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攻略(校对)第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451

  一直到亲眼看见这个事实之后,王元才彻底的相信这件事情是真的。
  那个时候,王元正在吃饭,这些日子秋收的事情忙的他是欲仙欲死,要死要活,全县的秋收进入到合理轨道之后,他才稍稍获得了休息的时间,吃到了五天以来的第一口热饭,不得不说,他是一个非常尽职尽责的官员,也对,没什么靠山的他,不敢有丝毫懈怠,家族费尽全力才让他做了一个县令,他哪里敢不尽职尽责?
  看着全县的粮食得到了丰收之后,他很高兴,今年的势头非常好,看样子,亩产一石是铁定的了,极个别良田还有可能达到亩产一石以上的数量,比如三原伯苏宁的两千亩良田就极有可能;他一直在忙其他的地区,苏宁的封地他决定放到最后,反正那里有专人盯着,还有那两亩三原伯特意叮嘱的田地,那里的长势让王元相当惊讶,虽然种子很少,只够种两亩地的,但是那种长势,饶是种地多年的老农也甚为惊讶。
  就是不知道那些种子能创造什么奇迹,要是很平常没什么奇怪的,三原伯会不会责怪自己?会不会拿自己出气?
  当然这种担忧很快就被放到一边了,因为一个满脸惊喜的牙兵跑步进入了县衙后堂,大声喊道:“王县令!王县令!大喜!大喜!”
  王元皱了皱眉头,很是不满,虽然他不是出身于大家族,但是对于礼仪的要求还是非常高的,从来就不允许县衙里的属官有任何失礼的地方,更何况是大声叫喊,这更是失礼,正当王元准备呵斥惩罚这个牙兵的时候,这牙兵的话却是让他彻底愣在了当场,乘着粮食的碗掉在了地上,碎了,被他最为珍视的粮食洒落一地。
  若是平常,王元会痛心不已,若是自己做的,他会心痛的一天吃不下饭,若是家中妻子儿女做的,他会大怒动用家法,严厉惩处,正是因为他的谨慎和兢兢业业,这些年三原县一直非常安稳,也正是如此,他才如此深刻的了解了粮食是如何的来之不易,贞观二年的大蝗灾,也是三原县出了大量的赈灾粮食,在这之前,他率领全县农民加班加点赶收粮食,抢在蝗虫到来之前收割完毕,这才保住了过冬粮食。
  至于他一反常态的忽视了这碗粮食的原因,就是因为这牙兵口中的一句话,严格说来,是几个字:“亩产七石!”
  王元瞪大了眼睛,双手不住的颤抖,继饭碗掉落在地之后,一双筷子也成功坠地,他的嘴角不停的抽搐,呼吸变得极为粗重:“你,你说什么?”
  那牙兵喘了几口气,大声说道:“县令!今日,今日三原伯封地上那两亩地开始收割!目前只收割了一亩地,那一亩地的粮食产量,七石!七石还要多!九百斤!九百斤啊!县令!九百斤啊!”
  王元猛然站起来,快步往外走:“快带我去!快备马!快带我去!!!”
  王元几乎要疯了,九百斤?九百斤?以往一亩地的麦子能收成二百多斤麦子就是很好的产量了,折合下来也就一石左右,基本上都是这个数量,可是九百斤?七石?这是个笑话还是个天大的谎言?这可能吗?可能吗?王元不敢相信这句话,他必须要亲眼所见,亲眼所见才能够相信,否则就是死,他也绝不相信!
  一路上快马奔驰,他完全失去了以往的从容气度,完全失去了当年带领全县农民赶收麦子的气度,他不停的抽打马的屁股,马的速度一提再提,提到了极限,王元甚至可以听得到马的喘息,但是这个时候,他实在是没有办法顾及到爱马的感受。
  等到王元赶到苏宁封地的时候,那个地方已经是人山人海了,不仅仅是封地上六百户人家,还有周边的一些庄子上的农民也闻讯赶了过来,一亩地收了九百斤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几乎把整个三原县的农民都给惊动了,由此也证实了古代的信息传播并非是很慢的,小道消息之类的自古以来就占据消息传播速度榜的榜首。
  外层的农民一看王元来了,他们都认识这位两年前带领他们抢收麦子的县令,所以当下就纷纷让开:“王县令来了!让一下!”
