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攻略(校对)第25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4/451

  既然知道了是什么原因,苏宁就要去验证一下,好最终确认,目前长安城已经被苏宁下达了死命令,必须喝煮沸的干净的水,不允许喝生水,尤其是来路不明的生水,违者斩,这样的命令下不存在还敢冒险喝生水的人,所以应该已经断绝了病源头,发病的机率大大降低,未来的日子里面应该不再会出现发病的人,如果真是如此,那真的是祖宗保佑了。
  不是天花,不是伤寒症,真的是因为原虫引发的病症,那就有救了,若是天花,除了接种疫苗,还真没有其他的方法,最早接种疫苗的技术在中国宋代诞生,那时用的是人痘,并非牛痘,可即使如此,还没有办法立刻大规模展开,染病之人真的只有死路一条,没有活路。
  而这疟疾,好歹有药可以,有办法治疗,谢天谢地,这不是真的瘟疫,不是真正的杀手,以建安大瘟疫的标准来看,这是虚惊一场。
  苏宁即刻快马赶到那病人所说的喝水的地方,一看,果不其然,长安城虽然繁华,虽然这些年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显而易见的是,任何一个繁华的城市都有阴暗的角落,这些最底层的民众所居住的地方依然是脏乱差,一进入就能闻到垃圾的酸臭味和莫名其妙让人感到恶心的味道,来到了水沟旁边,苏宁几乎要吐掉,那样的水,都黑了,能喝吗?
  大唐时代,没有公共卫生条例,除了人粪便可以当做肥料而被格外珍惜以外,很多垃圾都会随地乱扔,也没有人整理,除了主干道作为国家颜面必须保持整洁以外,一百零八个坊里面卫生达标的不到二十个,其余的全部都是脏乱差,小河沟里面难闻的骚臭味儿一阵接着一阵,而居然还有人喝这里面的水……
  这是死水,不是活水,能喝吗?充满了死气,没有活气,这就是酝酿疟疾最好的场所,而喝这里面的水又是不少人图方便的习惯,所以不难考察出,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偶然,而是长期积累下来的一个必然,苏宁同时还考虑到因为商业的快速发展,长安城的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都大大增加,他们的生活垃圾也需要处理,也是没有地方处理,屎尿都会倒入河沟里面任其自然发展……
  这就是大唐盛世底下暗藏的危机,如果不把这些问题处理好,就难以将大唐的盛世推向巅峰,那么这种盛世就只是属于上层,属于统治者,而不是属于大唐的子民,这种盛世也将难以为继。
  正如同日本在进行着由上而下的改革的时候,日本政府也意识到,如果国民的意识和行为规范不能朝着现代化的国家要求而发展,那么现代化国家的建设就难以为继,民强而国强,民富而国富,一个国家最大的财富就是强大的人民,只有人民强大,国家才能强大,只有人民懂得礼仪,国家才会成为礼仪之邦。
  与此相对的,中国在清朝末期,屡战屡败,最后到了西方人嘲笑中国只是一个地理名词的地步,这就是国家凝聚力极端缺失的原因,庚子之役,北中国和洋人浴血奋战,而南中国却在联省自保,这也是国家凝聚力极端缺失的一个恶果。
  而民国之所以失败,也有它的高层和底层之间的差距实在太大的原因,高层已经发展到了工业文明时代,宋美龄可以让美国为之疯狂,而底层仍然处于农业文明时代,文盲率仍然居高不下;所谓现代文明,现代规范,现代礼仪,一概不通,满清三百年的统治除了造就一批愚民之外,没有什么所得。
  也正是如此,民国政府才会推广新生活运动,日本之所以强大,在于工业革命和国民意识之转变,中国若要求强求富,外国科技必须引进,而国民也当与时俱进,具备现代国民的意识,将中国的概念引入,将满清从底层百姓的思想里面彻底剔除,这当是新生活运动的最主要意义。
  可是内有军阀混战,外有列强环伺,内忧外患,中央政府始终无法实际上统一中国,国家不统一,谈何发展?所谓攘外必先安内,此之为至理,有人认为新生活运动是劳民伤财之举,但是必须知道的是,民国和大唐别无二致,与大唐长安相对应,就算是民国上海,被称为东方巴黎的地方,也是表面上风光无限,内里脏乱不堪,人民根本没有最基础的公民意识,谈何发展?
