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1592(校对)第67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73/815

  政府重点投入到这些区域内,下放一些军队里善于练兵的基层军官,对当地百姓进行农时务农闲时练兵的军民一体化方略,让这些靠近北虏进犯区域,处在北虏进犯的威胁之下的民众拥有自保的力量,让他们训练骑射,成为后备兵员。
  萧如薰要在北伐大漠之前,在北方大地建成数个军民一体化的地区,农时务农,闲时练兵,储备雄厚的基础兵员,并且形成以政府养马为主、民间养马为辅的马政策略。
  骑兵是多个兵种里面最难训练的,政府组织的练兵可以训练正规军,而民间的练兵则以自保为主,练出可以熟练驾驭马匹的民兵,遇到紧急情况可以立刻参军成为骑兵。
  目前大秦并未摆脱北虏的威胁,利用民众的力量,发动民众来打基础是很重要的,萧如薰给大秦定下了五年的准备期,五年以后,秦军改组的大业彻底完成之后,骑兵大成之时,就是倾国之战的北伐之时。
  那一战,萧如薰要彻底解决掉压在中原王朝头上数千年不曾解决、让中原百姓数千年不得安生的北方边患。
  到那时,萧如薰要将北方最肥美的草原纳入大秦的统治之中,占领草原,组织边民去草原建造城池,在草原定居。
  他要组织百姓畜牧,发展大秦的畜牧业,为大秦提供稳定而又高质量的肉食和奶食的来源,降低肉类和奶类食品的价格,改善大秦百姓的饮食结构。
  如果能彻底解决北方边患,使得北方边患不复为乱,那么,大秦和他本人必然能创下彪炳史册的千古功业。
  这是任何一位帝王都无法拒绝的巨大诱惑。
  萧如薰当然也不能。
  为此,他不惜付出任何代价。
第一千一百七十六章
秦军改组计划和北伐五年计划
  也就在播州之役大获全胜、杨应龙被生擒的消息传回来,京师欢腾国威大涨之后,萧如薰非常应时应景的发布了《告天下人诏》。
  在这份诏书中,萧如薰公布了秦帝国下一个阶段的工作任务,也就是秦军改组计划和北伐之役五年计划。
  为了做成这一切,相对应的准备工作是非常繁杂的。
  首先政府必须要是大政府,中央集权的大政府,拥有足够的人力物力下乡,地方上没有阻碍和掣肘,中央政府的政令可以直接下达地方不受篡改。
  民众直接接受皇命,接受中央政府的命令进行组织,所有的军事训练都在政府派来的村官和乡官的领导下直接进行,效果直接上报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只负责组织生产统计户口等农业民政事宜。
  在这样的积攒之下,以目前的人口基数和财力来判断,兵部预计,五年之后,秦军至少可多得十万精锐骑兵,三十万后备兵员,足以与北虏发动倾国之战。
  到那时,秦军纵横漠北,一举击破北虏各个部族的势力,将威压中原王朝数千年的边患一举解除,成就不世之功。
  为此,萧如薰下达了明确的诏令,号召天下官员节俭度日,辛勤工作,节省下每一分钱,每一粒粮食,为国家积蓄力量,为五年之后的北伐之役做贡献。
  为此,作为皇帝,萧如薰带头宣布进一步削减皇族用度和宫廷用度,皇帝带头节俭生活。
  他宣布将削减下来的皇族用度和宫廷用度充入国库内单独设立的“北伐库”,为未来的北伐积攒力量,之后每年政府财政的结余也要存一部分进入北伐库,为五年之后的战争做准备。
  这算是萧如薰别出心裁提出的大秦五年战略计划。
  这不仅是一个军事战略计划,也是一个政治纲领,向臣下宣布大秦帝国的下一步战略计划,让大家卯足了劲儿往一处使,有一个明确的看得着碰得到的计划对一个国家而言是非常有意义的。
  大家都知道皇帝要做什么,也能安心,也能有一个目标去行动,去付出,而不是看不到目标,只是随大流的前进,这样容易滋生出政治斗争和腐败。
  而当一个帝国的明确目标定下来以后,每一个想要在这空前的政治军事行动中建功立业的人都会非常努力的朝着这个目标前进,这个政府将会爆发出极其强大的力量。