  农民们纷纷让开,自动的为王元让开了一条路,王元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一步一步慢慢的走过去,一直到了尽头,看到了那两亩地,一亩长满了稻子,一亩光光的,但是旁边堆着一大堆的稻子,几十个上了年纪的老农围成一圈对着那两亩地叩拜,嘴里还喊着什么感谢神农,感谢神田之类的话,把这两亩地当成是神田。
  但是王元却十分清楚,当他看到这一切的时候,心中已经明白了一切,他非常快速的恢复了理智,认同了一亩地九百斤的粮食产量,冷静的对着身边的属吏说道:“去请三原伯过来,就说秋收完成,大丰收!他所交付的种子一亩地收了九百斤粮食,恭喜三原伯,立下不世之功。”
  属吏点头遵命,立刻离开了,留下王元回头看着两亩地的盛况,闭上眼睛,再次睁开眼睛,按耐不住心中的狂喜和激动,泪水夺眶而出,连面都不掩,任由泪水决堤,他知道,他的人生,就此改变。
  当然被改变的也绝对不止王元一人,还有苏宁,这几日苏家也忙坏了,苏家自三日前就开始大丰收计划,农园里面一片热火朝天的画面,大家都是笑的合不拢嘴,尤其是牛耿,一张大嘴张的大大的,根本就合不上去,是真的合不上去,三天前就这样了,苏宁检查了一下,属于抽筋,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好。
  牛耿之所以抽筋还是因为他亲眼目睹了土豆那惊人的产量,当他带领四大护卫亲手把地里的土豆全部收出来之后,用秤称了一下,饶是他们已经事先得知了苏宁所说的产量,但是亲眼目睹之后,还是腿一软坐在了地上,四大护卫也好不到哪里去,一直到苏宁闻讯而来,他们才将将相互扶持着站了起来,一脸不知是哭还是笑的表情哆哆嗦嗦的说,这个产量算过来,一亩地起码四十石的土豆……
  玉米地那儿也好不到那里去,那里是秦梓月带领苏小妹等人收割的,收割完了之后也是呆立当场,苏小妹运用超乎寻常的计算能力当即就心算了出来,然后愣住了,她无论如何也说不出那个数字,她种过地,秦梓月也听秦琼说过一些,这些日子跟着苏小妹也学了一些数学,简单的运算是可以做到了,所以当她们得知了玉米一亩地八石的产量之后,完全说不出话来……
  另外蔬菜暖房里面培育的各种蔬菜也差不多都成熟了,苏宁和苏定方就带队在那里整备,这些蔬菜更为娇贵一些,无论是收成还是留种都需要小心翼翼的,更何况是目前大唐根本没有的辣椒,苏宁虽然不喜欢吃辣,但是很多的经典菜式和很多大唐人都是很喜欢辣味的,没有辣椒,但是有辣味,所以对于那个刺激的味道,很多人都很喜欢。
  指挥大部队小心翼翼的收成,然后苏宁转战各地,探查了土豆和玉米这两样重要粮食的产量之后,苏宁较为满意的点点头,很好,很好,看来穿越时空并没有阻止这些作物继续他们的逆天之旅,大唐的兴盛,就在这些作物成功种植之后,已经彻底无法阻挡了。
  虽然过去了几日,但是这个事情还是完全没有过去,尤其是在昨天李二陛下闻讯而来之后,气氛达到了高潮,李二陛下看着土豆和玉米,然后一手一个土豆一手一个玉米棒子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满面肌肉剧烈抽动,双手剧烈颤抖,之后又去了苏宁的蔬菜暖房里面,看到那些琳琅满目的蔬菜,随手抓起一个辣椒放在嘴里就咬,辣的直流眼泪还是不愿意吐出来,最后李二陛下一脚揣在了苏宁屁股上之后带着一个土豆一根玉米棒子离开了……
  所以这个时候苏宁的屁股还是隐隐作痛,但是当他听到三原县的那两亩地成功种植出了亩产九百斤的水稻之后,还是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嘱咐苏定方立刻遣人进宫禀报李二陛下三原县的事情,就不顾屁股上的疼痛骑着来福纵马奔驰而去。
  抵达了三原县之时已经是三个小时以后了,苏宁摸了摸已经没有知觉的屁股,原地呆了一会儿,感受着屁股一股股发麻带来的欲仙欲死的感觉,站了好一会儿才缓过来,看的属吏特别不解,好一会儿之后,苏宁才迈开步伐,慢慢的走到了那人山人海的聚集处,这时,已经有人注意到了苏宁的存在。
  “三原伯!”“爵爷!”“是三原伯!”“爵爷来了!”
