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攻略(校对)第4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8/451

  “想活下去吗?那就为了我而活吧!”小梦儿如是说道。
  小梦儿知道这个人肯定就不是李建成的儿子,但是她需要,于是,小梦儿救下了这个濒死的男孩子,给他吃给他喝,等他表示要报恩的时候,小梦儿把自己的要求说了出来。
  少年不知道什么复仇什么要命之类的,他只知道报恩,要报答这个救了他的性命的女子的恩情,于是他摇身一变,变成了李建成不为人知的私生子,并且开始学习皇家礼仪,学习皇家知识,小梦儿优秀的知识储量给了他很好的教育,等到史皓辰顺着李建成留下的蛛丝马迹寻找到他们的时候,一切都按照小梦儿的计划开始了运作。
第九百九十五章
起源(四)
  对于年方十四的梦儿来说,想要靠着自己的力量拿着父亲的腰牌和玉石号令父亲的旧部报仇,那无异于痴人说梦,所以当她把这样的打算告诉了冒死找到他们的史皓辰的时候,史皓辰唯有苦笑连连,新皇帝李世民施政非常高明,就连曾经力主让李建成先下手为强的魏征都出任了李世民朝廷的官职,李建成的旧部不是投降就是辞官,已经不成气候,无可奈何。
  这个时候让好不容易逃出生天的李建成最后的血脉李承隐拿着腰牌和玉石去找传说中的旧部,那么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被当做求赏的物件,被李世民砍掉那还是最好的结果。
  不得不说,史皓辰的判断非常准确,的确已经没有人愿意再为李建成卖命了,李世民对李建成余党的打击是两极分化的,拉一批打一批,越拉越多,越打越少,分化打击,化解余党,于是乎,很短的一段时间内,李建成的势力土崩瓦解,再也成不了气候。
  史皓辰就是在分化打击中成功潜逃的一批,也是在玄武门之前最后跟李建成相处的人,就是那一天之前,李建成也不知道是怎么了,突然告诉了史皓辰一个地址,让他牢牢记住,如果发生了什么事,一定要记住这个地址,然后要过去,要找到那里的人,一定。
  李世民得人马血洗东宫的时候,史皓辰是幸存者的一员。
  事发突然,早上李建成还好好的走,回来的时候就是一个头颅,东宫将领薛万彻原本率军打退了李世民的第一波进攻,甚至反攻秦王府,但是李世民把李建成的头颅出示,军队不战自溃,薛万彻逃入了山中,李世民指挥军队血洗了东宫,史皓辰就在这样一波浪潮中逃了出来,眼见李建成的儿子们被斩杀却无能为力。
  怀着对李世民难以言表的仇恨找到了他所认为的李承隐,因为他是为数不多知道真正的李承隐存在的人,天意使然,晕倒在梦儿门前的那个乞讨少年长得和这个李承隐一模一样……
  可怜的李承隐,活着的时候没有人知道,死了以后却被人冒名,不得不说,当史皓辰见到了那少年第一面并且高呼少主的时候,梦儿觉得自己中了头彩,她还没有准备好那少年的名字。
  她是真的没有想到自己随便搞一个人居然就真的撞上了那个倒霉的李承隐,李承隐这倒霉蛋可真是死而后已了。
  接下来就是史皓辰的权谋之术教导时间,对于这些复仇者来说,首要的就是权谋之术的掌握和应用,否则别说报仇,刚一露头就容易被砍杀掉,其次就是人手的募集,募集到足够的人手去替他卖命乃是很重要的。
  这一点,似乎史皓辰已经有了准备,他说了,李世民清洗东宫和内宫的时候杀了很多人,这些内宫里面的可怜人一般都是抱团的,杀一个两个不够,杀不完,还把整个内宫受到过李建成恩惠的内侍都给得罪了,这一点应该利用起来。
  史皓辰说,只要少主和娘子把太子殿下留下来的钱财交给老奴来使用,老奴一定为少主和娘子拉起一支人马,一定保证为皇太子报仇雪恨。