  秦军改组计划和北伐之役五年计划都是很有目的性的计划,其中的行动细则也在一年之内不断完善,得到了萧如薰的不断认可,新年第一个好消息来临之后,新的政治纲领和军事纲领就颁布了。
  天下人都将知道皇帝未来要做什么要干什么。
  这个计划没必要隐瞒,也不需要隐瞒,萧如薰会将这个计划下发到每一个被中央的村官和乡官控制的村庄中,让每一个大秦子民都知道大秦帝国在做些什么。
  让他们知道他们的税收,他们上缴的粮食和钱都拿去做了什么。
  随着播州之役的大获全胜,新的目标提出了,人们在完成了一个阶段的工作之后,又迎来了一个新的目标和新的挑战。
  群臣都觉得皇帝陛下真是精力十足,想要做的事情源源不断,他们刚刚从繁重的战争支援工作当中脱身,却又要投入下一个阶段的工作当中。
  不过和上一年度的勉强应对相比,这一年度的政府官员的精神面貌就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最为积极的一群人就是过年期间吃到一等宴席在家人面前赚足了面子的一等官员。
  这些官员动力十足,接到皇帝的《告天下人诏》之后,立刻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了下一个阶段的工作当中。
  以期下一次过年的时候还能吃到一等宴席,和皇帝面对面聊天,得到皇帝亲自赏赐,在家人面前赚足面子,自尊心和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
  而与他们相比,另外一批动力十足的就是九等宴席里那些被皇帝警告的官员,部分是明廷旧官僚,也有部分是跟着萧如薰北伐的投靠新官僚,还有已经倦怠的土改官员。
  尤其是土改出身的官员,不过一年就产生了倦怠之意,被皇帝严厉的呵斥,警告这是他们最后一次机会,如果再犯,就立刻革职,滚回家种地,永不叙用。
  这群人被吓得不轻,立刻从懒政官员化身成为干吏,拿出百分之二百的精力努力工作,他们是除了一等宴席官员之外最努力上进的一群人了。
  中央政府的行政机器再次隆隆运转起来,政府工作大会结束之后,各部门召开了各自的工作会议,分布了任务,划定了职责和完成期限,之后一声令下,中央官员们便四处奔走干活了。
  作为集权皇帝,萧如薰的任务自然是最重的,工作最繁忙的时期他把整个内阁都搬到了他的乾清宫里和他一起处理政务,还别出心裁的在工作间给小振邦设了一组桌椅,让他坐在上面练字。
  让他尽早的体会到皇帝的艰难和不易,也要向外界不断地传达萧如薰对振邦的期许和认同以及支持。
  萧如薰需要不断地向外传递大秦皇位传承不可动摇的意志,这样可以有效的遏制某些野心家的想法和行动,增加帝国政府的稳定程度,毕竟在眼下,帝国的稳定比什么都重要。
  当改组计划和五年计划开始进行之后,秦帝国政府再次进入了一个高运转周期之中。
  一段时期内,就在乾清宫内,终日灯火通明,即使皇帝和内阁辅臣们都睡觉了,还有轮班的内阁职员值守。
  皇帝的寝殿直接变成了中央最大的办公室,皇帝就在偏殿休息,辅臣们则在另一个偏殿里休息,一日三餐皇帝包了,吃喝拉撒都在宫廷内完成,除了不能回家,其他的也没什么。
  王锡爵年纪大了,精力不足了,但是胜在听话,是萧如薰合格的提线木偶。
  帝国眼下还需要他来充门面,萧如薰就保持了他的首辅地位,不过为了分担李廷机的压力,萧如薰直接下令把叶向高提拔到了内阁里,成为帝国内阁第三名辅臣。
  眼下王锡爵因为精力问题,只能做一些大致的工作。
  内阁的工作实际上是李廷机在主导,统领从地方和中央提拔入内阁锻炼的内阁属臣们进行工作,叶向高为其辅助,负责对外联络,和具体办事的各部直接对接,解释一些疑难问题。
  萧如薰居中和王锡爵一起做决策,就一些重要政略进行讨论。
  王锡爵老道的经验和敏锐的政治眼光还是值得赞许的。
  帝国政府稳定的政治结构对秦军改组企划和五年北伐计划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至少在为时数月连续数波的大规模大清洗之后,秦政府内部已经没有了萧如薰的政治反对势力。