  这些人都是苏宁的佃户and食邑,受了苏宁的大恩,所以牢牢的记住了苏宁,话说回来给了他们很多东西之后苏宁还请了一些大夫去庄子上给那些生病的人治疗,一套组合拳下来,虽然花费不少,但是整个庄子已经传扬开了苏大善人的名号……
  人山人海的人群自动的为苏宁让开了一条路,苏宁顺着他们让开的路,走到了最里面,亲眼目睹了那一片金灿灿的土地,一共两亩地,苏宁知道,左边的是已经收割完毕光秃秃的一片,但是不远处那堆积成一大堆的稻子更加显眼,右边是还没有收割的一亩地,满满当当的全是稻子,苏宁相信了一亩地九百斤的产量,也相信这种稻子可以在大唐推广,不说别的,至少,温饱是可以实现的。
  加上土豆和玉米作为辅助,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大唐或许真的可以不用再为粮食担忧,不会再出现饥馑之忧,在这之后,达到了最低层次的温饱需求之后的大唐民众,会自发的往上需求,需求更多的东西,更多的权力,这就是民主的开始。
  到最后,或许商业的发展可以使得大唐达到废除农税的地步,要知道就是现代中国也是2006年才得以废除农业税,若是大唐,以这样的人口基数和土地数量,或许真的可以达到那个地步也说不定,可是那样需要的商业税和工业产值,不是一般的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超过第一产业的产出,那也不知道是多少年以后的事情了,而目前的大唐,或者说以后的大唐,可以实现吗?
  “三原伯,下官不辱使命,不负三原伯之所托。”王元一脸冷静的站在苏宁身边说道,苏宁看了看王元一脸的冷静,还有那依稀可以看出来的泪痕,苏宁觉得有些好笑,但也可以理解,至于那些老农跪在地上跪拜神农氏和这所谓神田的行为,苏宁也可以理解。
  “你做的很好,王县令,你还记得我之前和你说的吗?你做到了我的要求,那么我,也会兑现我的诺言。”苏宁淡淡的说道。
  王元先是一愣,而后是无法掩饰的狂喜,但是还没来得及说些什么,一声嘹亮的喊声便打断了王元的思绪:“圣人至!”
第一百一十一章
三原县侯
  其实苏宁对于这个时期的某些称呼很是不爽,比如这个称呼皇帝的“圣人”,陛下用的倒也是不少,但是主要还是用在朝堂上和公文里面,但使用在日常和口头语上,还是这个“圣人”或者是“大家”用得比较多,至于皇上,只见于史书记载,没有谁用在口头上的,就好比宋代的“官家”,这也是皇权并未凌驾于一切的标志,至于满清王朝,呵呵呵呵……
  但是把皇帝比作圣人,苏宁实在是很难以理解,一个皇帝和孔老夫子有何关联?喊一声陛下算是尊敬,那么喊圣人是否是太过拍马屁了?圣人是不会犯错的存在,而皇帝?不犯错?中华几十上百个皇帝哪一个敢说没有犯过错?还好意思称圣人?
