原帮”,嘿嘿,还真有可能呢,徐治的能耐是合格的,是一个合格的干吏,贞观朝就需要这样的人,哪怕他是自己提拔上来的,李二陛下也会用。
  所以对徐治做出了这番承诺后,徐治高兴地屁颠屁颠儿的就给自己送去了皇宫,面见李二陛下,当苏宁进入皇宫书房见到李二陛下那张扑克脸之后,苏宁就知道自己需要做出些什么,具体到底要做些什么,苏宁也明白了,那就是——主动请罪!
  “臣犯下大错,特来请罪,还请陛下责罚!”苏宁就势一拜,先堵住了李二陛下的嘴,把握住先机,这种时候就是考验智商和嘴皮子的时候了,要是能把这个事儿给说成自己要是不杀人就会被杀,自己就安全了,连皮肉之苦都不会有,这一点信心苏宁还是有的。
  李二陛下冷冷的说道:“别以为这样做我就会放过你,小子,你可做的有点过分了,人家不就烧了一本书吗?你还把人家全家都给烧了?你以为这儿是阴山,你想烧就烧?混账!你说这个事情如何解决?”
  苏宁抬起头说道:“陛下这话就不对了,什么叫就烧了臣一本书?烧书是什么行为,就算咱们有了造纸术和印刷术,也不能把书看做是废纸啊!过去一本书从造纸到成书需要多少时间陛下也清楚,而那些人也清楚,他们是在知道书籍贵重的情况下当众烧书,情况及其恶劣!
  这不仅仅是臣的原因,古有秦始皇焚书,还有董卓焚书,此二人都是有罪之人,董卓更是罪大恶极死不足惜,而如今这些儒门之人忘记了秦始皇是如何对待他们的,居然也想做秦始皇的事情,想在文化上弄一言堂,让其他的学说都没了生存环境,臣身为纵横家传人,是断断不能接受的!
  这一次臣烧了熊家,不仅是要为臣和家人讨回一个公道,更是要告诫所有人,谁敢烧书,臣就会烧了他的家,以此表示臣坚定不移捍卫文化,震慑所有宵小之辈!还请陛下明察!”
  苏宁说的是正大光明言辞切切,李二陛下几乎都要笑出来了:“你的意思是,你不仅无罪,反而有功?还是千古奇功?”
  苏宁眨巴眨巴眼睛没说话,李二陛下便收起笑脸冷哼一声:“哼!知道自己理屈词穷了吧?在长安城白日纵火,你可知道多少外国使节此时就在长安城,你那黑烟冒得全长安都看得清清楚楚,不知道的还以为大唐都城发生叛乱了,你信不信马上就有外国使节前来询问我?
  做出这种事情你还厚颜无耻的说自己是什么维护文化,你倒有脸说出来!朕决定,剥夺你一年的食邑收入,禁足三个月,除了皇宫要来学习以外任何地方都不能去!给朕好好儿的在家里面读书,做你该做的事情,是你自己说的要好好儿的读书修身养性,要用五年的时间改变自己,朕还对你期望甚高,谁知道居然读书读成了这个样子!
  这次念你年幼,念你初犯,给你的惩罚不是很严重,但是下不为例,要是再有下一次,你可知道后果?朕非斩了你不可!”李二陛下恶狠狠地样子怎么看怎么像是在开玩笑,苏宁心中也腹诽,估计我干出这个事情,你高兴还来不及呢……
第四百七十一章
师徒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苏宁坐在书房里面,双手一摊,面露无辜之色的看着李靖,说道:“于是,弟子就被陛下关了禁闭,三个月禁足,除了去皇宫听孔颖达先生授课还有教授魏王格物致知的学问之外,就不能去别的地方了,也就是说未来三个月除了家里和皇宫里面,哪里都不能去。”
  李靖看着苏宁一脸的郁闷:“你这小子,为师千叮咛万嘱咐让你不要冲动,让你不要暴躁,遇事要冷静处理,能和解就和解,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才是为人处世之道,你别说你没有官位,你的管已经做得很大了,全大唐和你差不多年岁的年轻人里面有没有能和你一个等级的?
