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攻略(校对)第27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1/451

  苏宁的话更加强硬,完全堵死了一切商谈的道路,禄东赞完全没有任何准备,这种时候,就算是自己的第一智囊在场,估计也没有办法吧?这,这唐皇为什么这样?为什么就把和亲给停止了?为和那些西域商人没有说?难道还是因为没有直接交流吗?
  禄东赞到底还是禄东赞,既然被杜如晦视作司马懿的强大竞争者,他自己有他的本领,短暂的失神之后,禄东赞意识到自己需要做些什么,于是禄东赞面露遗憾之色道:“唉,原来是这样啊,既然如此,我国也不能让大唐皇帝陛下为我国做出这样的事情,那么,此事就当作在下从来不曾提起,其他的事情,还是可以进行的,是吗?”
  真是不错的反应呢!
  苏宁赞叹道。
  杜如晦也暗自赞叹这个人的快速反应能力,也只有如此,他才值得杜如晦另眼看待:“当然,既然是大唐藩属之邦,大唐自然不会食言,达成的约定,一定会实行,不会有丝毫的减少,禄东赞将军不用担心。”
  禄东赞点头,然后双方和和气气的告辞离场,该谈的都谈完了,接下来收拾收拾,准备一起对付西域诸国国主了,西域都护府的事情还是要和他们商谈的,他们各自的使节也快要到了,苏定方的代表也跟着一起来,到时候揪上禄东赞和西突厥代表,一起施压,不怕西域都护府不成。
  只要西域都护府一成,大唐在西域就算是站稳了脚跟,伴随着大量商人和军队的进入,这块土地会渐渐被大唐蚕食,等到西域诸国发现的时候,一样,已经晚了,大唐的西域都护府可绝对不会学习汉代的西域都护府,一点用都没有,这样一块陆上商路,当然要自己掌握,要是被其他国家掌握了,大唐的损失可就大了!
第六百零七章
我们的未来
  “此次出使西域得以竟全功殊为不易,老夫也算是在暮年又为大唐做了一件事情,此生足矣,足矣!”杜如晦摸着自己的胡须,满脸快意的笑容。
  西域诸国使节在吐蕃和西突厥的双重威胁之下,答应了大唐在西域仿照前汉故事设立西域都护府的要求,为了区别汉代的西域都护府,大唐的西域都护府名为安西都护府,辖境为整个西域诸国的领土范围,负责管理西域诸国的相互交往事物与大唐通商的事物,不参与各国内政,但是各国之间若是有何交流则需要在大唐的见证之下完成。
  李二陛下以最快的速度将自己的指令传达过来,鉴于实际情况,安西都护府草创之际殊为繁忙,且路途遥远,从长安派遣官员需要些时日,所以就暂时任命驻扎在西域的苏定方担任安西都护府代理都护,全权管理安西都护府的一切事宜,直到朝廷正式任命的安西都护府都护郭孝恪抵达为止。
  另外,为了配合大唐第一个都护府第一任哪怕仅仅是代理都护的身份,加上之前立下的大功和在西域诸国崇高的威望,李二陛下下令晋封苏定方为武邑县公,位在三等公爵,加勋位上柱国,拜左武卫大将军,加食邑三百,赐钱赏物无数。
  李二陛下登基以来靠军功晋升的第一位公爵诞生了。
  四十二岁的苏定方后来居上,终于站在了另一个时空知道他五十多岁快六十岁才得到的位置上,虽然他的年纪已经不小了,要是按照爵位来看,他的爵位在同龄人中还算是低的,和他差不多大的程咬金还有比他小两岁的李世绩等人都已经是国公,二等公爵,但是他仅仅是一个县公,可是要是算上晋升的时间,他绝对算得上是火箭般的速度。
  四年前凭借大破东突厥的功劳和苏宁一起由白身晋升为伯爵,而后又在其他战役中晋升为侯爵,最后在击灭吐谷浑之役中晋升为公爵,前后耗时四年,相对于大多数哪怕是开国功臣而言,都算是非常快的,这里面的道理,不少人也看得出来。
  大唐第一个都护府的第一任都护,虽然是代理的,可是实实在在的掌握实权的都护,他是第一个,等郭孝恪接任他的时候,已经几个月过去了,他该做的也都做完了,就可以率军回师,享受名利权位,而且作为平定西域的第一人,在西域诸国高层民间都有很高的威望,一旦西域发生了什么事情,苏定方一定是统兵征战的第一人选。
  所谓前途无量指的就是这种人,从最开始的黑五类成为了如今的公爵,苏定方用四年的时间走完了别人一辈子也走不完的路,或许这里面有苏宁的功劳,但是即使是在没有苏宁的时空里,苏定方还是做到了这一点,即使是在花甲之龄,依然披挂上阵,征战四方,成为大唐柱国之将,虽然因为出身的问题始终不被朝野所待见,可他的功劳不能被磨灭。
  苏宁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已经是在回长安的路上了,欣慰啊,也不亏自己为了大唐呕心沥血的算计吐蕃人,李二陛下还算是有点儿良心的,苏宁很满意的笑了笑,开始欣赏四周的风景,杜如晦自然也非常高兴,半截身子入土的他,还能在垂暮之年为大唐立下这样的功劳,他已经非常满足了。
  苏宁听着他的话,不由得笑了出来:“杜相年不及五十,哪里称得上暮年?又何故妄自菲薄?黄忠七十尚且斩夏侯扬威华夏,廉颇八十尚且能日进斗米,曹孟德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杜相,您说呢?”
