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攻略(校对)第3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0/451

  崔孝义体现出了一代名士的气度,接过信件扫了扫,眉头微微一皱,略一思索,开口说道:“就此信件而言,张无悔明明知道岭南的情况和关中的情况颇有些不太一样,既然如此还大开杀戒,显然他是认为岭南的情况已经到了不下狠手就没办法整顿的地步,昔年走南闯北行商之时,老奴也听说过岭南之地几乎没有朝廷这一说,岭南之民根本不在乎是何人定鼎中原,朝廷在岭南就等于无物。”
  现在看来,此话不假,朝廷在岭南的政令还没有一个地方豪强好用,通过广州水路南下,在南洋获取大量财富者实在是不少,一夜暴富者数不胜数,这样一来,若是不加以规范和制止,用不了多久,岭南就会打乱,还是一群有财力的人的大乱,收拾起来非常麻烦,而且其中还有数不尽的地方豪强和部族首领,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这些豪强和部族首领越来越富有,而平民百姓下海行商很有可能会被他们阻止。
  张无悔现在就是想在这个苗头发生之前把这股风气给遏制住,才砍了五十个脑袋,基本上都是地方豪强的家奴,虽然这样做可以震慑地方势力,但是岭南之地偏远,不服王化已久,历朝历代也都不重视,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张无悔想要在短时间内把岭南的风气纠正过来,很不容易,还极有可能遭遇杀身之祸,所以,他的求援,二郎应该予以支持。
  当然了,仅仅是我们还不够,还需要皇帝的力量,二郎可以动用的武力也就是纵横部下辖的武力,虽然精锐,但是人数少,寡不敌众,二郎需要劝说皇帝让驻扎在长沙和梅岭古道的军队做出一些动作,以示对张无悔的支持,用朝廷武力威慑地方豪强才有作用,大军若动,他们才不敢乱动。
  除此之外,杀鸡儆猴也是很重要的一环,若是可以的话,找一两个带头闹事的豪族给灭掉,也未尝不可,理由充分,兵马精锐,我们还是把握了优势的,只不过要是真的和岭南闹翻,诸部族联起手来对抗大唐的力量,那么很有可能我们要走秦始皇的老路,南平岭南百越之地,那对于皇帝而言,估计是难以接受的。
  不动刀兵,就可以拿下岭南,那才是皇帝最想做的,要是真的闹到了岭南叛乱的地步,估计就算把叛乱平息了,张无悔这个罪魁祸首也没有好下场,纵横部和审计司乃至于市舶司都会受到冲击,侯爷您本人也会受到冲击,那后果就严重了,皇帝也不会帮助侯爷的。
  老奴已经说过了,如今侯爷不能犯错,至少在大航海成功之前,侯爷不能犯错,这每日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紧盯着侯爷,不知道多少人守着侯爷等着犯错,然后群起而攻之,侯爷,您可要明白啊!
  苏宁叹了口气,抓起一块崔孝义盘子里的肉就吃了起来,崔孝义“唉”了一声似乎很不满意,苏宁白了他一眼,说道:“干什么,舍不得啊,舍不得的话就给我把这些事情都处理掉,我就不会来找你了,真是的,怎么麻烦事情那么多啊!唉……对了,《资治通鉴》修改的怎么样了?”
  一谈起《资治通鉴》,崔孝义就来了兴趣,笑呵呵的说道:“初稿已经全部查看过了,并没有什么错误的问题出现,余者皆是有争议之言论,也特别注明了,没人可以说三道四,说我等这是一家之言,二郎果然天纵之才,查阅史书如此详实,而且还是一人之力完成这样的鸿篇巨著,此书若成,二郎之功劳堪比太史公啊!
  老奴以为,这《资治通鉴》一定可以成为传于后世的珍贵史书!《三国》虽然家喻户晓,但毕竟是野记杂文,上不了大场面,但是《资治通鉴》,绝对没有人敢藐视它!二郎过去是一一个年轻人的身份站在朝堂上,人人都可以指责一点点,说些资历太浅的话,但是《资治通鉴》一成,这种话就再也没有人可以说了!”