  大唐也是一样,大小便随地就上,什么垃圾也都随地乱扔,没有士兵盯着的一百零八坊,除了有大人物居住的二十坊以外,其余八十八坊简直就是垃圾堆,可是中国政府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都没有纠正底层国民生活规范的意识……
  大小便要去厕所,吐痰不能吐在地上,扔东西要扔在指定的位置,垃圾要放在统一的地方,政府要选择处理垃圾的地方,要有人负责绿化,负责城市整洁,负责卫生安全预防工作,环环相扣,不能有任何缺乏。
  是以从古至今,一直到现代,中国还是没有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基础的公民道德没有办法普及和自动遵守,国民又如何能从精神层面上真正的强大起来?新生活运动无疾而终,是一个遗憾,因为那个时期的中国和目前大唐中国在底层民众的层面上别无二致,一样的脏乱差,如此国民如何跟得上国家层面上的发展?
  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苏宁突然觉得有必要在大唐也推广一下新生活运动了,不仅仅是要在生命安全方面改善大唐的环境问题,更要让国民在精神层面跟上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需求,国家的发展少不了人才,但是人才却是来自于民间,高科技需要高等人才,可是更为庞大的基础建设任务却要交给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才能和意识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总不能在大唐国家和朝廷已经进步到了工业文明时代,而广大人民跟不上国家的节奏,进一次长安就是一次刘姥姥进大观园,那是绝对不可以的,新生活运动的根本意义就在于改造国民的心态和行为规范,比起国家的发展,这个任务,一点儿都不逊色。
  国家是现代国家,人民是古代人民,这是畸形的发展,是注定要闹出大乱子的。
  真正的深入了长安的民间,苏宁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都忽视了这个问题,只想着国家的发展,国家上层人物自然会学习礼仪,他们可以跟上时代的变化,但是下层人民却不可以,教育普及,生活习惯普及,刻不容缓。
  此次的疟疾暴发,就是一个征兆,一个国民和国家脱节的征兆,这样的征兆不去重视,会引发更严重的问题,那个时候,可就晚了。
第五百六十九章
瘟疫启示录
  席卷长安周边区域的大瘟疫在肆虐了两个月之后销声匿迹了,对于这一次大瘟疫所带来的伤痛,长安百姓和所有受灾的百姓都深刻的记在了心里。
  他们绝对不会忘记特效药治好的第一个病患康复之后那震天的呼喊声和眼泪。
  当然,对于解决了这次大瘟疫并且为之付出巨大代价的长安总院,声望再一次提高,已经获得了朝廷官员地位的医者们的地位更加崇高,研制出解药挽救了数万条人命的长安总院院长孙思邈孙神仙的名头一时无两。
  大瘟疫带走了一万多条人命,感染者一度突破七万之数,不能算少,当然和东汉末年的建安大瘟疫相比,是小巫见大巫了,但是带来的后果和影响一样沉重,建安大瘟疫肆虐二十年,带走了千万条人命,将两汉四百年的成果累积毁的七七八八,而长安大瘟疫带来的后果虽不至于将大唐几年以来的改革成果毁掉,带来一些混乱却是毋庸置疑的。
