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1592(校对)第1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2/815

  “天行有常,不因尧存,不以桀亡,岂是我等凡人可以揣度?”
  袁黄只能这样吱吾着。
  “对啊,袁公你都说了,天行有常,天行,是有常规的,是有其规律的,冥冥之中,天有他自己的规律,如果我们发现了这个规律,掌握了这个规律,并且运用这个规律,就能避免很多的灾难。”
  “这如何可能?那是天啊!”
  袁黄指着自己的头顶,瞪大了眼睛。
  “袁公,二十四节气难道不是天行?我等观天象,预测下雨下雪晴天雨天东风南风,难道不是因为掌握了天行有常?若是没有掌握天行的部分规律,我们如何确定一天的十二个时辰?如何区分一年四季?如何确定春分夏至?这都是天行,是古人掌握的天行,既然天行能被掌握到这样的地步,自然可以再往里面继续钻研,掌握更多的天行之道!”
  袁黄瞪着眼睛张着嘴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第三百四十八章
关键的棋子
  “正是因为天行有常,我们才能掌握季节,掌握节气,掌握农耕的时节,借助这些知识,让我们的农民可以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正是因为我们掌握了这些规律,所以我才知道,如果晚上看到星辰布满天空,明天就一定是个晴朗的天气,反之则不然,袁公,这不是天行吗?”
  袁黄哑口无言。
  “既然我们可以预料到明天的天气,就意味着天行有规律,只要掌握了这个规律,不说阻止,至少可以避免天灾所带来的危害,不是吗?为什么我们只能预测明天后天的天气,而不去试着预测往后数年的天气?不要拘泥于每天的晴雨,而去试着发现每一年的气候变迁!袁公,遍阅古籍,我发现了一个规律,一个天行的规律,每当古籍中记载旱灾,气候寒冷,夏雨雪的时候,都是北地蛮夷南下的高峰期,而相反,风调雨顺的时节,往往是咱们对北地蛮夷发动反击的时候,您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
  “天气冷,北地蛮夷就没有水草养育牲畜,就没有吃食,不得不南下掠夺,我们遭遇大灾,没有足够的粮食养兵,难以抵御,天气温暖,则北地蛮夷不缺少食量,无需南下,而我朝则有力动兵夺回人口领土,便是如此。”
  萧如薰点头:“对!这就是一个天行的规律,袁公你不是知道的吗?还有,正是因为天气温暖,气候暖湿,粮食牲畜生长繁荣,吃食充沛,所以百姓才能生育孩子,人口则会不断增多。
  而一旦天气变得寒冷,粮食产量锐减,那么之前的大量人口将无可避免地面临断粮之危,粮食不够吃,就会出现饿死人的情况,就会出现流民,然后北地蛮夷再次南下掠夺,我们又无力反抗,对吗?严重者则会灭国。
  比如金人南下,辽灭国,宋失北地;蒙元南下,金灭国,宋灭国,这些人生活在北方好端端的,为什么非要南下?仅仅是因为中原繁华?大家都是一样的人,粮食够吃衣服够穿,为什么非要打仗?
  因为气候寒冷,他们原本的驻地无法生存下去,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南下掠夺粮食,因为他们在温暖的时候生育的大量人口也面临没饭吃的困境。
  而此时此刻,北地蛮夷身强体壮全民皆兵的优点就体现出来了,而我们因为地方缺粮造成的混乱,还有边关缺粮,士兵缺粮,导致没有战力,没有组织,一溃千里,遂有灭国之灾!史籍中所记载的一切正好证明了末将所思所想的正是实情,而非揣度与猜测!
  历朝历代中原王朝分崩离析,并非仅仅是因为土地兼并皇帝昏庸,更是因为气候转寒,大量北地民众无法生存,没有粮食吃,不得不造反以求生存,气候温暖的时候有大量人口,他们需要吃饭,气候转寒了,他们还要吃饭,但是此时就没有那么多粮食了,为了活下去,他们不得不造反,并不仅仅是因为没有土地,更是因为有土地也长不出粮食!”
