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1592(校对)第5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40/815

  一个月以来,带领群臣没日没夜的高强度工作,没日没夜的处理政务,京师地方政务军务等等一系列事宜忙得他是头昏脑涨,但是也的确是很有成就感和满足感,看着一件一件的事情在不断的处理完并且付诸实施,的确很有意思。
  但是也有一点,看着经验丰富的王锡爵和李廷机所提出来的很有建设性意义的行政方略被不断通过和采纳的时候,萧如薰看着满朝不反对无异议的臣子的时候,总觉得哪里不和谐。
  嗯,没有争吵很不和谐,没有争论很不和谐,没有吹胡子瞪眼睛很不和谐。
  也就是眼下,要是等天下平定以后还会出现这种情况,萧如薰一定会出手分裂群臣,因为对皇帝而言,如果群臣不斗,反而联合在了一起,那么皇帝就很没有安全感了。
  他现在越来越感觉到自己以前弄错了一个事实。
  朱翊钧搞国本之争,可能并不是要和群臣争夺天下至尊的权力,而是要利用朱常洛和朱常洵这两个人实现群臣的分裂。
  抛出两个诱饵,企图将群臣分裂成长子党和福王党,彼此对立,相互争执,达到嘉靖时代严徐党争的效果,从而实现浑水摸鱼掌握权力的目的。
  当初,嘉靖皇帝通过大礼议将群臣分裂,把群臣玩弄于股掌之中数十年,而朱翊钧最是尊敬自己的皇爷爷,他极有可能学着朱厚璁的手段,也来一次山寨版的大礼议之争。
  但是那也就真的是山寨了,群臣学乖了,根本没有理睬朱翊钧抛出来的诱饵,坚定不移的站在皇长子那边,站着大义名分让朱翊钧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朱翊钧真的想那么快立太子吗?
  估计不见得,萧如薰觉得朱翊钧要真的想立朱常洵为太子,并非没有办法,朱翊钧根本没有出过什么力,没有为福王的上位做出任何实质性的动作,只是对群臣一力坚持要立皇长子为太子而不分裂的事实感到恼火。
  怎么皇爷爷用的那么顺利的手段到我这里却不行了呢?
  朱翊钧可能思考过这个问题。
  这可能才是国本之争的真正目的,闹来闹去,是皇帝要分裂群臣不得反而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心灰意冷之下用消极怠工的方式报复群臣,也间接的害苦了大明朝。
  由此可见皇帝的安全感是多么的重要。
  “西北诸将回朝,可安排兵部尚书出城迎接,陛下在宫中设宴款待诸将,然后赐封,大赏军队,如此便可稳定军心,而九边是否要继续维持,这还要看陛下的意思。”
  王锡爵对西北诸将回朝的事情做出了自己的建议,然后请求萧如薰做出决断。
  封赏之类的当然不是问题,九边的过渡性维持也是有必要的,更重要的是萧如薰需要打造出一支强悍的骑兵部队,以发动对北方草原的第二次全面进攻。
  一年前,他消灭了三十万北虏,在大同那一段长城沿线筑起了数十座京观,用如此残酷的方式威慑北虏,使得周边北虏要么东逃要么西窜,无不心惊胆战,这也给萧如薰如今的和平发展争取到了宝贵的外部条件。
  这个时间段,他在外部没有敌人,倭国被打成两半,南洋被他占领,东南亚诸国纷纷臣服,北虏又被打的丧胆,眼下这个时机,是发展自身的大好时机,抓住这个时机埋头发展是萧如薰的基本国策。
  但是这不意味着就不打仗了。
  为了夺取草原作为养马地和拓宽京师的战略纵深,以及征伐辽东,他需要一支极其强大的骑兵。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曾经计划彻底消灭北元,将北元最后一个行省岭北行省拿下,为此让名将尽出,于洪武五年派徐达蓝玉冯胜等人带领十五万骑兵北伐岭北,与王保保决战,结果惨败。
  明军从汉地继承的蒙古战马损失殆尽,短时间内失去了战略进攻的能力,也失去了把岭北纳入的机会,朱元璋从此以后不得不采取相对的守势,而不能保持战略进攻了。
  而在眼下,对于萧如薰来说,战马依然是一个问题。
  这个时代,坦克之类的战车是想都别想,骑兵的重要性依然无可替代,若要在草原上争锋,没有一支强大的骑兵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萧如薰眼下的确没有太多的骑兵,更关键的是,没有太多的战马。
第九百七十七章
辽东巡抚
  三年前,萧如薰在缅甸的时候,曾经通过阿拉伯商人购买了万匹战马,但是现在已经损失的差不多了。
  不仅是因为气候因素,也有战斗因素,现在军队里使用的战马已经大部分变为夺过来的蒙古马,只剩下不到两千匹阿拉伯马还在军中服役充门面。
  阿拉伯马虽然爆发力和速度都比较强,但是沙漠品种不耐寒不耐湿,往北进军的不断折损,让萧如薰十分心疼。
  只是当时萧如薰没有好的选择,他没有路子能从蒙古搞到战马,在缅甸的时候最方便搞到的反而就是阿拉伯马,花费重金搞到的战马只支撑了半年的战斗,实在是划不来。
  未来要进攻草原,毫无疑问还是需要蒙古马,蒙古马虽然有诸多劣势,但是耐寒耐粗劣饲养的优势就是萧如薰无法拒绝的。
  保守估计,萧如薰至少需要三十万匹战马,三十万匹阿拉伯马是什么概念?
