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1592(校对)第2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0/815

  没有什么比一边抗击敌军一边应付内部的逃兵更累人的事情了,七十岁的老将已经难以坚持下去了,这几日,李成梁不断的思考自己这一次东山再起的经历,得出了一个非常沮丧的结论。
  失败了,失败的非常彻底。
  无论是军事上还是政治上,自己都失败了,最后一次机会也失去了。
  李成梁非常清楚皇帝启用自己的目的是什么,而自己又给了皇帝一份什么样的答卷,不得不说,自己做的很差劲,不仅没有在军事上达成目的,还在政治上丢干净了分数,现在不知道有没有丢到负数的程度。
  军事和政治上的双重失败让自己最后一次起复的机会也没有了,之后,自己若能活下来,大概也就是养老养到寿终,然后安然离世,这是自己最好的结局了,后人提起自己的时候,大约是可以记住自己当年的风光的。
  或许,这也是一种幸福吧?
  望着柴国柱不断奔跑的身姿,李成梁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真是愚钝啊,明明都已经到了风烛残年了,还争抢什么呢?
  一辈子争来争去,争到了一个几乎是武将巅峰的位置,自己的奋斗已经到了武将的最巅峰了,之后的武将,就算是萧如薰,又能高到什么程度呢?难道还能让五军都督府回到原先的地位吗?
  想象也知道是不可能的,既然已经如此了,那么为什么还要执着呢?执着的目的是什么,目标是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呢?
  这几乎到了晚节不保的战局程度?
  李成梁感觉自己好像看穿了很多以前看不穿的事情,看淡了很多以前没有看淡的东西。
  四十岁以前的生涯给了自己太大的打击,让自己近乎于疯狂追求功名利禄,可是追求到头来,还是要死掉,这幅身躯不可能变得年轻,不可能回到当初的岁月,李成梁已经老了,已经快要到死掉的时候了,这是不可逆转的。
  追求一切的李成梁真的已经快要走到尽头了。
  柴国柱又在奔跑了,似乎蒙古人又要开始攻城了,李成梁苦笑不已。
  这时候,李成梁不由自主的想到了那个将自己本来已经逐渐安定下来的心重新激活的年轻人,那个取得了和自己一样地位的年轻将领,那个动摇了自己的地位的人,若不是他,或许自己也不会那么执着的重新开始追求功名利禄吧?
  说白了,就是不甘于人后,既然是武将,那也不指望和文人比拼,但是就算是武将,也要做到武将中的第一,武将中的武将,那才足以让自己满足,从而放弃继续争取功名利禄。
  只是不甘心而已。
  可正是这份不甘心,让自己走出了最错误的一步。
  后悔吗?
  不后悔。
  虽然不甘心,虽然有点明悟了,但是李成梁并不后悔自己的错误。
  因为说到底,自己不是文官,而是一名武将啊!马革裹尸还,那是自古以来名将最大的愿望,是荣誉啊!
  能够为自己的军事生涯画上一个句号,而不是戛然而止没有准备,那也是自己的梦想,一个完整的句号,一个美妙的梦想。
  现在,似乎正在实现这个梦想!
  虽然李成梁很希望这样催眠自己,但是现实容不得自己继续催眠自己,他不得不回到现实当中,面对着难以解决的问题。
  而现在唯一可以指望的,就是援军的抵达了,他两次求援,正准备做第三次求援,而援军何时能到,依然是个问题。
  他算了算路程和时间,感觉自己的儿子应该已经到了才是,可是为什么到现在为止连一个辽东骑兵都没有看到呢?
  儿啊,你快来啊,你爹爹我……真的扛不住了啊……
  大抵是李成梁诚心诚意的呼唤,这一次,老天爷终于听到了。
  万历二十六年正月初二中午,一支奇怪的部队抵达了紫荆关,打着大明旗号,穿着京营的军装,但是却是一支感觉上和京营兵完全不同的军队,而且更重要的是,这支部队拉来了好大一堆炮,粗略的数了数,得有近百门火炮。
  这还不仅仅是李成梁所熟悉的佛朗机铳和虎蹲炮之类的,还有一种李成梁从未见过的火炮,这种火炮看起来极其强悍的样子,因为实在是很大。
  李成梁粗略地看了看,居然有一丈多长的炮身,就算是稍微短一点的也有八尺左右,和这种炮比起来,佛朗机铳简直就像是玩具。
  这支部队抵达紫荆关的时候引起了不小的骚动,因为这时候蒙古人没有攻城,因此李成梁也亲自去看了,看了以后十分惊讶,就在寻找这支部队的将领。
  一名很面生的将领出现在了李成梁的面前。
  “李公,末将是陛下钦点御边平虏总兵官萧如薰提督的部下,领镇南军三千前来助战紫荆关,萧提督和令公子李总兵的两万骑兵正在赶来的路上,想来也很快就会抵达了,请李公不要担心,待萧提督抵达,完成交接之后,李公就可以回京了。”
  王辉话一出口就让李成梁愣住了,这下子,李成梁来不及询问火炮的事情,大惊失色道:“萧如薰?他不是在缅甸吗?天南角落,他是怎么到这里来的?还要取代老夫为提督总兵官?这怎么可能?!”
  王辉没有多言,将萧如薰交给他的皇帝手书军令递给了李成梁。
  李成梁劈手夺过这封手书,看到了上面有些熟悉的字体,还有那方大印盖下的痕迹,他顿时觉得天旋地转。
  “李公!李公!李公!!李公!!”