  袁黄已经被完全震住了,若论四书五经,十个萧如薰绑一块也不是他的对手,若论现在的这些气候变迁天行有常,十个袁黄绑一块也不是萧如薰的对手。
  于是袁黄咽了口唾沫,艰难的开口了。
  “所以……季馨,你是说,眼下,咱们正在经历一次天气骤然转寒的过程?”
  萧如薰摇了摇头。
  “天那么大,气温骤然转寒是不可能的,但是,持续转寒是一定,袁公你可以想想,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读过那些史书,那些史书记载,先秦时期,商周时代,中原也是有大象的,商人也有象兵,但是现在你看看,只有这些闷热之地才有象兵,大象只能生存在这些地方,这足以证明,商代的中原和现在的南蛮之地一样,都是密林遍布,气候湿热之地,而现在呢?”
  袁黄恍然大悟,一拍桌子:“原来如此!正是这样!原来是这样!两千年前,中原也和现在的南蛮之地一样,是闷热之地!而后来气候变迁,中原之地变成了现在的样子!当年的中原比现在的中原要热上许多!”
  “对!正是如此!先汉时期还有记载,洛阳之地三月桃花开,八水绕长安,那就意味着先汉之时,陕西之地也是一片温暖,桃花都能生长在三月的北地,缺水的陕西还有八水环绕,那就意味着那个时候,陕西的气候也比现在要暖和许多,足够温暖才有足够多的水!而之后百余年后,夏雨雪,六月飞霜,那可不是什么大冤奇冤,那是因为天气寒冷到夏天都要下雪了,这样的情况下,怎么可能长出粮食?正是因为如此这般的气候变迁,才能造成之后的种种,胡人南下,晋室崩溃,南北朝分立数百年,一直到隋才得以统一,袁公,不妨这样说,土地兼并,皇帝昏庸,商人囤积居奇,豪强欺凌小民,官府横征暴敛,这些,就像是火药,而天灾,则是火星,一颗火星落下,瞬间点燃了遍布神州的火药。”
  袁黄越想越觉得萧如薰说的很有道理,再一想当今,顿时倒吸一口冷气。
  “观今日之时节,季馨,你的意思是说,今日之大明,已经走到了这个关口?”
  “正在关口徘徊,尚未完全进去,所以,还有一线生机。”
  袁黄重重的松了口气,他认为这是大明还有一线生机。
  其实萧如薰也是如此认为的。
  但是他们此时此刻都没有预料到,萧如薰所说的一线生机到底是不是属于大明,抑或是说,属于整个汉民族,而并非是大明。
  直到此时此刻,萧如薰都没有造反的想法,他想在不会被小冰河期影响严重的热带地区给大明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用商业的力量和海军的力量给大明新的生命,这是他找寻到的救国之道,用一颗至关重要的棋子,盘活一局棋,而缅甸和暹罗,同属于这颗关键的棋子。
第三百四十九章
大战在即
  袁黄明白了,他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他知道自己在这个历史的关头应该怎么样去做了。
  他惊叹于萧如薰的远见卓识,惊叹于萧如薰的眼光之深远,所以他确切的相信萧如薰一定就是那个人嘴里的大明之光,大明的希望,所以他下定决心,要以自己的残弱老迈之躯,耗尽最后的生命力,帮助萧如薰完成他的梦想。
  他相信萧如薰一定可以拯救徘徊在死亡关口内外的大明,一定可以!
