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1592(校对)第6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23/815

  毛文龙忙道:“臣失言!臣有罪!还请陛下恕罪!”
  “来人!”
  萧如薰不搭理他:“毛文龙口出狂言,御前失仪,大不敬,着杖责二十,革去军职,发往武昌府玄武营主将郑鹰处听用!”
  毛文龙大惊失色,忙出言求饶,可是殿外卫士不等告饶,立刻冲进来将他拉走。
  一边被拉着,毛文龙还一边求饶,不过忽然间,他好像想通了什么似的,不求饶也不挣扎了,转而面露惊喜之色。
  “臣毛文龙!多谢陛下隆恩!!!”
  听到这话,萧如薰端起茶碗,喝了一口,嘴角微微勾起。
第一千零九十九章
安南之乱
  毛文龙被杖责革职的消息很快就在朝野内外传开了。
  对于这样一名功臣,本来以为他要飞黄腾达踩在大家脑袋上作威作福,结果居然因为御前失仪惹恼了皇帝,被革职杖责,还被发配到了玄武营当兵,这可真是笑坏了一群人。
  那些因为被毛文龙抢功而心怀不满的人们顿时觉得自己的气顺了。
  他们笑嘻嘻的讨论起了这个倒霉的家伙,言语之间居然还有一点同情,大有“你都这样倒霉了我就不记恨你了”这种想法。
  廖忠和麻冲等人却是明白的一清二楚。
  这分明就是在保护毛文龙啊……
  “看来,陛下对毛文龙很是欣赏啊。”
  麻冲苦笑道:“居然不惜用这种方式抹平大家对他的不满,还借机把他发配到了玄武营下,这是在惩罚他还是在给他机会建功立业啊?不过是我身边一名亲将,如何能得到陛下如此的对待?”
  廖忠笑道:“怎的?不高兴了?”
  麻冲没说话。
  “我打听了一下,毛文龙来历不简单,他的母舅是如今的顺天府尹沈光祚。”
  “文官?”
  麻冲皱了皱眉头:“陛下不是最讨厌文官沾染兵权了吗?本朝立国之初就定下规矩,文不领兵武不干政,毛文龙有这样一个母舅,更不应该提拔,而应该打压才是啊!”
  廖忠摇摇头,把目光投向了皇宫的方向。
  “天威难测,陛下心里想的是什么,咱们又如何能知道?陛下已经是皇帝了,不再是当年的大帅了,咱们以后行事作风都要小心点,陛下这般做法,未尝不是在告诫咱们不要太过嚣张跋扈,前明辽东军的下场可不好,你我更要引以为戒。”
  麻冲缩了缩脑袋。
  “那南边的大战咱们就真的不参合了?”
  “那是自然,刚刚在辽东打了仗,现在又要去南边参合,其他人会怎么看待咱们?咱们吃肉就让别人喝汤啊?当年大帅都能对各地军队一碗水端平,更别说做了皇帝以后了,咱们就听陛下的命令就好了。其他的,不要多想,不要多做,到咱们这个位置上,多做多错,你可别忘了陛下是如何做了皇帝的,现在还能对咱们如此优容,不夺兵权不杀功臣,你还想如何?”
  麻冲咽了口唾沫。
  “知道了知道了,咱们还是早点回辽东吧,留在这儿,我总觉得哪儿哪儿不舒服。”
  “也是,早点回去,早点做事。”
  廖忠叹了口气,点了点头:“接下来,就看看赵虎和郑鹰他们了,这仗一打完,我估计陛下就该重组大军了。”
  “七大营真要改了?你哪儿听来的风声?”
  麻冲忙问道。
  “肯定啊,几十万军队编在七大营里面,镇南军还好说,现在咱们是大秦军队,哪有不改动的?就是不知道陛下想要怎么更改了,估摸着变动不会小。”
  廖忠叹了口气:“毕竟天威难测啊……”
  过了几日,萧如薰再次召辽东功勋将领入宫拜见,赏赐给他们一些其他的物品,然后便宣布让他们择日回到辽东就职,并且带去皇帝的慰问给辽东大军,代替他赏赐大军。
  驻留朝鲜的军队要多赏赐一点东西,因为他们要做的事情比较多。
  针对朝鲜现在的情况,萧如薰下了圣旨给朝鲜王李昖,安抚他,让他继续做朝鲜王,说大秦军队会帮他稳定局势,等局势稳定之后再行撤走,至于大军的口粮,就要让他多担待着点儿。
  我留兵给你狐假虎威,还赏了你十万两银子,你还不要付出点什么?
  真当大秦是你亲爹不和你计较?