  现在是上下一心冲破阻碍完成两个大计划的时候,不需要反对派。
第一千一百七十七章
百僚未起朕先起(上)
  隆武二年二月份开始,因为新的大秦五年政治纲领提出,诸多事情千头万绪需要理清,于是萧如薰为了增加工作效率,直接把乾清宫变成了中央政府最直接的办事地点。
  萧如薰眼下28岁,正是一个男人的精力最巅峰的时刻,可即是如此,秦始皇和明太祖的经验告诉他,帝王虽然可以掌握绝对的权力,却无法一个人治理国家。
  秦始皇扫六合之后中国人口两千万,洪武二十六年,全国人口六千五百万,而眼下,大秦的人口绝对在一亿人以上。
  虽然萧如薰目前只在半个和半个江北进行了人口普查,更全面的人口普查数据估计也要到五年以后才能得出,即使如此,这个时期的人口总数超过一亿并不难预测。
  人口越多,领土越大,则工作量越大,萧如薰的工作量是秦始皇的六倍左右,是明太祖的两倍左右。
  为此,萧如薰一力扩大中央政府的规模,将从万历皇帝手里得到的明中央政府大规模扩张,从全国各地吸取忠心能干的干吏进入其中办事,大大增加了中央政府的官员数量和部门数量。
  其中在土改工作中特别优秀的和在行军过程中特别优秀的则重点关注,调入各个要害部门,而在要害部门中工作拔尖的则果断调入内阁。
  萧如薰手下的内阁和前明的内阁发生了些许的不同,无论是官员人数官员品级还有官员的职责都有了很大的增加。
  如今内阁的办事官员超过了两百人,分别对接内阁底下的不同政府办事部门,这是为了顺应萧如薰要求实现“无推诿扯皮”式的无缝对接的要求。
  任何形式的推诿责任相互扯皮都不被允许,各个部门有直接清晰的对接官员,如果出现问题,直接问责对接官员。
  从地方到通政司到内阁再到办事部门,内阁承担起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责,事无巨细大小都由内阁官员负责接触和对接处理。
  而这其中,通政司起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在前明的时候,地方奏表都经过通政司送到内阁,然后进行处理,内阁处理不了的才会上报皇帝,但是随着皇权的衰落和阁臣权力的增加,奏表是否可以送到皇帝手上,基本上就看阁臣的意思了。
  而随着文臣力量的进一步扩大和党争的日趋剧烈,甚至有些人将把持通政司当作党争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因为这样可以直接拦截一些对自己不利的奏表,而直接把对敌人不利的奏表送到内阁或者皇帝那边。
  他们将通政司分拣奏折上达天听的职权当作了党争的砝码。
  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地方出现灾害、黎民百姓对救援望眼欲穿之时,他们却在商讨如何利用灾害置政敌于死地,视百姓于无物,殊为可恨。
  萧如薰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采取了很多办法。
  萧如薰将通政司的职权进行了限制,地方一旦出现灾害,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不管多大,一律由地方直接用八百里加急直接送到皇帝手上,这类事情由皇帝亲自处理,任何官员都不得经手。
  其中,萧如薰命令中央调查司地方分局和中央的总部设置第二条线路,发生灾情的时候,中央调查司地方分局也要上报给皇帝,一旦其中一方送到而一方没有送到,则立刻启动调查。
  这是明面上的两条线路,萧如薰还安排了暗里的第三条线路,即黑水线路。
  根据密线的汇报,萧如薰知道了周曜和张武之间产生了不小的矛盾,两人的关系非常差,察觉到这一事实之后,萧如薰也察觉到了黑鸩和黑水之间的某些对立情绪。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73/8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