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1592(校对)第5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7/815

  良久,袁黄颓然的叹了口气。
  “罢了,罢了,你是皇帝,你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是你的能耐,我阻止不了你,我也不想阻止你了,你想做什么就做去吧,你想杀谁就杀谁,你想要谁的命就要谁的命,你有那个能耐,你就去做吧!”
  袁黄什么也不想说了,提起笔,继续写自己的公文。
  萧如薰也没再说什么,环视这房子一周,摇了摇头,转身离开了这里。
  然后顺手帮他把门带好。
  袁俨和陈龙正焦急的跑了过来,紧张的看着萧如薰。
  萧如薰笑了笑。
  “那么紧张干什么,我又不会伤害袁公,你们是有什么想说的想做的,去吧去吧,不用管我了。”
  说罢,萧如薰就离开了。
  袁俨和陈龙正愣了一会儿,然后赶快跑向了袁黄的房间。
  萧如薰回头看了看他们的背影。
  果然,如果要继续战斗的话,是没有人可以理解自己的。
  没有人理解,就算帮着做,也只会是为了他们的前途和后代的荣耀,若是没有这些,他们会做吗?
  理想这种东西太奢侈了,尤其是在这个时代。
  孤立无援,无人理解无人支持。
  似乎,自己太过于超前了一点。
  但是任何时代秉持着样的观念的人都是超前的,孤立无援的,无人理解的。
  好在现在,所有人都还在用传统开国帝王的模板来对照自己的所作所为,认为这仅仅只是开国帝王的立威之举。
  他们心惊胆战,但是却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大变局的开始。
  可事实上,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已经开始了。
第一千零一十五章
嫡长子
  萧如薰将正规的军事院校的建立看作是军队不会再次沦为文官手中争斗的政治工具的象征。
  以往军队总是容易被文官掌握打压的原因无非是没有文化与传承,而文官却因为科举制度的确立而确定了源源不断的文官来源,虽然武官也搞了个武举,但是武举却是在文官的掌控之下。
  说白了,选举权进阶权运输补给权全都在文官的掌握之中,勋贵们人模狗样的掌握着的五军都督府只是一个空架子,早已没有和兵部相抗衡的实力。
  朱元璋设立的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相互掣肘相互抗衡的制度就这样被破坏了,文官全面侵夺勋贵兵权,引入边关将领入京城进一步削弱勋贵的话语权,最终使得勋贵完全成为文官们圈养之下的猪猡,除了捞钱什么都不会。
  明亡之际,为大明殉国的勋贵百中无一。
  还纷纷向李自成向满清投降以求“恩养”,一群连自己谋生的能力都没有废物,居然指望敌人的“恩养”。
  可见大明朝养了怎样的一群猪猡。
  萧如薰对这样的制度非常痛恨,因此三番五次的下诏书指示,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大秦朝没有万世不变的勋贵,没有万世不变的军功,只有万世不变的军魂。
  为此,他让皇族做出表率,言明大秦从今往后只有四个王,除萧如薰之外的萧氏三兄弟所代表着的三个王,楚王赵王魏王,然后是坐朝之君的太子,可封秦王,除此之外就不再封王。
  皇室子弟全部都要入学学习文化知识,三位王最优秀的子弟可以继承王爵,剩下的就要按照成绩高低分配不同的官职,和外姓官员一样走仕途的路子,只能靠自己立功受赏,还有重新封爵的可能,除此之外就没有封爵的可能了。
  萧如薰以这样的方式限制皇族的发展,将皇族对财政的影响降到最低,并且期待着变废为宝的可能,同时在外界看来,这是皇帝对前明宗室制度所带来的弊端的改良。
  皇帝意识到了前明宗室制度对前明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所以决定不允许皇室离开京城,不允许皇室多出第五个王,不允许皇室子弟混吃等死,不允许皇室子弟犯罪。
  如此作为对皇室的限制不可谓不大,简直堪比前宋,而且比前宋更加严厉。
  皇族都做出了这样的态度,底下的勋臣们自然不好意思对皇帝要求世封待遇了。
  于是萧如薰下令,各勋贵家族子弟仿照皇室的例子,只有一个孩子能继承父亲的爵位,每代降一等,按照公侯伯子男的顺序下降,若是公爵,五代之后没有立功就成为白身,若是男爵,一代以后没有立功就成为白身。
  除了继承爵位的子弟之外,剩下子弟的没有爵位,只能承荫入官身,全部按照这样的规矩进行。
  至于继承的子弟是什么人,立长还是立贤,萧如薰做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思考。
  皇族内部的事情,因为是皇帝可以控制的,尤其是三个亲王的传承,于国家没有大碍,萧如薰说用孩子的优秀程度来判断,那就这样判断好了,反正三个亲王也没有权力,他们的传承没什么所谓。
  更关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萧如薰增强了皇帝对皇族的继承权的控制,并且通过此将皇族掌控在皇帝手里,使得旁系皇族永远不能威胁嫡系皇族的皇位传承,这是一种手段。
  但是皇帝和天下家庭之间,立长立贤的问题却直接关系到国家权力和家产的传承,于国而言十分重要,于家而言也十分重要。
  嫡长子继承制是为了确定一个名分,让嫡长子有天生的继承权,看起来是十分美好,可是自从周代礼崩乐坏之后,嫡长子继承制屡次被提及,却也屡次被破坏,嫡长子顺利继承家业帝位的,实在是不太多。
  即使是在嫡长子继承制度之下,也依然免不了家大业大之家的后代们互相之间的争夺,立长立贤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千百年来的人们,从来没有人予以解决。
  事实上也找不到更好的方法,萧如薰阅读了大量史料之后,明白了一个道理。
  所谓嫡长子继承制,是一个规矩,一个为了成方圆而定下的规矩,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不容更改的事实。
  嫡长子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操纵,但是若是遵循立贤不立长的规定,就会产生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即所谓“贤”是什么?