  不过麻烦还没结束,朝鲜这边刚刚安定下来,南边的安南国又出岔子了。
  隆武元年十一月初一,萧如薰接到内阁奏表,说前明册封的安南都统使莫敬恭上表请求大秦的援助,帮他收拾掉安南国内的叛逆郑松,否则莫氏就要完蛋了。
  莫氏,萧如薰不陌生,当初北伐,萧如薰借道东南亚诸国自镇南关入境北伐,就曾经借道过莫氏控制的高平地区。
  之前也有生意往来,不过交往并不多,主要是靠纳瑞轩促成的此次借道。
  萧如薰对安南的情况了解不多,对他们也没什么兴趣,阅读了莫敬恭的奏表,感觉没弄清楚问题。
  于是又调出了前明关于安南的卷宗,然后让王锡爵进宫,向他询问这里面的问题,这才搞清楚安南现在乱成什么鬼样子。
  前明嘉靖年间,安南后黎朝发生大乱,权臣莫登庸推翻了后黎朝的皇帝,自立为皇帝,开始了安南莫朝的统治。
  但是这家伙没什么太大的能耐,折腾好多年也未能消灭掉后黎朝的残余势力,反而让他们死灰复燃了。
  没过多少年,他造反的消息让嘉靖皇帝知道了,嘉靖皇帝大怒,立刻派兵南下安南向莫登庸问罪,莫登庸亲自带领大臣到镇南关向明军请罪,上表自辩。
  明军其实也不想大动干戈,只是为了维持自己的威望和朝贡体系,并没有兴趣真的为黎氏复国。
  然后,莫氏被嘉靖皇帝下诏斥责,贬安南国为安南都统使司,降安南国王为安南都统使,从法理上将安南纳入了大明体系之中,也算是承认了莫氏对安南的统治。
  莫登庸心安理得的接受了这样的惩罚,心安理得的对大明称臣,自称安南都统使,而对内依旧称皇帝。
  但是莫氏无能,无法彻底消灭掉黎氏的残余势力,反而在莫登庸之后带来了安南的南北朝分裂。
  南边的后黎朝在权臣郑松的带领下居然死灰复燃,重新站稳脚跟,屡次和北边的莫氏交战,互有胜负。
  但是总体来说,莫氏居然处在弱势地位,到后来仅仅盘踞在高平一带,在明朝的庇护下苟延残喘。
  而从大明发生宁夏之乱开始,后黎朝就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不断地将北边的莫朝打的落花流水丢城失地,宗室皇亲乃至于皇帝都死了好几个,彻底进入了苟延残喘的状态。
  莫氏皇室为了自保,再次向明朝求救,在明朝的压力下,安南内战暂且平息,但是没几年,大明自己也乱了。
  万历二十六年,萧如薰北伐,从缅甸率军抵达镇南关出兵作战,巨大的动荡让整个东南亚都知道了大明发生了内乱,无暇他顾,郑松趁此机会对莫氏发起总攻,莫氏节节败退,若非出了几个头面人物抵抗,估计也就在亡国的边缘。
  莫氏当代皇帝莫敬恭果断逃入大秦广西龙州县寻求政治保护,遣使向大秦求救。
第一千一百章
各打五十大板
  明秦鼎革之际,莫氏反应及时,以最快的速度抵达北京向大秦皇帝称臣纳贡,依然自号安南都统使,寻求大秦的保护。
  当时包括暹罗在内的东南亚各国长期处在萧如薰的威慑之下,一听他居然打败大明当了中国皇帝,立刻纷纷遣使表示臣服,安南的后黎朝也派了使臣,但是比莫氏要慢。
  萧如薰当时忙着谋划大清洗,也没有在意,直接就封了莫氏的安南都统使,收缴了明朝给的印绶,换上了大秦版本的印绶。
  本以为事情告一段落,结果后黎朝黎氏使臣也来到了北京,请求大秦重新册封黎氏为“安南国王”,这就让当时的鸿胪寺官员非常郁闷了。
  明朝不想在安南的问题上过多的牵扯,所以急急忙忙的册封了安南都统使给莫氏。
  但是后黎朝并未就此衰亡,而是顽强的活了下来,到后来一度发展到了四方并立的局面,哪一方都想要中国的册封得到正统的大义名义。
  结果这次莫氏被攻打的流窜到大秦境内,只好向大秦爸爸求救。
  萧如薰刚刚腾出手来将鸿胪寺废除,在其基础上建设了升级版的外交部,正在准备向各国派遣外交大使增强大秦对周边各国影响力的时候,出了这档子事儿。
  外交部尚书是从南京就跟着萧如薰一路北伐,后来有拥立之功的马承,因为新成立的外交部将和黑水进行一定意义上的业务对接,也算是位高权重,所以必须要交给可以信任的人。
  面对这档子事,新上任的马部堂也觉得有点棘手了。
  你这南北朝对立,互相都想要大秦给予的正统,偏偏这还是前明撒手不管的烂摊子,放到大秦这里,也是理不清的烂帐。
  前明明明最开始册封的是黎氏安南国王,但是等莫氏篡位之后,又封了安南都统使,等于是承认了莫氏对安南的统治,可是莫氏不争气,灭不掉黎氏,搞得现在大秦非常尴尬。
  马承把这个事情告诉了内阁,王锡爵和李廷机看了之后也面面相觑,只能把这个事情告诉萧如薰,让皇帝决断,萧如薰接到消息之后也觉得不好做,便把王锡爵叫到了皇宫里商量。
  但是他和王锡爵也商量不出什么,便把李廷机和马承一起叫到宫里面商议。
  明朝在这件事情上扮演的角色太尴尬,把现在的大秦给坑了,明明封了正统的安南国王,人家被篡位了又没有完蛋,这个时候就封了安南都统使,让他们做正统。
  现在一南一北两个正统都要正统的名义,非常棘手。
  往小了说这是他们的内部纠纷,但是真要说起来,这事关以大秦为首的朝贡体系的内部规则的运行,关乎到大秦在周边诸国内部的威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23/8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