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攻略(校对)第2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3/451

  李二陛下一下子把手中的笔摔在侯君集身前,站起身子怒斥道:“你还记得你是臣,你还记得你是大唐之臣!你还记得你对朕忠心耿耿!你让朕如何相信你!一个出征,你居然让九个臣子四个将军来为你说情,让你做统帅,你生怕自己做不成统帅,立不下大功,当不了宰相是不是!?”
  侯君集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后脑勺,但是面对李二陛下的怒气,他本能感受到了巨大的生命危险,再怎么能干,再怎么有权势,也还是皇帝的臣子,皇帝一句话要他死,他很有可能就活不到明天……
  “陛下,陛下,臣,臣的确想做统帅,也想出征,也想立下大功,也,也想做宰相,可是,可是臣并无二心,对陛下是忠心耿耿,全无二心啊陛下!陛下,陛下缘何如此斥责臣?臣,委实不知啊!”侯君集只好如此分辩道。
  李二陛下心中怒火更盛,怒道:“你还不明白朕的意思吗?朕说过,从今往后军政分开,军队将领安心统领军队,文官安心打理朝政,互不干涉,文官不可掌军,武将不可干政,为此才设立参谋总部,你当朕的话是耳旁风吗?你以为朕是在说笑吗?朕为此付出多大心血你可明白?
  可你根本不懂朕的心意,眼看山东士族崩溃,文官势力薄弱,你便想趁机插上一脚,居然还在军中宣扬,还鼓动军官为你上表,还结交大臣为你说话,你可知道这对于皇帝而言就是结党营私,乃至于谋逆!
  侯君集啊侯君集,你太让朕失望了,太让朕失望了,朕让你做参谋总长,就是想让你来替朕分忧,可是,你居然反过来和朕作对!鼓动军中大将干政!好啊,好啊,你今天鼓动军中大将想做宰相,明天是不是就要鼓动军中大将逼宫,逼朕退位让贤,让你做皇帝!?”
第五百八十九章
吐谷浑攻略
  侯君集失魂落魄的离开了李二陛下的书房,一路上看到侯君集的人都觉得很奇怪,以往无论什么时候看到侯大将军,侯大将军总是昂着头,挺着腰杆,气宇轩昂,说的难听点就是一副嚣张的模样,所以平素无论在什么地方他的人缘都不太好,人们怕他,所以不曾亲近他,他自己也没有这方面的意识,直到他萌生出了想要做宰相的想法之后,发生了改变。
  读书,学习,弥补早年的缺失,立志要成为一个出将入相的国家重臣,继而成为一个青史留名的英才人物,让万人敬仰,让后人铭记,但是现在一切都已经成为泡影,李二陛下大怒之下下令削减他二等公爵位,降为三等公,削减食邑三百户,罚三年俸禄,削去参谋总部总长职位,回到家中面壁思过,看情况再决定今后的处置!
  这是李二陛下自贞观年以来对跟随着自己起家并且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的老臣子第一次下狠手,以往李二陛下对于这些功勋旧臣稍微的嚣张跋扈都会容忍,但是这一次,却把视为心腹的侯君集给收拾了,一把撸到底,一点儿职位没有留,直接把官职都给褫夺了,然后削减爵位和食邑,严令侯君集闭门思过,无召不得离开家门。
  这还不止,为侯君集说话的四名将军被连降三级,褫夺爵位,打回原形,接受了侯君集的礼品并为他说话的四名文臣也被连降三级,受到李二陛下的严重警告,至于没有为侯君集说话反而提醒李二陛下关注侯君集的五个人,包括苏宁在内,没有受到惩罚,更没有被提起,这是奖励。
  明眼人都看出来了,自从山东士族覆灭之后,文官力量大为衰落,而在之前李二陛下为了对抗山东士族大力扶持的军方力量则有些太过强大,以至于在文官极其衰弱的时候,竟然有将军直接打起了文官职位的念头,在参谋总部成立的时候,李二陛下就明言,从今往后文不掌军武不干政,两不相干,军政分开,但是在文武力量严重失衡的关头,还是有人打起了干政的主意,把李二陛下定下来的规矩当成了耳旁风。
  这要是别人大概也不会让李二陛下这样愤怒,偏偏这人是大唐军队自李二陛下以下的最高统帅,参谋总部参谋总长侯君集,还纠集了几个将军和文臣上书请战,意图获取军功,得到宰相职位的奖励,这样一来,不仅仅是在挑战刚刚确立的军政分开原则,更是在挑战李二陛下的权威,挑战贞观朝没有朋党的底线。
  李二陛下如何可以不恼怒?
