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攻略(校对)第25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7/451

  李二陛下思虑来思虑去,只好无奈的点点头,大唐缺乏读书人缺乏老师,他在这个时候算是深刻的体会到了这种无奈,也坚定了要培养人才,要普及识字的信念,如此一来,数年之后,这些人将彻底被遗忘,山东士族,就会永远消失在所有人的心中,永远都不会被提起。
  苏宁准备磨刀霍霍向世家,而这个时候,被囚禁在长安城某一角落的四大世家也正在紧急的磋商,这些时日他们被分割软禁在不同的院落,彼此之间交错纵横,这个院子是崔家子,那个院子是卢氏儿,互相之间都几乎无法传输消息,而且士兵看守甚为严格,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玄甲军,李二陛下的亲军。
  不过,他们倒也不是对外界一无所知,比如之前的长安大瘟疫,他们还欣喜若狂,几家人甚至偷偷的分别庆祝,可是听说瘟疫被扫灭,损失仅仅不到一万人的时候,他们还大失所望,对苏宁和孙思邈更是恨的咬牙切齿,其中以博陵崔氏和清河崔氏为首,他们两支本来是天下士族之首,北魏孝文帝划分的最高等士族第一姓,就是崔姓。
  但是这一次打击,两个郡望被一网打尽,两支家主死于非命,家中元老尽丧,被抄家,就差灭族,但是也和灭族差不多,这些日子被囚禁于此,只剩下粗茶淡饭聊以度日,往日的精细食物却是丝毫不见,为此博陵崔氏新任家主崔孝仁和清河崔氏新任家主崔老三成天唉声叹气,但是能保住性命,已经是万幸了。
  崔孝礼和崔章死的快活,卢澧也死的快活,四个被打击的家族里面只有一个荥阳郑氏的家主郑桐还没死,他是带头主降的,本来郑氏的财政就不是很宽裕,所以在北上商队里面下了血本,结果一下化为泡影,血本无归,郑氏瞬间破产,家中三餐难以为继,加上李唐大军在城外虎视眈眈,郑桐思来想去,决定投降,保全自身,家中七个元老殉道了五个,算是刚烈了。
  即使如此,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看守他们的这些玄甲军个个凶神恶煞,刀不离手,稍微有一点点动弹立刻把刀相向,也丝毫不畏惧他们这些原本的高雅人士,现在他们算是明白了,在钢刀面前,仁义理智信就是一个屁,放一下也就行了,放多了,难保不会有人被臭的不耐烦,从而一刀上去了解了他们。
  男男女女三千多人口,被分割关在不同的地方,看守这里的一千五百名玄甲军日日轮休不息,十二个时辰二十四个小时总有人能看着他们,总有人盯着他们。
  瘟疫结束之后,他们又听说了李二陛下朱雀门售书的事情,并且还得知了唐庭已经掌握了改良之后的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造纸成本和印刷书籍的成本大大降低,他要保证全大唐无一人不识字无一人不读书,这个消息传过来的第一时间,所有世家子弟都觉得这是笑话,第二时间则是惊慌,第三时间,目睹了玄甲军抬进来的一整箱书籍和当场的印刷演示,他们彻底斯巴达了。
  这个事情是李二陛下一手促成的,目的就在于告诉他们,有了印刷术和造纸术,你们的存在已经没有必要了,老老实实的呆着吧,等着接受惩罚,不要想着东山再起,不要想着光复门楣,大唐已经废止了推荐制度,选取官员的唯一制度就是面向全体读书人和特殊人才的科举考试制度,唯才是举,曹孟德未竟之业,由我李世民来完成!
