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1592(校对)第2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7/815

  就这样他还经常拿出粮食接济军士,可那些手握大量粮食的富贾,宁可把粮食封存也不拿来售卖,当真是居心不良。
  “富贾之害,春秋战国之时,咱们就看得很清楚了,囤积居奇,富可敌国,操纵王位,谋夺王权,其心可诛,遂有重农抑商之举措。可时至今日,却成了商而优则仕,商人子弟皆可入仕,前首辅张四维,宣大总督,你的顶头上司王崇古,都是这山西富商的子弟啊!”
  梅国桢感叹不已:“商人重利,无国家大义,给蒙古人走私火器铁器,使之战力猛增,他们拿钱积累万贯家财,而我边关将士却被大明生产的火器铁器打死打伤,何其讽刺?”
  麻贵对此早有所知,当然也知道朝廷为何不整治。
  首辅都是商人子弟,你还说什么呢?
  “难道就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吗?”
  麻贵对此还是心怀一点希望。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驱,有利之事,才能打动他们,若要与之谋皮,则拿出更加诱人的利,眼下的利,就是避免边关重燃战火,好让他们继续赚钱,他们会明白的,一旦打仗,没了大明的保护,他们自己的万贯家财也保不住。”
  梅国桢只能这样说。
  一路来到大同城内的亢家宅子门口,梅国桢便看到一群衣着不凡的白胡子老头已经站在门口恭候自己多时了。
第四百八十四章
梅国桢借粮(下)
  “恭迎抚台!”
  梅国桢刚下马,这些人就纷纷上前给梅国桢见礼。
  伸手不打笑脸人,梅国桢也深谙官场之道,便笑盈盈的开口道:“天寒地冻的,怎可劳烦诸位在外迎接呢?快快快,快一起进去暖和暖和,这要是冻着了哪儿,可就是在下的错了!哈哈哈!”
  一番话说的大家眉开眼笑,纷纷恭维着将梅国桢请入了亢氏大宅。
  今日得知梅国桢要来拜访,亢氏大宅里聚集的都是整个山西晋商大家族在大同镇里的负责人。
  晋商的势力遍布山西的每一座城市每一个关口,大同城里有主要联络点也是相当正常的,今日前来聚会的都是各大商家具有一定话语权的人物,大家彼此熟悉,有些什么事情也好放开了说。
  梅国桢在此地镇守三年,和这里的人们也都交好熟悉,从来也没找过他们的麻烦,当然了,他们的一些孝敬,梅国桢也基本上不收。
  于是他们就常常以犒军为理由给军队送牛酒,也算是巴结梅国桢,数量不多,总归是点面子工程,是要做的。
  梅国桢也就是这个意思,他不贪图享受,吃饱穿暖就可以,但是军队士卒吃不饱穿不暖的话就无法打仗,这是他无法接受的,他可不想要那些绫罗绸缎,在本地也卖不出什么好价钱,还不如粮食牛酒来的实在。
  梅国桢不找大家麻烦,就算不错了,不然的话,换了别人来,手上有调兵之权,真要来个先斩后奏,大家也不愿意当他的陪死鬼。
  大家相安无事各取所需就最好,因此梅国桢的面子,他们必须要给,一声令下,商贾们云集亢氏大宅。
  文人好风雅,梅国桢也不例外,战时可以吃苦受罪喝风吃沙,和平时期,听听小曲儿喝喝小酒,也是难得的享受,梅国桢也不拒绝。
  知道这层意思的亢氏负责人还是很有心的,亢氏大宅子里面升起炭火,暖洋洋的,和外边的寒冷恍若是两个世界,他们还叫来了最好的舞女和乐师,一起演奏一曲靡靡之音。
  宴席早就准备好了,梅国桢和麻贵一上座,各式菜肴就流水一般的端上了中央的大餐桌,其余旁边还有些许小桌作为陪衬,图个乐呵。
  梅国桢往桌子上一瞧。
  真是奢华啊!
  寻常百姓桌子上绝对见不到的肉、蛋、羹就不说了,鱼和蟹,江南的一些菜式,还有陈年老窖,这一桌大鱼大肉的餐点,折算成银子,又能给多少士兵发军饷,能给多少百姓买粮食吃?
