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1592(校对)第45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4/815

  “去把张武叫来。”
  “是!”
  卫兵很快就把黑水指挥使张武叫了过来。
  在缅甸最初三十人的黑水到如今已经发展到了数千人的规模,不仅是各地重要的情报往来,甚至是一些军事情报,黑水都能一手包办,能做到这一点,张武功不可没。
  所以萧如薰一般把张武留在身边,遇到什么事情都亲自吩咐张武去办,不经手其他人。
  “大帅!”
  张武见礼。
  “嗯,张武,给你一个任务,你马上派可靠的人手到扬州府去找江大海,让他安排柴国柱麾下的三万蓟镇精兵南下,往江浙的方向去打,并且支援宁波府方向郑鹰的部队,两支人马合并,交给郑鹰指挥,给我拿下江浙。立刻动兵,不要停留不要犹豫,一定要赶在我抵达南京之前让他们开始行动,还有,再去安排两支土改工作组和你们一起去,把他们送到宁波交给谢禾,让谢禾统一安排,让谢禾加快行动速度,此事为机密,除我任何人不得告知,尤其是袁先生和梅先生,看紧了!”
  “是!属下明白!”
  张武立刻就去办了。
  眼下这些事情还不能透露出去,必须要封锁消息,尤其是不能让叶梦熊他们知道,至于以后的事情……
  那就以后再说吧!
  十月十五日,大军整顿完毕,萧如薰带领主力顺江而下赶赴南京,一路上所遇到的城池望风而降,要么就是在叶梦熊的劝说下停止了抵抗,没有一座城池坚持到底进行顽强的抗争。
  军队也是一样,要么一触即溃被抓住然后投降,要么主动放下兵器投降,要么主动过来找镇南军的军队请求投降,请求吃一顿饱饭。
  所以军队数量就和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为了确保军队战斗力和粮食供应问题,萧如薰果断进行了区分对待。
  一路上萧如薰收降的全部军队都按照严格的区分条件进行筛选,将身强力壮的青壮编入主力战兵队,身体孱弱的全部丢到后勤运输队去运送粮秣,或者直接丢回卫所去耕种被军队顺手夺回来的土地。
  而加入主力战兵队的则要进行全方位的“思想教育”。
  再此之前,萧如薰的思想教育停留在镇南军基层军官带领他们围坐在高高的火堆旁边,对他们讲述那过去的故事的程度。
  而现在不同了,不仅要军官讲述那过去的故事,降兵们也要讲述自己过去的故事。
  俗称诉苦大会。
  反正就是到了夜晚休息之前,原镇南军老兵出身的军官带着他的降兵手下围坐在火堆旁边,每人给一碗酒和一点吃食,大家围坐在一起,就谈天说地。
  先听军官讲述自己原先的流民身份和后来在萧大帅的带领下重获新生的故事,然后在军官的引导下,一位一位或是募兵或是卫所兵出身的军卒也将自己过去的故事讲述出来。
  怎么样被抓了壮丁,或者怎么样被卫所领导和当地的读书人大老爷们压榨欺辱,怎么样饿肚子,怎么样拿不到军饷,怎么想家破人亡没有未来之类的。
  然后军官陪他们一起哭,一起抱头痛哭,然后一口喝干碗里的酒,展望一下美好的未来。
  跟在萧大帅手下,有饭吃,有肉吃,有酒喝,还有军饷拿,萧大帅爱兵如子,从来不虐待士卒,从来不克扣军饷,每次打仗都拼尽全力为每一个伤兵兄弟们治疗,不放弃任何一个弟兄。
  一边说一边哭,然后大家一起哭成一团,心中的愤懑随着伤心的泪水一起排出,积压体内多年的怨毒得以倾泻出来,使得他们宛如获得了新生。
  然后军官做出总结。
  只要跟在萧大帅身边,做萧大帅的兵,就一定能过上好日子,有肉吃,有酒喝,有军饷拿,还能当人!
  当然,军官们还要额外说出,更重要的一点是要遵守萧大帅立下的军纪。
  全大明的军队都知道,萧大帅治军极严,对于不遵守军纪的士兵或者军官乃至于将军都是毫不留情的,他们又把在缅甸的时候那些因为不遵守军纪而丧命的人的故事说一下,震慑一下这些士兵。
  对军队可不能一味的优厚对待,恩威并施是极其重要的手段。
第八百五十三章
京师大乱(上)
  一味对待军队优厚,是很容易滋生出骄纵的军队的,邓子龙曾经这样对待自己的军队,然后被狠狠的坑过,他的经历也给了萧如薰很多启示。
  双管齐下,恩威并施,让他们明白加入萧大帅的军队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同时也是一件多么需要认真对待的事情,和谁过不去,也不能和那么好的待遇过不去。
  更别说萧大帅马上就要打到京师去拨乱反正了,奉天讨逆就要成功了,咱们都是有功之臣,咱们都能得到更多的赏赐!
