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1592(校对)第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815

  萧如薰的话虽然有些地方比较夸张,但是长得帅和写字写得好那是真的,萧如薰的一手正楷让叶梦熊和梅国桢相当推崇,认为这笔正楷有“凛然正气”、“绝类颜真卿”什么的,对萧如薰的书法很是赞赏,叶梦熊还把一些自己很喜欢的书籍推荐给萧如薰,让他有时间的时候读一读这些书籍,增加学识,对以后会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了,萧如薰也不会只是和他们聊天,在这段时间里,萧如薰以宁夏总兵的身份将整个宁夏可以找到并且投入运用的五千八百三十九支鸟铳全部集合在了一起,然后又在整个宁夏的五万明军当中挑选了三千受过训练枪法较好的,最不济也会开枪的士卒。
  就这三千人,萧如薰组建了一支三千人的鸟铳队,然后又组建了一支拥有各种车炮三百余门的一千余人的炮队,合二为一成为辖兵三千余人的火器营,成为宁夏总兵的直属部队,交给王辉去统帅,把王辉提拔为参将。
  这个举措得到了三边总督叶梦熊的支持,叶梦熊以自己的职权支持萧如薰的火器营建设计划,监军梅国桢则表示要亲自观看萧如薰练火器营的方式,然后详细记录,将这个方法上报兵部,进而推广到全国各地的驻军那里。
  经过这一场战役,叶梦熊和梅国桢亲眼目睹了火器的巨大杀伤力以及火药的巨大威力,开始相当重视火器的运用和战术,而萧如薰是现今当之无愧的第一火器使用专家,所以萧如薰的意见在他们的心里有很大的分量,看着萧如薰在校场上让三千铳卒摆出相当标准的三列阵型操练火器,那种阵势的确相当慑人。
  而且让魏学曾很头疼的战后抚恤问题和民众安顿问题还有城池整修问题,萧如薰也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就是让宁夏城内的老弱妇孺为这些铳卒制作弹药包。
  一边对青壮年劝耕,加紧耕种的脚步,一边让老幼妇孺有事情做,还能领到一些小钱和管一顿饭补贴家用,不至于让朝廷白白花钱去做赈灾的活计,让每个人都有事情做,民众就没有时间去想别的事情。
  同理也是如此,为了不让士卒安逸久了闹事情,萧如薰除了下令大练兵之外,还让没有训练任务的士卒一起去整修城墙,修理军械物资,甚至分出一部分士卒去帮着开垦田地耕种。
  这就是加深一下所谓的“军民鱼水情”的手段了,告诉士卒他们来自于民间,也要爱护民间,你爱护别的士卒的家人,别的士卒也会爱护你的家人,你欺负别人的家眷,别人也会欺负你的家眷等等。
  这样不仅让宁夏居民没时间闹事,士卒也有事情做,无法闹事,整个秩序一下子就安稳起来,叶梦熊惊喜的发现萧如薰居然有治理民政的能耐,于是也就轻松的放下了一些权力,还是做起了自己擅长的后勤工作。
  而梅国桢就天天蹲在练兵校场观看萧如薰是如何操练火器营,然后让火器营逐步的具备战斗力,逐步的和刀盾手结合战斗,摆出火器大阵,演练如何用火器大阵在平原对抗骑兵。
  梅国桢还和萧如薰讨论骑兵的作战特点,然后如何利用这种特点,让火器发挥最大的功效去对付骑兵等等,当然,逃不开的一个话题就是火器不防水的问题。
  萧如薰表示这个问题他暂时还没有工夫去解决,等到有了功夫,他会着人一起去研究如何改进点火方式,不用这种麻烦的火绳,而是采取更加便捷的可以防水的点火方式去点火,就算下雨也不用担心火器不能用。
  萧如薰还同时派出哨骑去探听草原上蒙古人的动向,害怕蒙古人会趁着大明刚刚平定叛乱来袭击,所以也要事先做好准备,不能让胜利果实被蒙古人给抢走了,麻贵和萧如蕙所部步骑被他下令时刻保持战备状态,一旦有消息传来,可以立刻出战。
  宁夏总兵的工作,萧如薰是做的非常的出色的,这一点得到了大家所有人的认同,所以一时之间宁夏镇的防御工作被全面抓起,防御能力大大提高。
  半个月以后,叶梦熊的军报和梅国桢的奏折抵达京城,被下令直接送往宫中给皇帝预览,就连内阁和通政司也无法事先得知战报的内容,但是消息还是传出了,一时之间代首辅赵志皋、次辅张位以及兵部尚书石星等人心急如焚,纷纷入宫打算求见皇帝,询问战况。
  他们不知道的是,万历皇帝抢先一步得知了军报的内容之后,已经开怀大笑了许久了,憋屈了那么久,第一次觉得那么痛快,真的,万历皇帝觉得前所未有的痛快,因为这一次的最大功臣,不是几个文人统帅,而是他执意提拔的宁夏总兵官萧如薰。
  声势浩大全陕震动的哱拜之乱,居然仅仅用时两个月就彻底平定,所有造反人等自哱拜一下全部被杀,没有一个逃走,数万叛军只有三百多人被生擒,其余的全部都被斩杀,明军歼敌五万有余,创下嘉靖以来最大胜绩!这是他执意提拔的总兵官萧如薰打的漂亮仗!