  大瘟疫期间,朝廷各部门停止了正常运转,为了保证精英官员不被瘟疫所侵袭,各部门的超负荷运转停止,大小官员闭门在家,除了朝廷按照定量发放粮食到府上的时候出来迎接一下,其余时候都躲在家里面不出来,按照苏宁颁布的紧急条例过日子,胆战心惊,更有甚者一夜三惊。
  军事大学成为世外桃源,并无一人感染瘟疫,然瘟疫期间课程暂时停止,所有学生全部呆在宿舍中,除了吃饭解手和看书,或者做一些体育运动外,绝对不允许走出军事大学校门,军事大学校门外来了一队五百人的士兵,牢牢的看守着军事大学,这些宝贝打仗丢了四十多个已经心疼的要死了,要是再被瘟疫感染了,老将们数年的心血就白费了。
  尚书省,参谋总部,六部,全部停止了正常运转,李二陛下在自己的书房旁边开辟了一个议事厅,每日召集相关大臣前来处理特殊时期的政务,议事厅每日都要以酒消毒,每日打扫清洗,绝不允许有任何疏漏,但是说来也奇怪,皇宫里面自始至终都没有一个人感染此次瘟疫。
  苏宁带着四万军队在长安城内安顿秩序,按照紧急条例每日发放口粮,同时检查饮用水是否为开水,若是还有人喝生水,则将被处以一日没有粮食吃的惩罚,正常的商业贸易中止之后,百姓们都没有办法获得外部的粮食,而家中储粮吃完以后,只能依靠朝廷的口粮度日,期待可以渡过此次灾祸。
  长安总院在研制出了解药,治好了一百多个病人之后就对外宣布,此次瘟疫并不是天灾,实为人祸,主要缘由就是百姓多不饮开水,而多饮生水,脏水,阴沟水,那些水中带有的大量脏东西,瘟疫就是这些脏东西引发的,所以喝开水的人没有多少得病,传染数量也少,而那些没有喝开水习惯的人,大多数都得了病。
  事情解决之后,苏宁进宫见驾,交割兵符,上交兵权,而后得到李二陛下亲自接见。
  “苏宁啊,你做的很好,做得非常好,不负朕对你的期望,四万军队管理的仅仅有条,两月瘟疫未曾闹出混乱,且为治疗瘟疫立下大功,但是,你把功劳都让给了孙先生,却是欲意何为啊?”李二陛下把玩着手中兵符,饶有兴趣地看着苏宁,瘟疫一解决,李二陛下就放松了,而苏宁不去参与外面欢天喜地的庆祝活动,却在这个时候进宫见自己,是成熟了吗?
  苏宁面容宁静的说道:“臣只是觉得这是医者应该做的事情,孙先生淡泊名利,这些功劳他受得起,臣受不起这样的功劳,再者而言,主要的功劳还是在于孙先生和长安总院的数百医者,没有他们,这场瘟疫臣对付不了。”
  李二陛下笑道:“没有你发现病源,怕是药物也不好配置吧?”
  苏宁说道:“正是因为此,臣不该居功,反而有罪。”
  李二陛下眉头一皱,而后松开,嘴角带着笑容,来了兴趣:“有罪?哪里有罪?你是又杀人乐还是又放火了?”
  苏宁说道:“臣只顾向陛下上表,推行各项革新,却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或者说,此次瘟疫之所以会来势凶猛,也有臣只顾革新,不顾巩固成果的原因在里面,臣有罪,不敢居功。”
  李二陛下奇怪的问道:“此话怎讲?”
  苏宁说道:“大唐之改革由上而下,先从朝廷进行改变,而后慢慢向下渗透,最后抵达到每一个百姓身上,产生显著的效果,这几年改革措施层出不穷,朝廷改革之项目多如牛毛,实施起来难度不小,但是带来的改变肉眼可辨,此乃大唐之福泽,陛下之福泽,臣为大唐贺,为陛下贺。”
  李二陛下微微点点头,他所主导的贞观革新是在开创一个前年未有的大变局,他敏锐地察觉到,这场大变局几乎可以和春秋战国的大变法时代相提并论,不同的是,春秋战国中国分裂,而此时,中国一统,对此,他颇为自得。
  苏宁接着又说道:“但是臣忽略了一个问题,陛下也忽略了,满朝文武都忽略了这个问题。”
  李二陛下好奇道:“什么问题?”
