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1592(校对)第75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50/815

  萧如薰转过身子,径直往前走了。
第一千二百九十二章
布延进献传国玺(上)
  李昖的抵达是这场盛会的前奏曲,李昖抵达之后,藩属国受到邀请的国君们一个接一个的来到了大秦的国都朝拜大秦皇帝。
  琉球王尚宁是紧跟着李昖之后抵达的第二名藩属国君主,他似乎因为自己没能比李昖更快赶来而感到无比的懊恼,不过在接受了萧如薰的抚慰之后,倒也没有那么懊恼了。
  萧如薰灭掉倭国,等于为他解除了北境最大的威胁,萨摩藩对琉球的入侵从这个时候就开始了,大秦军队扫灭萨摩藩的过程之中,尚宁按照萧如薰的要求,还派兵一千一起行动。
  嗯,对于琉球来说,一千人的兵力的确不能算少了。
  此番尚宁前来不仅是为了给萧如薰祝寿,更是为了向萧如薰表达琉球的感激之情,说起来萧如薰灭倭之前,琉球就曾经上书给萧如薰,说他们遭到了倭国的进攻,请求天朝给他们做主。
  萧如薰直接出动十万大军给他们做主了。
  当然,这并不是为了琉球,而是为了大秦自身。
  但是不管怎么说,经过这场战争之后,大秦在周边藩属国之间的存在感和威望是大大增强了,否则也不可能着急那么多国君一起来参加大秦皇帝的生日宴会不是。
  尚宁对着萧如薰又是下跪又是磕头,泪眼朦胧的表达自己的谢意,说琉球要永远追随在大秦帝国的脚步之后,永远成为大秦帝国的东海屏障,为大秦帝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这种话萧如薰就当真的听听,反正是真是假也就那样,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萧如薰真要琉球赴汤蹈火了,琉球人估计会恨死尚宁今天的嘴欠。
  这些素来恭顺的小藩属国君主们萧如薰并不太在意,有时候一个人来,有时候好几个人一起来,萧如薰就一起接见,请他们吃顿饭,然后安排他们居主到合适的地方。
  之后他们可以闲逛,但是也需要学习大秦的皇家礼仪,以便生日那天向大秦皇帝朝拜恭贺。
  相比于这些小国的君主,北边三个势力的来人才值得萧如薰更加关注。
  更别说这次算是开了先河的,察哈尔部的布延彻辰汗宣布要亲自来给大秦皇帝祝寿,这个人不是一般人,看看他的姓氏就知道了,孛儿只斤。
  这是成吉思汗的姓,他是成吉思汗的后裔,虽然已经四分五裂但是名义上还保持着国家称号的蒙古汗国的大汗。
  可惜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当年叱诧风云席卷整个欧亚大陆的蒙古人早已不复当年的强盛,越来越衰弱,现在虽然还占据着广大的草原,但是各部落早就各行其是,早已不把成吉思汗的后裔放在眼里了。
  这个孛儿只斤·布延就是如此,直辖领地只有察哈尔一隅,但是却依然顶着蒙古帝国大汗的头号,尽管如此,也没有什么人睬他。
  他想恢复蒙古全盛时期的荣光,但是手下根本没人听他的。
  远的不说,近一点的,这一次也要来给萧如薰祝寿的科尔沁部落的领头人翁果岱就是带头不听话的。
  也不知道是不是听说布延要亲自来给萧如薰祝寿,所以翁果岱才来了,但是萧如薰从中发现了不少机遇。
  毕竟是名义上的蒙古大汗,名义上蒙古汗国的老大,从地位上来说,并不比萧如薰要低,因为北元自始至终没有向明朝投降,也没有和明朝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关系比叶尔羌汗国还要不如。
  所以布延要亲自来给萧如薰祝寿,大秦官方已经将之渲染为了大秦和蒙古之间外交关系的破冰之旅。
  尽管布延也根本代表不了蒙古,可毕竟是名义上的,有名义上的大义名分,大秦想怎么吹嘘都可以,所以对于布延的到来,大秦官方还是用了比较高的规格来接待。
  对于下属藩属国的君主,一般都是礼部和外交部派人迎接,而轮到布延的时候,是内阁辅臣叶向高作为代表负责迎接的。
  布延一行人有五百余人,带着不少牛羊马和草原上的特产作为给大秦皇帝的贺礼,叶向高将他们安置在城外大秦军营的北侧,然后引领布延和他的重要亲信还有护卫数十人进入大秦国都范围。
  萧如薰认为布延此来并非简简单单是为了和他商议互市的事情,一定还有别的重要的事情,所以他们一进入大秦国境,就被黑水严密的监视起来了。
  而事实也没有出乎萧如薰的意料,进入北京之前,布延亲口用并不太熟练的汉话和叶向高进行了十几分钟的私下谈话,谈话的中心内容让叶向高大为吃惊,并且紧急派人联络了萧如薰。
  萧如薰得知以后,也有些吃惊。
  布延要向萧如薰赠送的寿礼是传国玉玺。
  关于传国玉玺的事情,萧如薰上辈子就知道不少消息,反正众说纷纭,谁也不知道谁说的是真的,各种消息满天乱飞,越传越乱,到最后真正的传国玉玺在什么地方甚至是否真的存在都成了一个谜。
  可是传国玉玺在历史上的确非常受到重视。
  秦之后,历代帝王皆以得到传国玉玺为正统,奉若奇珍,国之重器,得之则象征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但凡做皇帝而没有得到传国玉玺的,则被嘲讽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
  但是就萧如薰设身处地的在这个时代生活那么多年之后,发现大明朝中后期,人们对传国玉玺的态度已经大为转变了,甚至很多时候都引为笑谈,而不把它当真了。
  或许是历史上因为传国玉玺出现太多次,造假太多次,让人们已经逐渐失去了对传国玉玺的迷信态度,甚至连基础的信任都不存在了。
  你也造假我也造假,大明朝更是压根儿就没有传国玉玺,好端端的过了二百年,现在大秦朝也没有传国玉玺,开国三征如日中天,何其强大?
