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1592(校对)第1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3/815

  那就是先祖给咱们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名为底蕴。
  东吁王朝立国时间短,大部分时间都在争战,文治不兴,国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追随的感觉还没有完全确立起来,之所以强大,完全是因为武力的强大,就好比曹魏,因为曹操的存在而强盛无比,但是曹操一去,国家底蕴不足的缺陷立刻显露无遗,曹丕想要代汉称帝,就必须要以九品中正制取得士族的支持,获得士族的底蕴。
  以武立国的国家若要长久存在,文化就必不可少,文治就必须要兴盛,军政府无法长存,军人统治只是权宜之计,而如今的东吁政府就像是军政府一般,完全没有进入正常的文职政府统治阶段,国家的强盛靠武力维持,外交状态非常糟糕,一旦出现强有力的外敌,往日被压制的敌人就会群起而攻,国家会瞬间陷入危乱。
  这样的状态似乎可以印证如今的缅甸东吁王朝的处境。
  从大明军队南下的消息传开以后开始,整个缅甸就处于极度不稳定之中,那些往日被莽应里的军力压制的反对派们开始蠢蠢欲动,不断的给他找麻烦,今天这个粮仓失火,明天那个军械库被盗,今天这片田地被毁掉,明天那里又出现了大量的来路不明的山贼把官府的仓库给抢了,钱一分不剩。
  东吁王朝虚弱的内政基础被完爆了,战争狂人莽应里终于意识到了基础建设的重要性以及他对整个国家的掌控虚弱度,往日的一切如同空中楼阁一般,颇有大厦将倾之感,明军还没有打过来,整个国家已经风声鹤唳,甚至于某些重要的产粮地驻军地已经流传起了大明暹罗联军开始进攻的谣言,闹得人心惶惶。
  莽应里今天带队进攻这里的山贼,明天带队入住城池维持安定解释谣言,忙的是天昏地暗,却依然无法阻止整个国家的惊恐慌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他一次又一次的要求云南边境和明军对峙的缅军加速撤退,不要恋战,反正那些明军根本追不过来,留少数兵力固守险要,大量兵马向王都而来,准备开赴暹罗边境。
  他统治力度的薄弱在此时此刻显露无遗,没有过多久,缅甸境内的孟族人发生了叛乱事件,起因是抗拒他的强行征税。
  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大战,他检查了自己的仓库和内存,惊讶地发现自己连年征战所得到的财物基本上都用光了,穷兵黩武之下,他的国家根本没有时间休养生息,无法给他提供足够的支援战争的粮草和钱货,在大明和暹罗的强大压力之下,他不得不对国内的诸部族和百姓加派税收。
  东吁王朝建国五十年,就没有哪一年是不打仗的,最开始几十年大家是越打越富裕越打越强盛,那是因为莽应龙懂得节制,也懂得注重生产的道理,没有过度压榨底下的平民,给了他们足够的生产的时间,但是在莽应龙死后,莽应里只注意到战争带来的好处和快感,却根本不去了解发动战争需要些什么东西。
  在莽应龙留下的一批能干的老臣死掉之后,莽应里的政府逐渐变得衰弱不堪,无法组织基层政府给军队提供足够的粮草。
  正常的生产维持不了,莽应里就没有钱,但是打仗需要钱,怎么办?那就征税咯!这是唯一的办法,一次一次的加征战征税,勉强维持着战争的进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忍耐逐渐抵达了极限程度。
  终于,孟族人不愿意继续忍耐了,得知大明王朝和暹罗国要联合进攻莽应里的消息之后,他们决定公开反抗莽应里的统治,绝对不把自己子民的生命线交给莽应里去进行毫无意义的战争,宁可这些粮食被他们自己人吃掉,也绝对不给莽应里。
  莽应里得知以后,气急败坏,嘶吼着就要带领卫队进攻,但是自古以来,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孟族人的起义带动了一大波不愿意把粮食交给失败者的部族一起起义联合,缅甸的南部领土一片烽火,莽应里一时间居然不知道该揍谁不该揍谁,因为大家都反了,没有反的也拒不交税。
  莽应里被气昏了头脑要调集主力军队先平定叛乱再去对付大明和暹罗,结果被身边的亲信死死的阻拦住了。
  “大王的大敌是北边的明国还有暹罗人,不是他们,他们只是不愿意交税而已,并不打算反抗国家,但是明国和暹罗是盼着我们彻底灭亡,大王,哪个才是我们的敌人?孟人会跟随胜利者,只要我们打赢了,孟人绝对会老老实实的补充粮食交给我们,但是现在,我们不能让军队损失太多!”
