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1592(校对)第1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1/815

第三百七十二章
大明重回南洋
  夜幕降临,战场上亮起了无数火把,互相辉映,把一片昏暗的地面照得亮堂堂的,缅甸军尚未带走也没有被损坏的帐篷成为了明军的战利品,让没有来得及安营扎寨的明军有了住宿的地方,堆积如山的粮食给了明军最好的慰藉。
  说起来,赵虎的一次骑兵突击没能将缅甸军的粮食全部烧掉,反而被紧随其后的杂役兵们抢救出来不少,然后纷纷带走,带不走的散落一地,混乱之下也没有人去收拾,甚至还有成袋成袋的粮食丢在帐篷里面没人管,还有不少肉类也对在仓库里面没人管,这些东西全部都归属了明军。
  大战之后,按照惯例都是要犒劳士兵的,尤其是打了大胜仗以后,更是如此,大明暹罗联军以劣势兵力击溃了缅甸军,击杀缅甸王子获得全胜,不庆祝一下实在是说不过去,萧如薰直接下令火头军不要吝啬粮食,给大军做顿好吃的,纳瑞宣那边也拿出了足够的食物犒劳自己的士兵,还拿出了更多的美味献给萧如薰。
  亲眼目睹了明军极其强悍的战斗力的暹罗人对明军多了敬畏之感,不仅是底下的士兵,纳瑞宣也是如此,感觉都有点小心翼翼的样子,和明军战将交谈说话的时候不复之前的底气,身边跟着的林远山看到萧如薰的时候满眼的憧憬,不知道还以为是基佬。
  之前还敢于上前攀谈的日本人西班牙人和法国人也不见了,躲到不知道什么地方,连上前都不敢,看来这一战打的他们的确是心惊胆战,尤其是最后明军出场,三下五除二从正面把缅甸军打的快速崩溃,缅甸王子被萧如薰当场击杀。
  虽然有点突然袭击出其不意没有和缅甸军正面硬撼的感觉,但是谁也不敢说出来,把缅甸人杀得尸山血海的明军正是杀意满满的时候,每个人身上都是一身血气,谁也不知道他们会不会一言不合就拔刀砍人。
  一名西班牙密探写给菲律宾总督府的信件里面这样描述这场战争。
  “在我们快要失败的时候,中国人忽然出现了,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派人去偷袭了敌人的兵营,放了一把火,造成了绝对的混乱,但是这个时候敌人并没有崩溃,我们依然处在劣势,但是接下来,令我简直不敢相信的是,中国人的火炮让一直占据优势的敌人崩溃了。
  他们的火炮似乎多的根本数不清,炮弹似乎不要钱一样,我抬头一看,看到不计其数的炮弹从我的头顶上掠过,落在了敌人的军阵里面,然后掀起了剧烈的气浪,引发了剧烈的爆炸,敌人的尸体被炸的根本分不清哪里是哪里,鲜血甚至从远处飘到了我的脸上和嘴里,那种场面让我怀疑我是否看到了撒旦降临。
  然后,中国军队出现了,他们用奇怪的未曾见过的军阵,一步一步的往前逼近,根本就不后退,远程的时候使用火枪和弓弩攻击,进程的时候使用刀和长枪攻击,还有士兵用盾牌保护攻击手的安全,让敌人的武器无法伤害这些中国士兵,敌人无法抵抗,不断地后退,而他们的后方似乎也出现了更加严重的问题,我不知道中国人用多少士兵偷袭了他们的军营。
  但是我能保证,中国军队的数量远远不如我们和敌人,但是他们就用这样数量的士兵,把敌人彻底的击败了,中国的统帅是一名非常有勇气的军人,他骑着马,拿着枪,和他的卫队一起冲入了敌人的核心阵地,一枪打死了敌人的统帅,敌人就这样彻底的失败了,之后中国军队追击到了敌人的军营里面,获得了完全的胜利。
  这一切发生的太快,我甚至都来不及反应,等我恢复了清醒的时候,我们已经赢得了这场胜利,十万敌人就这样凄惨的失败了,他们的尸体填满了这片土地,他们的血液浸润了这片土地,中国人文明,有礼貌,尊重他人,但是也残忍,嗜血,勇敢无畏,用敌人的人头计算自己的战绩。
  愿仁慈的主保佑我,不要和这些可怕的人为敌。”