  杜如晦笑着叹了口气,摇摇头道:“你就别安慰老夫了,老夫这条命还是你给抢回来的,若不是你,老夫四年前就该死了,现在能抢回一条命,还能多活四年,还能为大唐做出贡献,立下大功,老夫是心满意足了,哪怕就是当下便丢了性命,老夫也不会有所怨言,多活一天,按照你的说法,都是赚了。”
  苏宁看了看杜如晦,没说什么,杜如晦的身子骨一直都不好,冠心病可以用银杏叶医治,但是伴随着长期的病弱所带来的附加病,却不是那么容易医好的,杜如晦也是个工作狂,一旦办起公事来没完没了,相对于他的老搭档房玄龄善于养生,他却是落了下乘,所以房玄龄可以比他多活十几年。
  苏宁不敢打包票杜如晦一定可以活多久,每一次孙思邈为杜如晦检查身体都会隐晦的向苏宁透露杜如晦的情况并不是太好,苏宁这段时间不断地寻找中医秘方,希望可以找到补充元气医治根本的药方,可是还是没什么所得,看着孙思邈的意思,杜如晦的寿命也不算太长了。
  但是唯一让苏宁感到欣慰的,就是杜如晦看得很开,他自认为已经是一个死过一次的人,要是没有苏宁,早就是冢中枯骨了,如今可以多活四年,多为大唐做四年的贡献,已经非常满足了,哪怕现在就死了,也不会有什么怨言,所以看着杜如晦满足而恬静的笑容,苏宁什么也说不出来……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去时一片荒凉,回来时已是春耕时节,关中千里沃土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到处都能看见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在辛勤耕作,虽然辛苦,但是从他们脸上却能看到笑容,他们很满足。
  在经过一片碧绿的田野之时,除了辛勤耕作的农民,苏宁等人竟然听到了一阵从远处传来的幼童集体诵读《三字经》的声音,清脆的童音让除了苏宁以外的所有人都目瞪口呆,便是苏宁,也是感到心中无限喜悦。
  随后,大家才意识到,这里是大唐第一批普及蒙学的一个乡,在这里听到幼童集体读书的声音,并不奇怪,只是在他们到目前为止全部的生命里面,从来都不敢奢求可以遇到这种事情,可是现在却是实实在在的遇到了,哪里能淡然处之?