  梅国桢暗自叹息。
  “抚台,抚台来咱们大同镇也有三年多了,这三年多来,我们诸位可是深受抚台的照顾,才能在这边关之地安然做生意,身家性命有保障,还不误了主家的要求。可谓是深受抚台之恩,往日我们这些人都不知道该如何报答抚台,今日抚台既然来了,有些东西,抚台就务必请收下,东西不贵,但是总归是一点心意。”
  领头的亢氏主家殄着一张笑脸对梅国桢笑呵呵的表示道。
  “哦?还有此事?”
  梅国桢饮了一杯酒,笑呵呵的问道。
  “那是自然。”
  亢氏主家拍了拍手,立刻就有下人家丁抬上来了一些盒子,盒子放在梅国桢旁边,亢氏主家拿着里面的东西一一介绍——
  米芾的字,黄庭坚的字,苏轼的题字画,还有据说是苏轼用过的笔和砚台,还有一些其他的名家字画,还有一些铜质古玩,金玉之器是没有的,钱也是没有的,但是就这些东西,远远比金玉之器和钱要贵重得多。
  这也能算不贵重吗?
  怕是在寻常百姓眼里的确如此,但是在识货的文人眼中,这些可都是无价之宝,可遇而不可求,遇到了这些东西,麻贵可能没什么感觉,觉得无聊,但是梅国桢这个骨子里的文人如何按耐的住自己的心情?
  “居然是……当真是如此啊!这些……可都是无价之宝啊!”
  梅国桢大为惊叹。
  “如何,这些‘寻常物件’可还入得抚台眼中?”
  亢氏主家得意的笑了笑。
  “呵呵呵,这还算是‘寻常物件’吗?这要都是寻常物件,那本抚就白读了那么多年的书了!诸位真是有心了。”
  梅国桢赏玩了一会儿,便恋恋不舍得放下了手,向桌上的诸位慈眉善目的老乡绅们表达自己的感谢。
  麻贵的眼神有点不对劲了。
  “哈哈哈哈,抚台喜欢那就最好不过了,这些寻常物件待酒宴结束之后,我等会派人送到抚台府上。”
  梅国桢也没怎么踌躇,也没说愿意不愿意,举起酒杯道:“诸位的热情本抚已经体会到了,本抚要感谢诸位的热情款待。”
  满大堂的人顿时都站了起来,和梅国桢共饮此杯,然后乐呵呵的一起坐下。
  聊了没几句,梅国桢再次斟了一杯酒,端在手中,眼力价十分不错的亢氏主家立刻就意识到了梅国桢有话要说,这大概就是他今天的来意,于是亢氏主家立刻喊道:“安静!安静!抚台有话要说!”
  别的不说,就这眼力价就是一等一的。
  梅国桢一站起来,整个大堂便鸦雀无声,歌舞也停了下来。
  梅国桢满意的点了点头,举起了酒杯。
  “诸位,诸位也该知道,近几年,天象突变,天气越发寒冷,天气冷,地里的粮食就不容易长出来,还没长成,就被冻死了,因此去年和今年,关中晋中粮食大面积绝收,流民遍地,饿殍遍野,本抚实心有不忍。然本抚之职责,乃为国戍边,大同镇乃大明九边之一,自立国开始就是防备北虏南下之要道,有大同镇和雁门关,便能保晋中不失,前些年,故总督王崇古又结好土默特部,使其首领三娘子率部为我大明主动戍边,保数十年安稳,有功于国家百姓。然去岁和今年,土默特部也和我大明一样,遭了灾,粮食绝收,牛马冻死,难以过冬,我大明好歹还有江南接济,士兵百姓都有一口粮食吃,可是他们却没得吃,没得吃就要饿死,快要饿死的人会干出什么事情,大家也都清楚。昨日,三娘子到大同来向本抚求救,诸位想必已经清楚,本抚实在是有心无力,不忍看到边关战火起,王总督数十年谋划毁于一旦,因此特来向诸位借粮,还望诸位慷慨解囊,借给本抚足够的粮食,有了粮食,本抚便能保晋中不失,大同不失。”
  语毕,梅国桢举起酒杯一饮而尽,将酒杯展示给所有人看。
  “本抚先干为敬!”