  苏宁点点头,摸摸下巴的胡须,笑道:“不着急,第二遍慢慢看,慢慢检查,不要有什么贻误,有什么错误就来告诉我,我也要好好的整理一下,写的时候都断断续续的,总是有别的事情要做,要完成一部史书,果然还是要静下心来,我写的东西比太史公要多,但是耗时比太史公还要短,肯定有些不详尽的地方,找出来,改掉。”
  崔孝义鞠了一躬:“老奴遵命!”
第七百一十一章
反弹
  如果一个国家要实现真正的民主,那么就有两个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虽然看上去很平凡,但是却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点——中央的权力制约、地方的基层自治,换言之,中央政府没有对地方官员的任免权,并且中央政府的官员和首脑之间也不是互相从属的,而是由宪法决定——任免权掌握在法律手中,由国家宪法的代表者司法机构来掌握。
  中国古代从社会性质上来说是不折不扣的中央集权制,中央掌握最高权力,皇帝或者某一个权臣掌握最高权力,但是他们有一点做得很好的,就是县以下的行政问题全部都是由地方上自己选举出来的德高望重可以服众之人担任的,从秦代开始的“三老”到民国的保长甲长,其实都是地方基层自治的一个体现。
  皇朝中央集权体制下的行政机构,最低层只达到县一级,再往下,就是地方自治了,也就是说,从县一级往下,并没有中央正式任命的行政官员存在,而是由大大小小的家族和家庭联合起来形成一个一个村落,按照威望来大家一起选择管事的人,互相订立一个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规则,接受县政府的统治。
  从大秦开始,一直到满清,再到后来的民国,都一直如此,中国社会的村庄气息相当浓厚,并且在一九四九年之前,历代政府都没有对村庄进行过行政干预——他们认为这样一来太过繁琐,村庄的实际负责人,可以说是由本地居民选举出来的,最原始的地方自治和民主,产生于这样的背景之下。
  大唐也不例外,由于交通条件和实际所需要耗费的精力,从来没有人提过要对最基本的人类聚居区域——村庄进行调控,村庄里面,大家都很明白事理,都按照大家一起定理下来的规矩,按照汉民族古老的传统,官员不干预,只要缴纳足够的赋税就可以,官员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直接管理村庄,交给一些德高望重的老者管理村落,大家都很放心。
  也就是说,大唐具备地方自治的基础,哪怕仅仅是村庄的地方自治,却也足够在广大的缺乏城市的江南地区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一股无法被忽略的力量,一股没有办法通过军队去摧毁的力量,也没有必要去摧毁的力量,通过各种手段摧毁了地方自治,摧毁了延续数千年的伦理教养,摧毁了那些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士绅,是得不偿失的。
  苏宁在三原县居住了很久,三原县的日常运营就是如此,徐治只会管理一些农务上的事情,还有收入方面的事情,关心一下集市,关心一下朝廷的命令,而那大大小小的庄子,包括苏家庄子,徐治和县府的官员都不会去理会,只要税收交齐了,官员们都不会干预村庄的日常运营,村落里面也没有朝廷官员。
  苏家庄子里面的最高领导是一位已经五十多岁的老儒,读了一辈子书,张口闭口都是仁义,还有五六个被大家推选出来的德高望重的老者,就是苏家庄子对外的代表,官府有事情就会找他们,和他们商议,村落里面有什么事情也是他们聚在一起商议,大家伙儿都可以参上一脚,最原始的民主已经体现出来。
  苏宁没有让府上的人参与到这些事情里面,苏家庄子上的老人们也都明白,地方上的事情,土地领主是不会干预的,苏宁也不去管,他们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朝廷官员都不管他为什么要管?这是华夏民族从定居在神州大地上以来就一直奉行的规矩,为什么要去摧毁干预它?