  得知此事,世家子弟们愣了很久,然后颓丧欲死,几大家主面色苍白,手捧着印刷出来的《尚书》欲哭无泪,一整天之后,他们终于知道了,在他们被关注的这段时间里面,历史被改变了,历史已经发生了巨变,现在的时代,已经不是世族豪门的时代了,而是庶民的时代,有了读书的权力,每个人都是读书人,读书人,已经不是世族豪门的专利了。
  同样感到天昏地暗的还有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和太原王氏的家主,不过这都不重要了,李氏没有被毁掉是因为李唐皇室也姓李,而且冒领陇西李氏郡望,李二陛下妄称陇西李氏一支的家主,但是陇西李氏根本不理睬李唐皇室,至于太原王氏,从北魏时代就衰落了,五姓七望中是最弱小的存在,所以最好对付,几乎没做抵抗,就投降了,赵郡李氏亦然,因为一个姓氏,得到了存活的机会。
  但是他们也明白了,今后的时代,已经不是他们的时代了,人人有书读,有纸可以写字,那么人人识字人人读书人人成为读书人已经不是什么天方夜谭了,过去认为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也出现了,这个世界已经崩坏了,至少在他们的眼里是这样的,朝廷已经不再需要他们提供的高素质人才,因为大唐政法大学即将开学,招募的学生都是寒门子弟……
  庶民崛起已经是定居,庶民从东汉中期开始和世家豪门争斗,争斗了数百年,终于,庶民获得了胜利,李唐皇室,李二陛下,完成了多少代皇帝都没有完成的壮举,这必将是一个壮举,寒门学子必将对此感恩戴德,李唐皇室究竟是不是纯种汉人已经不是很重要了,因为做到这一切的李唐皇室,已经没有必要借用陇西李氏的名头了……
  至于后来唐文宗为太子向宰相郑氏求亲而不得,反而输给了一个崔氏九品官的事情,也不会再发生了,因为他们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他们现在的存在,就是一个象征性的意义了,除了一些生意上的收入,他们几乎失去了自由行动权,全方位被李唐政府军控制了。
  朱温之流已经没有必要出现了,黄巢大起义失去了最重要的历史价值,白马驿屠杀也失去了最重要的意义,被造反者用钢刀结束的文化垄断时代,已经提前数百年,被一群更加睿智的精英,用政治手段和钢刀一起解决了,文化垄断被打破,这一切都已经结束了,在未来,一切都是天下人自己说了算,读什么书,写什么字,五姓七望,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苏宁的嘴角带着得意的笑容,率领四大护卫,来到了囚禁着这群过去尊贵者的院落,出示了李二陛下的腰牌,玄甲军恭敬地行礼,打开大门让路,一路畅通无阻,苏宁此来,就是要榨干五姓七望最后的油水,让他们做出最后的贡献,为旧时代盖上最后一层泥土,为新时代修筑第一条大道。
第五百七十六章
文人力量
  士族和庶族的斗争,在士族全面腐化堕落之后,就像当初士族斗败了贵族一样,庶族获得了全胜,以朱雀门售书为代表性的事件,向全天下,以及整个时代宣布,士族已经失败,往日高不可攀的五姓七望已经失去了他们的地位,失去了他们存在的价值,从此以后,大唐将是一个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帝国,不再像另外一个时空那样,大国套小国,很多地方政府都插不上手。
  在军事上通过军事大学和参谋总部将军队的传承建设完全和朝堂政治斗争割裂开来,军中大将不具备政治权力,所有进入军事大学和参谋总部的大将都将自己身上和政务有关的实际职位卸掉了,更有甚者全部卸掉,连虚衔也不要,完完全全的军方大佬,不再参与政务,甚至不再登上朝堂。
  当然,这也不是一定的,还是有一部分军中战将,对于政治权力相当的眼热,比如侯君集之类的,也不知道他哪里来的权力欲望,李靖数次和苏宁谈起参谋总部和军事大学的事情的时候,都觉得侯君集是一个很不稳定的因素,他不是一个单纯的军人,倒有些像那些反王一样,不仅仅有军队,还有地盘。
  苏宁当时就心中一凛,另一个时空的侯君集就一门心思的想要做宰相,那是大唐还没有军政分开的时候,做宰相的话,一个大将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这个时候,军政已经分开,李二陛下不会自毁长城,不会把大好局面因为一个侯君集而置之不理,这一点苏宁很认同。
  侯君集的确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就算没有了李承乾造反事件,估计他也会因为想追求政治权力而做出别的事情,他如今已经是军方一号人物了,李靖退下之后,军方里面能和他一较长短的只剩下李世绩,但是李世绩为人知进退,并不和侯君集争夺,所以侯君集掌握了军队的权力之后,就有些不太安分,数次在集会的时候都表示想要立下大的军功然后做宰相,光耀门楣。