  贤明大家都喜欢,可何为贤明呢?
  贤明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能以人的意志转移,爱民如子却优柔寡断,果断远谋却嗜血杀戮,怎么选?
  越是重要的事,就越需要有明确、清晰、广泛的评判标准。
  相比起含含糊糊的所谓贤明,立嫡立长要易于操作得多,而如果以贤明为标准,那么这种苗头只要一旦出现,很快就会有人开始钻这个空子,支持废立,投机钻营,营造出贤明的假象来争取利益。
  贤明是可以伪装的,更是可以通过利益的交换来获取的。
  一个皇子心怀天下,对待官员不留情,为了保护国家根本利益而愿意对官僚出手,即位以后清洗吸血的官僚,这样的人在官僚当中的名声自然不好,大家都认为他嗜血残暴,不能做皇帝。
  而另一个皇子善于笼络人心,保护官僚集团的利益,官僚会说他不好吗?
  百姓不识字,没有话语权。
  于是“天下”肯定都说另一个皇子贤明,是古今第一贤明之人这种话都能说出来,那他登基之后,国家利益都被官僚吃光了,国家的根基就会受损。
  那这个时候,如果立贤不立长,那就是保护官僚利益的皇子登基,国家就等着完蛋吧,皇权就等着被削弱吧,大政府就等着成为小政府失去天下吧。
  一旦确立立贤不立长,朝政的中心就变了,什么平叛安民和边疆稳固,这些事都变得再也不重要了。
  朝廷里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谁要来当太子,谁来继承着偌大的家产,大家的精力都在这上面,没人关注国家大事了。
  历史上,此类纷争史不绝书,一旦产生这样的争执,那么到了最后,所谓的谁最“贤”其实关系已经不大,关键的问题在于天下形成了水火不容的派系,群臣各执立场,是非变得再不重要,利益当头。
  大家都为了最后的胜利争的头破血流,已经武装起自己刺刀加身,恨不能将对方直接干掉证明自己是对的。
  相比于立贤不立长,嫡长子继承制不容操作,不容置疑,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第一千零一十六章
中央军事学院
  萧如薰在考虑这件事情的同时,也想到了诸如李世民和李隆基这种破坏嫡长子继承制的人的存在。
  但是他发现这并没有什么所谓。
  因为若真的有人破坏这个制度,那自然是拥有超强的实力,超强的实力都拥有了,还怕什么呢?
  嫡长子继承制实际上也是实力继承制,你实力强,强到打破规矩,那你就继承吧,谁也管不了你,但若是没有强大的实力,就按照这个制度来,安安稳稳,大家都有一个标杆。
  稳定是第一位的。
  所以综合比起来,比起易于钻空子易于让官僚操作的立贤不立长,显然,嫡长子继承制对萧如薰的好处更大。
  而且嫡长子继承制不是除了嫡长子之外其他的都没有,而是嫡长子继承部分家产和父亲的全部政治权益,其余诸子还是能分到家产的。
  当然最重要的也是政治权益。
  当然在皇帝权力无可动摇的时代,也就是当今,萧如薰想要立谁就可以立谁,但是他并不想给后世的皇位传承留下隐患。
  于是,萧如薰依然规定了嫡长子继承制,从自己的皇位到下面勋贵的传承,再到民间,大家继续遵循嫡长子继承制这个千古不变的规矩,这个维护社会稳定的规矩。
  只有皇族三家出于便于掌控的目的而除外。
  所以萧如薰在京师稳定之后就下令封自己的嫡长子萧振邦为皇太子,加封秦王,接到京城对群臣做出了表率。
  从此,大臣们都知道了,皇帝还是遵循嫡长子继承制的,纷纷感觉很放松。
  对于这一点一直比较担心的刘黄裳也放松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7/8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