  张无悔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崔孝义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这个华夏民族从诞生以来就一直延续至今的古老传统,而这个古老传统恰恰就是华夏民族延续至今的最有效的支柱,即使是在天下大乱没有政府管辖的时期,村落和村落之间依然可以靠着他们行之有效的规则继续运营,继续生存,结成地方自卫队,保境安民,这是古老的华夏传统。
  张无悔请求军队的支援,可以在必要的时期摧毁掉地方上的豪强,真正把大唐的力量确立在江南乃至于岭南大地上,不过苏宁却认为这样的做法有待商榷,江南之地没有政府管制已经很久了,可是至今为止也没有什么大的造反事件存在,相反,有政府官员存在的地方更容易造成混乱,引发造反事件。
  地方上的自治,由于江南之地在此之前完全没有被重视过,所以江南的地方自治基础更加强大一些,他们已经形成了各自的规矩,各自的做法,无论是那些豪强,还是那些民众,他们都已经习惯于这样的做法,猛然间的政府施压必然会引发他们强烈的反弹,而在这样的反弹之后大唐再以武力镇压,只会引发更加猛烈的反抗。
  他们没有作乱过,追逐钱财,是人之本性,以法律约束,以公信力约束,约法三章,大家相互不干预,你交你的税,做你的事情,老老实实不要造反,大唐自然不会亏待你,相安无事,岂不更好?为何要去摧毁这一份来之不易的自治基础?关中之地和北方地区由于战乱频繁,人民迁徙频繁,这样的基础更容易被破坏,重建很难,但是江南并不需要。
  苏宁最终给张无悔下达的指令当中,就有不允许张无悔私自动用武力的条例存在,只能自保,并且要求李大亮不要随意使用海军,再者,苏宁向李二陛下请命,希望可以亲自抵达岭南,处理这一次的事件,张无悔已经使用过了武力的威慑,已经打了一棒子,剩下的,应该是甜枣,不是钢刀。
  这是思考了一整夜的决议,苏宁第二天早上就进入皇宫,在早朝之后向李二陛下请命,亲自前往岭南,去促成这件事情的实施,不是用钢刀造成流血事件,而是用法律去促成这一地区自治的发展和海上贸易的进一步规范。
  李二陛下显然不会理解苏宁的想法,所以苏宁也没有说,只是以李二陛下可以理解的语言解释这件事情,做得好,大家都好,做得不好,江南会血流成河,前人心血付诸东流,张无悔已经打过了大棒,剩下来的甜枣需要一个地位更高权力更大更有公信力的人去给,张无悔级别不够。
  李二陛下颇有几分犹豫:“这还是你第一次向我请愿要去长安以外的地方做事情,还是那么远的岭南,当真要如此?江南当真已经到了这个地步?”
  苏宁点点头:“如果陛下不想调动十万大军南下平叛彻底把江南摧毁的话,臣就不得不去一趟,以前臣不是官员,现在是一个官员了,还是张无悔的顶头上司,这一点,需要臣自己去做,张无悔的分量不够重,冯盎看不上眼,我亲自去,冯盎才能出手。”
  李二陛下放下了苏宁的奏折道:“冯盎,你觉得他会帮你?”
  苏宁点头:“最不希望岭南和江南造反的就是他,冯家在岭南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当初岭南一经叛乱,冯盎一出现,叛军就崩溃了,他是最希望岭南安全的人,张无悔过去之后首先就是杀人立威,虽然是不得已,但是冯盎肯定不会待见他,可臣不一样,臣就是代表陛下去的,去和他们商议,冯盎也会明白,如果商议不成,臣离开了,紧随而来的就是十万大军了。”
  李二陛下最后还是点了点头:“江南之地危险,离开梅岭古道,大唐的军队可就派不上用场了,你要想好,你的孩子才一岁多,当心些,这一次的事情你要是可以解决了,那么对你而言绝对是好事情,岭南闹事的事情已经引起了朝臣的关注,弹劾之声一起,我也没有办法。”
  苏宁行礼道:“谢陛下信任,臣一定完成任务。”
  李二陛下点点头:“那么,就任命你为钦差大臣吧,沿途所有官员、军队都会为你提供帮助,岭南如今乱得很,血滴子和血花你要多带一些过去,趁此机会,也要掌握一些岭南的动向,你可明白?”
