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1592(校对)第1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5/815

  一千多万两银子?!
  王锡爵顿时长大了嘴巴。
  “陛下方才说……一千多万两银子?陛下可别说笑了,这可是我大明三年的财政收入总和了,若是现在就有一千多万两银子,大明朝的问题基本上可都迎刃而解了!陛下还是莫要消遣老臣了!”
  王锡爵一副你别骗我的样子。
  朱翊钧哈哈一笑,开口道:“张诚,把萧如薰的战报拿给王阁老看看。”
  萧如薰?
  王锡爵眼中精光一闪——这个名字这两天可没少听到,军中新星,特别能打,可是这家伙和一千多万两银子有什么关系?
  张诚那儿很快就把一封战报拿来递给了王锡爵,王锡爵双手接过,看了看朱翊钧,朱翊钧努努嘴示意他看看,王锡爵便打开了战报细细的阅览起来,这一看不要紧,看到那些数字的时候,整个人直接惊讶的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倭国赔偿八百万两白银和一座银山?!”
  王锡爵失态的大喊了起来。
  朱翊钧终于畅快的哈哈大笑起来。
  “陛下!这……”
  朱翊钧笑够了,从座位上站起来,走了下来,走到了王锡爵的身边,拿过了这份战报,笑道:“现在王卿明白了朕为什么会这样说了吧?不瞒你说啊,朕一开始也是不太相信的,但是白纸黑字还有签名印章,朕想不相信都做不到,这种事情上,谁敢欺君?”
  王锡爵一肚子的质疑顿时咽了回去。
  对啊,这种事情上,除非有点石成金之能,否则谁敢欺君?会被诛九族吧?
  那么,这是真的?
  日本赔偿白银八百万两,分五年还清,日本赔偿年产白银一百万两的石见银山一座,大明有五十年开采权,日本开放通商口岸,大明商人前往经商不需要缴纳关税。
  这是这封战报里的关键词句。
  八百万两白银分五年还清,也就是一年一百六十万两,加上一座年产百万两白银的银山,加在一起就是二百六十万两白银,大明一年就能多出二百六十万两白银的收入,还是纯收入,不属于地方税收的收入,等于一年的收入翻了一番,一年有了两年的收入……
第二百五十四章
封赏的难题
  这是在做梦?
  打一仗就能赚那么多钱?
  “陛下……这……”
  王锡爵还是一副迷茫的样子。
  朱翊钧则摆出了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
  “你以为朕执意打这一仗是为了转移视线让自己喘口气?你以为朕全力支持萧如薰打仗,甚至不惜出动水师是为了什么?只是为了大明国威吗?你想错了!”
  朱翊钧一甩衣袖:“早在去年十一月份,萧如薰就给朕送来了密信,告诉朕,倭国全国范围内盛产金银,还有一座特别大的银山,叫做石见银山,年产白银百万两,倭国一区区小国能动用二十万人进攻朝鲜,就是因为有那么多银子,若是大明不能从根本上把倭国的武力限制住,那么就算这一次打败了倭国,难保倭国不会卷土重来,因此,要打,就要打到彻底。”
  “所以,萧如薰他……”
  “嗯,他向朕请求,出动水师,从水上歼灭倭国的水师,将朝鲜的倭寇困死,继而登陆对马岛,将对马岛拿下,然后以此为跳板,进攻倭国本土,为朕拿下倭国的银山,为我大明所用,为此,朕从内库里拿了三十万两银子作为水师经费,助萧如薰打赢了此战,现在看来,萧如薰不负朕,反而给了朕一个天大的惊喜!不仅逼死了丰臣秀吉那胆大妄为之徒,还使得倭国内乱,东西分治,难以统一对外,并且拿下了对马隐岐和佐渡三岛,建立海上防线,还将倭国的石见一国之地拿下,名义上是租借五十年,但实际上,这就是我大明的国土了,石见银山也归属我大明开采五十年。王卿,你想想,五十年,一年一百万两,五十年就是五千万两白银啊!五千万两啊!只要掌握住此银山,那么大明在未来五十年之内都不会为银子的事情太过于发愁了,王卿,此战,大明打的值吗?”
  王锡爵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意识到自己还在皇帝面前,连忙告罪:“老臣是在太过于惊讶,还请陛下恕老臣失神之过。”
  朱翊钧微微笑着,是以自己并不在意。
  “陛下,萧如薰此举实在是开了先河了,那么多银两,老臣也的确是闻所未闻,想也想不到,打仗打仗,居然能弄来那么多银子,大明有此良将,老臣为陛下庆贺!老臣为大明庆贺!”
  “你就别庆贺这个庆贺那个了,你有事情要去做,萧如薰说了,倭国国力不弱,一场大战能削弱它,但是不能消灭它,倭国贼心不死,不能给它喘息之机,因此,大明需要维持一万人的倭国驻军,分驻在石见、隐岐岛和佐渡岛,至于对马岛,你去给朝鲜王下一封公函,让朝鲜王选择良将驻守对马岛,算是为大明减轻一些负担。”
  王锡爵盘算了一下,开口道:“陛下,石见占据了也就占据了,可是那些个岛屿,若是派兵驻扎,还要修建港口,修建住所,运送给养,这样的话消耗是不是太大了一些?”
