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攻略(校对)第33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9/451

  王师真一愣,继而大惊失色:“你是说,从李世民那里下手?你在朝中的内线到底是谁?有这种本事?”
  史皓辰撇了撇嘴角道:“不算是内线,只能算是合作,或者说相互利用比较好,皇帝的位置太诱人了,有些人按耐不住诱惑,就那样了吧!但是,在现在这样的情况下,那种人反而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伙伴,绝对不能缺少的伙伴,虽然事成之后有些麻烦,但是事成之前,绝对少不了它。”
  王师真深吸一口气:“我王氏没有做皇帝的想法,只是先得到原本就属于我王氏的地位,至于皇帝,还是你们李氏去做,我们不需要,你这样对我说的想法,应该就是希望我可以帮你在事成之后把那个人除掉吧?”
  史皓辰拍了拍手掌:“和聪明人说话,就是不费力,所以我才喜欢和聪明人说话,怎么样,你觉得如何?你不想做皇帝,我主也不会吝啬一个名位,但是那位要是做了皇帝,估计对于你对于我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他的地位太高,而且,还有继承皇位的可能性,论名分,他也不差。”
  王师真皱起眉头,问道:“就算你要我对付他,我也要知道他是谁吧?”
  史皓辰做了个手势:“附耳过来。”
  王师真把头伸了过去,史皓辰的嘴巴动了动,王师真大惊:“是他?”
  史皓辰疑惑道:“怎么?你见过还是认识?”
  王师真摇摇头,说道:“不是我,而是我族中一兄弟,曾经和他有过一段情分,在他的府中担任一个职位,后来离开了,仅此而已,只不过,我的确没有想到会是他。”
  史皓辰笑道:“这世道,还有什么是你能想到的,又有什么是你发现不了的?你必须要知道,只要有原因,什么都可能发生,没有什么是发生不了的,你或许觉得不可思议,当时情况就是这样,如果不是他,我也不可能现在在这里,我曾经数次遇险,若不是因为他,我早就被苏宁的手下给擒获了,苏宁的手下,都是很难对付的人啊!”
  王师真慢慢地点了点头,继而说道:“那么,你打算什么时候动手?”
  史皓辰说道:“事不宜迟,应该尽快动手,否则等到薛礼带兵回来之后,一切都晚了,现在他身边只有三百人,那些世家大族的主要人马都不在庐江这儿,带来的人也不多,如果我们集中所有的人力,可以在短时间内干掉他们,而不用偷袭苏宁了,很快,最好连着这些当家的人一起干掉,让他们全部都混乱起来,越乱,我们的机会越大!王兄,你能集中多少人手?”
  王师真盘算了一下,说道:“算上我家族中本来的部曲和死士,还有我们花一些钱招募的一些死士,加在一起,有八百人左右,如果这段时间加快招募,从佃户中选择一些可靠之人,一千之数不会很难。”
  史皓辰愣了一下:“这么多?”
  王师真点点头:“延续至如今,哪个家族没有看家本领?可惜我王氏败落至今,若是昔日,万人何足道哉!现如今,只有十分之一,可恨!可恨!你们呢?你们能抽出多少人马出来?”
  史皓辰说道:“应该有两三千之数,这段时间不断地把各地的武装人马都召集到庐江来,就是准备在这里把苏宁干掉,苏宁一死,我们就去了一心腹大患,对于我们的大业而言也是极有好处的,加在一块儿,我们就有四千人的数量了啊!都快赶上一支军队了,这下子,就算是薛仁贵的军队来了,我们也不用担心了。”
  王师真说道:“我想,仅仅是干掉苏宁还是不够的,我的沿线发来情报,薛仁贵此次回长安城和当初他南下广州的时候一样,是去运送购买土地的钱财的,当初运送的是购买岭南二百万亩土地的,而如今则是在江南购买千万亩土地的钱财,足足五倍之数,你想想,那会是多少钱财?”