  等到笑累了,朱翊钧才开始关注整个战况过程,这个战况过程他会根据叶梦熊的军报、梅国桢的奏折还有锦衣卫的密折来一起判断,其中,锦衣卫的密折毫无疑问含金量最高,最受到他的重视。
  张居正死后,朱翊钧亲掌锦衣卫,大肆裁撤张居正和冯保的势力,把自己的亲信放在锦衣卫里面,同时注意保护锦衣卫的外部情报网,从内库直接拨银给到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数年之间,已经打造出了一个超越嘉靖和隆庆时代的锦衣卫情报网。
  世人皆以为锦衣卫的情报网都是对内,监视大臣诬陷大臣,所以恐惧之,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锦衣卫不仅仅将自己的情报网遍布大明国之内,也将情报网撒向了大明周边的敌国和藩属国之内。
  两百年之功,将大明周边的无数个藩属国和敌国全部渗透,这些地方有任何异动,最先知道的是锦衣卫密探,第二个知道的是指挥使,第三个知道的就是皇帝。
  然而当锦衣卫指挥使不能干或者被卷入政治斗争或者干脆就是他人棋子的时代,锦衣卫的对外威慑力就要小很多,而集中力量应对内部,但是当锦衣卫完全掌握在皇帝手里,而锦衣卫指挥使又相当能干的时候,锦衣卫就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
  而现任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就是一个相当能干而且忠诚于皇帝的人,朱翊钧之所以可以看透那些朝臣的招数,并且在不上朝的数十年间依然以某种方式控制朝政,若是没有骆思恭的付出,是难以想象的。
  就好像哱拜之乱,锦衣卫的密报比八百里加急文书还要早一天送到,朱翊钧接到边关急报的时候已经打好了腹稿,做好了安排,以最快的速度将此事安排下去。
  而后魏学曾的私自劝降,萧如薰的种种功劳,还有叛军的动向等等,全部都被锦衣卫记录在案,发回原地,魏学曾自己都受到过锦衣卫的情报相助,但是魏学曾现在已经垮了,没来得及把这个消息交付给叶梦熊,当然,这并不需要了。
第四十八章
初闻朝鲜乱
  对比了锦衣卫的密报、梅国桢的奏折还有叶梦熊的军报,朱翊钧发现三封报告里的内容,契合度最高的就是萧如薰是此战当之无愧的第一功臣这一点,血战平虏城破敌九千,还有长途奔袭使敌后院起火不得不退军,从而使得魏学曾的以火速进兵包围宁夏镇立足于不败之地。
  加上后来屡次击破哱拜以骑兵的突袭,还有最后的以火药爆破城墙,促使叛乱被终结,如果没有萧如薰,就像叶梦熊自己说的,他会采用引水灌城的方式,把宁夏城淹掉,届时不仅宁夏城毁于一旦,也将多造杀孽。
  而萧如薰的出现不仅使得一场数万人的血战仅仅只有一万多民户损失,还只有一段西城墙的损失以及三分之一城内建筑的损失,加上六千明军的战死,这样的数据远远低于预料之中的引水灌城的损失数据,可以说萧如薰的存在帮大明节约了三分之二的征战银钱和重建安抚银钱。
  而且据报,战后,萧如薰还致力于维护城池秩序,斩首二十四名犯罪士卒,以最快的速度恢复了秩序,然后开始宁夏重建,这等手段和能力,绝非一个武夫可以具备。
  叶梦熊对萧如薰的评价是“文武双全,大将之才,兼有牧民之能”。
  梅国桢的评价是“九边之地五十年难出之帅才,有古之儒将风范”。
  锦衣卫的评价是“兼具马上治军与下马治民之能,有文名,多读书,治军严谨,牧民有道,使之统兵征战,可以最小损失获取最大战果,实乃不世出之良将”。