  这一恼怒之下,好多人倒了霉,李二陛下趁此机会狠狠地敲打了一下军方,虽然大唐需要你们,但是不是让你们来干政的,属于你们的权利文官拿不走,属于文官的权利你们也别想碰!军方的力量有些强了,一旦强大了就会有些不该有的念头……
  李二陛下决心下一阶段的政策大方向是扶文抑武,并且在这个规矩没有完全深入人心之时,要对任何一个敢于挑战此规则的人进行最为严厉的处罚,哪怕这个人是皇帝的心腹!惩治侯君集就是杀鸡给猴看,告诉所有武人和文人,不论是谁,哪怕你高贵如侯君集,也照样收拾!
  李二陛下竭尽全力的维护刚刚确立的脆弱规则的权威,李世绩那儿也在竭尽全力的对付吐谷浑,面临大唐帝国的亡国攻势,吐谷浑上下都充满了悲观绝望的气息,一开始有很多人都主张不抵抗,逃离这里,去更西边求生存,或者干脆投降,反正这年头做个大唐人也没什么不好的。
  但是就像曹操劝降东吴时诸葛亮说的话,别人可以投降,但是唯独孙权不可以,天柱王就拿这个汉人典故劝诫伏允可汗,谁都可以投降,唯独他伏允可汗不能投降,一旦投降,肯定会失去现在所拥有的全部权力,别人无伤大雅,不过是换一个国籍,大不了付出一点儿代价,可是伏允可汗降了,估计就要去和东突厥的颉利可汗去一起研习舞蹈技巧了。
  天柱王心里面还嘀咕着,除了你,我也不能投降,否则一旦投降,肯定有人把这些年来自己推动吐谷浑做的那些事情给抖出来,到时候伏允不会死,自己却极有可能死,所以只要有一线生机,都不能放过!哪怕为此把吐谷浑所有的男丁都推向死路!
  要是放在以前,估计他们还有西域这条退路,但是如今西域各国联合起来要截断他们的退路,他们除了正面迎击唐军以外没有别的退路,用三分之一国土资源和人口换来的吐蕃三万精兵也不知道能不能派上用场,反正他们国内征发了十二万军队,算上吐蕃的三万军队,连在一起有十五万军队,进攻的军队包括唐军本部四万人,西突厥三万骑兵和西域联军六万人,一共十三万人,人数上还少于吐谷浑一方。
  但是无论是伏允可汗还是天柱王,都不认为这是一场轻松的战争,因为他们相信他们所面对的敌人不是靠着仅仅两万人的人数优势就可以战胜的,哪怕对方真的只有四万人的军队,也不可小觑,唐军自立国以来和外国作战的时候,就没有一次不是以少胜多创下奇迹的,最多的一次也不过派遣了十二万军队,但是对手却是东突厥三十万军队。
  结果不言而喻,被唐军打得哭爹喊娘,最后三万成建制的军队被一个叫做苏宁的小将率领五百铁骑一把火烧了个干净,东突厥亡国。
  所以无论唐军军队数量有多少,他们都不敢小视唐军,至于吐蕃的援军,他们也不敢抱太大的希望,因为他们和吐蕃人交过手,吐蕃人凶狠,打起仗来不要命,可是相对于唐军的训练有素和装备精良,他们每一次攻打兰州的时候都有深刻的体会,要是面对面交战,吐蕃军队还不一定是唐军的对手。
  那应该是在没有高原反应的情况下。
  甘肃和青海所在地地势相对于西藏而言是低得很多了,所以军队徒步而上,不会受到什么影响,但是如果是西藏的话,那样的影响真是不小,所以才会有生活在平原上的人不能乘飞机直接去西藏的说法,否则一定会难受好多天才能缓过来,氧气太少了。
