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1592(校对)第3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0/815

  李如松十分畅快地笑了。
  能如此对他胃口的上司可真是好久都不曾遇到过了。
  “对了,总督,昨晚上那个女子,可还和总督心意?”
  李如松貌似顺嘴提了一句昨晚上的那个蒙古女子,萧如薰便明白了李如松的意思。
第六百六十二章
稳稳的做饭
  看来昨晚上那个女子是李如松做主挑选给萧如薰享用的。
  于是,萧如薰便笑着点了点头。
  “甚好,甚为乖巧,昨夜本督也是销魂到了三更天,不过,我已让人处理掉了那女子。”
  李如松一愣,以为萧如薰不满意,忙开口问道:“总督……这是为何?难道那女子竟敢?”
  “不是不是,我的意思是,这种女子好生养,万一有了,可是个大麻烦,咱们作为国朝将军,还是方面大将,手下少则数万多则十万大军,一举一动都在旁人眼中,可绝对不能在女人的问题上犯迷糊。尤其是北虏和女真女子,彼与我为敌,或亦敌亦友,我等统兵在外,更要小心谨慎,更何况……子茂兄可知这女子之所以和旁的女子不同,是因为什么?”
  李如松愣了一下。
  “为何?”
  “因为那女子的父亲指不定是哪个大部落的首领,那女子年已十八,却仍未出嫁,还是处子,皮肤不似寻常北虏女子那般粗糙,还会说汉话,身份若不高贵怎能如此?”
  李如松大惊失色。
  萧如薰看着李如松,语气微妙的开口道:“眼下不是大事,但是一个不好,被人抓住了把柄,那可就是大问题了,咱们为将者,勿忘蓝玉啊!”
  李如松倒没想到这一点,顿时吓了一跳,忙对萧如薰说道:“总督,此时,此时末将的确不知!”
  萧如薰看了看李如松,沉默了一会儿,然后露出了笑容。
  “哈哈哈!放心放心,我知子茂兄的心意,无妨,况且,我也很是舒适,这样做很好。”
  李如松见萧如薰不是再说假话,便松了口气,继而问道:“那何不留到明日再处理掉?今晚也好再陪陪总督,这女子我可是挑了很久的,怕是没有更好的了。”
  “若留到明日,我怕就狠不下心来了。”
  萧如薰笑了笑:“够了,销魂一夜,已经够了,明日就要拔营,今夜还是睡个好觉吧,将士们要玩就玩玩,不过,最好还是在三更天之前结束,让将士们有足够的时间睡觉。”
  李如松点了点头。
  “是,我明白了。”
  萧如薰拍了拍李如松的肩膀,便带着亲兵离开了辽东军大营。
  李如松站在大营门口望着萧如薰的背影,看了一会儿,才转身回到军营里面。
  萧如薰进步得太快了,已经将他远远甩在了身后,他甚至已经看不清楚萧如薰以后会走什么样的路了。
  他又想起了李成梁对他说的话,但是,显然,眼下,他是不会这样去做的。
  萧如薰离开辽东军大营之后,便往火头军营而去,行军打仗他最在意的事情里面,排第一的是情报,排第二的便是这后勤,之后才是其他的事情。
  后勤搞不好,让士兵饿肚子,那再好打的仗也要完蛋,镇南军里的火头军也是专门训练出来的,全是心理素质强大的老兵,精通各种做饭技巧,尤其擅长火线做饭。
  前方还正在激烈的打仗,到了饭点,他们依然稳稳的做饭,就地取材就地埋锅造饭,等大军回来之后,疲惫不堪饥肠辘辘,却可以立刻吃到一口热饭,这就是镇南军的火头军。
  而眼下,鉴于个军的火头军在专业技巧上都远远不如镇南军的老火头们,于是萧如薰就下令把全军的火头军都集中在一起交给镇南军的老火头指挥训练,在山西的时候,就没有一次误过饭点。