  明军用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回应了周边所有小国的期待和质疑,再次证明了天朝上国的军队是战无不胜的,当初郑和留下的名望被萧如薰全盘继承,并且推至了更高的高峰,在此后的岁月里,萧如薰得以在缅甸影响整个东南亚区域的政治和经济,与当初西汉政府的西域都护府有异曲同工之妙。
  大明在东南亚再次确认了无可动摇的宗主权,重回南洋的战略得以实现,依然处在朝贡体系之内的国家纷纷盘算着给大明进贡,而脱离朝贡体系的国家听闻此事之后,惴惴不安之下,也筹划着重新和大明建立朝贡关系,争取成为不征之国,以免被大明当作典型抓起来干掉。
  明军的威望遍布了整个东南亚,乃至于不久之后就传回了欧洲。
  彭世洛会战结束了,可时间依然在向前走,萧如薰刚刚打完胜仗,就开始盘算该怎么给士兵吃顿好的。
  他把主意打到了十多头被明军的火炮和弓弩打死的大象身上,这些大象的象牙什么的被明军锯了下来献给他们尊敬的主帅萧如薰,萧如薰笑纳了,没有拒绝,然后看着大象庞大的身躯就盘算开了。
  大象毫无疑问是一座肉山,但是根据正常的逻辑来判断,大象的肉很定非常粗糙难以入味,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偷猎的人只要象牙而不要象肉,甚至象肉好不好吃,能不能入口都很难说,所以萧如薰打算询问一下当地人。
  “王上,这个象肉能吃吗?”
  萧如薰拉着站在一旁的纳瑞宣开始研究象肉好不好吃的问题,纳瑞宣愣了一下然后回复道:“提督,我们也曾有人吃过象肉,说象肉没有一般的肉好吃,但是没有毒,能下肚,也能果腹,怎么,提督难道是想把这些象肉给士兵吃?”
  萧如薰点了点头:“士兵大战之后及其疲劳,但是我这里却没有多少肉食和油水给他们吃,所以想着能不能用这些象肉来代替,正好我这里也有些战死的马匹,洞武人这里也缴获了一些马匹,一并杀了给士兵煮肉汤好了,至于这个象肉,估计很是粗糙,还是烤了看看能不能吃好了。”
  看到萧如薰一副探究大象肉怎么吃的样子,纳瑞宣的心情十分复杂。
第三百七十三章
心情复杂的纳瑞宣
  纳瑞宣的心情是真的很复杂,原因有不少,但是最关键的还是明军来到的时机,缅甸人的军营大乱之后明军才出现,那也就意味着明军抵达战场是在那之前,明军早就已经抵达了战场,但是依然到了偷袭成功之后才出兵,或许只是半个时辰的时间,但是却让他麾下的战士损失惨重。
  这一战,他手下的战士战死了两万多人,受伤两万多,完好无损的只有不到六千,可谓是元气大伤,如果明军可以一来就投入战场,那么自己手下的士兵至少可以少损失好几千,而不至于像现在这样损失惨重,让他的心都在滴血。
  但是同时,理智告诉他,明军的战略计划是没有错的,偷袭缅甸军大营,让缅甸军军心大乱,然后才率兵出击,用火炮打破缅甸人的军阵,让缅甸人陷入混乱之中,让他们无所适从,然后才命令军队出击,一举击败了缅甸人,主帅萧如薰亲自上战场击杀了闵启德,直接促成缅甸军的军队崩溃,造就了如今这般辉煌的战果。
  明军上战场三个时辰左右,缅甸人的初步死亡数字估计在六万到七万之间,俘虏人数还未庆典,但是死掉的缅甸人基本上都是战兵,而不是那些杂役兵,杂役兵的尸体还没有清点。
  纳瑞宣知道,如果没有明军的加入和计策,他是赢不了闵启德的,十万对五万,优势就是那么明显,用小计谋小计策或许可以挽回一时,但是绝对挽回不了真正的损失,该输还是会输,该死还是会死,自己无法在野战上赢得缅甸,而这一点只有明军才能办到。
  如今十万缅军尽墨,功劳毫无疑问该算在明军身上,是明军一鼓作气击败了猖狂一时的缅军,还这片天地以安稳,大明的威望会因为这一战而急速提升,甚至会重新确立这一块地区的宗主权,而他,纳瑞宣,想要接替缅甸的地位成为霸主的梦想,估计就要受到一定的影响了。
  大明估计是不会允许第二个缅甸出现在他的南疆的,动兵打仗太浪费钱了。
  所以纳瑞宣不知道是该埋怨明军好还是该感谢明军好,明军的确帮他翦除了心腹大患,但是也阻碍了他的野心之路,这份纠结的情感到底该如何解决呢?