  杜如晦拉住了缰绳,让马停下,整个队伍的所有人也都停了下来,聆听着这阵从来不曾听到过的读书声,杜如晦慢慢闭上了眼睛,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不多时,竟然有泪水从脸上滑落,不单单是杜如晦,连带着许多读过书的纵横司学员也流泪了,护卫们则是一脸的感叹和羡慕,羡慕这些幼童可以有书读,有人教育。
  “老夫虚度五十载,到如今,才算是真正的没有了遗憾,三明啊,老夫要感谢你,要代天下有书读的人感谢你,曾几何时,有一本书叫做奢望,读一次书更是想都不要想,遇到一位可以教育孩子的老师,那更是祖坟冒青烟,比之登天也简单不到哪里去,老夫从来都不敢奢求能有今日。
  孔夫子闻雅乐,能三月不知肉味,可是天底下最美妙的雅乐,也抵不上幼童读书之声,三明啊,老夫舍不得死了,舍不得,能听到这种声音,老夫真是舍不得,舍不得,若是能在某一天,在大唐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听到这读书声,那老夫才叫死而无憾,死得其所。”
  苏宁看着已经泪流满面的杜如晦,还有同样泪流满面的纵横司学员们,心中也是唏嘘不已,这一天的到来,在所有大唐人的心中,都是一个神迹,在以往,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可是在如今,却实实在在出现的事情,这一幕,让全天下人等待了数千年才等到,这一幕,来之不易啊……
  “天下无一人不识字,无一人不知书,这是陛下的承诺,也是大唐对所有子民的承诺,也是我辈穷尽一生也要达成的理想,当然,这或许需要很多年,甚至于在我等有生之年尚且看不到这一天的到来,但是,宁也愿意为此付出一切,待宁老去,已无法在朝堂为大唐出力,便告老还乡,在家乡做一个教书先生,做一个启蒙老师,教那里的幼童读书习字,教会他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到那个时候,宁一定会非常幸福的。”
  苏宁朝着杜如晦微微笑了笑,杜如晦笑着点点头,拭去脸上泪水,说道:“做一个老师,可比作右仆射有意义多了,三明啊,老夫现在希望,可以再多活十年,若是可以再多活十年,老夫会用五年的时间做完一切可以做的事情,然后再用五年的时间,回家乡,做一个启蒙老师,那老夫就真的满足了,真的满足了。”
  苏宁说道:“您一定可以再多活十年,一定可以。”
  杜如晦笑了起来,一边笑,泪水又止不住的往外流,看得苏宁也忍不住的流出了泪水,这个时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具挑战性的时代……
  随后,杜如晦就在这座小村庄里面转悠起来,壮劳力在田野中劳作,老年人就在自家院子里面饲养家畜,喂鸡喂鸭喂猪,女子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做着针线活儿,或是在清澈的溪水旁洗衣物,洗菜,更有甚者抱着年岁还小还不能说话的幼儿洗身子,说说笑笑,氛围相当和谐。
  派到这些地方的启蒙老师很尽职尽责,到了乡中,被淳朴的乡民所感染,洗净铅华,换上了最朴实的衣衫,拿着书本,带着一群大小不一的幼童一遍又一遍地朗读《三字经》,幼童们或小或大,但是都很认真,都很专注,还有些女子坐在一些年岁实在是很小的幼童身边,像是陪读一般,陪着孩子读书。
  偶尔有几个调皮捣蛋不好好读书的会被眼尖的老师看到,黑着一张脸让幼童伸出手,拿着戒尺打三下,引得周围学童一阵笑话,也看得杜如晦等人一阵好笑,这力度虽然不大,但是却让苏宁一阵郁闷,这些被孔颖达教育出来的老师,显然也学会了孔颖达对付不听话的孩子的招数——秘术不听话不好好读书就用戒尺打死你之术……
  年纪太小的孩子,大概三四岁的模样,注意力不集中那是正常的,东看看西摸摸对一切都充满好奇,这时候陪在身旁的母亲就会用手指戳他的脑袋,小心翼翼的看着老师,然后又在孩子耳朵边上说些什么,这才将孩子安抚住……
  “咱们的未来,大唐的未来,就在这群孩子身上了,等他们长大,明白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大唐就会有源源不断的继承之人,这些孩子,会把咱们没有走完的路,继续走下去,继往开来,传承不绝。”杜如晦脸上的笑容越来越明朗了……
第七卷
海上灵光
第六百零八章