  照常理来说,这笔钱不可能被交给史皓辰,但是小梦儿答应了,她真的把这笔钱交给了史皓辰,在那之后,力量成型之前,李承隐曾经询问过梦儿为什么这样信任史皓辰,刚刚见面就把这样大的一笔钱给了他,梦儿说,我只能相信他,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为了杀掉李世民给父亲报仇,别无他路可以走,这是无奈之举,也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事实证明,李建成没有白白把这件事情托付给史皓辰,史皓辰也没有辜负李建成的信任和梦儿的信任,他成功的招募到了一批死士,还有联络到了宫中的一批人手,通过东宫的暗室联合在一起,准备图谋大举,可是就在这个档口,发生了东突厥可汗入侵大唐的事情,距离大唐国都长安城也只有短短的数十里,天下震恐。
  这个时候,史皓辰果断的取消了原本的起事计划,而是准备借助东突厥可汗的力量,杀掉李世民,夺回皇位,让李承隐登基为帝。
  可是他们到底还是算错了,李世民了没有那么容易就被杀掉,他劝退了东突厥可汗,然后咬牙接受屈辱条款,在东突厥退兵之后,励精图治,上朝处理国务,下朝就在宫里面练兵,武人着甲文人配刀,以示不忘屈辱奋勇拼搏之决心。
  这不仅仅为李世民赢得了不少支持,还间接的使得史皓辰他们取消了原计划——宫内到处都是练兵场所,这个时候起事就是在找死,绝对不能这样。
  就这样,一直到了贞观四年,改变李世民和大唐王朝的一年来到了,大唐第一武将李靖率领十多万大军北伐东突厥,大破之,新星小将苏宁以五百铁骑火烧阴山,彻底终结了唐王朝对突厥称臣十多年的屈辱,大唐王朝的盛世拉开了序幕。
  苏宁的出现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史皓辰他们的注意,一直到味仙居的开办和高产作物的出现,苏宁才走入了他们的视野,他们觉得一直缺乏的经费问题可能有了着落,正巧苏宁为自己购买的味仙居的地产就在史皓辰团队的一个人的手里,安插人手窃取苏宁的秘方就是最好的选择了,没有之一,这是他们和苏宁产生交集的最初原因。
  而梦儿自请进入醉仙坊埋伏卧底也是那个时候为了策应行动的无奈之举,梦儿以月华的花名进入醉仙坊,很快就打响了名声,成为三大花魁之一,所谓量才诗会也不过是说辞,找几个最优秀的男子为她们度过最美好的夜晚,然后正式下海,要是运气好被包了,老鸨也不会阻拦就是。
  梦儿来到这里打起卖艺不卖身的名号的最大原因,就是作为一个女子来说,能够得到最多消息的场所就是青楼,除了青楼,别的地方都不招募女子工作,女子可以得到消息的场所实在是不多,青楼是一个好地方,鱼龙混杂,带几个女性死士作为侍婢,偷听那些达官贵人的话,或许会很有收获也说不定。
  就是在这里,梦儿见到了苏宁,为他的才气所震撼,心中微微荡起了涟漪,一时冲动,见了苏宁,自此一发不可收拾,但是必须要明白的是,复仇之心绝对不会因为苏宁的出现就消失,那个时候梦儿是准备靠着苏宁的地位和身份获得第一手消息,然后为收拾李世民做准备。
  但是随着她和苏宁接触的越来越多,她越来越感觉到苏宁的不平凡,还有那股超凡脱俗的气质,实在是容易让人迷醉,如果梦儿没有血海深仇需要报,很可能这就是才子佳人的戏码,可是苏宁带着兵马以坚决的姿态镇压了他们准备很久的起事之后,梦儿突然有了新的想法和见地。
  既然自己所处的醉仙坊已经暴露,想要继续原先的生活已经不太可能了,为何不趁机拼搏一把,进入苏宁府中,哪怕只是做一个婢女,应该也可以搜集到不少线索,苏宁是皇帝身边的红人,仅仅十四岁就成为了侯爵,而且行事果断,完全不像其他同龄的少年们,所以,梦儿觉得从这里可以得到很多的消息。
  的确是如此,苏宁的确是皇帝身边的红人,很多的消息和情报都是从苏宁这里得知的,但是苏宁不会平白无故地把消息告知一个婢女,一开始和梦儿商谈许多只是因为熟悉,如果像月蓉和月莲那样成为了老夫人的侍女,就更难接近苏宁了,梦儿决定铤而走险,不单单是为了情报,也是为了她心中的矛盾情感……