  在镇南军时期用过的一套,现在继续用,为此,萧如薰还特地从那些投靠自己的穷秀才里面选择了两百多个来做自己的思想教官,并且不断的扩充这个队伍。
  告诉他们该如何给新收降的士兵搞思想工作,如何让他们以全新的姿态融入镇南军,然后让他们下达军队基层给那些镇南军的老兵军官们讲述萧大帅的最新指示和带兵小技巧。
  只要萧如薰有什么新的指示和想法,就让这些思想教官们下到基层军队里面去,直接召集下级和基层军官们进行复述和讲解。
  这些下级和基层军官都是镇南军的老底子,从萧如薰的军队扫盲行动中走过来,会认字会写字,有基础的文化水平,很容易就明白萧如薰让他们怎么做,所以这一政策推行起来非常有效果。
  萧如薰也逐渐改变了自己在军队扩大之后无法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士兵的现状,通过思想教官对基层军官和下级军官进行影响和直接指示,省去中间环节,然后直接让他们去面对基层士兵。
  如此,将传统意义上具有一定军权和威望的中级军官和高级军官从这个过程中剥离,使得他们无法在军队身上留下自己过于深刻的烙印,确保军队不会只听将军的命令而不听萧如薰的命令。
  而思想教官并没有军功和威望,职权来自于萧如薰,对萧如薰没有威胁。
  下级基层军官权力小,影响力低,也不会对萧如薰造成威胁。
  萧如薰何尝不会担心袁黄所说的那些问题?
  只是他早已有了准备,早已有了行动,所以不可能按照袁黄所说的那样去做。
  他很清楚,通过这一手段,他将把自己的影响烙印在每一个士兵的心里,使得每一个士兵都知道自己的存在,了解自己的存在,而并不会忽视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存在。
  以此掌握军队,实现对军队的完全控制,每一级军队都以他的命令而不是上级军官的指令为第一指令,从而保证军队不会失控,麾下主要武将们也不会做出让自己无法收场的事情。
  这样做的同时,彻底的贯彻自己的意志,让这支强大的足以震慑整个国家的武力成为自己最牢靠的依仗,任何人都不能动摇自己的地位和权力。
  这才是拨乱反正成功之后顺利进行改革的基础。
  时代正在发生变化,正在发生十分微妙的变化,量变正在积累,等到量变积累到了足以引发质变的时候,就是大变革时代的开始,而这个时代的来临的预兆,传统士绅们显然还没有注意到,更不会去思考。
  萧如薰倒也不是没有想过和袁黄坦白,他唯一能信任的文人也就是袁黄了,其他的诸如梅国祯和陈龙正和叶梦熊,虽然亲近,但却不能相信。
  只有陪自己一路走来的袁黄才能真正信任。
  只是袁黄也是进士出身,在朝廷沉浮数十年,身上留下了深刻的体制烙印,对于他是否可以跳出体制看待这个问题,萧如薰没有把握。
  为了防止袁黄强烈反对自己从而引发出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萧如薰必须要对他进行消息封锁。
  在自己培养出来的新文人力量还没有强大到可以挑战传统士绅之前,这个消息最好不要让他们知道,等到了南京之后立刻北上扬州,将所有碍事的人全部带到北边去。
  这样,就可以把江南丢给谢禾的工作组和张武的黑水以及军队去应付,去折腾。
  等他们在北边和沈一贯纠缠不休的时候,南方可以猥琐发育。
  等北边的一切都平定之后,南方,尤其是东南,也该收拾得差不多了,传统士绅的根基也差不多该被一扫而空了。
  那个时候,才是摊牌的时候。
  当然到了那个时候,谁想要阻止也晚了,地方上已经被工作组牢牢掌握,农民已经不会再被士大夫掌控了,地方将成为国家的地方,而不是一个又一个自治区!
  萧如薰率领大船队朝着南京迅捷行动的时候,京师正乱做一锅粥。
  没错,就是字面意义上的京师乱做一锅粥。
  自从李化龙南下之后,本来京师的日常秩序还是能保持的,京师的存粮尚且还能应付一些时日的日常开支,而开支最大的山西大同地区有了晋商的藏粮之后也不再需要中央的支持,沈一贯的压力并不太大。
  本来是这样的。
  但是在十月十日李化龙南下讨逆军大败的消息传遍京师之后,京师的秩序就乱了。
  其实沈一贯原本是将这些消息严格掌控不对外公布的,除了进兵南下讨逆这种事情实在太大摁不住之外,其他的消息都是被严格掌控住的,比如战况之类的,都是责成锦衣卫负责单线传递。
  就好像之前李化龙送来的情报,摸清楚了萧如薰的起兵范围和大概进展,把沈一贯的核心团队吓得抖了好几下,他们万万想不到萧如薰已经席卷了半个江南。
  沈一贯也顿感情况严重,赶快按照刘黄裳的对策,命令甘肃边军加快行军速度,限时抵达京师整备,同时责成萧大亨在剩下的京营兵里面选择精锐的加强训练,至少准备五万可一战的军队,以备不时之需。
  萧大亨忙得家都回不了,就住在城外军营跑前跑后的。
  大体情况被沈一贯掌握,而也没有消息泄露,京师百姓和文人士子们该怎么过日子还是怎么过日子。
  结果这一次不一样了。
  因为锦衣卫的一点小小的疏忽,使得七八十个京营败兵直接逃回了京师,一回京师就满大街的嚷嚷着什么萧逆大军要打到京师来了,李化龙全军覆没了,大明要完蛋了之类的……
  百姓们对于这些事情本来是最好奇最喜欢的,他们喜欢看热闹,但是当这个热闹实在太大了以至于快要让他们没命的地步,他们也就只剩下惊恐了。
  十月十日一整个中午加下午,京师的状态都是乱做一锅粥,各种谣言漫天飞舞。
  一会儿萧逆叛军要打到京师来了,一会儿萧逆叛军打到开封了,一会儿什么倭寇打到京师来了,一会儿又是北虏打到京师来了,甚至还有人传言倭寇和北虏联手一起打到京师来了。
  还有人不知道萧逆叛军是什么叛军,直接说成是辽东叛军打到京师来了。
  于是所有人都觉得大明京师已经陷入四面重围,四面楚歌,马上就要被攻破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4/8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