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1592(校对)第6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52/815

  对商人课以重税,立法限制,陵邑制度里也包含着对商人的处置方式,商法是所有新朝法律体系中最严苛的法律,甚至于内阁都不明白皇帝为何要做出如此严苛的法律。
  资本推翻皇权从来也不是为了社会的进步,而是为了他们自己可以毫无顾忌的赚钱。
  他们对待民众的方式比皇权更为精明,也更为恐怖,能瞒得过去的时候就用民主外衣来欺瞒,一旦发现瞒不住了,立刻撕掉民主外衣发动血腥镇压。
  他们和皇权没有什么区别,只是生产力进步了,他们的统治方式也进步了,更具欺骗性,比起天授皇权更加适应现代,不过骗得过一时,骗不过一世,否则,也不会有人提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了。
  依靠资本推翻皇权、依靠地方推翻中央的教训历历在目,生产力是进步了,可是其他的,似乎并没有什么改变。
  但是是否有其他的方法,谁也不知道。
  经济基础,真的可以决定上层建筑吗?如果真的可以,那么为什么生产力进步到了这样的程度,上层还是上层,从古至今不曾有丝毫的改变呢?
  这些,萧如薰不明白。
  萧如薰只知道这片过于巨大的国土上的亿兆百姓所需要的是中央集权的统领,是人心齐泰山移的气势,是统一的目标,是开拓的勇气,而非一家一姓的王朝和资本。
  所以眼下,他绝不允许什么君主立宪什么资本革命,也绝对不会改变重农抑商的基本精神。
  可是未来的路要怎么走,民智渐开,皇权无法存续之后,这个国度和亿兆子民的路该怎么走,他不知道。
  他感觉按照目前的趋势走下去,如果不再做出改变,等他死了,大秦会变成披着皇权外衣的苏联,再之后呢?华夏的未来,会走向何方?
  他只是一个人,他不是神,他真的不知道。
第一千一百四十五章
治蝗(上)
  孔子是个很聪明的人。
  从他的各种言行举止上来看,他都不是那幅画上那个慈祥和蔼的老人家,和颜悦色的对你阐述人生的道理。
  种种记载中都能表现出孔子十分睿智的一面,他十分聪明,洞悉人性,对很多事情的观察都非常彻底,一眼看穿本质。
  比如鲁国发布从别国救回本国流落在外为奴的人就可以去官府领取花费出去的钱财的政令,孔子的弟子救回一个鲁国人之后却不去领取钱财,洋洋得意的到孔子面前炫耀。
  结果孔子大怒。
  你以为人人都和你一样有钱而且喜欢沽名钓誉?他们都很在意自己的利益的!没有利益的事情谁愿意做?
  你不拿钱,人家都夸赞你,以后有人拿钱别人都会指责他,慢慢的,还有人愿意救回流落在外的本国人吗?
  孔子的睿智和洞悉人性可见一斑。
  话又说回来,孔子要是不聪明不睿智,能在那个大争之世创立儒家吗?