  苏宁是她所倾慕的人,却也是她复仇计划的最大绊脚石,有苏宁在,她就几乎无法顺利的配合史皓辰进行复仇计划,但是没了他,梦儿觉得自己这一生也就没有其他的想法了,她不是没有想过放弃这一切,跟着苏宁安安稳稳的度过一生,但是每当午夜梦回,父亲温和的笑脸总会折磨得她难以入睡,心神不宁。
  终于,她决定,复仇,然后自杀为苏宁殉情,以全夫妻之情和孝道,因为复仇的前提,就一定是要除掉苏宁,苏宁不死,李世民就一定不会死,苏宁是横在他们和李世民之间最碍事的一道壁垒,苏宁的存在使得他们的很多计划都胎死腹中,这个智计通天之人,连梦儿都不知道该如何对付他。
  亲手?下毒?刺杀?枕边?
  梦儿无论如何都做不到,对苏宁的爱意和对父亲的孝道使得梦儿总是被折磨的难以承受,所以早期一直都在使用青楼里的秘法避免有了身孕,可是终究,她承受不住苏宁对待她的情义,她诞下了一个女儿,苏庆梅,女儿诞生后,梦儿的情绪更加复杂,更加痛苦。
  苏宁南下江南遇险,北上辽东遇险,这些事情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梦儿给李承隐下达的命令,李承隐再下达给史皓辰,史皓辰遵循指令,然后设计计划,梦儿提供了情报和苏宁的路线以及时间表,其他的都是史皓辰他们运作,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梦儿下定了先为父报仇然后自杀殉情的决心,再也没有动摇过。
  究竟该如何设计,如何谋划,每一次的谋划都被苏宁破除,然后被反过来利用,江南一案被苏宁破除,史皓辰身死,组织大半的力量被毁掉,辽东之战虽然杀了秦琼,但是苏宁终究没有死,活了下来,还为李世民拓地千里,对梦儿忠心耿耿的李承隐因此身死,两个重要的助手先后死去,梦儿的情绪几近崩溃,若不是苏宁还活着,或许她将直接崩溃掉。
  但是她设计了那么多就是为了除掉苏宁,就是为了杀死自己的夫君,但是夫君活下来的时候她却觉得心中无比轻松,无比放松,这样矛盾的心理和日益严重的折磨几乎将她逼出了双重人格,一会儿为了除掉苏宁而殚精竭虑,一会儿为了苏宁的生死而担忧不已,内疚不已,几乎想要自杀……
  没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千万不要做无间道,这是忠告。
  女儿出生以后,这种感觉更加强盛,对父亲的愧疚和对夫君的愧疚交织在一起,对这个柔弱而命运悲惨的女子的打击是巨大的,到了这个关头,又有谁可以处理得好这里面的关系呢?她爱着苏宁,这是没有错的,当苏宁不顾一切的把她抢回侯府的时候,她就已经发誓今生非苏宁不嫁,但是,但是她同时也背负着父亲的血海深仇,而深爱着的那个人恰恰是最大的阻碍……
  越来越有肥皂剧的架势了……
  当肥皂剧照进现实,美丽的泡沫是一瞬的花火,终究会破灭,自古忠孝两难全,不仅仅对于男子,对于女子似乎也是一样的。
第九百九十六章
真相(下)
  苏宁有一个习惯,原本是没有的,后来因为经历了太多的战争和权力斗争,在这些有硝烟的战场上和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的经历使得苏宁养成了这个习惯,无论何时,都会给自己留下后手,他深刻的明白古人所说的狡兔三窟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必要,在吃了不少大亏之后,他开始营造自己的三窟。