  苏宁说道:“大唐人数最多者乃是百姓,所有政策,所有革新,若是不能应用到百姓身上,得到百姓的支持,那么这些措施就寸步难行,若是得到了全体百姓的支持,哪怕革新者已死,革新照样可以继续下去,臣也发现,历史中所有成功革新,无不使天下百姓支持,翘首以盼,而所有失败之革新,除却主导者自己之失误,还有天下百姓漠不关心,并不参与的情况在里面。
  商鞅变法,大变秦国格局,将秦国格局来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百姓可以通过功劳一步登天,而贵族若是没有功劳也只能混吃等死,商鞅触动秦国贵族之根本,深为之恨,欲杀之而后快,孝公病逝之后,商鞅失去最大支柱,落得车裂而死之下场,但是,商鞅变法却未曾停止,一直继续下去,最终大秦强盛无匹,以一国之力扫平山东六国。
  商鞅既死,按道理来说,他的改革措施将悉数被废除,人亡政息,历代改革大多落得这样的下场,但是,商鞅变法却一直坚持下去,无人动摇,原因就在于,商鞅变法从一开始就得到了秦国百姓的支持和理解,并且商鞅变法中很多条例使得全国百姓成为获利者,贵族势强,但百姓人多。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商鞅死时,变法深入人心,大获成功,贵族即使重新掌权,也没有胆量触动全国五百万百姓之利益,更不用提大量通过二十级军功制登上军中实权之位的军官虎视眈眈,百万秦军实际上的掌控者,就是那些通过二十级军功制登上高位的中层军官,他们毫无疑问是维护商鞅变法的。
  如此就算贵族重新掌权,面对百万秦军的虎视眈眈,他们也没有胆量和兵马敢和百万秦军对抗,也没有胆量和全国百姓翻脸,是以商鞅一人死,而全国皆以商鞅变法为信条,百姓支持,变法遂不可改。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也是变法,管仲相齐也是变法,韩国也有申不害变法,或成功,或失败,但是可以找到的规律便是,成功者有全国百姓为后盾,无人可以撼动,而失败者忽视百姓力量,忽视舆论力量,单枪匹马与守旧之人争斗,除去当真实力雄厚,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方能胜利,若是余者,焉能不败?
  商鞅变法最大的亮点不在于二十级军功制,也不在于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编制户口、‘什伍连坐’,而是在于从一开始就深入人心,得到百姓的理解与支持,陛下应该也记得商鞅变法之前立木为信,以五十两金换取了全国百姓的信任和支持,并且花费大量心思讲解变法内容,让百姓了解变法,接受变法,成为变法的最大受益群体。
  再说汉武帝建元革新,主导者就是汉武帝自己,联合身边亲信,欲图进行改革,但是这些改革,天下百姓根本不知道,根本不了解,改革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被窦太后终结,改革者死的死贬的贬,他们一无所知,汉武帝忽视了百姓的力量,没有吸取商鞅的成功经验,就此失去主导权,非要等窦太后身亡之后才能掌权。
  臣反思大唐自贞观四年以来之变法,深深感到不妥,虽然大量变法革新内容得到百姓支持,但是朝廷并未向百姓解释变法内容与具体措施,没有得到百姓的理解与信任,此次瘟疫,看似天灾,实为人祸,朝廷变法日新月异,而百姓依旧按照过往模式度日,如何改革,怎样改革,他们一概不知,只知道接受,而不是理解与支持。