  莽应里虽然被气昏了头脑,但是他并不昏聩,知道轻重缓急,如果自己被打败了,那么自然万事皆休,但是如果胜利了,这些人还不是任自己搓扁搓圆?明国只是名声大立国时间长,但是里子早就坏透了,表面强大而已,倭国是个废物国家,换作他去打,一样可以把倭国揍的四分五裂,名将?他就笑了!
  这年头,真是什么人都敢自称名将!
第三百二十三章
明军登陆
  缅甸那么大的基业,从无到有,五十多年来他父子二人是何等的坚持才有今天?明国区区一个将领就能把他们两代人的基业给打没了?
  莽应里是不相信的。
  细细的考虑了成败得失之后,莽应里决定采纳亲信的意见,发扬了多年人上人的威严和自信,只带少数随从亲自抵达了缅甸南部烽烟四起之地,和当地人的首领约定,不加征赋税,只求战争时期他们不要在背后捣乱,不然,就算是不要这个国家,他也会带着主力回来荡平他们,然后和明军决一死战。
  以下克上固然是很有勇气的证明,但是长期身处于下位者,会不自觉的对上位者产生畏惧,哪怕其人是一个很被看不起的人,但是所谓的君威就是如此,长期上位的莽应里身上自然带着威严,以及他本身的豪杰之气,这股刚烈畏人的豪杰之气让那些反叛的意志并不强烈的人们为之一挫。
  他们并没有这样的坚定意志能喝莽应里抗衡,如果没有强大的外敌打击了莽应里,他们会选择忍气吞声而不是奋起反击。
  莽应里只花费了少量的时间就平定了南部的叛乱,换取了南部的中立,从而得以集中自己的主力对抗大明暹罗联军。
  对于大明和暹罗,他一直非常的了解,知道大明军队和暹罗军队都很擅长使用火器,国力不弱,尤其是在各自有优秀统帅统帅的前提下,战斗力成倍上涨,莽应里敏锐的意识到,这场战争非常的困难。
  所以他不得不把北上的缅军召回来,一起去东部战线抵抗明军和暹罗军的进犯,只有打败了明军和暹罗军,这场战争才算是获得了胜利,其他的都是假的。
  他开始厉兵秣马,全力以赴的准备着。
  他在准备着,暹罗人也在准备着,曾经是人质的纳瑞宣王对缅甸的仇恨是刻骨的,这一次天赐良机让他彻底的报复国仇,他怎么会错过?短短的时间内,他就集合了五万人的兵力开始集训整顿,随时准备和大明合兵一处进攻缅甸,他知道莽应里手下的军队人数很多,这场决定生死的战役更会全部总动员,起码能凑出十几万人出来,人数上决定要超过他们和明军。
  但是纳瑞宣并不担忧,因为来自于宗主国大明的军队,是一支以绝对劣势的兵力就干掉了数倍于己的敌军的强悍军队,他们的统帅,是率领着他们一往无前将一个军事强国打崩溃的优秀统帅。
  大明四万兵歼灭倭寇二十余万的情报绝对不是假的,在一比五的绝对劣势环境下战胜敌人,明军的精锐程度可想而知,纳瑞宣也不担心明军会打不过缅甸军,所以他自己也没有必要举倾国之力出征,他的国家刚刚恢复和平和安定,也很需要时间休养生息,积蓄国力。
  他将自己的精锐部队一一安排了出来,包括一千多人的日本武士队,五百多人的欧洲洋枪队和两千多人的暹罗火枪队,还有两千多人的炮队,这是他最精锐的武力,其他的大刀长矛弩箭手则占据绝大多数,还有一支象兵,作为绝对的主力。
  他很期待看到萧如薰的主力部队,作为天朝上国的大明军队又该是何等的风范。
  萧如薰已经来信,赦免了那一千多日本浪人的罪过,表示大明不会为难他们,这样的消息让日本浪人们非常高兴,也可以放心的继续为纳瑞宣王征战,而林远山等华人大臣也得到了萧如薰的回信,信上说大明早就不在意这种事情了,绝对不会为难他们,因此,华人的心思也被安定了。
  暹罗前所未有的团结起来,准备一场真正的复仇之战。
  七月十一日,经过长时间的跋涉,大明舰队终于抵达了暹罗海域,正式进入港口,向暹罗王纳瑞宣发来了正式的文书,准备登陆备战。
  七月十二日,暹罗昂纳瑞宣回复文书,恭请大明军队登陆,他本人率领文武百官和卫队亲自迎接大明主帅萧如薰和大明天兵的到来。
  为了这次的登场秀,萧如薰和麾下的将领们也是研究了一段时日的。