  陛下摆明了要重用你,更要把你留着给太子接着大用,你自身自然是安全的,但是考验和诘难也是不可少的,这种考验也可以考察你是否有进步,考察你是否值得陛下继续保护,你之前做的都还不错,要回家读书学习的做法也还可以,但是这一回你做的实在是太过分了。”
  苏宁笑道:“师尊为何这样认为?为何弟子以为弟子做的很对,陛下应该非常高兴才是,否则这白日纵火和光天化日之下杀人,怎么这也要丢到牢里面关一下或者降级爵位再或者削减一下食邑,但是陛下没有这样做,只是让弟子禁足闭门思过,连道歉都免了,这就说明陛下可以保证三个月之后我能平安无事的继续过日子,罚我一年的食邑收入也只是象征性的惩罚而已。
  至于别的,弟子还真没看出什么来,这一次是别人先惹弟子的,所谓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虽然弟子更倡导主动出击,但是在长安城里面还是这样的好,人家已经侵犯了弟子,那么弟子只有做出反击,这样的反击才能告诉其他人不要对要动手动脚,否则他们会死的很惨。”
  李靖皱眉道:“可是你这样做实在是太过了啊,你可知道你纵火之后有多少外国使节和朝廷官员入皇宫询问陛下发生了什么事情吗?他们迟早也会知道是你做的这件事情,这样一来,事情恐怕就不好办了啊!”
  苏宁摇摇头笑道:“师尊,您可知道为何您一直小心翼翼的做人,闭门谢客,却仍然被视为众矢之的,之前的日子并不好过?”
  李靖一愣,随后说道:“你为何说起这些事情?”
  苏宁说道:“师尊,其实您可以看一看程将军还有尉迟将军他们两人,他们两人可都是长安著名的浑人,军中著名的混世魔王,成天撒泼打诨,不讲道理,三句话不和心意就撸袖子开打,长安城里面被他们打了的人还少吗?但是他们一样得到陛下的信任和庇护,您觉得他们二人是无意间这样做出来的吗?”
  李靖皱起了眉头,想了一下,露出诧异的神情:“难道不是吗?”
  苏宁无奈的说道:“师尊,要论战场您是一个行家,全大唐都没几个人能和您相提并论,但是要论这些事情,论到明哲保身官场之道上,您远远不如程将军和尉迟将军两人,您当真以为他们两人都是混不吝的人?都是莽夫?那您就错了。
  程将军和尉迟将军当真是再聪明不过了,他们的确是撒泼打诨,做什么事情都莽莽撞撞,三句话不和心意就动手打人,和很多人的关系都不好,但是他们在关键问题上刻有犯过错误?他们这样做是做给皇帝看的,能威胁到他们生死的只有皇帝,没有其他人,得罪其他人无所谓,只要不得罪皇帝,皇帝愿意相信他们,这就够了。
  而且他们这样做,全副武装打上人家家里面,打砸抢烧什么事情都做,然后把恶名传遍整个长安,就没几个人敢对他们再有任何的企图和举动,因为谁也不知道这两个浑人被惹毛了会做出什么事情来,皇帝不会动他们,那么别人动他们就只能惹得一身骚,他们出力不讨好,这种事情做过一次也就够了,前车之鉴在前面放着,又会有谁继续做这种蠢事呢?
  这里只有我们两人,所以我才会这样说,师尊啊,您就是太过小心翼翼了,皇帝才会怀疑您,得胜归来的大将军,心中的傲气那是什么样子的?就该飞扬跋扈,就该大大方方的接受众人的庆贺,宴请同僚喝酒作乐,陛下也是大将军,陛下也明白这些。
  所以您数次得胜归来不仅不飞扬跋扈反而处处小心翼翼的闭门谢客,不仅仅会造成陛下不放心,更会让那些有意与您结交的官员不愿意再接近您,官员都是分很多种的,作为将军,您也需要和一部分的官员结交,倒不是说结党,而是结交,这些关系要有,皇帝就会顾忌您,就算犯了事儿,考虑到那么多的同僚会为您说话,也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可是您这样一来,自己是什么事情都不做了,闭门谢客,但是在朝中您就会很孤立,咱们军伍中人在这个时候就要注意抱成一团,您看看程将军,他专门和文官作对,而和军伍中人交好,这样一来就算他娶了五姓女,再无理取闹,也有人为他说话,也有人忌惮他,就不会对他动手,皇帝不会,敌视的人更不会。”
  苏宁一番话反而把李靖给说愣住了,冷场了好一会儿李靖才回过神来,对着苏宁一阵苦笑道:“想不到,老夫这个做师尊的,却被自己的弟子给教训了,三明,你长大了,和两年前相比,你已经很成熟了,懂得这些官场里面的道道,更懂得如何保全自己,很好,这样很好。
  为师倒也不是不能这样做,也有人劝说过为师不能这样做,但是为师想啊,为师已经是花甲之龄,放眼全大唐,又有多少人能和为师一样取得这样高的权位,又能活到花甲之龄?满朝文武为师也算的上是个老寿星了,六十大寿的时候你们要给我办,我一开始还不愿意,最后还是陛下下旨亲自为我操办六十大寿,三明啊,够了,这样就真的够了。
  为师已经活了六十岁,一个甲子,该看的都看了,该经历的也都经历了,亲眼目睹前隋从兴盛到衰亡,再看着大唐崛起,日渐强大,真的就够了,为师一生没有什么好遗憾的,真的,没什么遗憾的,位极人臣,有美满的家庭,对于为师这种血手屠夫而言,已经是上天眷顾了,为师又怎能奢求更多的东西呢?