  改革中很重要的一环通商,与北边蛮族通商,长安城成为中转之城,大量商人货物牛马都在长安城聚集,所待时日不长,但是胜在人多,人牛马都要吃要喝,也要排泄,也会产生垃圾,这些垃圾远远超过以往长安本地百姓的产出,但是商人和牛马走了,却没有把垃圾和粪尿一起带走,而是留在了长安。
  以往的做法已经无法适应这样大的垃圾产出,以至于垃圾堆积如山,难以整理,冬日还好,天气寒冷,不易腐败,而伴随开春,气候渐暖,垃圾开始腐败,臣这些日子视察长安一百零八坊,除去有功臣勋贵和东西两市等二十坊意外,其余八十八坊皆是垃圾堆积如山,气味刺鼻难闻,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清理完毕。
  人尸腐败会引发瘟疫,而物品腐败也会带来瘟疫,没吃完的食物腐败后是什么样子,相信陛下会发现,百姓却不在乎,这些东西堆积之处大多临水,这些谁就是长安百姓喝水的来源,冬日还喝热水,日子一热,就开始喝冷水,被腐败之物浸染之后的水,喝下去,会如何?此番瘟疫,便是如此,喝下受污之水,邪气入体,大病遂成。
  大唐在变,朝廷在变,陛下在变,官员在变,功勋重臣在变,然,百姓未变!商鞅变法之成功与延续,建元革新之失败,其中关键就在于,百姓是否跟上变法脚步!百姓不变,革新必将失败!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亦或是未来!”
第五百七十章
售书为信
  变!变的是百姓,百姓是人数最多的群体,是大唐的根,只有百姓变了,大唐才是真的变了,百姓不变,大唐永远无法变!
  李二陛下再一次被震撼,震撼于自己读史多年,读出了善待功臣保全功勋的道理,所以获得英明名声,却没有读出商鞅变法之成功早在一开始就确定了,其他诸多改革之失败或无疾而终也是从一开始就确定了。
  革新,变法,自己可以推行,自己是皇帝,只要活着,就能推行,只要活得够长,照样可以成功,就好像汉武帝活的够长,建元革新失败了,掌权之后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依然成功,可是谁知道天寿几何?谁知道自己的寿命是多少?改革正起劲儿,结果最重要的人病死了,政息人亡,自己的后代,自己的继任者,是否会按照自己的方法继续改革?
  没人知道。
  但是商鞅变法就做到了后世诸多改革都做不到的一点,大力推行变法的商鞅和秦孝公都死了,但是商鞅变法依旧维持下去,对商鞅恨得牙痒痒的惠文王照样要按照商鞅的做法继续做下去,因为这已经是天下大势,商鞅变法已经和秦国国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无法分割,所以商鞅变法无论如何都要持续下去!
  惠文王因此成为秦国第一王,武功大盛,特别是扫平了蜀地,为秦国扫平山东六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而大唐呢?贞观革新是否已经和大唐国运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哪怕自己明日就离开人世,贞观革新也会继续下去,不会改变?
  李二陛下无奈的意识到,没有,这是不现实的,虽然劳动改造得到了百姓的大力支持,菜篮子计划也得到了大力支持,军事大学也被大力支持,但是不是整个贞观革新计划都被支持甚至相当一部分,百姓根本不知道,百姓们会支持劳动改造,会支持菜篮子计划和军事大学,也会继续支持纵横司,但是,贞观革新呢?