  苏宁点头:“臣明白。”
  从李二陛下那里离开之后,苏宁又去了一趟李承乾的东宫,和他告别,听到苏宁说自己要去岭南的时候,李承乾觉得相当意外:“是不是父亲又要逼着你做什么事情?要不要我去和父亲帮你求情?岭南那儿可乱了。”
  苏宁摇摇头:“是我自己要去的,这一次是非去不可了。”
  李承乾用看怪物一样的眼神看着苏宁,很谨慎的询问道:“你是三明吗?不会是假的吧?三明怎么可能主动要求去岭南那么远的地方?简直就是不可思议啊!我不相信,绝对不相信!”
  苏宁一阵郁闷:“我在你心里面倒底是有多懒啊?我现在是朝廷大臣好不好?纵横部左侍郎,我要做的事情很多,我会懒吗?这次是真的不得不去了,我要是不去的话,搞不好我就要随军南下平叛了。”
  李承乾一皱眉头:“那么严重吗?已经到了这种地步?仅仅是海上贸易而已,会闹出那么严重的问题?”
  苏宁点点头:“这不是单纯的海上贸易问题,海上贸易本身没什么问题,只是去几个小岛上拿一些东西回来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严重的问题就是江南之地尤其是岭南之地,那些地方的地方自治已经很久了,都是些地方士绅和德高望重者或者是豪强自己在管理地方,张无悔一过去就杀了不少人,虽然将当地整治了一顿,可是我忽略了,那些人是否可以接受这样的管制。
  我们管得太狠,他们肯定要反弹,我们管是管,他们管也是管,岭南之地外族颇多,一个不好就是一场叛乱,只要他们不造反,按时交纳赋税,我们何须干预呢?养那么官员干什么?江南也那么多年了,没有官员的地方反而更安定一些,交给他们自己打理也无不可,我们管理好州县就可以了,不是吗?”
  李承乾思考了一会儿,说道:“听起来是不错,只要不造反,按时交纳赋税,也就够了,但是岭南之地外族那么多,你一个人过去,怕是很危险吧?万一出了什么事情,你可就危险了啊!你不觉得需要考虑一下吗?”
第七百一十二章
万年传承
  苏宁耸耸肩:“我当然不会一个人过去,肯定会带上护卫一起过去的,不过嘛,带的人要是多了他们也会防备我们,百越之地都是些外族,好勇斗狠,对于我们中原人更是防备,若要取得他们的信任,把岭南危机消弭于无形,我就不得不冒一次险,关二爷千里走单骑都走过去了,我还不行吗?”
  李承乾笑了笑,说道:“关羽千古名将,武艺超群,哪里是你能相比的?你还是安稳点,我跟父亲求请一批玄甲军护送你吧,玄甲军都是些精悍之士,只要有他们保护你,你肯定是安全的,再说了,你也会武功不是?”
  苏宁大怒道:“关羽一生打的胜仗多还是败仗多?张飞打的胜仗都比他多,你说我,颉利是不是我一把火灭掉的?斛薛部是不是我灭掉的?西突厥是不是我搞定的?阿史那泥孰是不是我策反的?蜀中平叛我是不是立下大功了?你不说别的,就说战绩,我也比关二爷多一些吧?关二爷就是讲义气,一个水淹七军打出了名声,真正指挥的胜仗就一场!写成三国那样子只是为了好看而已。”
  李承乾愣了愣,面色变得有些郁闷了:“好像,也是啊……”
  苏宁耸耸肩:“好了,江南要真的出了事儿,我也能活着回来,玄甲军什么的虽然好用,但是那是陛下的亲卫,哪里能乱动?我有护卫,带上就行了,带的人太多了反而不美,人家也是会防备我的不是吗?”