  他不知道。
  他只能默默地看着明军在萧如薰的指挥下把肉山一样的大象给分尸,把肉都给切了下来,用水洗干净,然后准备烧了吃。
  不过很快明军就发现大象肉不是一般的老,很难煮熟,也很难咬的动,要牙口非常好才可以,然而明军并不具备那么好的牙口,萧如薰一怒,立刻就下令力气大的士兵抡起大棒狠狠的砸那些大象肉。
  你老,那我就砸烂你的纹理,砸烂你的肉组织,砸成肉糜,我看你还老不老!
  一锤,一锤,一锤,一锤……
  在明军士兵的欢呼声中,在暹罗人目瞪口呆之中,明军把砸的认不清本来面目的大象肉给丢到了锅里煮,或者放在火上烤,虽然象肉依然有点老,但是已经不至于无法入口了,当然,还有一点,难以入味,不过明军也不在意了,抹上盐巴,放在火上烤,然后弄点辣椒和着吃,嘿,别说,味道还不错。
  大战之后的休息还是很不错的,有现成的营房和食物,省去了很多功夫,大家吃喝玩乐,几乎忘记了刚刚才发生的血战和那些被丢到万人坑里的缅甸人的尸体。
  第二天一早,萧如薰带着精神抖擞的明军重新出发,而剩下收尾的工作就交给暹罗人了,暹罗人把计数完毕的缅甸人的尸体全部推到了万人坑里面,然后放了一把火,七个大坑里面的大火烧了很久才熄灭。
  缅甸的战兵和杂役兵的服饰不一样,所以很容易区分,按照最新的预计,缅甸人的战兵战死了将近七万,还有一万多被俘虏,杂役兵有三万多被俘虏,死掉了一万余人,剩下的全部逃跑了。
  萧如薰和明军顺着最大一股缅甸人逃跑的痕迹追击而去,同行的还有一点向明军投诚愿意带路的缅甸带路党,向着毛淡棉方向出击。
  纳瑞宣不是不想出击,而是实在没有足够的兵力了,大量兵马受伤需要休养,无法长途奔袭,为了保住这批精锐兵马,纳瑞宣不得不调集全国的医师到战场来给士兵治疗,顺便通告全国,战争胜利,召集彭世洛的居民回来重建家园——彭世洛的存在是连接暹罗南北的交通枢纽,位置十分重要,不把彭世洛给重建了,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
  暹罗人没有纳瑞宣那么大的野心,他们只是为了战争的胜利而欢欣鼓舞,为纳瑞宣歌功颂德,欢庆属于国家和民族的胜利,这一场光辉的胜利让纳瑞宣的威望再度提升,或许也是不幸中的万幸。
  但是纳瑞宣自己知道,他所渴望的是东南亚地区的霸权,他和缅甸人战斗十几年为的就是霸权,他想借助明军的力量稳定这股霸权,却未曾想到先被明军利用了,但是他知道,这件事情上无论怎么说自己都站不住脚,明军最开始只是想借道,没有借兵的想法,和明军一起出击是他提出来的,主动的。
  既然提出来了就要做好损失的准备,不然的话,以后就没有人愿意和他合作了,这就很糟糕了,名声不能臭掉,国际名声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对于现在的暹罗人来说更是如此。
  所以无论如何,他也要巩固和明军之间的关系,在未来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明军都将成为这片区域的决定性力量,为了这份力量,他就必须要忍下心中的不满,争取到和明军的首要合作位置,然后徐图他举。
  这就是他为什么没有对萧如薰抱怨的原因,也是他为什么接受萧如薰的建议留下来整顿战场的原因。
  他知道,缅甸完了,缅甸是真的完了,不出半年,缅甸这个曾经东南亚的霸主,就会消失在这片土地之上。
第三百七十四章
灯塔