  唐军和吐蕃交战失利的一大原因就是高原反应,在高原上作战唐军败多胜少,而在平原上交战虽然唐军战胜的次数比较多,可是吐蕃军队依然不弱小,下了高原,吐蕃人的平均战斗力平添三成。
  只是这个时代没有人重视而已,但是苏宁来了,就不会有这种事情发生,苏宁已经决定建议李二陛下设立一支专门针对吐蕃人的军队,拉上高原进行适应性训练,适应之后才能和吐蕃人对战,否则一定会吃亏,为了这个,苏宁还准备了很多关于高原反应的说辞来说服李二陛下,给这个科学盲补补课。
  但是在青海和甘肃地区作战的话,凭借兰州地区的府兵和中央卫戍军的强悍战斗力,没什么可怕的,所以李世绩率军在兰州补给整军之后,就气势汹汹的杀向吐谷浑,同时派人传令西突厥兵马从北向南突击吐谷浑腹地,牵制其快速机动的骑兵军队,重点是避免与之进行大规模骑兵决战,而要充分利用骑兵机动性牵制其更多数量的军队,为正面的唐军进攻减轻压力。
  至于西域联军,李世绩没有抱太多的希望,只是命令他们团成一团缓缓推进,遇见小规模抵抗就消灭之,遇见大规模抵抗就与之对峙,不要鲁莽与之进行大兵团交战,否则很有可能吃亏;接着李世绩派人去当地羌族地区寻找党项羌族人作为大军向导,和苏宁估计的一样,当地党项羌族首领拓跋赤辞亲自前来和李世绩交涉。
  交涉的内容也和预计的差不多,关于前隋失信和他们对唐军的不信任,这让李世绩对苏宁的预测能力感到惊讶,这就是传说中的决胜于千里之外?也因此李世绩更加重视苏宁的担忧,将李道彦死死的看住,没有给他独自统兵的权力,只是让他率军跟随自己的中军前进,同时与拓跋赤辞歃血为盟,赢得了拓跋赤辞的信任。
  拓跋赤辞对唐军表现出了友好的善意,为唐军提供了部分粮食和草料,并且派熟知山路和小路的人给唐军做向导,李世绩随身带着的纵横司探员在这种情况下用最快的速度绘制出了这一带的大概地图,充实了唐军资料库里的资料,并且为李世绩搭建作战沙盘争取了便利,李世绩很快就下令建设作战沙盘,准备研究战术。
  根据研究,这一带的地形是西高东低,也就是说唐军看上去走的是平缓的路,实际上是上坡路,就兵法而言,对于唐军来说这不是好的战场,吐谷浑人居高临下反而更加占有优势,而唐军仰攻则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李世绩就开始致力于寻找小路和吐谷浑人的设防希望穿过吐谷浑人的防线而突袭之,这样就可以缩小伤亡。
  吐谷浑对于大唐的军队也相当戒备,在派遣了三万骑兵北上迎击西突厥三万骑兵之后,吐谷浑集中了五万人的精锐军队向着东边出发,准备找到唐军与之决战,统兵将领就是吐谷浑第一猛将迟允,而背后的西域联军则由天柱王率领两万军队和吐蕃三万援军一起去对付,伏允可汗率领两万精锐留守国都,随时支援或者逃跑。
  这个战略还是不错的,但是面对着李世绩这样一位名将,这个阵容则有些不太奢华,迟允的确是一个勇猛善战打遍吐谷浑无敌手的将军,但是大唐这儿也不是没有能征善战的将军,而且伏允可汗太小看了李世绩,李世绩的武艺或许不算太厉害,但是他的智谋和战策,迟允是拍马不及。
  吐谷浑这场抵抗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了。