  李承乾没再说什么,招待苏宁吃了一顿可怜巴巴的饭菜,苏宁又忍痛留下了一袋子糖果,离开了皇宫,回家了。
  回到家里面,苏宁先回到房中,把李芮涵和双胞胎姐妹花还有月华给喊到了身边,向他们宣布自己要去岭南的事情:“我要去一趟岭南。”
  四个女人齐齐一愣,然后纷纷面带焦急的上前,李芮涵直接抓住了苏宁的双手急切的询问道:“为何要去岭南?那么远的地方?又是公务?陛下派遣的吗?不是有张无悔去过了吗?那都是钦差了,为什么还要夫君前去呢?满朝就没有一个人可以去吗?”
  双胞胎姐妹花和月华也挤到了苏宁的边上,显然对苏宁即将远行感到非常的担忧,苏宁摸了摸她们的脑袋,说道:“这是我自己要去的,事情比较特殊,别人去我反而不放心,我去是最好的,放心吧,我会带上足够的护卫,我的安全是没有问题的,而且现在有了海军,我可以坐船去,会更快一些,不用担心我的。”
  李芮涵还是不想让苏宁去:“夫君,这不是快不快的问题,岭南那儿那么远,都是蛮荒之地,咱们中原这儿都是犯了罪的人才会被发配过去,那里的人,我听父亲说都是野蛮人,都好勇斗狠,夫君过去,很危险的!”
  李芮涵做为正妻这样一说,其余三个女人各自紧紧抓住苏宁的手和衣袖,生怕她们一松手苏宁就会消失了一样,苏宁觉得有些好笑,但是也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白费,亲了亲李芮涵的脸蛋儿,挨个摸了摸三个小女人的脸蛋儿,笑道:“又不是生离死别,也不是去打仗,怕什么?夫君我的能耐你们又不是不清楚,再说了,那里还有李大亮将军三万海军驻扎,我是很安全的。
  我是钦差大臣啊,走到哪儿哪儿的官员都要给我三分面子,沿途都会有人照顾的,我只是过去和一些人商量一些事情,文官的事情,安全得很,不要那么担心,你们担心我我还担心你们呢,在家里面要听母亲的话,我不在的时候家里面是兄长做主,兄长还留在长安,安全得很,你们都要乖乖的哦!”
  好说歹说,才给她们说的松了手,安抚了好一阵子,苏宁觉得这还需要几天的时间才能说动,以前是李芮涵一个人,现在是四个人,这并不是四倍的难度,苏宁觉得这是四次方的难度,都快赶上指数爆炸了……
  苏宁决定和家里面最理智的男人,当然也是除了自己以外唯一的可以交流的男丁——苏定方说些话,找到了正在教育小庆云的苏定方,苏宁不由得笑着看着这对父子的亲密互动,小庆云已经可以奶声奶气的喊父亲喊母亲喊二叔,一个孩子的成长就是那么奇特,时间也是那么的奇特,根本察觉不到他的流逝,但是他却实实在在的存在着,能让一个孩子在某个你不经意的时间点上做出某些代表成长的事情,比如说,开口喊父亲。
  “二郎,你怎么来了?哈哈哈,庆云,快喊二叔!”苏定方笑眯眯的抱着小庆云站了起来,小跑来到苏宁旁边,小庆云奶声奶气的说了一句:“二叔。”苏宁顿时就眉开眼笑了,从苏定方的怀里面接过了小庆云,蹭蹭他的小脸蛋儿,可爱极了。
  “兄长,我要去一趟岭南,时间可能会长一点儿,家里面你要多多照看着了。”苏宁慢慢的说道。
  苏定方疑惑道:“岭南?那么远?出了什么事情吗?我听说陛下认命了你部下的一个人做了钦差,叫什么张无悔的,他不是过去了吗?闹出什么事情来了?还要你亲自去补救?那也太远了吧?”