  所以苏宁宁愿喊较为正式的陛下,也绝不喊圣人。
  虽然心中腹诽,但是苏宁还是在第一时间鞠躬迎接李二陛下的到来,话说李二陛下的速度可够快的,这才多长时间就赶到了?感情自己前脚刚走李二陛下就紧随而至?
  但是说起来也是,土豆啊玉米啊虽然可以当做粮食,但是终究不是和米饭一样的主食,做菜更好吃,但是水稻不一样啊!那是米啊!一亩地九百斤啊!稻米可比麦子的口感要好!作为一个心系天下苍生的伟大君王,李二陛下当然要第一时间莅临指导,并且接受万民敬仰。
  这个时候苏宁和一众官僚很明显是不用下跪的,百姓们不是奴籍,是平民,也不需要,鞠个躬就好了,上了年纪的老爷爷老太太也只是稍微鞠个躬,至于田地上的那一票颤颤巍巍的老爷子们压根儿就没挪动一下,那个年纪了,就是见到皇帝也不用行礼了。
  李二陛下大喊一声平身,直直的走向苏宁,身边的护卫们凶神恶煞的紧握刀鞘护卫着李二陛下,李二陛下这一次出行太过仓促,只带了一队护卫,这对护卫更是紧张了,要是出了一点点问题,他们可就不是死不死这么简单的了。
  本来今天李二陛下的心情是颇为不爽的,主要还是那一日李愔的事情,李愔的恶名他是久有耳闻,他自己也很不明白,一个几岁的小孩子为何会变的那般,恶行不止,顽劣不堪,比之他幼年更堪数倍,就是当初横行霸道的齐王李元吉,也没有这般的作态。
  而他一母同胞的吴王李恪却是那般的优秀,经常让李二陛下觉得看见了小时候自己的影子,若非李恪不是嫡出,太子之位还是悬而未决的,因为李恪和李承乾都是那般的优秀。
  但是这个李愔,实在是让李二陛下恼怒不已,若不是自己亲眼所见,他真的不敢相信一个小孩子竟然那般歹毒,竟然敢指使卫士公然对国家勋爵动手,这才几岁?就这样了,若是年岁再大一些,那还得了!怒气冲天之下,李二陛下一巴掌把李愔打昏了过去,当然事后有些后悔,毕竟是自己的儿子,于是那天晚上,李二陛下去了杨妃宫中。
  这位前隋的公主,隋炀帝的女儿,因为自己的身份特殊,所以一直以来都是非常安分守己的,连说话都不敢大声,更别说闹事了,当然长孙皇后管束后宫严厉,不存在欺凌后妃的事情,而杨妃长子李恪也是非常安分守己的,继承了杨妃全部的优点,只是这个李愔,实在是让李二陛下大失所望。
  五岁!五岁啊!就敢把宫女的衣服扯破,六岁就敢指使宫中卫士攻击勋爵,这得是何等的没心没肺才能做出来的事情?本来以为这一次下手有点重,还稍微有些愧疚,也觉得李愔应该会老实一些,谁曾想来到杨妃宫中,正好看见杨妃端着药碗要给李愔喂药,但是谁曾想李愔一把就把杨妃手里端着的碗给推倒在地,若非李恪急忙上前扶住杨妃,杨妃也会被李愔推倒在地。
  好嘛,这下彻底捅了马蜂窝了,李二陛下当即大怒,把李愔宫中一应人等该杀的杀,该赶走的赶走,然后指派了大量自己身边的人担任李愔的卫士,责令李愔三个月不许踏出宫门一步。
  无论杨妃和李恪如何求情,李二陛下都只能更为愤怒,为此连着很长时间都非常烦恼易怒,连长孙皇后也没有办法,一时间朝廷的气氛也十分压抑,就是魏征和孔颖达这些家伙也看着李二陛下不对劲,甚少与之争辩,上朝也只说一些没有营养的话题。
  幸好苏宁及时的把造纸术献给了他,李二陛下立刻责令自己的家臣秘密展开造纸行动,并且扩大规模,责令宫中印刷部门即刻开始研究活字印刷术,全面开始技术改革行动,对于未来的希望渐渐的改善了李二陛下的心,苏宁又接着给李二陛下送了一些新的甜点,比如加了牛奶的蛋糕,味道更加香醇,更加美味,苏宁还告诉李二陛下睡前喝一杯热牛奶有助于睡眠,接连睡了好几天的好觉之后,李二陛下的心情才渐渐转好。
  于是魏征孔颖达等人又开始活跃了,朝堂上又开始唇枪舌剑,对于各项政策争吵不休……要不怎么说都是老狐狸呢?哪里有那么多真正冒死直谏的臣子?都有着见风使舵的本领,皇帝心情大好之下可以吵上两句,要是皇帝真的很生气的情况下,脑子坏了才去吵!命不至于丢掉,皇帝杀人没那么容易,但是要不要官位了?