常备军与宗教二三事(上)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就在这一年之中最明媚的时节,苏宁和杜如晦回到了大唐国都长安城,蛰伏了一个冬天的牛鬼蛇神们继续了许多力气和坏心思,准备在新的一年里面继续上一年未完成的事业以及继续开拓下一年应该完成的目标,将坑人害人的事业进行到底。
  冬天回家休息的商人们重新开始了一年的货物运输,一车又一车一包又一包的货物在长安城中进进出出,长安城的商业属性大增,几乎在和平时期可以取代政治属性占据第一位,至于军事,没有仗打的时候是不用考虑的。
  和吐蕃通商的事情已经确定下来了,杜如晦一回到长安城就要着手安排这些事情,首先将围堵在纵横司门口的商人们叫进纵横司,苦口婆心的将他在吐谷浑的所见所闻移花接木到吐蕃身上,添油加醋的讲述吐蕃国内吃活人的风俗习惯,一下子就把十分之九的商人给吓傻了,面色煞白的告退,理由也是各种各样的。
  至于剩下十分之一没有被吓退的商人就是杜如晦的目标了,虽然此次派往吐蕃通商的商人团队里面的主要人物和力量都是纵横司的密探,但是总要有那么些普通的商人,有他们在松赞干布和禄东赞那才不会太过怀疑,这些不知情的民间商人的存在,可以很好的为纵横司密探们的工作打掩护。
  富贵险中求,这是他们唯一的理由。
  吐蕃商团的容量是二百家商户,这里胆气比较足的民间商户有三十家,正好,不占据主要数量,却也不会显得太少,这个商团的人物构成也就这样了,然后杜如晦就着手安排纵横司密探开始准备,挑选了一百七十名优秀的探员,他亲自给他们讲解此次如吐蕃的重要性和危险性,直接就那禄东赞和司马懿相提并论,让这些探员大为震惊。
  杜如晦一次又一次的提醒让这些探员深深地感到忌惮,牢牢记住了杜如晦提出的一切要求,以及联络方式,还有一旦被发现之后的处理方式在吐蕃国内,大唐会设立一个大使馆,但是因为吐蕃并没有被大唐削弱的太狠,实力依然强大,驻兵人数太多会引发吐蕃人的注意,所以只有五百名驻扎士兵。
  这五百士兵虽然都是强悍的战士,还有一部分出自陛下的亲兵玄甲军,可是万一吐蕃军队人数太多也是无济于事的,反正杜如晦给他们的建议就是一旦暴露,立刻北逃,往北走,只要进入了谷州和浑州二州的辖区就安全了,大唐会在谷州和浑州二州驻扎重军,随时都可以提供支援。
  明白了这一次人物的特殊性之后,杜如晦又开始给他们讲解此次任务的另外一个特殊性,那就是策应大唐派过去的五百道士和和尚,在他们掀起了宗教争议之后,要抓住时机暗中煽风点火,不能直接出面,但是可以用钱收买一些人让他们去做,煽风点火,如果闹出流血冲突那是最好不过的。
  密探们大为震惊,道教和佛教都是讲究和平的宗教,哪里会引发流血事件?就算是在大唐也从来没有听说过道教和佛教相争会引发流血事件的!
  他们不明白,所以杜如晦给他们讲解,李二陛下也不明白,所以苏宁给他讲解,的确,听到苏宁要用宗教手段对付吐蕃的想法李二陛下相当不了解,既然吐蕃国内有一个吃人的邪教,那么就让它继续发展就好了,反正只要不到大唐来,随他怎么发展,害得也不是大唐子民,我没有必要管他们。
  但是把道教和佛教算进去算什么?道家和佛教都是学术性质的教派,学术性质的教派能引发什么流血事件?倒是极有可能引发那些邪教教徒攻击大唐道长和高僧的事情,那样的话岂不就是大唐的损失了吗?那些老道和高僧还是颇有名望,而且很有价值的,在学术上的发展也很不错,大唐如今要崇文抑武,不应该少了他们的。
  “这一招我不明白,道教与佛教无论哪一派都是主张仁义,没有哪一派成天喊着要相互仇杀的,要是有这样的教派我第一个不允许,既然如此,吐蕃邪教这样凶狠,你把高僧与道长们放到吐蕃去,岂不是要害死那些道长和高僧?他们又不会打仗也不会杀人!
  不过你小子一向阴损,对付外族从来凶狠,而且找不到踪迹,但是你要拿五百得道高僧和老道去送死,我还是不能答应的,你给我说道说道,这里面有什么道理,还有,你拿什么保证高僧和道长的安全?要是不能的话,就换一个法子。”李二陛下眯着眼睛,相当不解。
  苏宁只好耐心的解释道:“陛下,臣既然有这样的建议,就一定会考虑好如何保护这些高僧和道长,纵横司也会派人暗中保护,但是臣却要说,一旦到了他们传播教义广收信徒的时候,他们自然就会得到信徒的保护,不会有生命危险,吐蕃人也会以为他们是在对抗邪教而施以援手,高僧和道长们是安全的。”
  李二陛下皱着眉头想了想,点点头道:“你这样说倒也是这个道理,但是,你又如何让佛教与道教在吐蕃造成混乱?佛教讲述宽容,首先就要戒杀,道教也没有主张杀戮的教义,都是引人向善的学术宗派,他们,能斗得过吐蕃邪教?”
