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1592(校对)第67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71/815

  说日本天皇是很早以前两国产生关系以前就有的称呼,是古人的传统,大秦虽然是宗主国,也不应该对日本提出如此过分的要求,还说其他的藩属国也都是这样,表面上称臣,对内还是自称皇帝,大秦怎么不要求呢?
  秦使回应说大秦已经不是大明,大明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秦不会。
  大秦已经对各大藩属国提出了一样的要求,要求他们一起学习朝鲜,对大秦的尊奉之心要真诚,对内也只能称王,不准称帝,日本不是唯一。
  为了进一步震慑日本,吴惟忠果断下令一支人马齐装整备,紧急出动。
  这支人马兵分两路,一路在骆尚志的带领下杀向长门国,一路由吴惟忠亲自率领杀到出云国,两支人马各自取得了一场胜利。
  秦军的最新式武器和战术在日本初次使用,就取得了极大的战果,将当地德川氏和丰臣氏的驻军万余人杀的狼狈逃窜,丰臣氏和德川氏的军队整齐划一的兵败如山倒。
  德川氏军队战死一千余人,余者溃逃,数百人被擒,丰臣氏战死一千五百余人,余者逃跑,少数被擒,被抓住的俘虏一并被斩首,一个也没留下来。
  秦军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开始在出云国和长门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长门国和出云国各自被焚烧抢掠了十数个村庄,基本上被夷为平地,人民不是被杀就是被掳掠为奴,损失十分惨重,德川氏和丰臣氏的大名及其军队没有敢于正面抵抗的,全部退避三舍。
  不仅如此,秦军还将被杀死的士兵的脑袋砍下铸成京观以为威慑,一座留在长门国,一座留在出云国,向日本炫耀武力。
  并且还声称如果日本试图反抗大秦,不接受条件,大家就京都再会,到时候,就不是那么简单能解决的事情了!
  一时间,反对的声浪消失了大半,只剩下数个要面子或者干脆不知道死字怎么写的头铁侠还在叫嚷,说什么要国家的尊严之类的,当然没人理睬。
  七年不打仗,似乎有些人的记性不太好,所以萧如薰授权给吴惟忠,要是有人记性不好的话,就帮他长长记性,让他们想起当年被是如何被明军从朝鲜追着杀到日本本土的。
  不用手下留情,这是一群畏威而不怀德的未开化的夷人,你杀的越狠,屠戮越多,他们越畏惧,越不敢放肆。
  吴惟忠表示谨遵陛下旨意,然后挥军杀出。
  许久不曾动手,吴惟忠都觉得自己身上生锈了,这次无论如何也要亲自带兵上战场干一仗。
  秦军突如其来的动手将德川家康和前田利家吓得够呛,尤其是兵败如山倒的局面让他们意识到秦军的战斗力不比明军时代弱,反而有所增强。
  他们似乎错误的高估了自身的实力增长,也错误的低估了秦军的战斗力。
  逃回来的人哭诉秦军强大的火力和精良的装备。
  人人披甲,人人都用精钢制的武器,军容严整,进退有据。
  他们在火器上被压制,铁炮打不过,秦军鸟铳的攻击力更强,训练度更高。
  火炮也打不过,秦军火炮的射程更远,炮手的训练更精熟,他们被压着打。
  好不容易到了肉搏阶段,他们挥舞着长刀要近身厮杀,结果被秦军一顿刀枪连戳带砍的打的溃不成军。
  吴惟忠的威慑很有效果,出动了五千人马,就把德川丰臣两方设置在长门国和出云国的防御给彻底摧毁,还烧杀抢掠了不少地方,动辄屠杀灭村,毫不留情,行径十分残酷暴烈。
  这显然是秦皇萧如薰的授意。
第一千一百七十三章
前田利家觉得头疼不已
  这下子前田利家和德川家康也不知道该用什么理由反对了。
  之前下面的反对声很大,天皇那边的反对更剧烈,但是现在情况就不同了,一仗打下来,反对的人也不敢说话了,本来就不反对的人更是大力鼓吹认怂为上,以后再行考虑。
  丰臣氏和德川氏考虑到萧如薰已经成为皇帝,没了掣肘,是否开战全在他的决定。
  不要说什么刚刚立国,真要惹恼了他,他一言不合派兵来打,玩一把任性,大家都要倒霉。
  于是他们秘密磋商五次,最终也决定采用两面政策,即对秦称臣,对内依然自称天皇。
  这是前明时代大家共同认可的游戏规则,我尊奉你为主,但是我在自己国内称王称霸你不能干涉。
  他们认为萧如薰还是和以前的皇帝一样,要面子,不要里子,话说的狠,但是行为就没有那么狠了。
  只要天皇表面称臣就可以,内里,还是日本的天皇。
  于是他们正式照会秦使,表示愿意接受大秦皇帝的要求。
  对外,他们答应了秦使的要求,去帝号,胁迫哭哭啼啼不愿答应的天皇自称日本国王。
  但是对内,天皇还是自称天皇,还在秦使离开之后给天下诸侯秘密发了诏书,细数大秦对日本的“凌辱”,号召大家记住今日的仇恨,努力发展自身,以期未来“夺回天皇”。
  这个诏书基本上每一个有足够实力的大名手上都有一份,德川家康也不例外,每次不同名目的聚会上,德川家康总会要求人们将这份诏书读一遍,把仇恨记的更加深刻一点。
  现在还不能和秦军争锋,但是他们终究只有两万人在日本,其他的都在本土。
  之前秦军的一场出动十几万人的西南大战德川家康也在关注着,当时他的心就怦怦直跳,如果秦军战败,十六万大军覆灭,那么他们几乎可以立刻出兵石见,然后收拾掉丰臣氏,独霸日本。
  但是事与愿违,一个月之后他得到准确的消息,秦军战胜了,那个敢于反抗萧如薰的土司被干掉了,全家都被干掉了。
  这场战役让德川家康进一步的看到了秦军的实力,别看秦建国才一年多,但是秦的实力实在不可小看,毕竟是那么大一个国家,他现在都觉得当年丰臣秀吉描绘的美好未来有点可笑。
  秦军是这样容易就能打败的吗?