  史皓辰一愣,说道:“你的意思是?”
  王师真点点头:“斩草除根,除掉薛仁贵,把他运送的那批钱财抢过来!那对于我们而言实在是太重要了不是吗?如果我们可以拥有那些钱财的话,应该会很容易的,很容易就可以拉起一支队伍,那对于我等大业而言,也是很重要的,不是吗?这年头,手上有兵马,才能够安心。”
  史皓辰紧紧皱起了眉头,犹豫道:“薛礼乃是唐庭大将,据说其有万夫不当之勇,还是苏宁之兄苏定方之徒,用兵很不错,打起仗来至今未尝一败,他手下也有两千人马,也是训练有素的朝廷军队,我们这匆匆忙忙来起来的人马,会是他们的对手吗?”
  王师真摇头道:“自古行军作战,不外乎天时地利人和,人和我等占不了上风,那就天时地利好了,江南乃我等主场,薛礼之军乃北方军,善于马战骑射,和外族人作战是一把好手,但是在江南,湿润多雨,河道纵横,时不时的就需要以船入水,这真要在水上,不就和当初周瑜破曹操一样吗?
  曹操十余万大军,一样被周瑜三万兵马打的全军覆没,不都是靠了天时地利吗?你说,若是薛礼图快,以水路运输钱财,那么,我等为何不能在水路上给他设一个必死无疑的局呢?水上,可是我等江南人说了算的,江北之人,哪里会识水性?
  薛礼一死,二千军队全军覆没,不说巨额钱财具为我等所得,我等实力大增,那短时间内,苏宁再无援助,仅靠他区区三百人如何可在我等四千人围困下脱身?我等务必要毕其功于一役,必杀苏宁!”
第七百五十五章
知情者
  崔孝义从长安赶到庐江见到苏宁的时候,已经是薛仁贵率军离开的五天之后了,这些时间里面苏宁一边会见一些中小家族的家主,给他们一些必要的抚慰,安抚他们的内心,让他们老老实实的接受江南的变革,一方面加紧让血滴子探查关于地下反抗集团的讯息,可是安抚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关于地下反抗集团的消息,却依旧很少,没什么进展。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崔孝义抵达庐江的当天晚上,两名血滴子把崔孝义暗中护送到了苏宁的住处,见到了苏宁,一见到苏宁,崔孝义就皱着眉头指责苏宁:“二郎,你为何要让薛仁贵率领大军回去押运钱财?你可知道你已经将自己陷入及其危险的境地?薛仁贵这一走,二郎身边最重要的保护力量全无,岂不是任人宰割!”
  苏宁一见崔孝义的火气很大,只能无奈地笑笑:“先生言过了,最近朝廷不是打算大规模扫北吗?西突厥和薛延陀都差不多了,纵横部已经选好了理由随时都可以引起事端,工朝廷军队讨伐这些不忠不义之徒,朝廷大军集结,正准备毕其功于一役,多少年的准备就是为了这个时候彻底荡平北方草原,兄长都被命令收拢军队准备北伐,更何况其他军队呢?
  此时,北伐才是大事,我这儿反而是小事了,为我一人耽搁朝廷北伐大计,实在是不好意思啊,运送那样大量的钱财,寻常军队没有五千人以上是不能被信任的,但是五千人的军队都可以独立支撑一场战斗了,这个时候若是留下两千精锐肉食军在我身边保护我一人,继而要求朝廷调拨五千人军队南下护送钱财,恐为小人所中伤。
  先生也知道此事是有多大的干系,我在南方弄了那么大的动作,朝廷里不少官员都反对我这样大肆购买土地的做法,说我不顾国库空虚,还要大肆购买国家土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只要朝廷一声令下,这些人哪敢不从,肯定乖乖把土地奉上之类的,现在这些说法实在是很多,对我很不利啊!”