  对鬼神迷信,他搞不好就有非常深刻的理解,他看到民众在天灾人祸面前只知道祈祷却不知道找寻可靠的办法,只知道被动的祈求却不知道主动寻求解决的办法,所以才深有感叹。
  只是限于那个时代,孔子虽然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要以自己的主观信念为主,不让鬼神支配,却依然相信鬼神的存在,天人感应学说从先秦时代就开始产生,孔子也相对认同。
  然后董仲舒出于政治目的将之发扬光大了。
  这些杂七杂八的思想和鬼神的崇拜也是萧如薰即将推行的很多政策的最大障碍物,华夏若要走向新生,就必须要破除鬼神的迷信与崇拜。
  百姓们必须要知道一切都是他们的双手创造出来的,和牛鬼蛇神没有半毛钱关系,一直以来他们在抗争的是气候变迁引发的气象灾害,是自然,而非人为作恶引发的天罚,牛鬼蛇神根本不存在。
  这些思想遗毒深远,必须予以破除,让百姓知道自己的双手双腿比任何牛鬼蛇神都可靠。
  因为消灭不了蝗虫,所以居然建寺庙祭祀“蝗神”,试图感动蝗神,不要让它来吃庄稼。
  可笑,可悲。
  解决不了什么就把对方封神祭祀,从来不身体力行寻找解决方案,一味的求神拜佛,这就是恶果。
  也是破除这等迷信的重要性之所在。
  蝗虫是历朝历代都非常头疼的问题,怎么治理也治理不好,所以才逼着老百姓建庙祭祀求上天保佑。
  但是历朝历代也不是束手就擒,也不是不找其他的办法来对付蝗虫,只知道祭祀。
  汉代开始就官府出钱收购蝗虫让民众组织扑打的情况,到了唐朝唐太宗亲自带头吃蝗虫,带动了民间吃蝗虫的习俗,人们发掘出了蝗虫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竭尽全力的对抗蝗虫,但是依然无法解决。
  别说古代了,到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的时代,也依然没有什么好办法根除蝗虫,因为他们的繁殖能力太强了。
  不过虽然无法根除蝗虫,但是通过种种手段治理蝗虫,从而减少蝗灾发生的频率和次数这种事情还是能办到的。
  只是一直以来都没有人总结出一份可靠的治蝗攻略,没有人将这些方法教会百姓,一旦蝗灾发生,百姓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蝗虫肆虐。
  有人天真的以为吃蝗虫可以根除蝗虫灾害还能让灾民吃饱,从而解决蝗虫的问题,这么简单的事情要是可以成立的话唐太宗以后就不该有蝗灾了。
  蝗虫啃食庄稼和各种作物的速度太快了,一地仅仅停留一两天就能吃掉所有的可以吃的植物,然后立刻腾空而起转战下一个地区,一两天的时间够人们捕杀多少蝗虫呢?
  粮食被吃光之后捕杀的蝗虫够那么多农民吃几天?能吃到下一茬作物长成吗?
  蝗虫高蛋白不假,营养丰富也不假,但是热量低,消化快,根本不够灾民们吃几天的,就没有了,接下来灾民们面对满地狼藉又能怎么办呢?
  所以若要对付蝗灾,花钱购买蝗虫和发动民众吃蝗虫都属于马后炮的行为,实际上并不属于防治,只是挽救而已,而且挽救的还十分有限,若要治蝗,需要从根源入手。
  古人也不是傻子,虽然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钳制,但是也并非全部都是坐以待毙,唐宋印刷技术发展以来,留存于纸面上的治蝗技巧非常之多,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治蝗方略古籍上都有记载。
  但是一来国家动员力不够,官员执行力不够,百姓理解不深,难以形成足够的治蝗力量,难以对蝗虫生长区进行彻底的扫荡以防止蝗虫灾害。
  所以每当蝗虫长出翅膀开始肆虐的时候,人们只能坐以待毙,看着那铺天盖地的蝗虫吃光自己的庄稼,除了拜佛和流泪,什么也做不到,然后一批一批的饿死。
  萧如薰在派人做气候变动考察的同时,也派了相当一批干练的年轻官员从库房里调出历年来治蝗的书籍,从中找到治理蝗虫的方法,并且搜集蝗虫发生的规律和主要发生地,以及主要肆虐地点。
  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治蝗小组总结出了蝗灾易发生的地点、时间和规律。
  他们总结出,蝗灾往往大规模爆发于大旱之后,爆发点多在黄河中下游区域,远多于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的爆发数,爆发时间一般在五月至八月最猖獗,也就是夏秋之间。