  苏宁一边拿手指点点小庆云的脸蛋儿一边笑着说道:“事情不是什么大事情,但是我要是不去的话估计就是大事情了,到时候兄长估计也要率军南下平叛了,我是去谈判的,要和一些人商量一些事情,订立一些规矩,订立一些我们都能接受的规矩,然后以后的事情,就可以按照这个规矩继续下去,至于他什么时候会改变,那我估计是看不到了。”
  苏定方坐了下来,说道:“二郎,你要做什么事情,为兄不清楚,为兄脑子笨,不知道什么大道理,除了打仗什么都不会,但是,你要注意安全,没有你的话,为兄一个人可扛不住这偌大的苏家啊!”
  苏宁抱着小庆云坐了下来笑道:“兄长,从您把家主的位置让给我那个时候开始,我就已经为苏家规划好了未来,如何发展,如何维持,这有什么难的?我是不是安全只会影响我们这一家子,对于整个苏氏而言,影响不大,兄长,你也是大将军了,你的地位也很高,只要你我兄弟二人还有一人活着,谁敢对我们苏家说三道四?”
  苏定方摇摇头说道:“不是说这些,你不要现在整天就想着后事好不好?年纪轻轻的,为兄都四十多了尚不认老,你才二十岁,想这些做什么?不要想这些了,既然是公务,你就放心的去吧,家里面,我自然会照看着,不过,你要尽快回来,我听到些风声,如果出了什么意外的话,我估计要到西域去一趟。”
  苏宁询问道:“郭孝恪当不了大任?”
  苏定方摆摆手:“倒不是这个,他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只是有言官弹劾他生活奢侈,作风不好锦衣玉食的,还喜欢金银器物,而且性格上有些草率,西域诸国似乎对他有所不满,陛下很生气,已经下令斥责他了,要是情况继续恶化的话,估计为兄又要回去当一段时间的安西都护了。”
  苏宁点点头,说道:“咱们兄弟二人都不是安稳的人啊,都过不了安稳的日子,兄长放心吧,我会尽快处理好这些事情的,现在就是觉得孩子们长得太慢了,要是快一点,快快地长大,就能分担我们的压力了,兄长,您觉得以后庆云和庆节可以做些什么事情呢?子承父业?”
  苏定方用温柔的眼神看着小庆云,笑道:“要是可以子承父业就是最好不过了,庆云是我长子,定然要继承我的爵位,估计,也是逃不了了,到时候往军校里面一扔,出来以后又是一个苏烈,至于庆节,庆节的年龄还太小,不过是我二子,不能继承爵位,那么可以做的事情也会多一些,到时候,军事大学和政法大学,随他选吧!二郎你呢?庆仁你打算让他做些什么?”
  苏宁苦笑着说道:“哪里还有我什么事儿啊,我倒是想让庆仁做些他喜欢做的事情,无论是当官还是当别的什么,当学问家,都也可以啊!不过,芮涵她们……”
  苏宁的话没有说完,苏定方正色道:“不可,庆仁乃是二郎嫡长子,继承爵位者,当然要学些纵横术和兵法,还有二郎的治国之术,到时候也好继承二郎的衣钵啊!不对,也要丢到军事大学里面,锤炼一下子,否则算不得好男儿!”
  苏宁苦着一张脸,说道:“兄长都这样说了,芮涵她们和母亲她们……庆仁的未来哪还有我说话的份儿?子承父业,子承父业,算了,算了,这样也好……”
  苏定方意识到苏宁的意思,略微有些尴尬:“二郎,你也不要想太多,这种事情,哈哈,从古以来不都是这样吗?你的才华大家都看到,那你的后代没有理由是个痴儿啊,再者说了,庆仁很活泼的不是吗?
  这样的孩子就应该进军事大学里面,不管他以后是进军队还是进参谋总部或者是纵横部,不管怎么说,都要在军事大学历练三年,否则啊,真没有资格继承二郎的爵位,大家都是这样做的不是吗?到时候陛下也会这样认为的,再者说了,二郎,你会眼睁睁地看着庆仁无所作为?一辈子平庸?”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0/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