  缅甸的地理位置还是不错的,不仅和中国接壤,还有很大的海疆,也有不错的港口,非常适合发展海运业,比起中国更加接近西方人的海船,如果拥有了缅甸,中国将会更加直接的和西方人接触,并且可以省下很多的海运经费,直接从缅甸的出海口出海,更加方便。
  所以萧如薰的计划就是向毛淡棉发起进攻,然后直接北上攻击东吁王朝的首都勃固,灭了他,然后兵分两路,分别向内比都和仰光发起进攻,控制住几个大的人口聚居中心,缅甸就算是彻底的灭亡了。
  缅甸这种发迹几十年的部落式小国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它不像中国和其他的成熟西方国家,经过很多年的建设,有足够的人口,国家的领土上遍布很多城池,城池和城池之间连成线,实现了对国土的完全掌控,缅甸人口不多,聚居地更少,很多地方都没有开发,还是一片蛮荒之地,只要拿下几个大城市,这个国家就完了。
  这就不像中国,中国人口多,国土大,只要还有一座城市你没有拿下,中国就还能继续抵抗,要消灭中国,就必须把中国的全部城市拿下,几千年的延续,使得中国人的家国情怀非常明确,城市没了就逃到山里面继续打游击,而眼下的缅甸人不会,基础建设十分差劲的他们,就算是国家军力强大,只要军队被消灭了,立刻就会衰落,然后灭国,追忆前朝的人会很少很少。
  收拾一些小国往往只需要攻打几个城市就好了。
  毛淡棉和勃固还有仰光等缅甸人的聚居地就是首要的攻击目标,只要拿下这些目标,缅甸也就完蛋了,东吁王朝对它的土地的控制力是很弱的,从首都周边到偏远地区,控制力衰减的程度也不是一般的高,它不像大明,设立了南京和北京两套行政班子,用以对江南和江北实现控制。
  基本上按照纳瑞宣的说法,莽应里控制力最强的地方也就是勃固周边地区,这家伙不信任其他民族的人,只对本族的人最温和,让本族的人住在自己的身边,不仅族人放心,他自己也放心,于是就放松了对其他地方的控制,对其他地方也根本不得民心,战端未起,这些地方的人就迫不及待的宣布造反迎接王师了。
  这就等于是告诉萧如薰,明军只要攻下勃固周边地区,消灭了莽应里的政权,然后许诺其他各族以自治权,他们会直接带降表来投诚大明,并且愿意缴纳赋税和贡品,只要大明的施政足够温和,他们就不会造反,还会配合大明实施统治。
  当然,纳瑞宣没想到萧如薰是打算用就占据缅甸的,也没想到大明也是打算设立一个军镇把萧如薰拴住不让他回到京城策应皇帝,缅甸就处于各方面共同的目的而就此成为了大明的领土,当然,这也是名正言顺谁都说不出话的。
  谁让你缅甸老死不死的和大明对着干呢?更别说永乐时代这里还就是大明的羁縻领土,当时还有缅甸宣慰司等五大宣慰司管理,只是后来明朝国力衰退,这里无法继续管理,也得不到更好的经济收益,所以干脆放弃,这才叫当地土著有了可乘之机,现在我收回,名正言顺。
  萧如薰可不打算只对这里进行羁縻统治,他要的是实打实的统治,而如果要进行实打实的统治,尤其是对海岸线的控制,那就必须要用兵打,打下来的领土最可靠,谈下来的领土还要用羁縻政策,不符合萧如薰的战略规划。
  这些自治领倒不是说不能存在,但是不能存在于要害地区,要害地区萧如薰一定会想方设法的移汉民填充,这些土族就必须要离开要害地区,到别的地方居住,萧如薰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如果不走,那就好办了,直接兴兵讨伐,打下来的领土最好用!