  就在这个档口,秋收的时候到了,苏宁捎来了消息,土豆和玉米收获了,还有一些蔬菜也收获了,而且是大丰收,于是李二陛下火急火燎的赶到苏宁家,看到了那样的盛况,心神激动之下什么也不顾了,只有满心的喜悦,顺便一脚给了苏宁一个大马趴的奖励。
  没想到这才过了三天,苏宁就送来了一个更好的好消息,稻子收获了,一亩地九百斤!七石!整整七石多!一亩地七石啊!听到苏宁遣人传来的消息之后,李二陛下第一反应就是立刻骑马出发赶到三原县,同时吩咐随从带上早就准备好的三原县侯诏书和服装还有一根大木棒。
  毕竟李二陛下还是有些不相信,若是假的,让他白高兴一场,这根木棒一定会打的苏宁哭爹喊娘,但是有了土豆和玉米的前车之鉴,李二陛下无论如何也想不出来苏宁找打的理由,这,应该是真的……
  三原县侯的服装和诏书李二陛下一个月前就准备好了,只待这个消息落实,自己亲眼看到之后,就用才得到的传国玉玺盖上诏书,让苏宁成为大唐第一个以传国玉玺印晋封的侯爵,最为正式;说起来对于苏宁献上活字印刷术和改良造纸术的大功劳,这个时候李二陛下并不能公诸天下,而要等到时机成熟才可以,所以赏赐也就不能进行,可是现在,借着这个机遇,可以进行一些些微不足道的补偿了。
  无论是造纸术还是活字印刷术,亦或是这些粮食,哪一个都足以名留青史,得到最高的奖励,但是李二陛下显然希望苏宁别那么快的晋升,这个时候就晋升到了赏无可赏的地步,还能如何?苏宁可是李二陛下希望留给李承乾大用的,幸好最为重要的事关华夏千年传承的文化领域改革还不能公诸于众,所以赏赐也可以延后,但是这毕竟不符合自己有功必赏的行事准则,正好这个时候有了这件好事情。
  看着眼前的那一幕,满满当当堆积成山得粮食,金灿灿的粮食,还有那长的满满当当的稻田,以及一票老头子虔诚的跪在土地旁边祭拜神农氏,祭拜神田,感恩神田,李二陛下心里的喜悦已经溢于言表了:“苏宁,你没有辜负朕之期望,你没有辜负朕之期望啊!”