  夏蝗以农历五月中至六月上旬最盛,秋蝗以农历八月上中旬为最盛,农历六七月是夏秋蝗灾并发的时期,它们很精明,在作物长势最茂盛和快要丰收的时候诞生,将百姓一年的心血和口粮吃得干干净净,扬长而去。
  蝗虫吃的不是农作物,吃的是人。
  治蝗小组进一步总结出,蝗灾的分布以黄河下游为最多,尤其是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华中以南,蝗灾渐少,到了东南沿海,几乎没有。
  古籍上记载旱极而蝗,治蝗小组因而认为蝗虫需要在比较干旱的环境下生长成灾,雨量充沛气候湿润的地方反而不适合蝗虫的生长,所以黄河流域每次干旱之后屡遭蝗灾。
  古籍上还记载蝗虫在土壤里由幼虫生长为蝻,又从蝻变为蝗,所以治蝗小组认为蝗虫应当是把虫卵产在土壤里生长,喜欢干旱,冬春不长夏秋长,所以性喜温暖。
  换言之,一旦某一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旱灾,那么第二年很有可能会出现蝗灾,蝗虫会在那里生长,长成之后率先吃掉那里的庄稼,然后转战各地。
第一千一百四十六章
治蝗(下)
  是否发生旱灾就是蝗灾爆发的首要判断依据。
  尤其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关中地区和河北山东河南三省,这些人口比较稠密且旱灾多发的地区,往往就是蝗虫滋生的温床。
  萧如薰把治蝗小组的领导权交给了精力过剩的陈龙正,让他领导治蝗小组开始外出工作,四处调研。
  隆武元年大半年,陈龙正都带着治蝗小组在黄河中下游一带进行调研,隆武元年十二月回京,把所见所闻和所得写成详尽报告告诉了萧如薰。
  陈龙正报告说,黄河中下游一带的情况是相当的不好,和江南地区不同,江南地区本身蝗灾就很少,经过土改之后各地官员掌控力大增,可以很方便的组织村庄人力兴修水利。
  他们物资齐全人力齐备,往往可以把一些需要修缮的水利修好,在需要建设水利的地方还能建设水利,水利完善的地方干旱的可能性自然小,干旱一少,蝗灾自然形成不了。
  所以江南地区并不需要太过担心,发生蝗灾的可能性极低,恰恰是北地黄河中下游地区,缺乏人力物力,官员组织没有江南尤其是东南那么完善成熟。
  前明万历二十五年二十六年又经战乱,北虏南侵大肆杀戮,大军与之激战,山西大同几成废墟,大族都死伤殆尽,更不要说平民百姓了。
  后来萧如薰北伐,几十万大军在黄河中下游一带过境控制,也给地方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黄河中下游地区目前还在恢复期,各地建设残破不堪,水利更是无从说起。
  现在还要感谢老天爷不下大雨,否则一旦下了大雨,黄河泛滥造成洪灾,各地河堤年久失修多处,洪灾一出北地必将生灵涂炭。
  萧如薰虽然很努力的派出一批又一批的官员去山西和大同这两地率先开始土改,进行控制,并且拿出大量的粮食让当地官员以工代赈修复山西大同,但是时日尚短,成效不显,他们的精力也不足。
  换而言之,现在若是北地发生干旱,必生蝗灾,一旦发生蝗灾,中央政府将疲于奔命捉襟见肘,难以应付。
  所以,必须要在那之前进行蝗灾的防治,由中央政府出面,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组织人力物力进行蝗灾的预防。
  陈龙正主张割掉低洼积水处的水草,以清除蝗虫产卵场所,春夏间虫卵形成时,一旦发现有成行的松土,必然是这是虫卵发育成幼虫造成的,则官府组织人力进行处理。
  虫卵变成幼虫后,要挖沟扑打,更重要的就是在幼虫期,也就是蝗虫还处于蝻的状态时,应当在该地区放养大量的鸭子,鸭子下地,喜欢吃蝻,一天可以吃掉数斤蝻,不仅不用饲料,还能吃掉蝗虫的幼虫,一举两得。
  接下来还有不算办法的办法。
  就是要多种蝗虫不食用的芋、桑、豌豆、绿豆、大麻、芝麻等农作物,或者在蝗虫将来无可奈何的时候,将草木灰、石灰等筛成细末后,撒在庄稼上,蝗虫就不会再吃这些庄稼。
  得到了这份详尽的报告之后,萧如薰责成治蝗小组将其精简为《治蝗令》,将所有方法一一列出,以简单易懂文字书写成。
  接着下令印刷处大量印刷,然后下发到蝗虫多发地区的乡村中,让乡长组织农会集中学习,硬背也要背下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52/8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