  杜如晦在朝廷上为苏宁据理力争,李二陛下也表明姿态支持苏宁的购买土地的做法,这才让那些反对势力没能得逞,加上北伐大事重要,朝廷主要精力都在北伐上,没空管我这个事情,可是这个事情要是做不好,北伐结束以后,肯定会旧事重提,苏宁那个时候的情况就会很不利了,一人在江南拥兵七千,是什么主意?
  杜如晦已经告诉苏宁要小心行事了,这个事情可大可小,但是这一千多万亩的土地实在是耗费甚巨,除了北伐之用,几乎把朝廷数年积蓄一扫而空,这里面还没有算上不打折和不算折扣的部分,那些意识不到购买土地的用处还有故意想和苏宁作对的官员那里会放过此事?一定要小心行事,就算是自己陷入危险,只要保护得当,没有生命之危,若是到了关键时刻,这反而是一道护身符,个中尺度,自己把握。
  杜如晦都这样说了,苏宁还能说什么呢?果断的没有请朝廷军队南下护送钱粮,而是以不敢耽搁北伐大计为名让李二陛下派遣南下保护苏宁的薛仁贵军团直接北上重新来一遍,这就算是忠心为国了,也算是一个斗争的砝码。
  唉,斗争啊,那些家伙,可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好,朝堂上的势力,不止一股而且如今军政分开为大势所趋,就算军方有意相助也要稍微避讳着点儿,更别说苏宁之前为了保护军方避免军政府的做法也导致军方不少将军对苏宁不满,此时此刻,尺度若是把握不好,很有可能就是灾难。
  如此做法,苏宁也是无奈之举,而且苏宁更有更深一层次的想法:“我知道先生为何而担忧,我也明白,我现在身处危险之中,但是,有一句话叫做置之死地而后生,那群人若永远在暗处,还不知道要过多久才能抓到他们剿灭他们,被一直盯着的感觉很不好,到那时可就是四面环敌了,此时若是有一举剿灭之的机会,我当然要尝试一下。
  我就是最好的诱饵,把他们诱出来,只有把他们诱出来,我们才有办法除掉他们,否则他们永远藏在暗处,我等在明,他们在暗,还要费心费力时时刻刻提防着,这种日子的感觉很不好,先生,我宁愿此时身陷险境,一举击破这群贼人,也不愿意今后花费大量时间和他们暗中争斗,我也要估计到家人和庄子的安全。
  我估计他们的老巢如果就在这里的话,一定会非常想要我的命,我一死,他们少了多少麻烦?我就把自己放在这里,我就只有三百人的护卫,我倒要看看他们如何把我除掉,如果他们除不掉我,让我等来了援军,那死的就是他们了,正好,这个机会,还可以把所有心存异志的不轨之徒给吊出来,斩杀之!不过先生你放心,万一我深陷陷阱,一定会先把你送出去,你一定不会受到伤害的。”
  崔孝义忧虑地看着苏宁道:“二郎,老夫担心的不是这个,老夫一把年纪了,能活到现在这条命还是二郎给的,老夫很知足了,老夫就是担心二郎啊,二郎若是有个三长两短,大郎常年征战在外,不谙人清冷暖,二郎费尽心血打造的局面很可能毁于一旦,两位小主人还小,没了父亲,这个家,就没了支柱。
  长安的那些人之所以不敢对苏家动手,不是忌惮大郎,而是忌惮二郎你啊!二郎若出事,很快,那些被二郎震慑的宵小之徒就会群起而攻之,三原侯府能否保住还不一定,就算有其余人护着又如何?二郎岂非是后继无人?二郎,你还年轻,你一定要爱惜自己啊!”