  你说的都对,为师小心翼翼,太过谨慎,以至于朝野都怀疑为师有不臣之心,但是无论如何,就是这样子,到底为师也不会造反,为师也不会做出什么不好的事情,等为师死了以后,史书自然会给为师一个正确的评价,后人就也会知道为师到底做了些什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这就够了。
  三明,你还年轻,有些事情你可以做,但是为师要是做了,反而不美,都已经龟缩了一辈子,除了打仗厉害一些,什么事情都是谦让的,这一下子变得霸道起来,不仅仅对为师没有好处,对你更是如此,你是为师唯一一个入室弟子,为师毕生本领都传授给了你,为师要是被安上什么罪名,对你绝对没有好处。
  为师不单单要为自己考虑,也要为家人为伯瑶,要为你考虑,为师一人不足虑,但是加上你们,就由不得为师不小心翼翼的做人,不小心翼翼的做事,为师这样做固然不好,但是没有生命危险,只要为师不犯事儿,别人就拿你没辙,这不就行了吗?你做好你的事情,属于你的日子还在后头,至于为师,那就是为你铺路的,为你保驾护航的,你要是能做到那个位置,为师也就真的可以含笑九泉了。”
  苏宁不知道李靖是什么时候离开的,等到苏宁回过神来的时候,书房里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了,他甚至有些怀疑李靖有没有来过,要不是案几上的水杯依然放在那里显示着曾经有人来过,他还真的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幻想,但是事实就是李靖所说的那些话都是真实的。
  苏宁不知道在那个没有自己的时空李靖这样小心翼翼是为了什么,但是苏宁已经知道在这个时空里面,李靖之所以小心翼翼做人做事,一定有自己的一份原因在里面,自己的爵位是什么?三原县侯?从之前的三原县伯到现在的三原县侯,苏宁也知道一些事情,按照大唐的规矩,伯爵爵位封地和侯爵爵位封地应该不是同一个地方。
  但是自己就还是同一个地方,这不单单是给自己的爵位,更是给李靖看的,李二陛下在告诫李靖,老老实实的,你徒弟的爵位一直都是你的家乡,他一直都是你的徒弟,你们师徒两个也可以算得上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我相信你的徒弟,但是我不放心你,就只好拿你的徒弟来做人质了。
  这不就是李二陛下的目的吗?要不然大唐那么多州县为何只选择三原县作为自己伯爵和侯爵的封地,这不科学,可事实就是如此,用一个爵位,绑住了两个人,绑住了两个顶尖的人才,帝王心术当真是深不可测,到了这个时候,苏宁才明白自己有些自视甚高了,以为一切都在自己的把握里面,其实,皇帝在想什么,就和女人在想什么一样不可推测。
  佛洛依德临死前长叹一声:“女人啊,你到底在想些什么?”苏宁倒是感觉,男人里面,也有一个人是不可推测不可理解的,那就是皇帝,皇帝比起女人来更可怕,尤其是英明的皇帝,昏君就算了,可是英明的皇帝,越英明他的政治手腕就越是厉害,越无法推测,皇帝要保持威严,甚至保持一种神秘感,只有别人都畏惧他,他的地位才能稳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8/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