  而后梅国桢坐下,环视了一圈周围乡绅富贾们的面色表情,心猛地往下一沉。
第四百八十五章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做官做到梅国桢这个地步,不管是清官还是贪官,眼力都绝对不差。
  自古以来,做贪官难,做清官比作贪官更难,梅国桢这种能吏夹在二者中间,更是难上加难,而国家要办事,主要就是靠梅国桢这样的官员。
  太清廉了就像是海瑞,官场独狼,人人都怕,扳不倒砸不烂,清廉光环护体,打遍天下无敌手,动动嘴就让贪官污吏汗流浃背,但是这样的官办不成事情,不收官场规矩的官是办不成事情的。
  太贪了也不行,根本没心思办事情,一门心思都在如何捞钱上,捞钱捞到走火入魔的人也有不少。
  唯有游走在二者之中,用低程度的贪——圆滑来武装保护自己,用自己的口才和思维在千难万难中办成一件事情,这些能吏是尤为可贵的实干人才,正是因为这样的人才还有,大明朝才没有崩塌。
  梅国桢便是其中一员,若要维持一个比较尴尬的尺度,还能做官做到巡抚的位置上,还能手握一定的权力,需要的绝对不仅仅是原则和人品,还有人情练达,这一点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一样的。
  因此,那些乡绅豪强富商的嘴脸,落在梅国桢的眼里,就不要太讽刺了。
  果不其然,坐在亢氏旁边的杜氏首先开口了。
  “抚台,为国家出力办事,那是从咱们的祖宗开始就一直在做的,咱们深沐国恩,得以在此经商,心里是一直都在牢记自己的身份,牢记自己的职责,不敢有一日怠慢的。但是抚台也清楚,这天象变冷,受灾的可不仅仅是平民百姓,咱们这些人也受灾啊!粮食也冻死在地里面长不出来,咱们的土地是多,但是佃户也多,吃饭的嘴巴也更多。看起来是富甲一方,实际上个中的苦楚咱们自己知道,从不往外说,打落了牙,和着血往肚子里吞,谁也不说一个不好,但是咱们这些人每天一睁眼,几百人的吃喝拉撒都要咱们去伺候,咱们收入是多一点,可是开销也大啊!”
  杜氏边上的刘氏也开口了。
  “是啊抚台,杜当家的说的很有道理啊,咱们这些人都是表面看上去风光,其实日子过得一点儿也不比其他人好,平民百姓是穷,但是也不需要什么孝敬,咱们就不同了。做这门生意,吃这碗饭,那地方上朝廷里各种打点孝敬总是不能少,这家几十两,那边几百两,大头主家出,小头我们也得分着出,更别说那些佃户,那些长工短工,家里的下人和丫鬟。正如杜当家的所说,这就算是丰收之年,每天一睁眼几百张嘴等着咱们伺候,家也越大,开销越大,真正落在我们嘴里的又能有几口呢?您说是不是?这个中的苦楚,只能说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
  杜氏和刘氏的话说完,大家都各自点头,纷纷称是,一个接一个的大吐苦水。
  亢氏看着火候差不多了,梅国桢的面色越来越不好了,忙说道:“好了,别再说了,抚台平日里已经够忙够烦心的了,你们这些东西还要拿这种事情来烦扰抚台?还嫌抚台的政务不够繁忙是吗?”
  一群人立刻闭嘴,连连道歉。
  亢氏趁机对梅国桢说道:“抚台啊,虽然这些人不识好歹,乱说话,但是不得不说,这里头也有些事情是真的,就说我亢氏在大同的产业,佃户一百多家,家里下人和丫鬟加在一起也有三五十人。这每天一睁眼,几百人的吃喝拉撒就等着亢氏去出钱伺候着,还没收入呢,就先支出了,这几年年景极差,每亩地的收成比之前几年下降了七八成,咱们也是亏的连家底子都要往上弥补亏空了,实在是度日艰难啊!”
  见亢氏也表达了自己的意思,梅国桢知道如果不下一剂猛药,是没的说了,今日是一粒粮食也拿不走。
  于是梅国桢端起一杯酒饮下,缓缓开口道:“诸位可知,这关外的土默特部落已经到了什么地步吗?”
  众人连忙摇头。
  “天气严寒,收成差,有些时日没有去和他们交易了,不清楚具体情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7/8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