  李靖已经从朝堂上退下,是半退休的状态,但是他并没有完全退出,而且他还是军事大学实际上的领导者,掌握着大唐军队中最优秀的一批军官的教育权利,他在军中的地位只比之前高不比之前低,只是未曾直接参与,饶是如此,李二陛下也给李靖挂了一个参谋总部荣誉参谋的称号,全大唐仅两人,另一个是秦琼。
  所以军中战将们也不会忽视李靖,而是把他当做一个已经退役的老前辈,较之以前的疏离,现在多了几分尊重,李靖的兵法造诣已入化境,在大唐是手屈一指,侯君集也要甘拜下风,所以也不知道侯君集使了什么法子,让李二陛下请求李靖授予侯君集一些兵法,李靖不好推辞,也就授予了他一些兵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李靖却是再也不愿意继续下去了。
  个中缘由,李靖表示不想多说,但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再把剩下的兵法授予侯君集,他学的已经够多了,李二陛下不好意思强迫李靖,毕竟他让出了军中首脑的权力和宰相的权力,跑到军事大学养老,要是再不让人家好好儿的养老,倒显得李二陛下过于严苛,所以李二陛下也就不再多说,这样一来却让侯君集甚为不爽。
  苏宁有些苦恼,原本指着李承乾安分一些,李承乾安分了,到时候侯君集也就会安分一些,谁晓得侯君集是因为自己的原因,只是正好撞上了李承乾担心自己地位不保而联合李承乾造反,说起来,这家伙才是一个有做二五仔潜力的人,听李靖说这段时间侯君集在埋头苦读,弥补年轻时不学无术留下的缺口,人人赞誉,李靖却觉得大事不好。
  这尼玛不就是准备要做宰相了吗?所以才要学习,学习如何做好一个宰相……这家伙,还真是会未雨绸缪啊!
  大唐军队好不容易稳定下来,军政分开也终于确立,但是还是非常脆弱的时候,侯君集的力量太强,一旦发难,这个秩序将被打破,必须要想出对策,否则,数年的谋划将毁于一旦,有了一个先例,就会有无数人前仆后继,那些有异心的军人,也会谋求政治权力!这绝不可行!
  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文人的力量,武人的力量被巩固了,稳步加强,军事大学参谋总部双管齐下,武人的力量前所未有的强大,李二陛下也依靠着武人的力量干翻了山东士族,文人的力量大为衰减,在豪门势力衰退而寒门势力尚未成长起来的这段时期,是最容易造成军人干政的时期。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为国家之左右双臂,任何一只手臂出了问题,这个人都会出问题,大唐过于刚强,军力过于强盛,而缺少与之配套的文人力量加以制衡和约束,一旦大唐进入猛烈的大拓边时代,军功更盛,只会让文人更为衰弱,有野心的军人将更多,难以抑制,所以培养文人力量以抗衡武人势力,这是势在必行的。
  将文人势力亲手摧毁的是苏宁,而如今又要费尽心力的重组文人势力,这还真是矛盾,但是没办法,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武人势力在巩固自身安全之后已经冒出了向文人领域扩张的苗头,侯君集的现象不是偶然,而是一个必然。
  有头脑的军人都不会参与进去,李二陛下也绝对不会答应,但是就怕侯君集闹事,毁掉了这个刚刚建立起来的脆弱秩序,大唐的力量不仅仅是军队的力量,更应该是文明的力量,财富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对被征服地区施以最有效的统治和同化。
  若要做到这些,这大院落里面的男男女女,就是最重要的一环。
  大院落被分得很开,大概是五十个人一个小院落,相互之间被隔开,难以交流,就难以组织起来闹事,看守他们的是李二陛下的亲卫军玄甲军,各个心狠手辣,才不管你是不是名人大儒,在他们眼里,就是叛贼。
  所以说,这些往日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大人物们,现在都被玄甲军收拾得服服帖帖的让站着不敢坐着,让躺着不敢坐着,让吃饭就吃饭,让喝水就喝水,除了最里面的院落是看守着四大家族的嫡系人物所以稍微有些特殊以外,外圈旁支已经悉数束手就擒。
  看到苏宁带着四大护卫雄赳赳前尴尬的走进来,这些正准备吃饭的人们都不自觉的缩了缩脑袋,他们并不认识苏宁,但是这些时日出现在这里的都是穿着玄黑军装的玄甲军,并没有穿着华服的年轻人出现,而一旦出现了,估计肯定是和如何处置他们有关的,他们如何能不胆战心惊?