  李二陛下只说了这么一句话,但是苏宁明白这个时候应该做什么,于是苏宁躬身一礼,大声说道:“此乃陛下天威所致,神农氏福泽大唐!陛下洪福齐天!臣为陛下贺!为大唐贺!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苏宁身旁的王元激动地浑身颤抖,这是他第二次看到李二陛下,上一次还是在考中进士之后看到了李二陛下,那也只是远远的看到一眼,但是如今李二陛下就站在他身旁不过数米,他如何能不激动?但是他也很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多年的蛰伏让他练就了一副沉稳的性子。
  他紧跟着苏宁大喊:“臣为陛下贺!为大唐贺!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王元身边的属吏紧随其后:“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周围百姓齐齐鞠躬大呼:“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样的呼声,对于李二陛下来说,是对于他最好的祝贺,也是对于他最大的承认,比起朝堂上群臣的山呼,百姓的呼声更让他着迷,做了皇帝之后,他甚少出宫,与百姓的接触少了,可是他深深地明白,只有百姓满意的朝廷,才能屹立不倒,如同隋炀帝那般,只能在起义的烽火灼烧之下,轰然崩塌。
  百姓的呼声,这是天下万民赞美朕之呼声!
  李二陛下闭上眼睛,尽情的享受这样的快乐,他从未感觉到如同今日这般飘飘然的快乐,仿佛置身于云端,这样的快乐,比之朝堂上的争锋之胜利,实在是云泥之别,若是可以天天享受这样的快乐,做皇帝也将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件苦差事。
  良久,李二陛下睁开眼睛,高呼一声:“平身!”
  苏宁直起腰杆,王元他们直起腰杆,百姓们直起腰杆。
  “苏宁,朕说过,你若是真的办成了这件事情,朕定然赏赐你一个侯爵,如今你做到了,朕也绝不食言,从今日起,你便是大唐之三原县侯,加食邑二百户,并前封八百户,加良田千亩,并前封三千亩!”李二陛下一挥手,贴身太监王德便端着一只大盘子来到苏宁的面前,李二陛下拿起被保护得好好的传国玉玺,当着所有人的面,在晋封苏宁为三原县侯的诏书上盖上了印玺,仪式完成……
  苏宁单膝下跪,双手高举接过大盘子,正式成为三原县侯,正式迈入大唐帝国高级贵族之行列。
  “陛下!三原县县令王元并三原县一众官吏,为今日亦付出巨大努力,三原县农民为今日亦是付出巨大努力,无有他们之协助,哪里能有今日亩产七石之粮食?恳请陛下一同赏赐之!”苏宁接过大盘子之后并未站起,而是继续说道,他答应过这些人,他们既然付出了,就该得到回报。
  李二陛下看了看王元,笑着说道:“王元!朕有印象,贞观二年大蝗灾,便是你带领全县农民抢收粮食,为大唐保住了非常重要的一批粮食,平素政绩也着实不错,加上此次三原侯也为你请功,正好雍州刺史致仕,便晋升你为雍州刺史,一众属官该如何赏赐就如何赏赐,诏书会尽快下发!
  另,考虑到三原县之特殊地位,即日起,雍州治所迁移至三原县,为表彰三原县百姓辛勤耕作,以至于上天降下福泽,朕决定,三原县全县,免赋税一年!”
第一百一十二章
苏定方的世纪婚礼
  对于百姓们而言,官员们得到的赏赐和他们没什么关系,所以他们是无所谓的,他们只求风调雨顺,吃饱肚子就可以了,但是免除赋税一年对于他们的影响可就大了去了,一年不用交赋税,那就意味着这一年的全部收入都是他们的!
  他们自然知道这是沾了这两块神田的光,百姓之中也不乏明白人,不至于看到这些老爷爷们祭拜神农氏就真的以为是神农氏降下福荫,尤其是苏家庄子上的人,但是无论如何,只要有好处,他们就很高兴,于是再次集体鞠躬,高声喊着万岁万岁万万岁,感谢伟大的李二陛下的赏赐。
  至于王元和他手下的一众属官,也是激动得热泪盈眶,尤其是王元,苦熬了这么久,终于熬出头了,贞观二年的事情,并不是什么非常重要的功绩,还有官员为此而死,自己的功劳真的不算什么,别的县也有县令立下大功,但是在这种时候,他们这种基层官吏,尤其是没有关系的靠进士考试当上官的官,晋升之路尤其艰难。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