  他还认为,作为人类,三窟明显不够用,尤其是在伴君如伴虎的时代里面,一个臣子若要在拥有权力的同时保证自己的身家性命,那就不是三窟可以办成的,或许需要四窟,五窟,乃至于六窟,大唐开拓江南岭南和海外的队伍里面,都有苏家的人手,苏宁借助自己的权力暗中为自己布置了不少可以用来避祸的地方,无论将来发生什么,他都可以保证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虽然自己是传国侯爵,虽然自己的夫人是郡主,但是那又如何?只要皇帝愿意,下定决心,谁逃的掉?除非你干掉皇帝,自己当皇帝,比如朱棣,干掉了建文帝,自己做了皇帝,那他就安全了,苏宁不会这样做,脑袋坏了才会去当皇帝,可是当皇家威胁到自己的安全的时候,总得有个后手才是,皇帝不会完全信任苏宁,苏宁也不会对皇帝完全放心,尤其是在面对李二陛下这位如狼似虎的皇帝的时候。
  李承乾即位以后,对国家政策的改动不是很大,比较显著的改动就是对民间更加温和,对官员更加严苛,对民间采取了苏宁提出的官与民共治的设想,民间自主推举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三老为代理人,与官府共治地方,三老为本地人,深明本地情况,外地官员来此上任若是做出不利于当地发展的错误决策,三老可以予以驳斥,不遵行政令,请求更高一级的官府予以仲裁。
  同时,为了防止强龙不压地头蛇,使得地方割据势力产生,反而使得官员要依赖地方三老,造成实际上的国中之国现象发生,各地的驻军也就是防患于未然的准备,三老的轮换制度,官员的轮换调职制度,推举三老的过程,都将由更高一级乃至于中央官员来到当地进行主持和决策,相互制衡。
  官员势力太强造成官员鱼肉百姓,那是不行的,地方豪强势力太强造成官员无法施政也是不可以的,尤其是在战事逐渐销声匿迹的神州本土,经济发达,百姓富裕,一旦富裕起来,就会多出许许多多的不该发生的事情,法律的完善很有必要,而权力的相互制衡也很有必要。
  李承乾对此秉持着谨慎且温和的态度,对民间多有抚慰,对官员多有监察,作为承和改制的推动者,苏宁也是在第一时间放弃了武职,专心做一个文官,可是仅仅是如此,又如何可以保证自己的安全和家人的安全呢?三十岁的苏宁对此有了更加深刻的看法,在李承乾登基之后,苏宁实际上已经做好了离开的准备。
  不为别的,只为保全情义,保全回忆,保全一切,总有人要让步,皇帝是不可能的,要让步,只有自己,若是说一开始还有所疑虑,那么到了现在,苏宁已经明白,离开的时候到了,如果不离开,如果放弃离开,那么对于苏宁来说,对于整个苏氏来说,都是难以想象的。
  所以苏宁才没有走远,他一早就洞悉了崔孝义的想法和行动,甚至于已经在心里面锁定了怀疑的目标,但是他不愿意相信,他也不愿意去想,细细的回想,那么多年的历程中太多太多的可疑之处都被自己所刻意忽略,他不愿意相信这一切真的是真的,他不愿意相信那么多年以来自己都在生死边缘徘徊而一无所知,更不愿意相信枕边人居然就是一切的起源。
  那个抱着自己让自己喊她“梦儿”的女子,那个告诉自己本名叫做迎梦的女子,苏宁断断想不到,她的姓氏,是李,李世民的李,李建成的李,李承乾的李,李渊的李。
  一切都可以明白了,一切都搞明白了,苏宁带着四大护卫出现在月光底下的时候,用难以捉摸的眼神看着十数年的伴侣的时候,心中是如何想的,估计没有人可以明白,四目相对,那个时候那个女子的眼神和情感,苏宁似乎明白了,这件事情到底应该如何解决,或者根本就没有解决的方式。
  没人知道那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夜晚究竟发生了什么,人们只知道在不知道某一天的夜晚似乎听到了匆忙的脚步声和呼喝之声,似乎还有兵器相交之声,还有喊杀之声,这在已经承平日久的长安城似乎是非常意外的事情,但是那个时候仍然是宵禁时期,皇帝李承乾的宵禁指令没有解除,所有人都很明智的没有去管这些事情。
  那个夜晚之后的第三天,皇帝李承乾下令宵禁制度废止,长安城从此以后不再需要宵禁制度,至于各地城池是否需要宵禁制度那就要看各地官府的实际决策和三老的民意,一切都是地方自行决断,除了边关军事重镇依旧维持宵禁之外,不需要上报皇帝决断。