  传国玉玺……
  还很重要吗?
  而且从唐代以后,就没有真正的传国玉玺的消息出现,宋代元代明代清代都出现过传闻,但是统统都是假的。
  目前最可信的传国玉玺的下落流程是说传国玉玺最后出现在后唐末帝李从珂的手上,和他一起自焚,然后就此消失。
第一千二百九十三章
布延进献传国玺(下)
  自此,传国玉玺就失去了踪迹,再往后,怎么看怎么不靠谱。
  再往后,就到北宋哲宗年间,有个农夫宣称自己在地里刨出了传国玉玺,献给了哲宗皇帝,哲宗皇帝下令十三个大学问家一起诊断,最后由蔡京做出了论断,说这是真的。
  至于这个玉玺是不是真的,以及古代王朝对祥瑞的迷信,还有哲宗时代北宋朝廷面临的种种问题,弄个传国玉玺的祥瑞来证明宋朝的统治合法性以渡过危机估计是不错的手段。
  这方传国玺后来被金人掳走,再后来就是元代,出现在了元大都,也就是北京,被权相伯颜所得,这是最后一次算是比较靠谱的记载。
  元末大乱,朱元璋脱颖而出,但是朱元璋立国之后没得到传国玉玺。
  他觉得心里空荡荡的,就派兵十五万八次北伐,意图打击北元残余势力的同时,也要抢回传国玉玺,但是终究没有成功,无奈之下只好自己刻了十七方玉玺聊以自慰。
  此之后嘉靖年间也有出现传国玉玺的传闻,但是已经没有太大的反响了。
  人们已经不太在意传国玉玺了,就算出现又能如何?拿到传国玉玺的王朝不也是灭了吗?
  萧如薰对此更不在意,否则立国之初就该自己刻一方传国玉玺骗骗天下了。
  主要还是传统的“天下人”——读书人被他掀翻了,该杀的都杀了,话语权被他抢过来了,没人敢说他的不是了,所以有没有传国玉玺也不重要了,他要做皇帝,谁敢反对?
  以前人都是为了得到士族豪强们的支持才需要传国玉玺做幌子,萧如薰并不需要,所以也不担心这一点。
  不过这个布延忽然说要赠送传国玉玺给他,他还真的很感兴趣。
  布延手里的传国玉玺,应该就是北宋哲宗时代的那一块,那一块估摸着应该是假的,但是要是能看看,萧如薰也很愿意看看。
  其实如果他想要,只要说一声,估计全国各地会瞬间出现无数的老农民、老兵、老牧民之类的从地里河里井里弄出无数的传国玉玺给他,全看他想不想要。
  但是这些都没什么意义,可是蒙古人亲手送上的,就算没有实际意义,政治上的意义却有不少。
  明朝太祖朱元璋八次北伐蒙古都无法得到的传国玉玺,却在今朝建国不到两年的时候由蒙古大汗亲手送上,这难道不是最明确不过的政治寓意吗?
  大秦远胜大明。
  萧如薰手下的御用文人们可以造出无数华美文章对他一顿歌功颂德。
  而且就算是假的,他们也能吹成是真的,然后说“这是先秦祖龙所有之物,如今传到陛下手中,岂非天意?天意要大秦取代前明一统江山啊!”
  这种话还相当的有市场。
  所以不管真的假的,在意还是不在意,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萧如薰都要见一见这枚“传国玉玺”。
  第二天,萧如薰宣布接见布延汗,由叶向高把布延汗引入皇宫之内见他。
  拜见萧如薰的时候,布延汗自己躬身行礼,随从则全部下跪行礼。
  萧如薰接受他们的朝拜之后,亲自离开座位扶起布延汗,亲切与之交谈,表现大秦帝国的善意。
  随后就是赐坐,布延汗坐下,随便扒拉几句,布延汗就说到了正题。
  “大蒙古没有大秦那么富庶繁华,本汗也拿不出太好的东西给大秦天子贺寿,想来想去,就把先人所传下来的一枚传国玉玺赠送给大秦天子,为大秦天子贺寿。”
  布延汗让身边人出列,奉上了传国玉玺。
  大秦臣子们那边顿时骚动起来,一群人迫不及待的想要一睹传国玉玺的面容,也是因为知道他们的想法,所以萧如薰今天带着三名辅臣和朝中有学问的老学究们,一起观看这枚“传国玉玺”。
  今人对传国玉玺的误解有很多,最普遍的就是认为传国玉玺的体积很大,需要两只手拿,或者最起码也要一只手抓起来的那种,反正体积要很大,符合四四方方的概念。
  但是,传国玉玺还就不是那个样子的,据记载,刘邦登基做皇帝的时候是把传国玉玺佩戴在身上的,类似于佩戴一枚玉佩,因此,传国玉玺的实际大小可以参考今天的火柴盒。
  布延汗的手下将这枚玉玺装在一个小盒子里面献给了萧如薰,萧如薰让李胜上前接下,并且打开盒子,然后进献给萧如薰。
  一枚小小的玉印躺在盒子里。
  萧如薰伸手拿出这枚小小的玉印打量了起来。
  据传,秦始皇命令李斯在传国玉玺上刻下“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篆字,后来王莽篡汉,玉玺缺损了一角,被用金子补缺,他得到玉玺之后又在上头雕刻“汉传新王莽”的字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50/8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