  无论是劳动改造还是菜篮子计划,无论是军事大学还是纵横司,都只是贞观革新的一部分,贞观革新是一整套计划,不是一座军校一个纵横司就能体现出来的,许许多多的政策,许许多多的条令,李二陛下突然发现,没有百姓的支持和理解,他并没有底气。
  所以苏宁说完之后,李二陛下正了正衣冠,将苏宁扶起,又一次进行了君臣之间最正式的奏对,着人记录,将来付诸史册,尤其是商鞅变法最大亮点,一定要牢牢记下去,贞观革新若是成功,这也将是贞观革新的最大亮点,是一切变法革新成功之基准,一定要付诸史册,让后人得知。
  一番讨论之后,已是三个时辰,夜幕降临,李二陛下却丝毫未曾感到困倦,苏宁受不了了,李二陛下就让苏宁在宫中睡上一晚,自己一直挑灯夜战,将今晚的全部所得记录下来,拟定了大量条陈,第二日,恢复上朝后的第一天,贞观革新重新启动,李二陛下下达了一系列旨意,立即颁布天下予以实施。
  首先,长安总院以政府机构之名与大唐刑部联名布告天下,从今往后,大唐子民无论身处何方,无论过往习惯如何,无论当地风俗如何,除却活水与可以饮用之井水,尽量饮用开水,当然一概如此不太现实,所以不允许饮死水,只能饮活水,没有源头没有流向之水是为死水,断断不可饮,哪怕是开水也不能饮用。
  沟中水,地面雨水,脏水,带有异味之水,皆为死水,皆不可饮,刑部授权各地官府大力监督,一旦发现此类人,皆以不服朝廷教化为罪名予以二十钱罚款,二次三次发现者予以鞭笞二十之处罚,屡教不改者收押监牢,处以一年以上,三年以下羁押之刑。
  另长安总院布告天下,随地吐痰,随地丢弃废弃物,随地解手,随地丢弃牲畜尸体,皆为违法行为,大唐乃礼仪之邦,大唐子民自当是礼仪之民,政府会以最快速度圈定丢弃垃圾集中地点,并且招募人手予以焚烧解决,万民无需惊慌。
  其次,李二陛下下令招募全大唐无业者,只要愿意,都可以去当地官府报名,无论男女都可以,专门管理收垃圾和焚烧垃圾,组成一个政府的特殊部门,发给工钱,统一管理,这些人称之为环卫,经过培训之后,就相当于是吏,政府的工作人员。
  再次,李二陛下向天下宣布,大唐经过不懈之努力,已经成功改进造纸之术,并且改进刻印之书,百倍于之前,大唐已经拥有充分的书本和纸张,即日起大量发售刻印线装书本和纸张,并且将花费数十年时间在各地建立官办学校,培养人才,势将做到适龄童子悉数入学,天下无一人不识字,无一人不知书!
  如果说,长安总院和刑部的布告只是地雷爆炸,招募大唐无业游民予以工作,政府发给工钱算是石油井喷,那么第三个消息就是十级大地震,能把整个大唐都给震个底朝天的消息,开什么玩笑?改进了造纸术和刻印之术,不再缺少纸张?也不再缺少书本?还要在各地设立官学?适龄童子入学?无一人不识字?无一人不知书?
  现代人无法想象在唐代,这样一个消息会给大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但是苏宁就处于大唐,生活在大唐,耳闻眼见,大唐的百姓们和寒门士子们是什么样的动静,还有太原王氏和两支李氏是什么样的动作和反应,苏宁意识到,商鞅立木为信的作法给了李二陛下极大地灵感,贞观革新势必要比商鞅变法强上一千倍一万倍,所以,李二陛下用来取信于人的东西就是书本和纸张。
  商鞅立木为信,李二陛下售卖书本为信,毕竟这样的消息实在是太过于震撼人心,以至于这个消息布告天下之后的一个时辰以后,朱雀门大广场就已经人山人海,寒门士子,和那些视文化书本为生命的草根百姓,纷纷站在朱雀门大广场,看着朱雀门森严的守卫,看着皇城,那消息的来源地,浑身发抖,心脏噗通噗通的跳着,根本停不下来。
  这样的消息,震古烁今,若是没有皇帝的亲自说明,他们无法相信,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哪怕是白纸黑字和口耳相传,都无法相信,哪怕颁布文书的就是朝廷书吏,这是一定不会错的事情,这年头你拿皇帝开玩笑,只要皇帝不知道,你就不会死,但是你要拿文化开玩笑,不好意思,你将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4/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