  人们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让皇帝再一次宣布停止宵禁,但是人们联想到这一次的宵禁之所以开始,是因为太上皇遇刺事件,那么宵禁解除,是不是也意味着太上皇遇刺事件得到了解决呢?事实上就是这样,但是官方公布的调查结果,却和大家这些日子所猜测的有所不同,这一次的太上皇遇刺事件,是吐蕃、吐谷浑和突厥的部分余孽联合起来设计的,他们憎恨大唐,憎恨太上皇,所以决定报复,经过一段时间的侦查,朝廷已经把这些犯案分子全部捉拿归案。
  所以宵禁予以解除,太上皇和太上皇后即将重回三原县行宫居住,万民皆可安心,今后这种事情将再也不会出现,大唐将重新回到当初的盛世局面,所有人都不用担心会有什么别的意外发生,往日通行的政令继续通行,东市西市的扩建计划也被允许,即将展开。
  当时的人们很疑惑,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后来的人们也很疑惑,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在后人查询最为可靠的史书的时候,却没有发现有关于这一段历史的详细记载,甚至也只是稍微提了提太上皇李世民在承和二年遭到了刺杀的事件和官方解释——各族余孽残余势力……
  这样的解释显然不能让大家信服,所以大家只能从一些当时的人和以后一段时间的文人墨客在野记杂文里面记载的一些揣测和猜想,以及民间传说当中找寻蛛丝马迹……
  而在这件事情之后,苏宁也算是明白了历史上许许多多的悬案究竟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后人无法解开谜题的原因,因为一个千古迷案由自己一手缔造,而且这个迷案的真相,将永远不会被人所知。
  当时的人们最普遍的猜想就是此事和当初的三原县侯苏宁脱不开关系,或者还有人传言说是当时的皇帝李承乾的所作所为,但是这都是野记杂文和猜想,以及民间传说,没有实际价值,而官方对此也运用了春秋笔法,这在以写实而著名,就连李二陛下发动玄武门之变的问题都准确记载下来的唐朝史书中是难以想象的。
  人们更加怀疑这和当初的传国三原侯苏宁脱不开关系,可是在那之后,关于这件事情的任何讨论都被禁止,朝臣没有人在去讨论这件事情,百姓们讨论却没有人认为这有意义,而且在这之后的几个月里面,大唐王朝发生了震惊天下的事件,将这个事情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名震天下的传国三原侯、纵横部尚书、上柱国苏宁三次上表辞官。
  天下都为之震撼,为之不解,苏宁如果是一个七老八十的人,那么经历这种事情之后上表辞官也是情有可原,毕竟事情发生在自己的封地,如果发生了一些什么,极度疲劳的老人家辞官很正常,可是苏宁不是七老八十的人,而是仅仅三十余岁。
  苏宁的年纪放在满朝文武大臣里面尚且属于年轻的,还是三品以上文人高官里面最年轻的一个,年富力强,能力超群,是皇帝李承乾的左膀右臂,深得信赖,权势通天,而且大唐刚刚在波斯打了大胜仗,大家都还指盼着苏侯爷可以去治理那里,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好处呢……
  大唐的社会里,商人们还在指望着苏侯爷出台新的政策好让自己赚钱,文人士子们还指望着朝廷继续开科取士,然后让他们远赴当地治理地方,军队还在指望着朝廷继续战争,让他们积累更多的军功,获取更大的奖励,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苏宁却上表辞官,使得整个大唐的前进势头为之一顿,这是什么情况?