  朱翊钧面无表情。
  “岛上有金山。”
  “老臣遵旨。”
  王锡爵什么也不说了——这个萧如薰真是个人才,一口气从日本压榨了那么多东西……可更加关键的是,日本人愿意割让这些东西,就意味着他们还有更多产量更高的金山银山,这小小一个东夷岛国,居然如此富庶?中华大地地大物博,都没有年产百万的银山,这小岛国怎么就有?而且既然那么多,那为何不……
  王锡爵在心里面嘀咕着,为何不干脆把日本一口吞了,那些东西不就都归大明了吗?大明短时间内也不会缺钱了吧?这萧如薰那么能打,不会说打不下来吧?
  想到这里,王锡爵又开口道:“陛下,既然那倭岛小国如此富庶,又胆大妄为进犯我大明和朝鲜,大明是师出有名,完全可以吞并之,而且陛下您想啊,如果这倭国那么干脆的就把年产百万的银山交给了大明,那只能证明倭国还有更多更大的金矿银矿,甚至是铜矿可能都有啊!”
  朱翊钧微微叹了口气,叹息道:“朕也不是没这么想过,当初萧如薰势如破竹的大破倭寇的时候,朕就这样想过,也询问过萧如薰,结果萧如薰说倭国虽小,人口不少,据线报,倭寇口众在一千万以上,比朝鲜要多得多。”
  “一千万?这东夷小国不声不响,居然有千万人口?这……”
  “朕当时也是很惊讶的,甚至有些侥幸,幸好那些贼酋没能继续忍耐,若是他们忍到人口更多的时候,起兵二十万来攻,那即使是大明也要疲于应对了,一蕞尔小国居然有如此强的国力,朕之过也,因此,萧如薰也说了,没有十万兵马,是无法吞并倭国的,而就大明目前的情况来说,十万兵马的后勤,无法保障,必须要先从倭国手里拿来些东西充实自身。”
  朱翊钧的眼睛眯了起来:“一蕞尔小国励精图治,能以十五万大军进犯朝鲜,而我大明承平日久,居然动用四万兵马都要耗尽国力,如此一想,怎能不让朕警惕那蕞尔小国的可怕之处呢?所以萧如薰提出的建议朕都要采纳,无论是为了银子,还是为了子孙后代,朕都要做些事情。”
  王锡爵还能说些什么呢?
  “陛下圣明。”
  “别说什么圣明不圣明的了,朕还有些事情要和你商议一下。”朱翊钧走回自己的座位上坐了下来:“这一仗打完之后,诸将群臣该赏的赏,该封的封,这些都简单,有三个人的安排朕有些拿捏不准,一是萧如薰,二是李如松,三是宋应昌,此三人的封赏若是不安排好,怕是朝中又要起波澜了。”
  王锡爵也明白这里头的道理,萧如薰是最大的功臣,给大明朝弄了数千万两银子,该怎么赏值得商榷,李如松是李成梁的儿子,此次立功也不小,身份特殊,该怎么封赏也是问题,宋应昌是文官主帅,虽然不曾亲临第一线,但是筹备后勤保障大军用度毫无缺漏也是一大功,理论上的第一功,由于之前他已经做到了兵部左侍郎的位置,大胜归来,又该如何封赏呢?
第二百五十五章
皇帝要重整朝纲?
  按照大明朝的规矩,官员立了功,文官加官,武将封爵,李如松是个白身,赏赐不难,唯一有些问题的就是他的老爹是李成梁,也是伯爵了,在这个满朝文武都在想方设法打压李成梁的大背景之下,若是父子都封爵,反而会助长了李成梁的声势,因此,朱翊钧不是很好决断。
  萧如薰也不用说了,朝鲜之役第一功,为大明解决了很多大问题,不仅体现了军事才能,还体现了一定的政治才能,是个文武双全的帅才,是朱翊钧一手提拔,是他手里的王牌。
  但是之前他已经是伯爵,也是总兵,官职是无法继续往上加了,唯有从爵位上入手,可是二十三岁就加到了侯爵,之后若是再立大功,又该如何封赏?会不会搞到封无可封的尴尬境地?
  宋应昌是文官,不用太多的考虑到封爵的问题,但是兵部左侍郎再往上就是兵部尚书,可现任兵部尚书石星并无犯错,如何平白无故的就把宋应昌提到这个位置上,把石星赶下去?
  之前叶梦熊立下大功的时候就是如此考虑,朱翊钧才默许了文官们批斗叶梦熊的行为,但是宋应昌是没有什么错的,批斗他也太让文帅们寒心了,这可如何是好呢?外放做督抚去?