  萧如薰带着亲兵来到火头军营地的时候,那火头军营地上空远远望去就像是个蒸笼一样冒着大量的水蒸气,感觉整个营地就是笼屉,正在蒸煮着美味的食物,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如此。
  古代军粮是最不注重口感最注重方便储存和易于携带的军粮,和现代物质生产极大丰富的情况下同时兼顾味道和携带不同,古代军粮纯粹就是为了填肚子,和美味两个字根本没有任何关系。
  唐宋以前中国军队的粮食主要是稠菜粥,唐宋以后军队开始用米面做主食,而烧饼这一类广为人知的军粮则到了明朝得到更新发展。
  明军为可以在山区林地,长途追击敌人,将圆饼以炭火烤炙,酥脆咸香,中戳小孔,以绳串之,方便士兵携带食用,这就是明朝的压缩饼干。
  明军还有一种做法是以一石大米做成干米饭运输,吃的时候,用热水泡饭就可以食用,这就是水泡饭,也可以称之为明朝的方便面,明军野战副食为把三升豉掺以五升盐捣碎如泥状,捻作成饼状曝晒干,要食用时剥一块枣核食用,以代替酱菜。
  但是即是如此,明军的军粮依然是单调乏味的,只能填饱肚子,勉强能让军队的战斗力跟上需求,但是若要更进一步那就难上加难了,不仅是财政方面的问题,有些时候的确是难以做到。
  现今时代油菜花之类的根本没有在中国种植,那要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传入中国,而花生倒是已经传入中国,但是也就是近几年的事情,而一种作物从传入到广泛种植需要的时间可想而知。
  可以较大批量获取食用油的植物作物现在都没有在中国生根发芽,那么中国获取食用油的手段就很有限,要么就是动物油,这别提多珍贵了,这时代百分之九十九的中国人都基本上吃不到动物油。
  要么就是芝麻油,少量菜油和豆油等植物油,限于榨取油技术的不足,油始终是上流社会的享受物品,纵使在中国几个著名的盛世内,油也绝对不可能成为升斗小民的日用品。
  军队的地位在宋明时代相当低下,所以生活也理所当然的比升斗小民差多了,吃到油的机会少之又少。
  有些时候好容易打了大胜仗,朝廷开恩,开宴会可以吃油荤,吃完油荤之后士兵排队上厕所、漫山遍野找地方拉肚子的情况很普遍,都是长久不吃油突然一下吃了油脂给闹的。
  但是加了油的食物比没有油水的食物要更加扛饿那是毋庸置疑的,吃一顿带油水的饭,从上午打仗打到中午都不带饿的,没有油水的米饭吃个三四碗,临到中午的时候肚子已经咕咕叫了。
  眼下天冷,士兵更需要足够的热量支持高强度的运动和长途奔袭,萧如薰特意嘱咐今天火头军们不要吝啬手上的食用油和肉类,给士兵吃点好的。
  肉要是不够,就切点儿肉丝,搁点儿酱菜,一起搁饭里头,然后用油炒米饭,就这样给士兵吃也是很香很扛饿的,反正眼下什么都缺,就是不缺米粮。
  不过这段时日萧如薰虽然在打仗,但是打仗不需要用到全部的战兵,有一批人马就在萧如薰的吩咐下,进入大同之后漫山遍野的找野兽捕猎。
  这个时候正是开春的时候,冬眠的动物纷纷苏醒出来觅食,但是天气冷的不正常,草木都没有来得及生长,食草动物也找不到足够的食物,急的漫山遍野乱窜,食肉动物有吃的,跟在后面大活跃。
  但是它们却不曾料到凶残的人类黄雀在后,拿着刀枪剑戟一拥而上,结果这山上的野兽就给捕猎的军队一网打尽,甚至有一天捕猎军扛了十几只老大的山猪回来,把萧如薰给吓了一跳。
  有这些野味,加上屡次和北虏交战都能得到大量战死的马匹,那些马肉马骨也很好的保存着,给军队吃个几顿还是不成问题的,眼下正是使用的时候。
  萧如薰进到火头军的军营,迎面扑来一阵肉香的味道,引得萧如薰食指大动,立刻窜上前,来到了一个大灶台面前,往哪儿一瞧,顿时乐了。
  在缅甸给自己做了一年饭的老周!