  新皇帝登基不过两年,苏宁也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人们都知道苏宁和新皇帝李承乾之间的关系,如果说这一朝天子里面最有前途的臣子是谁,肯定毫无疑问,是苏宁,如果在贞观十九年之前大家还不认为苏宁有成为群臣领袖的能力,那么在太上皇李世民的贞观十九年最后的一次政治风暴之后,就没人怀疑了。
  那个时候群臣震恐,部门沦陷,就剩下苏宁挺住了朝廷的最后阵地,力抗奸佞之人,保护最后的忠良,继而为太子的即位和拨乱反正铺平了道路,把朝中奸佞一网打尽,积累了很高的威望和政治人望,很多大臣都对苏宁心怀感念,暗暗的把苏宁视作群臣领袖,他们都支持苏宁在李承乾即位之后提出的很多建议。
  这种时候辞官?所有人可都等着看苏宁成为宰相的那一天啊!流言终究是流言,长安百姓没有人认为苏宁会做出那样大逆不道的事情,即使风言风语很多很多,就算事情的真相不是官方宣传的那样,也一定和苏侯爷没有关系……不过,这一次,他们猜错了……
  苏宁辞官事件和太上皇李世民遇刺事件一起成为了唐初最大疑案,官方对于此事的回应含糊其辞,很多方面看似合理,却不能得到大家的信服,没有人知道内幕究竟是什么,只知道后来发生的事情更加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谁都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件事情的结局,居然如此……
第九百九十七章
辞官
  事情的真相往往出乎人们的预料,后人如何议论,如何捕风捉影,终究难以得知当初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很多事情只要一旦过去,想要知道事情的原委,就是不可能的了,比如斧声烛影之事,谁知道赵匡胤和赵光义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再如何捕风捉影,能给出一个让所有人都信服的答案吗?
  “除了辞官,你再无其他的路可以走了吗?此事虽然出自于你家中,但是你却是毫不知情,既然李迎梦已经离开,余党尽皆剿灭,我不追究就是,只要把此事秘而不宣,你又为何需要辞官离开?大不了就说成是吐蕃突厥之余孽贼心不死罢了,万民需要一个说法,而不是你辞官离开这里!”李承乾对于苏宁心灰意冷的模样非常不快,认为这完全不是他所认识的苏宁,于是对苏宁一顿痛斥:“一个女人就让你颓丧至此?你可还是我认识的苏三明?!”
  “此事并无旁人知晓,若是不将此事公诸于众,谁又能知道?朝臣是不会说的,民间流言又没有依据,如何得以证实?你不用担心,此事并无大碍,待到事情稍有平息,我与二郎自会回到三原县行宫,也就没有人再会议论纷纷,如今朝廷事务繁多,千头万绪,若是离开了你,承乾怕是不好处置那么多的事情。”长孙竭力劝说。
  李承乾接着劝说:“波斯刚刚被攻打下来,那里杜荷眼看着又要和罗马人开战,事务繁多,如何经略波斯?如何经略阿拉伯?种族不同,语言不通,如何将之纳为我大唐真正能够统辖的领土?我需要的不是大而化之的国策,而是具体的策略,三明,只有你能给我策略!我不允许你辞官!”
  苏宁默然无语,默默地看了看李承乾,开口道:“我心已乱,就算是留下来,也不能尽心竭力的出谋划策,与其让我留在这里形同行尸走肉,倒不如让我离开这里,游历天下,还可以为你起到震慑四方的作用,承乾,这是我最后可以帮助你的地方了,至于波斯阿拉伯和罗马,朝中俊杰自然会协助你,我已经没有留下来的必要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8/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