  这些玄甲军可不是好像与的,最先和他们斗争的自恃身份尊贵要求特殊对待的一帮子人已经躺在屋子里面躺了两个多月还没爬起来,不是手脚断了就是脑袋被砸坏了,晕晕乎乎的,七八个人的伤亡让这些人意识到,他们已经不再是那些人上之人了,这些手握钢刀一言不合就拔刀的士兵,绝对不会给他们任何颜面。
  苏宁很满意,这些人都被教育得很好,玄甲军的教育水平还是不错的,以后要是遇到这种事情,都给送到这儿来,嗯,不是七个郡望吗?还有三个没扫掉,还有其他大大小小的士族家族没有被第一轮清扫清扫掉,还在山东过日子,早晚要把他们也给送到这里来学习一段时间,那样的话江南地区的蒙学老师就够了,等到他们的利用价值被榨干了,新一代的老师们也就成长起来了。
  苏宁也不理睬这些人,在玄甲军的带领下快步进入最里面关着嫡系家主的院落,四个倒霉的家主就被关在里面,其中三个都是大难之后上位的,只剩一个郑氏家主还好好的活着,但是目前好像生病了,估计是命不久矣,宫里的太医来看了也只是摇摇头,这是心病,心病是没法儿治疗的。
  来到院落里面,随便走进了一间屋子坐在上首,就让四大护卫分别去把四大家主喊过来,注意对郑家主小心一些,老家伙别给折腾死了,其他三个随你们便,要是不来的话直接亮刀子,还当自己是尊贵的人吗?一群碧池!
  不一会儿,苏宁第一杯水还没有喝完,三个家主就被张龙赵虎和王朝拿刀架在脖子子上一步一抖的走过来了,脸色煞白,战战兢兢,郑家主郑桐则是被扶过来的,老人家病还没好,一脸病容,但是看到这副排场也是胆战心惊,陪他一同过来的一个中年男子脸色都青了。
  苏宁心中暗笑,面色上却是怒气冲冲,怒斥道:“让你们去请,是用嘴不是用刀子,平常本侯是如何教导你们的?这事儿要是传了出去,我的面子往哪儿搁?嗯?你们啊,一个个都不知道读书,好好的条件给你们都不知道珍惜,活该一辈子耍大刀!”
  四大护卫一脸的贱笑,点头哈腰的不说话,苏宁一摆手,四大护卫就雄纠纠气昂昂的站在苏宁身后,一副精锐的气派,四个家主却是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事情,苏宁笑了笑,伸手道:“本侯御下不严,让诸位见笑了,呵呵,不要往心里去,本侯会好好儿的收拾他们的。”
  四个家主也不回话,三个新的家主显然已经方寸大乱,只剩一个郑桐无奈的看了一下三个家主的样子,轻轻叹了一口气,咳了两声,说道:“苏侯,您可是贵人啊,这些时日不在长安城治理瘟疫,却跑到我等这个小院落里做什么?小院落里穷顿得很,可没有什么东西好拿出来招待苏侯的,还望苏侯不要生气啊!”
  还是老家伙有些意思,这三个新任家主真是比他们的前任差远了,这才拿钢刀架脖子就受不了了?那股子傲气呢?几个月的教育就能训成这副德行?还真是到了头啊!
  “呵呵呵,自然是不会的,本侯近日来也不是来与诸位把酒言欢的,何须诸位招待?呵呵,来来来,请坐请坐,站着做什么?诸位可是身份尊贵的豪门家主,这个事儿要是传出去,恐怕本侯会被天下悠悠之口给骂死,哈哈哈哈!”苏宁一摆手,请这四位家主坐下。
  博陵崔氏新任家主崔孝仁,清河崔氏新人家主崔老三崔知,范阳卢氏新任家主卢秋,荥阳郑氏老家主郑桐,四大家族的首脑人物聚集于此,以往他们若是聚集一定是商量如何对付李唐政府,而如今,却是一个个面色煞白,战战兢兢,也不知道在担心些什么,是担心自己能不能活到明天?