  苏宁愣了一下,随后露出了笑容,坐在了椅子上,叹了口气说道:“先生,我之所以能走到今天的这个位置上,靠的不全是脑袋,还有胆子,你想想啊,我至于五百人,面对三万突厥铁骑,我就敢放火烧山灭了他们,光有头脑是做不出来的,我就两千人不到,但我依旧敢策反阿史那泥孰,直接击杀肆叶护可汗,让阿史那泥孰登上可汗之位,光有头脑也做不出来的。
  从古至今凡能成大事者,头脑、胆气、运气缺一不可,我走到今天,若只靠着头脑,恐怕一支流矢就能要了我的命,庞士元号称凤雏,出山没多久就被流矢取了性命,那就是没有运气,诸葛孔明不用魏延子午谷之谋略,数出岐山未建大功,那是没有胆气,他们都没有成大事。
  我一路走到今日,从一介寒门白身之人走到今日,靠的绝对不仅仅是头脑啊,先生,如果没有点儿胆气,没有点儿运气,我怎么走到今日?朝堂上那些大能,但凡是有些地位的人,无一不是胆气运气头脑兼备之人,少了一样,都成不了大事,我既然敢坐在这里,等着他们过来,就是做好了要和他们拼运气斗人品,看看,谁更能得到上天的眷顾。”
  崔孝义久久无语,最后长叹一声,坐到了苏宁边上:“老夫怎么就看上你这么个胡来的人,旁人若像你这般胡来,都不知道死了多少回了,你活到现在,大富大贵,还不知道收手,此次若再成大事,那老夫真是要向天问问,老天是不是瞎了眼睛,把全天下的气运都给了你一人!”
  苏宁哈哈大笑:“先生此话妙,妙哉妙哉!到那时,顺便帮我问问老天还打算给我几十年的气运,这东西用完了就没了,就该倒霉了,那我就该急流勇退,回家养老了,可不能占着朝堂的位置不动弹啊,那会有很多人不快活的,恩,到时候躲到军事大学去,那就安全了,哈哈哈哈!”
  崔孝义不住地摇头:“天下竟有二郎这样的人,偏偏还能让老夫死心塌地,唉,二郎啊,老夫就不走了,就在你身边待着,看看你的运气可否庇佑老夫,让老夫一起沾沾光,此次若大难不死,老夫回家就给你建个生祠,立个牌位,天天烧香祭拜!”
  苏宁更是笑得合不拢嘴,不停地说崔孝义此举甚妙,多少人死了都收不到香火,而他活着就有人给他烧香,妙,妙,大妙!哈哈哈哈哈哈哈!
  二人大小之际,突然有侍卫前来报告说有人求见,看样子甚为急切,似乎真的有急事,这就让苏宁和崔孝义有些不明所以,不过既然是如此,苏宁还是愿意见一见的,挥挥手让他进来,经过搜身之后,一个身材消瘦的文人打扮之人走了进来,看上去的确是很急切,似乎有什么要紧事情要做,苏宁早就让崔孝义到屏风后面躲着,自己坐在前面接待此人。
  “下官王弘直见过苏侯,苏侯,下官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要禀报苏侯。”自称为王弘直的官员朝着苏宁行礼。
  苏宁一愣,很奇怪的问道:“王弘直?是何人,本侯从未见过你,也从未听说过朝中有叫做王弘直的官员。”
  苏宁一说完,护卫在苏宁身边的四大护卫立刻拔出腰刀,护在苏宁身前,把王弘直吓了一跳,双手捂住头叫道:“苏侯饶命,苏侯饶命,下官并非朝中官员所以苏侯并不知道下官身份,也没听说过下官,但下官真的不是要害苏侯的,下官是有要事禀报!”
  苏宁摆摆手,四大护卫把腰刀收起,王弘直这才松了一口气,苏宁接着问道:“起来吧,说吧,你是什么人,来这里是为了什么,为何要见本侯?”
  王弘直松了口气,站了起来,说道:“苏侯,苏侯没有听说过下官之名是很正常的,下官不在长安任职,也不是朝廷官员,而是荆王府官员,荆王属官,一直都在襄阳,所以,苏侯没有听说过下官之命是很正常的。”
  苏宁皱着眉头道:“荆王?你是荆王属官?”