  贞观七年十二月初三,李世绩率领军队在库山和迟允率领的吐谷浑五万精锐相遇,双方展开激烈战斗,战斗中,唐将苏定方表现抢眼,亲率一支千人马队冲进吐谷浑防御圈中,将之搅的七零八落,数次接近迟允中军,迟允心惧,狼狈逃窜,却被苏定方一箭射死了坐下马匹,引起混乱,被李世绩抓住机会大军压上,一举击溃吐谷浑之抵抗。
  第一战,唐军大获全胜,斩首八千有余,俘获六千余,苏定方一人斩首敌将十三员,迟允侥幸逃脱性命,率领败军后退数十里,依着地势扎营,不再出战,李世绩率军追击,眼看地势不利,未曾发起强攻,遂扎下营寨,等待战机,同时遣人向李二陛下报告此战的胜利情况。
  只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有些出乎李世绩的预料了。
第五百九十章
李道彦的小算盘
  事情发生在贞观七年十二月十二,大唐获得第一场胜利之后第九天,此前在攻城器械到来之后,李世绩率领军队对固守不出的吐谷浑军进行了一轮箭雨和投石机的打击,摧毁了吐谷浑费尽心力营建的防御工事,大军合围之下大破吐谷浑,迟允仅仅带着不到一万人的残兵逃脱了,李世绩率军穷追不舍,五天之后抵达了吐谷浑国都东边十二里地的地方扎营。
  吐谷浑所谓精兵的确能打,但是碰上了装备精良战斗力强悍的大唐军队,只有挨打的份儿,投石机和箭雨成功的摧毁了防御工事以后,苏定方再次率领三千铁骑进行突击,苏定方统御骑兵的强悍能力被李世绩充分挖掘出来,并且派上大的用场,外围数支军队合围之下的战果还抵不上苏定方一轮突袭的战果。
  吐谷浑五万精兵军团崩溃,四万余人中两万五千人被俘,一万五千多人被斩首,苏定方立下赫赫战功,同时齐头并进的李道宗兵团也在北方数十里地的地方打了一个埋伏,把吐谷浑的一支驰援的骑兵军团打的全军覆没,迟允心惊胆战之下带头逃跑,这家伙也算是运气好,两场败仗都没被抓到,这让苏定方很是恼怒。
  战局一片顺利,迟允狼狈的逃入吐谷浑国都,和伏允可汗合兵一处,勉强集齐三万兵马,打了打败仗本来应该惩处,但是眼下的情况已经不允许伏允可汗自断臂膀,只好再次委任迟允为大将,统帅三万兵马保护国都,自己已经开始准备着要逃跑了。
  迟允回到国都之后就知道这里不可能守得住,唐军的攻城利器实在是太厉害了,他的工事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被唐军毁掉,然后就失守了,吐谷浑的国都说好听点叫做国都,说难听点就是个土城,哪里挨得住唐军一轮轰击?直接投降算了……
  当然,迟允对伏允可汗还算是忠心,虽然情况极其不妙,可是他还是把自己该做的都做好,严密防范唐军攻城,同时四处联络外出作战的军队,看看能不能找回援军,至少争取一些逃跑的时间,否则唐军的速度太快的话,连跑都没得跑,尤其是那个虎背熊腰的大将,那个气势啊,迟允想一想都觉得浑身冒冷汗。
  只是暂时停战一个晚上而已,唐军追击到吐谷浑国都的时候已经是夜色降临了,李世绩下令大军休息,明日一早攻城,然后派使节进入城中给吐谷浑可汗送劝降书,没有作用,吐谷浑拒绝了最后的劝降,让李世绩相当恼怒,下令明日攻城,一定要击破之,但凡反抗者杀无赦!