第六百六十三章
战前日常(上)
  萧如薰在缅甸的三年,也是北方灾害频发的三年,也是中原人口往缅甸大规模迁移的三年。
  最开始,这项政策被广泛质疑,缅甸移民到底能不能行得通,在朝廷的讨论焦点并不是这项政策本身的合理性,而是遭灾的流民到底愿不愿意相信他们可以去缅甸求活。
  就萧如薰提出来的那些条件,什么土壤肥沃,千里沃土,就是一片蛮荒无人开发,若有人口开发,或可在数十年之后成为一片新的乐土。
  说实话,就这种说辞,官场上的人根本就不相信,什么千里沃土土地肥沃,凡是不能放在眼前的肥肉他们通通的不相信,也不愿意去理睬,但是把灾民转移到缅甸却的确是他们所梦寐以求的。
  这些人转移到缅甸之后,就不会对中原造成隐患,不会出现饿肚子之后揭竿而起造反的,也不会出现打砸抢烧的,对基层官府和地主是极其有利的,而且这项政策万一有效,那么以后他们再想兼并土地就可以少考虑一点后果了。
  反正出了事情就往缅甸塞人就好了,反正那蛮荒之地怎么能和中原江南的膏腴之地相提并论呢?把这些多余的流民当作负担全部丢走,剩下来的才是有效的纳税民不是吗?
  经过袁黄和萧如薰的计算,缅甸的那一大片土地,若要完全开发,少说要八百万至一千万人,可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断接受来自中原地区的难民以填充人口,这项政策被广泛接受是一年以后的事情,从那时候开始,每个月都有少则数千多则数万的难民被从中原转移到缅甸来。
  这几年北方屡次遭到旱灾和寒灾,大量人口失去土地流离失所,为了不让他们成为朝廷的隐患,朝廷也是费尽周折,现在有了缅甸这个好去处,当然是一股脑的全部塞了过去。
  但是即是如此,对于萧如薰而言,缅甸的人口还是不够,就四大通商口岸城市周边就集中了超过一百万的人口,越往南边建设的越好,人口越多,越往北便越是原始森林占大多数,开发都没有完成,也就无法住人。
  饶是如此,在东吁王朝几十年的开发之下,还是开辟出了一块生存之地,就目前转移到缅甸那不到两百万的人口,还真是无法满足萧如薰开发北部的所用。
  所以缅甸和中原内陆地区的人口交流必然还会继续持续下去。
  老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从咸阳来到缅甸的。
  说起来,老周和萧如薰也算是有点缘分。
  他曾经在咸阳的一家大酒楼当当厨子,结果万历二十三年那一带地方遭了灾,造成人口流失和大规模的灾害,老板一看继续开酒楼只能赔本,于是就舍了酒楼不要带着细软逃走了。
  老周老家是西北宁夏的,宁夏之役哱拜乱军席卷大半宁夏,老周家也被殃及到了,一家七口人就剩他一个人活着,是萧如薰带兵反攻收复失陷城堡的时候被救下来的,对萧如薰一直心存感激。
  酒楼倒了,老周没地方去,没地没工作也就没活路,万般无奈之下,听说朝廷正在组织难民去缅甸萧镇南麾下开发缅甸,老周一听,萧镇南不就是萧如薰吗?于是就下定决心乘船去了缅甸。
  到了缅甸之后,正好撞上萧如薰在来缅甸的中原流民当中招募厨子给自己还有镇南侯府属官们做饭,老周立刻报了名,最后十个人入选进入镇南侯府做饭。
  老周做饭做得最好,得到了萧如薰和袁黄的夸奖,召见了他,给了他一些赏钱,他才将这段往事说了出来,萧如薰为此还甚为感慨。
  做了一年饭之后,萧如薰把老周放出镇南侯府,进到军队里面做随军火头,说他的手艺最好,光给自己一个人做饭吃屈才了,士兵们更辛苦,让他去给士兵们做更好的吃的饭菜。
  当时镇南军正在改组,老周进入火头军之后凭着一手好厨艺当上了火头军的伙长,手下二十多个火头兵,做饭深得士兵喜欢,萧如薰也就习惯自己出征的时候带上老周所属的火头军,吃的战饭都是老周给做的。
  当初北上的时候老周正好随军做饭,就一起带着北上了,一路跟着萧如薰征战,从来没有误过饭点,的确是个不错的人才。
  萧如薰身上事多,很久没和老周单独见面聊聊了,今日难得有空来逛逛火头军营,正好就撞上了老周做饭。
  与是萧如薰笑眯眯的走上前。
  “老周!做饭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0/8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