  这是大明军队自百余年前郑和所率军队初次亮相之后的第二次亮相,百余年前,郑和在这片土地和海域中出尽了风头,给大明挣到了莫大的面子,这一点,至今为止依然为人所津津乐道,而那之后,大明水师没落,再也没能重现当初的辉煌,即使是今日,萧如薰舰队的这六百多艘大小战舰也并不能重现当初郑和下西洋的辉煌。
  当然,也没有必要死拽着当年不放,当年是当年,如今是如今,如今的大明的确没落了不少,没办法和永乐时期的鼎盛相提并论,但是,面子还是要讲究的,这些士兵和将军们也不觉得大明比以前差了,连着打了多场胜仗的他们已经有了信心,有了身为强者的自信。
  所以该如何展现大明军队的威武,萧如薰认为,主要要从军规军纪军容等多个方面来讲就,简单来说就是列队要整齐,盔甲要鲜明,旗帜要昂扬,武器要擦亮,容貌要干净,步伐要稳健,命令要遵循,气势要雄壮。
  说了那么多,就是要大家一起愉快的装逼而已。
  身为天朝上国的百战之兵,本身就带着威武光环,来到藩属小国,自然会被那些藩属小国仰望着,他们仰望着大明的光辉,仰望着大明的威武,期盼着大明的军队就是他们心中所想的那样。
  这个时候,只要能够达到他们心中的预期,发现大明军队的确是这样的威武之师,那么他们对于大明的仰望和憧憬自然就会成倍增长,今后的一切都很好说,如果大明军队没有这样,他们会对大明大失所望,大打折扣,只能靠之后的战绩来弥补。
  所以说,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萧如薰就重新安排了船队的顺序,首先就把十几艘巨舰安排在最前面开路,最先让暹罗人看到的,就是大明最强大的巨舰,然后徐徐的将舰队的阵势展开,把庞大的舰队展现在所有暹罗人的面前,首当其冲的震慑住他们!
第三百二十四章
郑和的遗产
  萧如薰的军令大家都明白,一清二楚,大明上国,自然要在藩属国面前撑撑门面,这是国之常情,而他们作为国家的代表人物,就更有必要威风凛凛的展现大明的强大,身上的盔甲要鲜明,披风要帅气,旗帜要多,要飘扬起来,手上的兵器都擦亮了,军服都穿好咯!
  不过虽然如此,大家都很愿意在藩属国面前抖威风,只是这个实际情况却让大家多少有些为难,比如这个天气的确是很热。
  “提督,这个天气真是闷呐!和咱们北方根本不能比啊!一到这儿就一股热浪,还湿的很,这却如何是好啊?”
  赵虎把盔甲军盔都准备好了,穿在身上,没走几步路这汗就淌下来了,又过了一会儿,就感觉整个人都呆在火炉子里面一样闷热,身上的衣服早就湿透了,要不是罩着盔甲看不出来,还真以为是刚刚洗完澡出来。
  他就这样跟萧如薰诉苦。
  “忍忍吧,今天是登陆的日子,咱们大明天兵总不能叫暹罗人看扁了,光着膀子那是海盗,不是咱们大明军队,告诉大家,都忍忍,等晚上,还有冰镇绿豆汤下发,而且暹罗人应该也知道不少避暑的法子,待我去问问。”
  萧如薰其实心里也苦,也无处可说。
  近些年因为小冰河期的影响,北方的天气越来越冷,但是还没到影响农业的程度,只能说是凉爽宜人,就算是夏天也不会很热,宁夏那一块尤其如此,反正本来就是一年一熟的地方,大家只觉得凉爽,没觉得什么不好,舒服得很,身上也不黏糊糊,而这股冷潮显然还没有影响到大明的产粮重地——江南。
  该说不说,冷天儿的确比热天儿舒服,尤其是在没有空调的时候,天一热,身上就汗渍渍的,又粘又湿,体味重的身上还散发出一股难闻的味道,军营里的大老爷们儿更是如此,难受的要紧,冬天虽然冷,但是身上是滑溜溜的,也没有什么难闻的味道,大家都还受得住,烤烤火也是非常舒服的。
  可是一到了这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地带,那温度气候的差别就体现出来了,浙江福建的南兵和广西的狼兵还好,广东水师也还好,到底是江南人,但是在宁夏过惯了凉爽日子的宁夏火器营就难受了,天气闷热潮湿,让这些北地汉子十分不习惯不舒服,萧如薰甚至还听到他们有人说宁愿去朝鲜受冻也不想在这里挨热。
  的确,就算是萧如薰自己,也觉得这天气热的有些受不住,虽然大明军队已经换上了夏季军装,但是依然闷热不已,汗是不断的往下滴,是吃也吃不好谁也睡不好,好些人都是一副萎靡不振的样子,叫萧如薰看了也十分担忧。