第五百七十七章
釜底抽薪
  他们的确应该担心,在最开始答应投降的时候,他们都有心中的小九九,反正天下文化都被他们掌握在手里面,若是没有他们定期向朝廷提供人才来治理国家,朝廷如何维系下去?就靠那些寒门子弟?打仗还行,治国之术,却是差的太远太远,所以他们有恃无恐,根本不在意,就想着东山再起了。
  结果印刷术和造纸术将他们打入无底深渊,学习成本的无限降低,使得下一个时代的男男女女无论是谁都有钱买一本书看,是士族人多还是寒门人多?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以往寒门只是没有书可以读,没有人教育他们,不代表寒门出不了人才,就算是在士族最为辉煌的时代,也还是有一大批寒门子弟闪耀着另类的光彩。
  蜀汉五虎将,四人出身寒门,曹魏五子良将,尽皆出身寒门,东吴的猛将里面,太史慈、周泰、甘宁、凌统,哪一个出身高门大户?加上李儒,戏志才,郭嘉,贾诩,田丰、沮授、程昱,徐庶,这些出身寒门的智计超绝之士,谁说寒门无人才?
  只是因为治国需要更多的县令一级的人才,而那些人才,只有士族才能提供,在文化被垄断的时代,寒门学子有先天的劣势,要么就不出人才,要么就出大才,但是让拥有治理一国的大才去治理一县之地,这合适吗?
  但是寒门很少出现适合治理一县之地的人,所以在人数基数上,即使有那么些可以决定一国命运的寒门子弟登上高位,却无法改变士族子弟治理地方的现状,所以寒门始终斗不过士族,但是一旦教育普及了,教育成本大大降低了,那么朝廷在教育上的投入就可以大大提高,这样一来,不出十年,大唐将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才。
  历朝历代只知道从民间选取人才,却不知道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士族就是因为垄断了培养人才的权力,这才能够和朝廷分庭抗礼,因为朝廷需要人才,而只有士族有人才,家国天下的传统之下,家族比国家重要得多,士族子弟治理地方自然也是想为自己的家族谋福利,而和国家无甚关系。
  士族最强盛的时代是国家最弱小的时代,所以隋炀帝在看到满朝堂都是世家子弟,而见不到一个寒门子弟的时候,深深地感到危机感,因为再这样下去,国家就真的是士族的国家了,所以他才会仓促发动东征高句丽,借以消耗世家豪门的实力,并且树立威信,一旦打赢了,他就可以顺势罢黜世家,提拔自己的亲信,而当时属于世家豪门的李渊阁下才会“一夜三惊”。
  隋炀帝的最后一搏失败了,杨隋政权土崩瓦解,李唐政权一统天下,却换了一个位置,从一个既得利益者,变成和天下世家豪门相对立的政权,他们这才惊觉他们自己也坐到了隋炀帝的位置上,开始接受隋炀帝所面临的考验,隋炀帝没有完成,被他们干掉了,而他们如今也要面临这样的危局。
  有唐一代皇帝对付世家豪门都是很没有底气的,一方面打压,一方面却又不得不借助他们的力量维持统治,这让皇帝们深以为耻,武则天将豪门世族狠狠地收拾了一顿,却无法伤其根本,只能依靠黄巢大起义和白马驿屠杀,但是无论是黄巢还是朱温都不是什么善人,做事情是要收取报酬的,报酬就是李唐天下。
  可是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李唐政府完成了华丽的逆转,成功的将不可一世的山东士族扳倒,而后直接掌控了教育的权利,要在全国各地设立官学,让所有寒门子弟都可以读书,哪怕是农人,也可以读书识字,只要你学的够好,考大学也无不可,大唐最高学府大唐政法大学,每一年招收一千名学子,和大唐军事大学是一样的基础,只是学制有四年。
  好一招釜底抽薪啊,这一招快准狠的组合拳,一下子把山东士族打入无底深渊,先辈的荣光再也不可能出现了,这一切都已经是泡影,再也无法重现了。
  四个家主颓丧欲死,而可以想见的是,远在千里之外,其余三个家主也是这样的表情,因为这一切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控制范围,他们无法掌控这一切,永远都不能,他们没有办法毁掉印刷术,毁掉造纸术,这是做不到的,即使召集家中所有的死士,也只能落得被纵横司血滴子全部歼灭的下场。
  所以苏宁可以非常顺畅的把自己的要求提出来,不必担心任何的反抗,任何的反抗都是徒劳的,无用的。
  “本侯此次来,是来向你们讨一样东西用用,当然,还给你们,估计要等一段时间了,不过你们放心,这是借,不是抢。”苏宁笑眯眯的开口了。
  四个家主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色惊惧而又疑惑,到底还是郑桐苦笑着开口问道:“苏侯啊,你看看我等,穿的是粗麻粗布,吃的是寻常餐饭,喝的是水,用的是自己的双手,身上是一丝一毫财物也没有,也是一丝一毫珍宝都没有,苏侯还要问我等借什么东西?我等还有什么东西是值得苏侯借去的?