  北京是那么容易就能进去的吗?
  现在他们还在本土被死死地摁住,就更不要谈什么别的战略了,不把本土夺回来并且统一,还谈什么对外进击?
  日本的确是太小了,渴望更广阔的领土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应该具备的眼光和目标,但是,当这个目标的对象变成一个庞然大物的时候,德川家康觉得就应该理智的思考一下这样做到底划不划算。
  七年埋头发展,到头来还是不如人家立国一年的战斗力,还有什么好说的?
  德川家康觉得只要能把石见拿回来,然后再努力一点把丰臣氏灭掉,统一日本建立一个稳定的政权,那就够了,就别无所求了。
  只要大秦不打日本的注意,他就高兴的不得了了。
  准确的说,得知秦军在播州之役中大获全胜的消息之后,德川家康的目标就已经变成了保全领土不求外物了。
  一如眼前这些大名们,原先刚刚受辱的时候,他们一个个读起这份诏书都是义愤填膺眼含热泪的模样,但是现在呢?
  现在侮辱依然还在,但是他们已经没有了最开始的义愤填膺。
  他们已经感觉到了大秦强大的实在是太可怕了。
  在这样的国家面前,退避三舍自保已经是最好的结局,就和朝鲜一样,做大秦忠诚而坚定的狗腿子,之前国家两次遭遇劫难两次都是宗主国帮忙收拾的。
  大秦好像也完全不打算吞并朝鲜一样。
  有这样一个国家作为榜样,不得不让不少理智派大名或者是悲观派大名产生不愿争锋的想法,不愿意继续花钱搞军备,只想着更加努力的发展地方经济,不想继续和秦军为敌了。
  持有这种想法的人在德川家康的阵营里比较多。
  因为他们都是当年未曾参与朝鲜战役,只是在后来明军登陆之后遭到了一些损失,损失不大,受到的打击也不大,血海深仇也谈不上,这些人容易摇摆。
  而相反,丰臣氏的那群大名里面,很多都是和在朝鲜之役中战死的人沾亲带故的。
  因为丰臣秀吉当时主要征调的就是他们这些军队,在朝鲜之役期间,他们不少人都和当年的大明现在的大秦有血海深仇,就更不要说和当年的主帅现在的秦皇萧如薰了。
  讲和?认怂?这完全是难以想象的。
  他们最想杀掉的是德川家康,第二个想杀掉的就是萧如薰。
  吴惟忠亮肌肉之后,德川方面是全部偃旗息鼓认怂,丰臣方面大部分认怂,继续叫嚣的头铁侠全是丰臣一方的死硬分子,他们还在德川氏与丰臣氏之间携手胁迫天皇下诏书的时候试图暗杀德川家康和丰臣秀次。
  当然结果很惨,他们基本上都被清洗了,前田利家可不会允许这些人做出损害整个日本国运的事情。
  即是如此,有前田利家压制着,丰臣内部对这样的耻辱依然耿耿于怀,和德川方面的心思不同,丰臣氏的主战气氛依旧浓厚,很多大名都去研究上一场战斗中秦军的战斗方式,试图找到秦军的弱点。
  然后加紧恢复实力。
  一年以来,不曾懈怠,倒是让丰臣方面的军事力量大大提升,超过了德川方面。
  前田利家越来越感觉丰臣氏的主战势力抬头,也不知道那些人是哪里来的错觉,觉得研究了秦军一场战斗之后就找到了对付秦军的办法,现在努力发展骑兵和火枪火炮,准备随时和秦军“决一死战”。
  更让他觉得担忧的是,丰臣秀次貌似也有这样的想法,并且大力向尾张派系的武将靠拢,而石田三成的文臣派系因为支持和谈不支持开战,日渐被丰臣秀次疏远,现在反而向他靠近了。
  前田利家对此感到相当的忧虑,尤其是前几天秦军平定国内叛乱的消息传回来,他更是如此认为,蒸蒸日上的大秦不是现在的日本可以挑战的,奈何那群武将就是不认怂。
  天天抱着那张天皇诏书痛哭流涕,控诉大秦的恶霸行为,发誓要竭尽全力为天皇夺回向天下人号称天皇的资格,用他们手里的战刀发誓。
  前田利家觉得头疼不已。
  幸亏大秦不知道丰臣内部的消息,否则,肯定是要来兴师问罪的。
第一千一百七十四章
秦军改组
  这方面,前田利家就弄错了。
  这个诏书一年前发布之后,很快就被黑水密探得到,然后通过秘密渠道传回了大秦,交给了萧如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71/8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