  “季馨,你所设下的计划还有所欠缺,老夫替你完善,真的到了那个关口,老夫会帮你运作一切,你只要全心全意的关注战场,关注战局,确保那一战咱们一定会大获全胜就可以了,战阵指挥,我不如你。”
  袁黄决定全身心的投入,为萧如薰出谋划策。
  萧如薰大喜过望,为袁黄的全身心的投效感到万分的欣喜。
  这是他的第一个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个的幕僚,一位传统正式有着较高名望的文人士子的主动投效对于他而言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的,他们的门生故旧,他们所交好的有才华的文人士子,就在这个时候和萧如薰产生了联系。
  通过袁黄一个人,萧如薰可以掌握袁黄的人脉关系,从而选择自己需要的人才士子,并且在袁黄的帮助和劝说下,使之加入到自己的阵营当中,减轻自己作为武将的劣势,为之后的计划出谋划策。
  占据土地容易,建立军镇也容易,军管更容易,但是正常的发展生产如果没有文官的辅助,那是不行的,袁黄一个人没有办法帮助萧如薰管辖这块庞大的新晋国土,萧如薰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处理民政。
  他需要足够的帮手,甚至还需要足够的汉民移民过来,充实当地,不管是广东福建浙江的,还是已经到了海外各地的汉民,只要愿意到这个新的军镇里面定居,对他而言都是巨大的帮助。
  他不可能靠着一群缅甸人来拯救大明,而且缅甸人的数量也不多,数百万,青壮基本都会死掉,一群老弱妇孺能干什么?只能给明军服务,无法生产,萧如薰也不会允许他们再怎么繁衍下去。
  于是乎,计划就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纳瑞宣王那边也频频开始大动作,不复之前的缓缓准备,准备的速度骤然提升,总是来萧如薰这里交流情感彰显存在感的林远山等华人官员也没有时间再过来了,到处奔波筹集粮草和军械,为联军八万人搞好后勤,纳瑞宣的部队已经集结了超过四万人,剩下的人最多两天就能季节完毕。
  明军全军已经集结完毕,正在检查军械,检查自身,擦拭兵器和火炮,随时准备出征,士兵们正在吃出征之前的养膘饭,而在行军途中,他们还有更加新式的战饭可以吃,那就是萧如薰让火头军营整出来辣味酱汁卷大饼,用暹罗的辣椒炒制大明式的酱汁,然后把浓稠的酱料涂抹在大饼上,易于保存,而且还足够咸,还辣,可以激起士兵的勇气。
  两天以后,万历二十三年八月十六日,大明暹罗联军准备妥当,在暹罗国都大城以北的地区举办了誓师大会,宣誓要消灭入侵之敌,收复沦陷的国土,再打到洞武国的国都勃固去,生擒莽应里,将其凌迟处死!
  大军士气高昂,战意昂扬,纳瑞宣以高超的演说技巧将自己的士兵激的嗷嗷直叫换,大明军阵这一方倒是沉稳的紧,不过萧如薰登台一拔战剑朝天一指,大明军阵中就发出了整齐划一的怒吼——万胜!
  连呼三声而罢,萧如薰收剑入鞘,大喊一声:“出征!”
  隆隆战鼓声响起,庞大的军阵有条不紊的运动起来。
  暹罗人用好奇的眼神看着缓缓运作起来的大明军阵。
  他们不仅仅想要收复国土灭掉缅甸,更期待的是看到大明天兵是如何战斗的,他们都很想看看那个强悍无比的国家的士兵是如何战斗的,用四万人征服一个有二十万人军队的国度的军队到底是多么强大。
  大明暹罗联军北上出征的消息很快就传递到了彭世洛府的缅甸军营里面,闵启德得知这个消息之时,正在暴怒之中,因为他派出去的抢粮军队没有一支抢到足够的粮食,周围城镇村落里的暹罗人好像瞬间就从人间蒸发了,只有凌乱的房屋,没有人和粮食钱财,一看就是全部跑路了。
  有些人留着完整的房屋,还能让缅甸士兵住进去避避雨,有些人则是非常光棍的把房屋一把火烧掉了,连个房顶都不留给缅甸人,导致因为强行军而没有带够物资的缅甸主力战兵有不少人只能在外面淋雨吹风,有数的帐篷和防雨的东西只能给军官和地位较高的精兵使用。
  此时虽然是炎热的时节,但是淋雨吹风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带来病痛,从第一名缅甸士兵感冒发烧开始,短短几天,已经有几百名士兵感冒发烧了,虽然闵启德已经很快的采取了措施,把生病的士兵和健康的士兵隔离开来,但是还是有大量士兵感冒发烧失去战斗力,缺衣少食的状况下,缅甸军队的军心被严重的动摇了。
  闵启德一边派人催促杂役部队尽快行军,一边派人四处寻找房屋和粮食衣物,甚至是药物,但是很少有所获,从彭世洛逃出去的百姓们不只有往南边跑的,还有往北面和东面跑的,缅甸人进犯的消息瞬间传开了,大量百姓落跑,临走了还不忘记毁掉房屋和田地,自己得不到的也不让世仇的缅甸人得到,这是他们自发的行动,没有政府组织。
  要怪就怪缅甸人把暹罗人伤的太狠,两国世仇数十年,彼此之间的仇恨都难以化解,从官方延续到了民间,颇有不共戴天的架势,现在一听世仇来进犯了,又要来摧毁他们的生活了,他们愤怒之下,就算是自己的东西,自己带不走了,也一定要烧毁,绝对不会留给缅甸人,让他们吃土去吧!