  其实不看锦衣卫的评价,就看两个文臣对这个武将的评价就可以知道萧如薰是多么的对他们的胃口,这年头,文官对九边武将的评价不是猪就是狗,相当蔑视。
  而萧如薰作为九边将门世家子弟,首先可以迎娶原兵部尚书之女,就足以看出杨兆这个典型的文将对萧如薰的赏识,而现在叶梦熊和梅国桢的评语更体现出这一点。
  另外据锦衣卫线报,被带回京城判罪的魏学曾对萧如薰也相当赏识,是最早支持萧如薰使用火药破城的人之一。
  俗话说的好,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在这个时代,文贵武贱的时代,一个不世出的良将的诞生到底是多宝贵,朱翊钧自己也很清楚,文人统兵总是有弊端的,比如文人势力太强,原本可以与之分庭抗礼的武将集团则沦为走狗。
  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登基之初,武将中强悍如戚继光李成梁都要仰仗其鼻息,皇帝给被他狠狠压制,这样的事情已经让朱翊钧对文臣集团极度不满,他已经在着手扶持宦官集团与之对抗了,比如尝试外派矿税太监弄钱顺便恶心文官。
  但是这一仗一打,突然冒出了一个不世出之帅才,这就让朱翊钧的心思开始活泛起来了。
  扶持宦官虽然是皇帝的必要手段之一,但是由于这是一把双刃剑,伤人也伤己,极其容易被文官集团掌握的史官给痛骂一顿,留下不好的名声被后人耻笑,这一点,正德皇帝就是前车之鉴,如非必要,朱翊钧不愿意如此,那么为了身后名,要对抗文官,保证自己的权威,光是分裂扶持文官山头还不行!
  嘉靖爷爷扶持严嵩那一手已经被这些家伙看透了钻研透了,自己的脑袋也不如嘉靖爷爷那般聪明,这招不好使了,必须要另辟蹊径。
  不能用文官分裂,抢不到笔杆子,不能随便使用宦官这个恶心别人也恶心自己的大招,钱袋子也不是那么好抢的,那么剩下的,就只有扶持武人抢回枪杆子了。
  而且在这个时候,扶持武人还有特殊的好处,因为文贵武贱已经百余年,文官已经习惯了高高在上,突然冒出一个大武将和他们分享权力,就好像当初的狄青担任枢密使的时候,是如何恶心那些文官的,熟读史书的朱翊钧记得很清楚。
  然而更妙的一点是,宋代是祖制的文贵武贱,文官是真正的站在制高点之上居高临下的凌辱武官,而明代的祖制却恰恰相反,开国六公五个都是武将,唯一一个李善长也是因为军功得到的爵位,有明一代极重军功。
  至于文贵武贱的现状,那是沿革使然,并非祖制,文官道德大招之一的“祖制之术”,就不能用,要用,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朱翊钧就要拿祖制好好的和他们说道说道,恶心恶心他们。
  对这些文官,朱翊钧是恶心到了极点,厌恶到了极点。
  所以,朱翊钧绝不会像宋仁宗那样盲目的信任文官,放纵文官逼死狄青,已经看透了这些家伙的朱翊钧会想方设法的扶持保护自己的代言人在朝中与文官争夺利益。
  文官群起而攻之之后,武官只能紧紧依靠皇帝,靠着皇帝的威望和权力与文官打擂台,文官必将反扑,武将好不容易看到崛起的希望,必然会死命抵抗,两个集团一旦对立死磕,谁是最后的赢家?
  自己。
  加上锦衣卫东厂的偏帮手段,可以在最开始为武将的崛起打好前哨战,武将和锦衣卫东厂联手,把文官集团的气焰狠狠的打下去,到最后得到最大利益的,还是自己。
  作为皇帝,如果底下臣子铁板一块,就等于皇帝被架空了权力,虽然孙权这种固执的分裂臣子的人在历史上名声不好,可是他至少保证了他的权力,朱翊钧的想法也是如此。
  你们把大明朝折腾的乌烟瘴气,却叫朕来背黑锅,被天下人责骂,哪有这样的道理?