  苏宁说道:“佛教的确如此,但是,道教的话,陛下难道忘了汉末黄巾教众起事?张角张梁等人其实就是道教信徒,不一样策动大量民众造反?那其中就没有杀戮?陛下,只要一个人一旦相信了什么东西,就会不遗余力地去保护这样东西,佛教教徒很有可能会坚守心中底线不动手,但是道教教众可绝对不会坐以待毙。
  臣的想法就是,吐蕃民风彪悍,杀戮盛行,佛教进入传教,可以缓和吐蕃民众的杀戮心,引导他们向善,增加佛教的信徒可以间接地减少吐蕃人的战斗力,而道教信徒更加强硬一些,一旦遇到了邪教的生命威胁,绝对不会坐以待毙,所以道教才是主要对抗邪教的力量,佛教软化吐蕃民风,充当中间派,道教和邪教针锋相对,相互斗争。
  杜相会在吐蕃商团中安插大量纵横司密探,暗中和我等安插在佛教僧众与道教教众里面的内应相结合,等一段时间以后,道教和佛教都在吐蕃有了大量的信徒之后,邪教定然会动手,到那个时候,纵横司密探就会在其中煽风点火,乃至于带头动手,引发大规模混乱,到时候,一切就不是吐蕃人可以控制住的。”
  李二陛下越听越感到惊叹,双目慢慢睁开,不无忧虑地说道:“这样一来,当真可以造成吐蕃内乱?”
  苏宁当然知道李二陛下在担忧什么:“陛下何须担忧吐蕃内乱波及大唐?吐蕃人之所以迷信邪教,乃是民智未开,交通闭塞,民众不懂礼仪廉耻,这才容易被邪教蛊惑,也更加容易接受更加温和的道教教义和佛教教义,但是换作大唐,大唐的全民普及教化已经开始,民智一开,无论是何种宗教,若想依靠教义网罗信众,再来一次黄巾大乱,那是痴人说梦。
  当所有民众都识了字,读了书,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之后,自然就会明白,所谓宗教,只是一种美好向往而已,所谓教派神明,也只是一种向往的寄托,以往人们因为无法得到想要得到的,才会跟随教派,温和一些的可以麻痹自己,暴烈一些的直接就造反了,这才会造成黄巾之乱和前隋民变,皆是因为百姓们得不到想要的,再被有心之人一蛊惑,水到渠成。
  可是如今,陛下广施仁政,万民敬服,减轻民众负担,为民众谋取福利,如今大唐民众的生活可以说是放眼天下最好的了,现在这时节,要是有人敢于蛊惑民众造大唐的反,估计会被民众直接扭送到官府,陛下以诚心对待万民,则万民皆为陛下耳目爪牙,大唐江山稳固,陛下何须担忧?”
  一番话说的李二陛下恍然大悟,随即笑逐颜开,颇为自恋的站起身子眺望远方,摆出一副长身而立的挺拔模样,说道:“朕以诚心待天下百姓,天下百姓必不负朕,你说的不错,朕有些过度担忧了,既然如此,你有如此把握,那么,该如何说动高僧道长入吐蕃传教呢?又该以何种方式打开局面,站稳脚跟呢?”
  苏宁说道:“陛下,您也是熟读臣所作之《三国》,您可还记得臣是如何讲述黄巾教如何发展?张角等人如何网罗信徒?”
  李二陛下稍微一愣,而后说道:“汉末大疫,千里白骨,朝廷无道,百姓十死无生,张角等人则扮作济世扶贫之人,光施符水食物救助贫苦民众,趁机传教,而后快速站稳脚跟,扩大信徒,三十六方遂成,苏宁,你的意思是?”
  苏宁点头道:“仿张角例,吐蕃苦寒,粮食产量本就极低,邪教却往往以大量食物祭司厉鬼,坐视民众饥饿致死,此种现状屡见不鲜,禄东赞不会欺骗我等,所以,高僧与道长进入吐蕃之后,就可从此处入手,先以济世扶贫者自居,吐蕃人也是人,自然会感激救命之恩,就在此时传教,效果最好。
  一传十,十传百,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的教义都有济世扶贫一说,佛教更是倡导割肉喂鹰之传言,对于这些做法,自然不会抵触,佛教高僧主济世扶贫,道教道长更多身怀医术,可以以医术立身,为吐蕃民众医治疾病,以此获取名望,只需如此做,不出数月,必有相当数量信徒。
  邪教在吐蕃日久,根基沉稳,更有大量吐蕃高层人支持,仅仅只靠着佛教和道教的信徒是难以对抗的,邪教肯定会攻击佛教和道教,到那个时候,就是纵横司密探发挥作用的时候,吐蕃大乱,为时不远矣!”
  李二陛下点了点头,随即看向了苏宁,笑道:“若你生于前隋乱世,天下怕是不会像如今这番模样。”
  苏宁也没有回避,看着李二陛下说道:“所以臣没有生在前隋乱世,而是生在大唐盛世,既如此,谁若乱盛世,臣必叫他生不如死。”
  李二陛下哈哈大笑起来,而后提笔写下一道敕令,丢给苏宁道:“你就去做吧,我到要看看,你是如何吐蕃生不如死!哈哈哈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1/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