  王弘直点头道:“此乃官牌,还请苏侯检验。”
  苏宁接过官牌看了看,而后微微点点头:“的确是荆王府的印记,可是本侯与荆王素无来往,也没有任何交情,荆王为何派你来找本侯?像样的事情可不归本侯管理,这种事情应该去找荆州刺史才对。”
  王弘直摇摇头,握着拳头,似乎下了很大的决心,咬牙道:“下官并非是荆王派遣过来,而是从琅琊而来!”
  苏宁皱了皱眉头,而后露出了然之色:“琅琊?你姓王,琅琊王氏?”
第七百五十六章
一战定草原
  说实在的,自打离开庐江开始,薛仁贵就总觉得心里头不踏实,庐江乃是是非之地,至少在那笔钱全部到位之前还是很不稳定的地方,苏侯爷顶着个钦差的头衔,其实也管不了庐江当地的军政,更别说庐江本来就不是什么重要的战略要地,现在又不是战争时期,打仗也打不到庐江来,所以说庐江压根儿就没什么军队。
  庐州刺史虽然是个喜欢拍马屁的家伙,但是政务上并无差池,而且苏侯爷似乎挺看好那个庐州刺史的,倒是那个庐江县令吴江,看起来不怎么可靠的样子,庐江本地只有衙役捕快这类人马不过一两百人,还没有苏侯爷自己带着的三百护卫人数多,薛仁贵也看过那两百多号人,欺负老百姓是把好手,要真是派上用场铁定一触即溃,薛仁贵觉得自己一个人就足以击溃这两百多号人。
  不过他是朝廷统兵将领,军人不干政乃是铁律,不干地方军务也是铁律,他无法对这些人做出什么有效的制裁,最多是在他们欺负老百姓的时候派手下把那些胡作非为的暴打一顿,以儆效尤,这种事情连苏侯爷都没有插手,薛仁贵就知道,他能做到这些已经是极限了。
  一旦出事,庐江县本地的兵马是根本不用想的,唯一可靠的也就是梅岭驻军和长沙大营了,那里的军队是为了戒备岭南所安顿的,一直以来都是一级战备部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梅岭的两万驻军和长沙的三万大军足以平定江南任意一场混乱,当然这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他们要能赶得上。
  无论是从梅岭到庐江还是从长沙到庐江都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抵达的,薛仁贵做过计算,就算是从事发当时第一时间就从庐江发去求援讯息,梅岭驻军和长沙大军想要赶到庐江救援那也是七天以后的事情,苏侯爷手边只有三百人的可用之兵,一旦发生什么意外,根本不够看的。
  可偏偏朝廷在这个时候准备北伐大草原,一战定乾坤了,西突厥和薛延陀的内部都已经混乱不堪,上层奢侈腐化,下层穷困潦倒,贵族们过的奢侈日子连长安城的公侯之家都难以比拟,下层普通牧民的日子则连大唐的乞丐都不如。
  听说那些西突厥和薛延陀的那些巨富贵族们,把长安城连皇帝陛下都要三天才吃一顿的冰糖当成一日三餐吃,整个大唐可以和那些草原巨富们相比的只有深居内宫不出的太上皇李渊阁下,草原攀比之风日盛,简直堪比晋时石崇王恺斗富,李二陛下还敞开府库助长草原攀比斗富之风,潜移默化之下,其根基尽毁,回天乏术。
  下层牧民之巨大财富——牛羊马被中原商团掠夺殆尽,中原商团以价格昂贵但无实用价值之手工制品换取牧民之牛羊马,长安各大商家天天最忙碌的事情就是把数之不尽的丝绸瓷器手工制品等等运往西突厥和薛延陀,目前属于顶级奢侈品、寻常人见都见不到的蜀锦、白糖冰糖、还有苏家新产被皇帝陛下赐封为贡品的碧螺春茶叶,一车一车的往北边运送,这是多少牛羊马装在一起才能换去的?