  虽然他对此早有准备,在船上准备了一些绿豆黑豆,还有不少硝石,天气非常热的时候,就用硝石和水制冰,给士兵煮绿豆汤,然后用冰镇了,再给士兵喝,以此来消暑,以免士兵大范围的中暑,从而失去战斗力,然后还配备了诸如草席和蒲扇这些东西,很多时候天气太热的话,晚上,宁夏兵就在甲板上集体打地铺入睡。
  不过这也只是权宜之计,宁夏兵不适应气候的问题已经凸显,身强体壮的将军尚且如此,一般的士兵就不用说了,所以萧如薰干脆命令他们脱掉上军装,赤膊光膀子呆在船上,时不时的用水冲身体,用以降温,然后多在外面待着,以期提早适应这里的气候。
  到时候打起仗来只会更热更闷更难受,而且还没有冰镇的东西好喝。
  不过今日情况特殊,面子还是需要的,衣服也要穿上,实在受不了了可以卷起袖子,看上去也颇有些气势,手上的武器一定要明亮,精神气一定要足,不能被人家看扁了。
  萧如薰尤其详细的解释了军纪,派军法官到每一艘船上宣扬军纪,不得抢掠,不得骚扰,不得无故私自出营,不得大骂当地良民,有人送东西,没有长官的允许不能接受,看到想要的东西,必须要掏钱购买,如果有违反任何一条的,军法处置。
  对于宁夏兵、南兵和广东水师,萧如薰有强大的约束力,对于广西狼兵,萧如薰的约束力则相对较低,不过以他的威名来震慑这些狼兵,还是能做到的,这些狼兵的军纪不如汉兵严明,但是他们尊敬强者,尊敬强大的将军,而萧如薰在他们眼里就是强大的将军,所以他们愿意服从命令,只要别缺了赏钱就可以。
  一直到清朝之前,中华都是地地道道的礼仪之邦,国民精神面貌极其优秀,国民自信心强大,面对外夷非常自信,虽然有些高傲,但是因为礼数的周到,发自内心的谦恭,即使是高傲的举动,也不会被外国人认为是骄傲和瞧不起他们,这一点在很多流传至今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航海记述中都能看到,明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真的是非常的优秀。
  这些在海外的中国人也是一样,除开那些每个国家都有的海盗之外,和平生活在东南亚藩属国之中的中国人都是当地的高素质群体,哪怕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失地农民,也都是谨守当地法度的,那些商人子弟也读过书,受过良好的基础教育,华人群体和当地平民一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
  强大的军力,极富魅力的文化和国民的优秀素质,构筑了藩属国对大明的敬仰和向往,而这一点,绝对不能被某些不守军纪的兵油子给坏掉,相比之民间的人来说,军队更能代表大明,而萧如薰更能算得上是大明的象征。
  所以萧如薰定下极其严苛的军法军纪,一旦有人不遵守立刻就处置,不能让大明的声望被毁掉,这是一笔无形的巨大的财富,郑和留下来的这笔遗产一直到现在还能为萧如薰所用,大军一出整个东南亚闻风而动,一边倒的支持大明,这就是郑和留下来的遗产之一,而萧如薰也要接下这笔遗产,并且将之发扬光大。
第三百二十五章
利玛窦
  就在先遣船队已经可以通过千里镜远眺到暹罗国的国土的时候,王辉走到了萧如薰的身边,小声的向萧如薰询问道:“提督,那些佛朗机人在问他们能不能一起参加登陆仪式,您的意思是?”
  萧如薰挑了挑眉毛,稍微想了想也就想通了这些葡萄牙人的意思。
  话说萧如薰的船队上为什么会出现葡萄牙人呢?
  这件事情,还要从半个月前说起。
  嘉靖三十六年,葡萄牙人正式从明政府手里取得了在澳门的居留权,万历十年,明政府和葡萄牙人签订了借地协约,葡萄牙人每年向香山县政府缴纳五百两白银的赋税,从而获得长期居留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3/8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