  这就是所谓帝王心思,一家一姓之国最大的局限性也在于此,而这个时候,却是破局的唯一希望。
  正所谓没有昏招,只有用错地方的妙招,就算是开历史的倒车,但是在某些时候,却能起到极大的积极作用。
  而目前的局面,朱翊钧绝不接受!一系列的计策开始在他的脑海里逐渐成形。
  朱翊钧正在谋划着他的万世大局之时,一封来自辽东都司的奏报传递到了兵部,被新任兵部尚书石星所看到,并且引起了石星的注意。
  石星乃是一位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老臣,生性耿直,因此仕途经历颇为坎坷,先是上书规劝隆庆皇帝,结果因为得罪了宦官腾祥,差点被打死。
  到了万历即位之后,石星好不容易翻身平反,结果又与张居正闹翻,和张居正掰起了腕子,张居正那时候如日中天,权倾六部,石星只得弃官回家,一直到张居正死了,他才又回到朝廷中枢。
  石星很清楚,作为大明在东方最重要的藩属国,朝鲜境内属于大明的情报系统有好几套,首先大家心知肚明的专属皇帝的锦衣卫就肯定有,然后辽东地方的,大明兵部的等等等等。
  甚至一些在朝鲜做生意的商人等私人系统都有属于自己的情报站,时不时的也会为自己的利益向朝廷提供情报,朝鲜自以为大明对自己并不了解,其实大明对朝鲜的了解不算知根知底,也算心知肚明。
  所以这封来自辽东镇守总兵官杨绍勋的报告让石星的心里开始打鼓,这封报告发出的时候是四月底,朝鲜都城告急的时候,石星接到的时候是五月中旬,为了弥补时间差,杨绍勋特意添上一句朝鲜局势糜烂,恐已无法收拾,还请朝廷早做准备。
  石星心中怀疑,这朝鲜也勉强算是大国,坐拥三千里天险,带甲数十万,怎么十几天功夫,便被人打到都城了呢?按照情报上所描述,四月十三日日本军队开始进攻,短短十几天,王京汉城告急——朝鲜的兵都是稻草人吗?你但凡稍微抵抗一下,也不至于败得那么快吧?
  此时此刻石星突然想起,去年,万历十九年下半年,一则甚嚣尘上的谣言在京师传的沸沸扬扬,说朝鲜联合日本图谋大明。
  当时这则谣言被阁老许国辩诬成功,证明是子虚乌有,但是有没有可能,这真的是朝鲜人故意示弱,其实是故意给日本人让路?否则为什么至今为止都不曾接到朝鲜的求援国书?
  石星想到这里,忽然有点不寒而栗,不过想起宁夏战役已经被平定,大明已经腾出手来,心里又有了点底气,他一边指示保定总兵倪尚忠移驻天津,加强蓟州、山东沿海的战备工作,一边移文辽东都司,让他们赶紧派员前往朝鲜进行详细调查。
  杨绍勋接到石星的指示的时候也是六月初了,他一边安排了崔世臣、林世禄两名调查人员,准备入朝事宜,一边派遣宽奠堡副总兵佟养正前往朝鲜的义顺馆,建立起一条战时的紧急联络渠道,安插了几名大明军方的斥候与信使。
  大明,已经对那个不安分的外邦产生关注了。
第四十九章
封爵
  其实要说朝鲜和日本勾结,那真是冤枉了朝鲜,朝鲜压根儿没瞧得起过日本,你要说朝鲜为什么迟迟不发求援国书,那是有自己的道理的。
  按照那个时代大明和朝鲜之间的关系,以“父子之邦”来形容是一点错都没有的,朝鲜向大明求救的时候喊一声“爸爸我被欺负了你快来救我”,也不算过分,但是国际政治圈里有个不成文的潜规则——被别人欺负了还要主动向盟主老大求援的国家是很受鄙视的。
  朝鲜虽小,但是也有自尊,那个时代,朝鲜相当“哈中”,朝鲜国王为国家全面汉化感到十分得意,全国上下无论是西人党还是东人党都喜滋滋的自称自己是小中华、礼仪之邦,上上下下以说汉语写汉字为荣,就连现今朝鲜韩国所用的谚文,最早其实是为了给汉字注音而出现,试图让朝鲜普通百姓也能读写汉字。
  所以既然是礼仪之邦,就要有点做派,说白了,要面子,真的要面子。
  被一个从来不曾瞧得上的“化外蛮夷”日本给打成这副熊样,自己还收拾不了还要求爸爸救自己,很没面子的!
  想想现在的熊孩子们跟人家打架打输了被欺负了,但凡有点骨气的有谁好意思求父母大人帮忙?或者胆子小的被威胁了也不敢找父母大人帮忙,对照到朝鲜身上就是如此。
  所以一开始,他们根本不好意思找大明帮忙,直到大明国内为了“备倭”已经备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朝鲜人丢了平壤,才因为终于扛不住,发现有亡国之危,求援国书这才姗姗来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8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