  当下,大概就是财政崩溃的概念。
  蒙古马矮小,爆发力不强,但是胜在耐粗养,耐寒,身体素质好,不容易生病,是大规模普及的必要条件,只这一点就胜过了阿拉伯战马。
  所以萧如薰就放弃了从阿拉伯大规模购买战马的准备,转而就眼下继承自明军的现有蒙古马进行养育和储备。
  霍去病建立的山丹军马场是很好的养马地,而辽东也是不错的养马地,大同北面的草原也能用来放牧,萧如薰打算在这三个地方建立三个合适的军马场,用以培养军马和训练强大骑兵。
  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之后,萧如薰就开始和群臣商议这件事情。
  “在马政大成之前,九边还需要继续维持,诸位臣工可以做一些商讨,另外,我决定重启鼓励民间养马之策,民间户口有养马者,按照一定比例减少赋税,免除丁役,以此鼓励民间养马。”
  萧如薰说出了自己的要求,诸臣互相看看,意识到了萧如薰心里还有着北伐草原的想法。
  主掌户部的赵世卿试探着开口道:“回陛下,一年前,陛下率军北伐北虏,杀灭北虏三十万,北虏已经丧胆,此时节,北虏不太敢继续南下,鼓励民间养马之策是不是可以缓缓?”
  “缓缓?”
  萧如薰皱起眉头:“这天气是从南往北越来越冷,我们这里冷,越往北只会越冷,北虏所居住的地方比我们更冷,一旦遭遇大雪灾,在没有活路的前提之下,他们再怎么丧胆也敢于对我们发起袭击。我杀灭北虏三十万可以在几年之内震慑北虏,时间越长,震慑效果越弱,如果我们不趁此机会重建马政培养战马和骑兵,一旦北虏再次来犯,我们会再次疲于奔命!在我看来,九边之策乃是下下之策,必须予以废除,现在之所以保留,是无可奈何姑且为之,一旦处理完其他事情,九边罢黜是必需的,养马也是必需的,北伐更是必需的!坐以待毙不是大秦的国策!”
  萧如薰语气强烈,赵世卿被吓得跪倒在地告罪。
  这条策略立刻被通过,责成内阁和户部兵部一起商议出一个对策来,然后拿给萧如薰审核,马政立刻成为国家政策。
  随后,王锡爵和主掌兵部的刘黄裳接下任务,表示会以最快的速度研讨出一个对策。
  接下来是辽东巡抚的人选提议,在萧如薰的威胁之下,李成梁和李如松父子两个屈服,答应将李氏迁移出辽东,李氏本家居住在京师,部属亲将之家不得离开北直隶,由此换取李氏一门三候和继续任用。
  李氏离开之后,辽东巡抚的人选就十分迫切了,萧如薰需要一个可以稳住辽东局势的干吏来为他在辽东大展拳脚的计划打基础,所以这个人选十分必要。
  简而言之,就是一名肯干敢干还听指挥的干吏。
  这个时候就有人推荐李三才。
  萧如薰皱着眉头想了好一会儿才想起来了这个原本的历史中自己的亲家。
  李廷机没等萧如薰表态,就提出了反对意见。
  “李三才有干才,但是不踏实,要开发辽东,让他去弄,辽东都要给他搞乱,陛下,老臣不推荐李三才,此人素有贪名,更何况他还在任大理寺卿。”
  萧如薰点了点头。
  “那就不用他,不踏实喜欢搞小动作的人我是不喜欢的,辽东局面关乎大局,搞小动作的人靠不住。”
  萧如薰一句话就把李三才的政治生涯打入了深渊之中,周曜默默记下了这个名字,准备去查查他,既然萧如薰不喜欢,那就拿下。
  “那,老臣推荐梁梦龙。”
  王锡爵忽然开口了。
  “梁梦龙?”
  萧如薰觉得这名字有点儿耳熟。
  “是,梁梦龙,前明万历初年屡有政绩,为人精干,万历十一年被弹劾罢官,至今居家。”
  萧如薰明白了。
  清算张居正党羽的时候,梁梦龙被罢黜,显然,梁梦龙是张居正改革时期的一员干吏,后来被清算了。
  “梁梦龙居家十余年,早已不熟悉政务,更兼年迈,还能出来做官吗?”
  蔡国珍表示反对。
  “不问一问怎么知道?”
  王锡爵看了蔡国珍一眼,然后对萧如薰说道:“陛下,梁梦龙家住真定,距离京师很近,陛下是否愿意征召?”
  萧如薰犹豫了一下。
  “他是前朝旧臣,愿为我所用?”
  王锡爵开口道:“老臣愿亲自写信劝告他。”
  “那就试试吧!”
  萧如薰点头,让王锡爵试试征召梁梦龙,真定已经在他的军队控制之下梁梦龙没得跑,应该也早就知道了大秦定鼎天下的事情,也不知道他对这件事情是个什么看法。
  但是他是张居正时期的幸存者,能活到现在也不容易。
  总要有个备用人选才是。
  其实萧如薰相当属意袁黄,但是这个时候,他知道袁黄是不会答应的,让他出去修路他肯定愿意,让他做行政官员估计就不愿意了,那么,还有什么可靠的人选呢?
  手下亲自提拔起来的官员们都还年轻,还没有足够的经验能让萧如薰相信他们可以撑起一个行省的行政,所以只能从旧臣里面提拔,然后安排一些人随行学习历练。
  这段时间萧如薰不断从谢禾那边置换一批土改功劳很大的年轻官员到京师来,然后源源不断的送新人过去,在土改中立下大功的这些年轻官员已经可以胜任一个乡的乡长了,萧如薰决定首先把他们运用在辽东和北直隶。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40/8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