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1592(校对)第7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01/815


第一千二百二十章
大秦的养料(下)
  得到萧如薰的明确指示,官员们立刻表示明白。
  “臣遵旨。”
  萧如薰点点头。
  “另外,修筑大驰道的时候,青壮的口粮不要削减,老弱的压低到最低限度,也不需要提供医疗,他们只是累赘而已,尽早消耗掉尽早减轻大秦的负担。”
  诸臣表示明白,纷纷记录下来。
  萧如薰又说道:“还有特别要注意的是,运送战俘来大秦之前,要先做好甄别工作,会手艺懂技术的要特别安排。这批人比较特殊,要军队等待通知,不要伤害他们,他们对于大秦是有用的,不管是铁匠木匠锁匠,这些人都是有用的,杨卿你要负责安排一下。”
  杨一魁表示明白。
  “臣遵旨!”
  “然后,也很重要,有生育力的,十四岁以上三十六岁以下的青壮女性全部安排起来,大秦国内还有很多人娶不起婆娘,让地方政府统计一下,一人一个,给他们安排过去。这些女人都不要钱,但是要他们多生孩子,大秦的人口还是太少了,咱们商议好的鼓励生育的政策要下达到每一个乡每一个村庄,让每一户人家都知道朝廷鼓励生育的政策。”
  民政部表示明白。
  萧如薰又做了一个总结。
  “倭国国内的情况,咱们不要全部破坏掉,要有选择的进行保留,攻下来的地区要派军队驻守,然后对人口进行甄别安排,就按照咱们之前说的安排。老弱带回来消耗掉,青壮女性带回来分配给娶不起婆娘的单身汉,或者充入各地驻军和边疆驻军的营妓,那些士兵的生活也是很枯燥乏味的。有文化的会写写画画的官家贵族女子尤其要注意,尽量活捉,充入教坊司和各地官办青楼,她们的价值很高,那些有钱的人愿意付出几百上千两银子。青壮男子要特别安排,分批分批的带来大秦修大驰道,剩下的就全部集团安置在土壤肥沃的地方耕种土地,或者修筑居住地的城池,或者采矿,尽量保持自给自足,不要消耗大秦国内的粮食。”
  萧如薰总结之后,开口道:“具体情况就是这样安排,诸位臣工多多注意着,此番征讨倭国的胜利,必将留名青史。”
  “臣遵旨!”
  大秦掌握权力的高官们纷纷开始行动起来。
  一道道命令从乾清宫发出,然后迅速的安排人手,按照皇帝的意志发向远方。
  中央政府组织的人口甄别队也准备完毕可以出发,他们将先行前往九州,从九州岛开始对日本的人口进行甄选安排,贯彻此次会议的思想,让倭国的千万人口为大秦的大建设添砖加瓦。
  大秦需要很多很多的人,真的需要很多很多的人。
  不说最基础的劳动力了,懂手艺的人也很需要,工部需要,萧如薰的内廷也需要。
  把他们带回来,可以极大的缓解这方面的缺口。
  和欧洲还有东南亚国家的贸易中,需要大量的手工艺制品和一些铁制品,欧洲各国有钱人的订单一下就是几十万,只靠民间的一些技术人员根本不够用,完全达不到生产预期。
  萧如薰对此的对策就是在南京设立内廷管事部门,派出经验丰富的管事官员和外交官员负责对外贸易的事情,建立起官办作坊。
  这也就是萧如薰计划中国企的雏形,以中央政府的组织力和一定的待遇吸引富余劳动力加入国企之中,予以组织,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量,主要承担对外贸易的生产。
  生产效率和生产量顿时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多劳多得的指导思想之下,订单数量是逐渐可以赶上了,但是人手缺乏的事情一直没得到缓解。
  毕竟刚刚打土豪分田地了,各家的富余劳动力也不是那么多。
  而且萧如薰规定的官办作坊的待遇相对于一些私人作坊来说比较好,负担也不小,所以俘虏国外的技术人员来充实,不用给工钱,管饭就可以,可以削减一笔开支,增大利润。