  ……
  士卒们的呼唤声越来越遥远,李成梁很快便失去了意识。
第五百二十六章
旁观者眼中所见之物
  等李成梁再次醒过来的时候,已经是傍晚时分了。
  李成梁睁开眼睛便看到了一张床的床顶,转过头再看看,发现自己处在一间房间里面。
  “来人……来人……”
  李成梁想要坐起身子,他满腹的疑惑无处求解,想坐起来都没有力气,浑身酸痛乏力,搞得他十分的被动,只能开口叫人,可是这一叫,却感觉自己连大声都喊不出来,只能小声小声的呼喊。
  好在房间里有人。
  “父亲!你醒了!”
  李如松一脸惊喜的出现在了李成梁面前,他赶快蹲在窗前,看着睁开眼睛的老父亲,眼泪哗的就流了出来。
  “如松?你……你来了?”
  “是啊父亲,孩儿来了,孩儿不孝,孩儿来得太晚了,以至于父亲劳累至此,父亲,孩儿不孝!”
  李如松老大的年岁,在老父亲面前就像个孩子一般,紧紧握着李成梁的手,低着头就哭出了声。
  “哭什么啊如松,你……你什么时候来的,为父怎么一点都不知道?还有,为父这是在哪儿?这里是什么地方?为父不是在紫荆关戍守吗?”
  李如松抬起头,点头说道:“父亲是在紫荆关,现在咱们还在紫荆关,只是父亲过度劳累,又受了刺激,晕倒了,所以在此休息,关城防务已经由萧提督全面接管,到现在为止蒙古人也没有发起进攻,父亲尽管放心休息。”
  “萧如薰真来了?”
  李如松点了点头:“萧如薰真的来了,是坐船来的,皇帝亲自将他招了回来,本来我已经抵达京城,但是为了等他,等了四天,而后才和他一起赶了过来,父亲,孩儿不孝,让父亲受苦了!”
  “……”
  李成梁现在哪里有心思谈论自己受苦的问题,心中思绪百转千回,到了只剩一声叹息。
  “我李成梁为大明南征北战近五十载,到头来,也还是逃不过一代新人换旧人的命,如松啊,为父这辈子是到头了,没有指望了,接下来的数十年,应该就是萧季馨的辉煌了。”
  听着李成梁如此说话,李如松未免有些惊讶,记忆中从未服输、好胜心极强的父亲,居然也有服输认老的这一天吗?
  “父亲……您……您还不老。”
  李如松这话说得很没有底气。
  “不老?如松啊,你都那么大年岁了,你的孩子都能上战场杀敌了,为父还能不老吗?为父争强好胜一辈子,到头来,也敌不过岁月蹉跎,说到底,都是命,都是命啊……”
  “父亲……”
  “好了,不说了,皇帝已经决定要扶持萧季馨了,就和当初张江陵扶持我扶持戚继光一样,这也是萧季馨的命,他也逃不了,你带来多少兵马?萧季馨带了多少兵马?可有把握把紫荆关之围给解了?”
  躺在床上,李成梁忽然来了一点精神。
  李如松收拾了一下自己的心情,开口道:“回父亲,萧如薰带了三千兵马和一些火炮,孩儿带了一万铁骑,又让奴儿带了一万铁骑,加起来一共两万,对面这几万蒙古骑兵不在孩儿的话下。要是正面对敌,孩儿也有把握战而胜之,只是不知道萧季馨是如何安排的,他得了命令节制紫荆关的所有军队,不受王世扬节制,直接听从皇帝的召令,独立作战,孩儿也要听他的命令。”
  李成梁皱着眉头寻摸了一下,感觉情况不太对劲。
  让萧如薰做统帅本来已经是破格的事情,现在独立统军,不受文官上司的节制,有便宜行事之权,只听皇帝的召令,这完全不是当下现行的战斗模式,而是太祖成祖时期勋贵统兵征战的模式。
  “皇帝要培养亲信武将了,萧季馨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没有文官做他的保护伞,所以只能找皇帝做保护伞,萧季馨能打,威望奇高,一人堪比十万精兵,皇帝这么做,真是不知道此战以后,朝堂上又要起什么波澜。看来皇城是不能待着了,如松,为父去职以后,会向皇帝上书乞骸骨,回到辽东养老,此战结束之后,你也不要试图留在京城,一定要回辽东待着,静观京城变局,如果为父所料不错,这一次,朝堂上要有大变数了。”
  看穿了很多事情之后,李成梁开始试图用局外人的眼光看待即将发生的事情,并且忽然间得出了许多感悟,使他不得不感叹,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他当了一辈子当局者,大半截身子入土的时候才做了旁观者。
  以旁观者的视角,李成梁忽然想到了一些十分可怕的事情,更想起了三年前萧如薰无缘无故出镇缅甸不回京师的某些被他遗漏掉的细节。
  难道……
  到如今,李成梁才看看想明白了某些事情,也不知道这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
  “父亲,您这话是什么意思?什么叫朝堂之上要起波澜了?什么叫大变数?”
  “你听为父的,现在不要多问,此战结束之后,无论立下多少功劳,都不要试图留在京城,回辽东,有辽东做根基,外有奴儿呼应,咱们李氏就能临危不乱,坐山观虎斗,至少不至于被轻易的牵连进去。还有,如松,你要记住了!到时如果为父不在了,没人提醒你,你也要自己记住,情况未到明朗之时,要严格约束自己,约束家人,千万不要和任何人走得太近,无论是萧季馨还是谁,都不要走得太近,如此,至少能保住我一门性命!”
  李成梁忽然很严肃的告诫李如松。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0/8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