  这就造就了大战在即的关口,闵启德所面临的困境。
第三百五十章
瘟疫爆发
  彭世洛府,缅甸军大营所在地,这几日,缅甸大营里面显得格外的忙碌。
  一些用各种颜色各种式样的布蒙着脸的缅甸士兵两两一组,将一些再也不可能醒来的曾经的战友的尸体抬出军营,扔到他们早些时候挖好的大坑里面,然后放入一些引燃的物品,等大坑满了,就点火烧掉。
  本来他们是打算埋掉就算了的,但是他们的主帅闵启德王子说,不能让这些忠勇的战士的尸体留在这些贱奴们居住的肮脏的土地上,必须要让他们回到家乡,而如何让他们回到家乡,就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把尸体带回去?显然不可能,尸体是会腐烂的。
  答案呼之欲出——烧掉,变成骨灰之后,把骨灰带回去。
  大雨连下了三天三夜才停下来,闵启德派去联络杂役队的传令兵带回消息,说他们被大雨阻隔住,根本无法行军,眼看着就两三天的路程,却愣是被阻挡住无法行走,大雨之后的泥泞土地和暴涨的水位让缅甸军队苦不堪言。
  这就使得在彭世洛的缅甸主力战兵们倍受煎熬,大量士兵找不到可以入住避雨的场所,少数的帐篷和房屋不是被将官占用了就是被挤满了,根本无法再塞进去哪怕一个人,剩下的好几万缅甸士兵找不到避雨的地方,只能想方设法的从彭世洛的废墟里找出一些没有被烧坏的东西,不管是什么,总之先搭建起来避雨再说。
  不过也就是一个避雨棚子,没有任何保温保暖的措施。
  大雨下着,湿冷的风吹着,那些士兵既不能擦干身子,也不能换上干的衣服,只能在大雨中无奈的等待着,一天,两天,三天,等天气放晴,阳光再次照射下来的时候,不少士兵发现自己身边的战友已经浑身滚烫的躺在地上不省人事了。
  第一个死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然后第二个,第三个,短短三个时辰,从上午到下午,整个彭世洛的缅甸军营传出了一百多名士兵病死的消息,闵启德起初还不觉得多么严重,因为大营太大,消息传播和数据统计太慢,直到第五百名病死的士兵出现以及更多被感染的消息传来的时候,他才意识到情况已经非常严重了。
  这是可以传染的瘟疫啊!
  然而事情已经超出了他的设想,当他知道医师都死光的时候,事态远比他知道的要更严重。
  他想起了十几年前,他跟随自己的爷爷莽应龙出征的最后一战中,大营爆发瘟疫,一千多名士兵死难,还有两千多人被传染,眼看着大营不保,莽应龙在一个红毛夷的劝说下痛下决心,把这三千多人摆在一起隔离开,用火枪全部杀死,然后一把火烧掉,保住了军队的主力,也就是那次之后,莽应龙患病,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缅甸人根本没有足够发达的医疗体系,基本上还处于巫医的时代,西洋人来了以后,带来了放血疗法,然而这也是西洋人的巫医手段,东方的巫医和西方的巫医凑在一起,臭招频出,别说治疗了,自己死掉的例子也是多如牛毛,所以在缅甸人看来,对付瘟疫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发现了,隔离,枪杀,一把火烧掉。
  一条龙服务之后,任何瘟疫都能被消灭掉,当然,是被消灭掉的,从未被治愈过,缅军军营内也就有了这样的传统,大营内一旦出现了类似于瘟疫的患者,随军医师要是无法救治的话,就直接隔离杀掉,免得祸害大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2/8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