  官方作坊也不止于此,全国各地的金属矿场都属于官办甚至是皇家企业。
  那里的管事人员都是皇帝萧如薰亲自指派内廷太监,和那些对外贸易的官办作坊还不一样,那些收入直接充入国库,矿场的收益全部进入萧如薰的内帑。
  与此同时,萧如薰还指示对一些盐场和酒厂进行收购,使之成为国企,扩大自己手中的经济筹码。
  另外萧如薰还将指示内廷太监以“异域美女”为主要卖点,在主要城市设立官办青楼,里头的女子都是从国外掳掠或者购买回来的异域美女。
  有东南亚的,有朝鲜的,有日本的,有莫卧儿的,甚至还有商队从欧洲带回来的欧洲女人,还有中东的女人和非洲女人,专供那些有猎奇心理且手上有闲钱的人享受。
  结果生意很火爆,收入极高,那些东南三省开始富裕起来的人们甚至会直接支出大笔金钱向官办青楼提出购买一些特定地区的美女,这也成为了一项利润很高的业务。
  萧如薰增强基层政府户口控制力且大力打击人口买卖的同时,也知道要留一个缺口给那些有钱有心思的人去享受,这种新奇的享受正好满足了那些人的欲望。
  从隆武元年六月开始,全国各地设立了七十多家官办青楼,还在不断的开办当中,档次从低到高,收费各不相同,但是毫无疑问的是,这是一笔不错的收益。
  而对政府来说,这是一笔几乎没有什么支出的生意,管理人员都是内廷的内侍,而且旱涝保收,这笔钱国库和内帑均分,又是一个稳定的经济来源。
  而酒水和盐也是很多人所必需的,不管是普通百姓喝的普通酒也好,还是有钱人喝的好酒也好,这是他们都需要的,盐更是如此,更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东西。
  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大秦的建设而服务。
  大驰道需要人手和钱,治蝗需要人手和钱,教育改革需要人手和钱,移民也需要人手和钱。
  每一项都需要大量的钱财,仅仅是每年的政府税收,那是远远不够的,二十年都办不成一件事情,而萧如薰的时间没有那么多,他想做的事情太多了,时间根本不够用。
  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大秦打下足够的基础,他就要竭尽全力的挣钱,然后大手大脚的花钱,给后代子孙留一个厚实的家底子。
  政府必须有钱,皇帝必须有钱,这是国家稳定的重要前提。
  有钱才能办事,没钱只能坏事。
  日本那一千多万的人口,会全部化作大秦继续强大成长的养料,被吸收得干干净净,一点不剩。
第一千二百二十一章
去与留
  隆武二年四月二十日,大秦军队进展得如火如荼之际,第一批人口甄别队和随行军队开始向日本进发。
  四天之后,他们登陆了九州岛。
  同一时间,麻虎和柴国柱已经扫荡了整个九州的抵抗力量,将九州岛上的德川势力全部打败,正在进一步的清剿余孽当中,九州岛基本平定了。
  九州岛上的德川军队人数并不算太少,怎么说也有个五六千正规军队,但是他们使用无法结成一体对抗秦军,遂被秦军分割消灭,彼此之间也无法支援彼此,各自为战的下场就是这样。
  麻威所率领的主力军还在不断的推进,一路上基本没有遇到强有力的防御,最大的规模也就是一千多人,一次冲击就垮了,接下来就是一路进军,日本地方的防御不堪一击,更有甚者直接抛弃当地逃命去了。
  他们当然是往京都逃窜的。
  那里是丰臣氏的统治核心,也是天皇所在地,自古以来就是日本的政治经济中心,有着肥沃的土地和富足的民户,谁占据了这里就拥有了天下大义。
  眼下这里是丰臣氏的统治核心,但是却被李如松所威胁着。
  李如松一路进军一路烧杀抢掠凶名赫赫,从这个方向逃窜的平民也是最恐慌的速度最快的,而且一路上有些人甚至被劫杀了三四次,这些侥幸保住性命的人更是竭力渲染着秦军的凶狠无情。