  可就在这个晚上,贞观七年十二月十二日晚上,李世绩接到了两个让他很不高兴的消息,第一个消息就是可以预料到的党项羌部分部族担忧唐军消灭吐谷浑之后会顺道消灭他们,产生了唇亡齿寒之感,联合起来凑了两万多兵马连夜奔赴前线想要支援吐谷浑,可是唐军一路打吐谷浑一路败,速度太快,以至于羌族联军都赶不上唐军的速度。
  但是如今他们已经抵达了战场,和唐军的殿后军队李大亮部展开激战,一战之后李大亮成功击退羌族偷袭军,但是损伤比较严重,请求李世绩支援。
  第二个消息就更让他不开心了,西域联军惨败,在吐谷浑边境被吐谷浑和吐蕃联军打得丢盔弃甲,几乎全军覆没,高昌国王麴文泰受伤,六万军队损失了五万多,只剩下一点点军队被狼狈的带回了西域本土避难,好不容易夺回来的一些领土又丢掉了……
  目前吐蕃两万军队和吐谷浑一万军队已经离开西域驰援国都,剩下来的一万吐蕃军和一万吐谷浑军仍然持续进攻大败的西域联军,并且进一步进军,打算狠狠地收拾西域各国,让他们不敢再继续进犯。
  西域诸国的羸弱战斗力再一次让李世绩无语凝噎,都和他们说了不要和吐谷浑打大兵团作战,结成营寨固守自卫就可以了,要的就是你们牵制他们的兵马,等到我们收拾掉了吐谷浑主力军队以后再掉过头来帮助你们干掉吐蕃军队,你们干什么偏要和他们对战呢?
  看看西突厥多懂事儿!三万骑兵硬是可以分出两万交给李道宗统帅正面进军,剩下的一万军队四散出击把吐谷浑的骑兵部队弄得团团转,时不时就能一头钻进李道宗的包围圈被全部干掉,合作的相当愉快,现在整个吐谷浑北部疆域几乎都被丢掉了,算上李世绩一路而来攻取的东部领土,吐谷浑真的只剩下三分之一的领土了。
  不过吐蕃军队的战斗力还真是不错啊,求援文书里面说吐蕃军队战斗力强悍,一人突击,西域联军五兵莫御,就是这样,西域联军才会被短时间内打垮,而且吐蕃军队凶狠,一旦打败了西域联军就不停息,见到就杀,不要俘虏,西域联军损失惨重,各国国力大损,请求大唐看在他们帮助攻打吐谷浑的情分上帮帮他们。
  大唐目前的国土范围在西北边疆只能止步于玉门关,而吐谷浑的西部边疆可以穿越大唐的防御范围绕道进攻西域,大唐鞭长莫及,这个时候再让西突厥出兵也来不及了,唯一的办法就是从这里抽调一支骑兵军队从背部已经被攻取的领土中绕过去,从战场直接奔袭西域诸国的后方,然后截击吐蕃吐谷浑联军。
  但是此一去何止千里,哪位将军可以率领数量不多的骑兵军队做到这一点?李道宗肯定不行,西突厥骑兵只能打仗,用于救援怕是要坏事,肯定要派大唐本部军队去帮助西域诸国抵挡吐蕃吐谷浑联军的进攻,哎呀呀,这些倒霉的家伙啊!猪一样的队友啊!
  显然,李世绩对于这群一点作用都起不到只会拖后腿的队友相当恼怒,但是又不得不救,无奈之下调派一支军队去后方支援李大亮,消灭羌族联军,然后准备召苏定方过来,他觉得这些天大放异彩的苏定方应该可以,他统帅骑兵相当有一套,而且敢打敢冲,冲击力强悍,目前唯一可以托付这件事情的貌似也只剩下苏定方了。
  可是没想到苏定方还没来呢,李道彦倒是不请自来了,李世绩觉得很奇怪,便问道:“李将军,你为何而来啊?本帅并未召见你啊?”
  李道彦一脸自信的说道:“大帅,末将方才听闻后方军队遭遇党项羌偷袭,是来请战的!大帅,末将早就说过,这些羌人都不是好东西,直接灭了就可以了,现在好了,他们来偷袭了不是?”
  李世绩心中正是烦恼,一听这话顿时就气不打一处来:“这些羌人部族和之前与我军歃血为盟的羌人部族不是同一部族,各自之间相互没有筒属,与我军歃血为盟的羌人部族并未参与此事,两者不可混淆!”