  进军毛淡棉的途中,萧如薰进行开始筹划给朝廷的奏疏,还有给在京中的协助势力的奏疏,通过一番运作,将萧氏的根基转移到缅甸来,形成事实上的第二个云南沐氏,能多争取一点兵马就多争取一点兵马,然后花点钱将家眷转移到缅甸来,或者在浙江福建广东一代招募流民前往缅甸定居,过着从东南亚地区招募华人来到缅甸定居,重回大明怀抱。
  萧如薰觉得朝廷是不会轻松的就把现在这三万兵马交给他的,而且这三万兵马里面还有大量的广西狼兵,这些狼兵不会愿意定居在这里,他们会回家,将近一万狼兵离开之后,他的兵力也会衰减,到时候,就要依靠各地来的流民填充兵力了。
  吸引流民的政策很好设置,缅甸那么多未开发的蛮荒之地,只要开发出来,立刻就是一片一片的良田,产量高,一年三熟也是正常,靠海近,直接和印度还有中东北非的一些国家进行贸易,吸引西方人起来投资贸易,只要政策到了,想要把这块地区发展起来非常容易。
  同时也要注意和国内保持联络,想办法把缅甸这块土地发展为欧洲洋人与大明本土的贸易中心,洋人可以到这里购买到大明的产品,大明也能吸引他们的黄金,从这里相互交流,可以省去一大段海路跋涉。
  缅甸还能吸引到云南和四川的商人南下做生意,从海路上,只要保持和暹罗的关系,也能借用暹罗的港口缩短距离,节省成本,很快,缅甸就能成为大明和西方人交流的桥头堡,在这里,朝廷不会设立多少障碍,也不会担心什么,一切都是萧如薰自己负责。
  那些人只是希望萧如薰不要折腾他们的后花园,而对于缅甸这块“蛮荒之地”,他们根本就不会重视,否则也不会坐视云南沐氏掌握云南将近三百年,萧如薰希望还可以很快得到“永镇缅甸”的资格,只有永镇缅甸,才能光明正大的在缅甸搞东搞西,吸引人才来到缅甸搞发展,摸索一套合理的模式,将来可以用于改造大明。
  总而言之,这里就会成为一个事实上的独立桥头堡,成为东方文明重新焕发光彩的灯塔,照亮未来五百年的道路。
第三百七十五章
绝望的莽应里
  萧如薰对毛淡棉发起进攻的时候,毛淡棉的缅甸守军不足三千,没花什么功夫,几轮炮击之后,这些守军就自己崩溃了,萧如薰只用了一只小部队就拿下了毛淡棉,顺便砍了两千多个人头。
  拿下毛淡棉之后,萧如薰一路向北,路上剧本上没有遇到成建制的抵抗,很多军事堡垒能看得出来有人居住的痕迹,但是里面一个人都没有,乱糟糟的像是在明军到来之前就逃跑了,这也方便了萧如薰许多,根本不用动兵开战就一路往勃固推进。
  缅甸还是太弱,底蕴太差,虽然有这块区域几十年的霸权,但是有朝一日一旦被传统强国大明彻底消灭掉,他们就会立刻衰弱到不可思议的地步,内心深处的恐惧和不安彻底的暴露出来,连抵抗的勇气都没有,明明是挺不错的军事堡垒,跟在萧如薰身边的利玛窦还说这是很有欧洲风格的堡垒,要是善加利用的话绝对能给明军造成麻烦,可偏偏没人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1/8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