  朱翊钧的烦恼王锡爵也能体会到,萧如薰和李如松再怎么折腾也还是武将,不会折腾到朝廷大局,但是宋应昌就不同了,主帅的位置总领后勤,没有任何差错,为大军进攻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宋应昌的功劳,照理来说,那么大的功劳的确要升官一级以示嘉奖,可是宋应昌已经是兵部左侍郎了,再升,那就是要石星退位让贤了。
  纯粹的文官和文帅之间的矛盾一点儿也不比文武之间的矛盾要小,自王阳明事件以来,文官和文帅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无法调和,比起武将,文官们更加忌惮文帅,而且有着绝对不能让文帅进入内阁的说辞。
  纵使如此,你也不能不赏,宋应昌如果步上了叶梦熊的后尘,那估计也会在朝野掀起一阵不小的议论风潮,文帅们会寒心,有此般志向的文人们也会退缩,也会明哲保身,到最后可能不会有人愿意出任类似的职位了,而且这样做的话,文官们的吃相未免也太难看了一些。
  王锡爵决定先试探一下。
  “陛下,老臣以为,宋应昌的事情暂且不论,萧如薰年纪轻轻,已经是伯爵,爵位就不应当再封了,毕竟他的时日还长,还要继续征战,否则到最后封无可封,反倒不美,倒不如赏赐些钱财土地,然后封个京营职位,从西北苦寒之地调入京城,对于边将而言岂不是最好的赏赐?”
  朱翊钧微不可察的皱了皱眉头,继而开口道:“那如何加赏李如松呢?”
  “老臣观李如松于此役大小征战十六次,次次为先锋,身先士卒,勇不可挡,麾下骑兵斩首总数达五千余级,如此大的功劳,加上李如松的年岁的确不小了,是时候可以加一个爵位以示荣宠,而后调任辽东总兵,使之子承父业,安定辽东之心,不知陛下以为否?”
  话一说完,王锡爵便看到朱翊钧用似笑非笑的表情看着他。
  “你呀,还真是念旧护犊子啊!怎么?被李成梁软磨硬泡,就禁不住要保他?”
  王锡爵心神剧震,连忙跪下伏于地面,大声道:“陛下恕罪!陛下明鉴!老臣并无私心!并没有和李成梁有所勾连!陛下!”
  朱翊钧端起了茶碗,喝了口茶,而后舒了一口气。
  “好了好了,起来吧,别动不动就跪,你可是真的肱骨之臣,老是跪着算怎么回事?行了,你过去和李成梁之间有什么来往,朕可以不在乎,这武将在京中找靠山也不是秘密,朕也有所耳闻,只是没想到,李成梁找的靠山还真是不小。”
  朱翊钧的话越说,就叫王锡爵越是后悔。
  干嘛要试探皇帝啊!这不是没事找事儿吗?!
  哎呀!!!
  “老臣有罪!老臣有罪!!”
  皇帝都把话说得那么明确了,肯定是手里握着什么决定性的证据,肯定是锦衣卫或者是东厂的番子得到的情报,自己如果还要抵赖,那就纯粹是找死了,皇帝肯定不会放过自己,唯一的办法就是承认并且认罪,让皇帝知道自己是个老实人,会认错,不会结党营私。
  哪有皇帝不忌讳宰辅大臣和军将之间相互勾连的呢?
  当初张居正权倾六部的时候,李成梁和戚继光之流的名将都只是他手下的一条狗,朱翊钧为之日夜不安,最恐惧的时候,甚至害怕自己一觉醒来,张居正就穿着龙袍带着兵马站在自己的宫殿外面请自己退位了,而现在,朱翊钧觉得自己是有必要着手改一改这个情况了,不然每个大臣手下都有投效的武将,这和诸侯有什么区别?
  文官政治对皇权最大的威胁不该是兵权的威胁,文官政治之所以在大明盛行,是因为文官不会造反,皇帝放心,但是你现在都已经发展到了武将投效文官大佬的程度,你把皇帝放在什么位置上了?到最后皇帝对军队的掌控力还不如宰辅大臣对军队的掌控力,那可如何是好?
  赶快求饶!
  朱翊钧看着王锡爵跪在地上求饶的样子,心里稍微舒服了一点儿,今天刚刚和王锡爵定下了同盟协定,所以他也不愿意立刻就把王锡爵给得罪了,便起身上前扶住了王锡爵,将他从地上扶起来,轻轻掸了掸他身上的尘土,温声道:“朕也不是要怪你,只是这朝中的歪风邪气,也是时候该变变了,以往那些事情啊,都在此战之中暴露无遗,让朕看着都触目惊心。不改不行了,不改的话,大明的江山就要亡在朕的手里了,朕可不愿做那亡国之君,到地下都没有脸面去见列祖列宗,所以呢,朕还是要倚重你这样的老臣,为朕去做一些事情,这做事情,自己就要成为那个榜样,你自己做不到,又如何能去要求别人做到呢?所以啊,王卿,有些事情,你自己要处理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5/8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