  李道彦脸色一滞,随后抱拳道:“那,那就请大帅让末将率军痛击羌人,末将定然将其全歼,不使一人漏网!”
  李世绩摇摇头:“本帅已命契苾何力将军率军前去攻打羌人,目前契苾何力将军已经出兵,就不用李将军再次出击了。”
  李道彦被拒绝不怒反喜,笑道:“那就请大帅让末将率军去支援西域诸国吧!那群人实在太不经用,小小的吐蕃才三万人就把他们的打得全军覆没,实在是无用之极,末将请骑兵三千,千里驰援,定然将吐蕃军队全歼!定然将西域诸国残军保住!不使其坠了我大唐威严!”
  李世绩一愣,问道:“本帅何时告诉你西域联军惨败?”
  李道彦一笑道:“方才在外面遇到了传令兵,所以询问了一下,与其将之交给苏将军,倒不如交给末将,苏将军已经立下大功了,可是末将才立下一些小功,大帅可不能偏袒任何一人啊!”
  言辞里,李道彦就是在暗示李世绩自己是在徇私,因为和苏宁关系好,所以就照顾苏定方,这实在是太不好了。
  李世绩一皱眉头,沉声道:“苏将军取得这样的战果是他自己奋力拼杀所致,当日本帅询问诸将何人可率领千骑撕裂吐谷浑防线之时只有苏将军一人请命,本帅才允许其出击,但是李将军就在本帅身旁,为何没有请命?苏将军乃是自己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战功,每逢大战必身先士卒,李将军难道不认同?”
  李道彦张张嘴,他知道李世绩说的是实话,当时吐谷浑五万精兵结成军阵,颇为雄壮,李道彦就没敢去,一千人冲击五万人,那不是找死吗?谁知道苏定方这个生猛海鲜还就真的去了,并且打了一个大胜仗,把地方诸将的坐骑都给射死了,那家伙,回来的时候浑身浴血,那副剽悍的模样让谁看了都会胆战心惊。
  可是如今,那边只有两万吐谷浑和吐蕃联军了,谁去不都是去?不就路途远一点吗?李道彦都想好了,只要去了,立刻征发西域诸国军队上前线当炮灰,消耗吐蕃吐谷浑联军的实力,等到消耗得差不多了,他再率军突袭,捡桃子,渔翁得利。
  可是李世绩很明显想让苏定方去争取这个军功,李世绩之子李震和苏宁的关系很好,这不是秘密,两家互通有无也不是一次两次,这一次苏定方的事情很有可能就是李世绩给了他机会,而自己作为宗室被降了王爵成为公爵本来就很不爽,还有那个任城王李道宗在自己面前晃悠,李道彦自己的当然也想立下一个大的军功好重新获得王爵。
  收拾羌人很容易,不足以让他获得大的军功,但是千里奔袭西域本土的话性质就不一样了,那是大胜,上阵上获,只要成了不怕没有功劳拿,那个时候再找些家中亲戚走走门路,给李二陛下说一说,这个王爵不就回来了吗?
  他的如意算盘打得好,李世绩却不这么看,李道彦这家伙嚣张惯了,颇有些自视甚高,目中无人,更加瞧不起外族满蛮夷,大唐要攻略西域诸国,就要树立良好的形象,苏定方威武雄壮,更难得比较温和谦恭,讲礼仪,正是最好的人选,再加上之前苏宁的警告,让他本能的不能相信李道彦。
  “此事事关重大,不仅关乎大唐威严,更关乎大唐未来的战略战策,不可莽撞,李将军经验尚浅,还是留在中军随军作战,自然有功劳拿,至于西域,还是让苏将军前去吧!”李世绩用不容置疑的威严声音说道。
第五百九十一章
结怨
  李二陛下登位之处,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同时安抚皇族,给了皇族不少好处,但是伴随着李二陛下地位的巩固和权力的增大,这些好处就被慢慢收回,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收回好处的人越来越多,为了不让外姓臣子说闲话,说什么皇帝只重视皇族而苛待大臣之类的话,李二陛下也就选择了一批皇室典型,堵住悠悠之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3/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