  难怪不少人都觉得最近一段时间整个大唐的肉食价格都下降了不少,尤其是长安城周边,几乎家家户户都能买得起肉食了,李二陛下以这些草原上的健壮牛羊推广中原大地的畜牧业,在适合畜牧的地方广开草场,愿意认领牛羊的也可以去官府认养牛羊,马匹自然是送到马场进行繁殖优化,整个薛延陀和西突厥所占据的巨大草原成了大唐源源不断的肉食品供应基地。
  一开始这些牧民凭着雄厚的牛羊马数量还能支撑,并且狂热的追求大唐的先进文明产物,那些看起来很好玩很好看其实一点用都没有木制手工艺品尤为受欢迎,大唐商团将这些东西炒到了数十倍数百倍的价格,一只木马就能换一头羊,这是什么兑换比率?财富就是这样被掠夺过来了,比打仗要轻松不知道多少倍。
  渐渐的,牧民们有些难以支撑了,他们发现自己的牛羊马数量和后续增长的数量已经难以支撑他们继续购买昂贵的大唐出产工艺品和那些奢侈的糖还有茶叶,但是已经尝到甜头并且逐步开始腐化的草原上层贵族却无法离开王庭市场所带来的巨额税收和数之不尽的“孝敬”,他们已经离不开这些东西了。
  在大唐商人们“哭诉”难以回本决定回大唐不办了之后,阿史那泥孰那个着急啊,第一时间召见大唐驻西突厥大使馆大使,请他出面劝说商人们留下来,然后亲自出马去各大部落劝说那些。
  部落首领让他们麾下的子民一定要大力支持大唐产品,不能让这个钱袋子离开了,他们一走,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就会全部没有了!于是十支箭部落开始动作了,把任务下达到了各个小部落,各个小部落均摊到了牧民的身上,就好象纳税一样一定要完成这个任务,大唐的商人和西突厥贵族勾结在一起,结成了利益同盟。
  当然不是没有反对的,一开始反对的力量不是很小,结果纵横司策划了一次“退市”行动,表达不满,一个月之后,十支箭部落的首领齐聚王庭向阿史那泥孰哭诉,请求大唐再回来做生意,否则他们真的过不下去了,他们已经无法接受充满腥味儿的马奶子,无法接受一股膻味儿的烤羊肉,他们想要大唐的茶叶,想要大唐的美食!
  纵横司胜利了,西突厥内部的反对势力被打垮了,从此之后,大唐商人在西突厥境内成了无冕之王,走到哪儿,哪儿的部落首领都要像供着大爷一样供着,当然也不是没有打劫的,发生了一次这样的情况之后,大唐大使愤怒的闯上王庭要个说法,阿史那泥孰焦头烂额,连忙指派军队去对付这些打劫的匪徒,可是久不征战的西突厥骑兵一时间居然斗不过那些强悍的马贼。
  战斗力衰落的速度也是可见一斑的。
  这个时候,大唐大使再一次提出要求,今后保护大唐商人的事情就交给大唐驻西突厥大军,三千人的驻西突厥大军在这个时候终于派上了用场,和那些腐化的西突厥铁骑不一样,大唐的驻军在几近全肉食的环境下,一天比一天精悍强壮,原本规定一年一轮换的驻军变成了两年一轮换,结果招致大部分军队的不满,在军方的压力下,朝廷宣布一年半一个轮换。
  大唐三千铁骑出动了一千人,用了半个月时间追踪这批马贼,在一条河边上找到了他们,一场厮杀过后,斩首千余,自死伤不过百;还有一个插曲儿,这伙马贼的首领是之前十支箭一个部落里面被排挤的一个头脑清醒意识到大唐威胁的人物,大使找到了阿史那泥孰,阿史那泥孰找到了那个首领,那个首领战战兢兢,下令将此人原先部落尽皆斩杀,老幼不留。
  大唐西突厥驻军成为大唐骑兵中最强悍的一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9/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