  再不跑就没命了,跑到国都才是最安全的。
  这样的想法充斥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他们真的很恐慌。
  但是他们却不知道有些人比他们更恐慌,他们试图寻求保护的对象却比他们更害怕那支凶猛无情的恶魔军队。
  京都方面在四月十八日就得到了一直秦军向他们这里进军的消息,而且沿途各国守护大败亏输,军队兵败如山倒。
  最主要的原因是精锐主力都被丰臣秀次带去和德川家康决战了,所以各地强有力的大名和军队都不在驻守,留下来的是一群歪瓜劣枣,自然不是精锐秦军的对手。
  他们骑着战马飞速奔驰,所到之处寸草不留,纵火焚烧多地,到处残杀无辜的平民百姓,实在是罪恶滔天。
  可越是这样宣扬,就越会加剧京都方面的恐惧,京都方面的丰臣氏集团主要人员全部都被带走了,留下来主事的是前田利家的儿子前田利长,还有五千军队,就这样寒酸的阵容,去面对“十万秦国铁骑”?
  李如松两万骑兵号称十万大军,打过来的时候不断叫人散播十万铁骑冲杀过来的谣言,传到京都的时候,还就真的成真了,京都方面大惊失色,所有人都被吓得一夜三惊。
  当他们发现根本睡不着觉的时候,就干脆不睡了,全部跑到掌握兵权的前田利长家里去要说法,去询问前田利长到底打算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到底是逃还是守。
  前田利长的才干就远不如他的父亲了,威望也比不上,但是至少也是受到过精良教育的,知道现在最该做的是联系丰臣秀次,并且收集足够的情报,于是派出忠心耿耿的家臣前往丹波国内探查情报。
  在等待情报的期间,朝廷里的公卿大臣们还有出征在外的将军们的家眷都来闹事了,都来询问怎么办,并且要求前田利长提供军队保护他们。
  城内的百姓们也听到了这样的消息,大惊失色之下,也纷纷向官府寻求保护,寻求确切的讯息,但是前田利长现在的确没有确切的信息,只能先派出最能战斗的家臣带着两千军队去京都北面设防,成为一道防线。
  然后紧急在全城发布征兵令,他需要更多的军队。
  不过就算是把赏钱提高到正常的十倍,也只有五百多人应征,万般无奈之下,他只能下了强征令,强制征兵,也就是抓壮丁。
  用家人的性命威胁他们必须要当兵,好歹抓了一万多人,凑齐了一万五千人的军队装点门面。
  但是最重要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就是情报的问题,只有得到准确的情报,他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否则只是听信传言就做出抛弃国都逃跑的决定,如果之后闹了乌龙,他要承担全部责任的。
  这个责任他承担不起,真的承担不起,这里毕竟是国都,万世一系的天皇还在这里。
  丰臣秀吉出身卑微,是日本唯一一个以农户身份登顶天下人的传奇,即使如此,他也被很多累世公卿所瞧不起和排斥,为此,丰臣政权需要天皇的大义名分威压天下。
  所以丰臣秀吉对待后阳成天皇非常好,这个习惯延续到了丰臣秀次身上,丰臣秀次也一样尊崇后阳成天皇,把他当作一面旗帜来看待,来欺负德川氏。
  所以前田利长的压力非常之大。
  他不过刚刚接过父亲身上所背负的重担,居然就面临了这样的事情,实在是让他难以接受,难以想象。
  可是事情就这样发生了,两天以后,情报传递回来了,为了加快速度,他的家臣使用了飞鸽传书,用最快的速度把情报送到了前田利长的手里,前田利长一看,大惊失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01/8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