  至于归还,呵呵呵呵,那就不必提了,借出去的东西,就是泼出去的水,借给苏侯的东西,更是如同进了饕餮的嘴,还能拿得出来吗?苏侯尽管开口,老夫是不知道还有什么东西是苏侯可以看上眼的,嗯,什么宝藏之类的是别想了,已经尽数毁在薛延陀了,郑氏是一点儿钱财也没有了!”
  这话说得卢氏和崔氏是又惊又恐,这老家伙的意思岂不是说他们三家还有私藏的钱财和宝物是用来东山再起的?事实上也的确是这样的,他们的确保留了部分财物用于东山再起之用,而且也是唐庭不知道的,可是他这一说出来,岂不是定然要被苏宁惦记上?他有一点说的没错,苏宁的确是饕餮,进了他的嘴,就别想再出来。
  却没想到苏宁只是慢慢摇摇头,说道:“什么财宝之类的大唐根本不缺,北方突厥和薛延陀哪儿有数之不尽的财宝等着我们去拿,不夸张的说,你们那些财宝连我都看不上眼,味仙居一年的收入我这一辈子都用不完,更别提到北边儿之后,几乎就是无本买卖,大唐多少人家发了大财你们知道吗?长安的富豪们合在一块儿,那财力绝对不输于你们!
  再说了,你们以为你们藏下些什么东西朝廷不知道?我也不怕告诉你们,不仅仅纵横家还有传人,墨家也有,而且墨门子弟已经全面投效朝廷,掌握了工部,机关之术是他们的专长,只要有一点点蛛丝马迹,就能被他们找到,你们就算藏在天涯海角,在墨家机关术面前也是小菜一碟,无所遁形!
  纵横家复兴了,兵家整合了,法家很快就会依靠政法大学复兴,墨家也占据了工部,政法大学之后就是墨家学院,复兴墨家也是时间问题而已,凡是对大唐有利的,都会复兴,有了这些人才,你们那些钱财,谁能看得上?”
  苏宁一脸的冷笑,直教这四人打骨子里面冒出来一股寒气,郑桐忍不住的站了起来,大喝道:“你莫不是想灭儒!你你你,你,你还想做什么!?”
  苏宁翻了翻白眼,无奈的摇头道:“儒家走到今天这地步,就是被你们这群人给害的,你们不是孔子的传人,你们是董仲舒的传人,董仲舒也不是孔子的传人,他是法家霸术的传人,只是披着儒家外皮行法家之术而已,而且到最后还把法家给弄得人不人鬼不鬼,做什么都不顺溜。
  大唐政法大学的校长就是孔颖达先生,正宗的孔子传人,他的儒家之术绝对比你们这些阴谋诡计旁门左道要好得多,忘了告诉你们,复兴法家的同时,我也会想办法复兴儒家,灭董仲舒之学,复孔子之学,你们啊,就省省吧,别整天嘴上说孔子暗地里行董仲舒之事,正好,把你们灭掉,空出来好多空间重新教导民众,很多寒门子弟会成为士人,真正的孔子传人,不是董仲舒的传人。”
  四人面色呆滞,不知如何说,苏宁就接着说道:“子不语怪力乱神,多难得啊,董仲舒偏弄一个天人感应,弄出什么谶纬之学,玄之又玄,弄得人心惶惶;孔子主张以仁治国,董仲舒偏把《公羊春秋》用于司法上,汉代那样多的酷吏可都是由此产生!把孔子的学说弄的七零八落又胡乱重组,你们还好意思说是圣人传人?我都为你们感到羞愧!好了,什么也不说,把你们所有的旁支子弟都交出来,免你们一死!”
  苏宁这才说出真正的意图。
  旁支子弟?四家主从震撼中回过神来,却又愣住,苏宁打的是什么主意?
  看着四人迷糊的样子,苏宁只好继续说道:“大唐要普及教化,让所有大唐子民都识字,都能读书,那不仅需要书本,需要纸笔墨,更需要老师,没有识字的老师,谈何教化万民?但是大唐缺少这些可以下达底层教化万民识字的老师,所以,就需要你们把所有识字的旁支子弟都给交出来,让他们去做这些老师,教化万民,以此换取你们活命!”
  这不是商量,不是借,是堂堂正正的抢、威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7/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