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1592(校对)第79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93/815

  战争可以获利,也必将获利,不获利的战争是毫无意义的战争。
  这是萧如薰在参谋总部决策会议上提出来的新的观点,不能从战争中获利,就是指挥官的罪,一场没有利益的战争,是没有必要去打的。
  所以之前反对北伐的人不少,但是现在,支持北伐的人很多。
  多少年了,都是草原抢掠中原,这一次,中原蓄力出击,将这轮回打破,必将让草原将千百年来的抢掠全部吐出来。
  时间终于来到了隆武七年三月初一,春暖花开的时节,大同依旧寒风瑟瑟,但是聚集在此的大秦北伐军主力却心头火热,满满的都是激动,难以言表的激动。
  他们即将创造历史,创造未来。
  大秦皇帝萧如薰将亲自带着他们走向美好的未来,走向千百年来汉家军队都没有涉足过的地方,去完成皇帝描述中的伟大功业。
  他们每个人都会得利,他们是第一批也是最直接享受到战争红利的人,他们立功大可以为家庭得到免税土地,可以为家庭得到更多的福利,朝廷会给家里送去油米面肉,送去各种各样的好东西。
  当兵征战为国出力可以得到这样的好处,这在往常根本就是难以想象的事情,但是现在,确实是真的,他们已经享受到这种福利待遇六七年了。
  军属在地方上有优惠政策,在土地税收方面是有优惠的,立什么功给什么优惠政策,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免税。
  对于一个军属家庭来说,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
  而且现在当兵也要读书识字,比一般人还要有学问,人们再也不能喊他们叫臭丘八了,他们的地位已经提高了很多了。
  所以,作为这个王朝的守护者,他们必将为这个王朝,为这位皇帝奉献全部的力量。
  皇帝站在他们身前,是那么的高大魁梧,那么的英气勃发。
  他们为他们有这样一位皇帝感到自豪,感到骄傲。
  皇帝拔出了天子剑,剑指北海。
  出征!
第七卷
从此以后
第一千三百六十五章
隆武二十年(上)
  隆武二十年冬,十二月二十七日,乾清宫内。
  朝廷各部尚书及内阁辅臣联席会议正在召开。
  内阁首辅徐光启主持这场会议。
  眼下是现任工部尚书黄远进行年度工作汇报。
  “自隆武十三年大驰道修建完毕之后,各地连接大驰道的官道也在不断的进行休整,如今整个东南地区、辽东地区、北直隶地区、山东地区和关中地区的官道也全部修缮完毕。预计在明年年中,四川到江西部分的官道也能大体修缮完毕,北直隶到西北的官道也能大体完成,接下来就是进一步深入西域地区和草原地区,在大驰道的基础之上,以官道连接各州县,按照陛下先东后西的方针,这一计划正在顺利展开。滇缅大驰道的修缮工作进展顺利,如今已经完工一半,预计在隆武二十二年可以彻底竣工,此后,从云南到缅甸就有了一条可堪一用的大型驰道。以后川蜀货物若要出海,不必再绕一大圈,完全可以顺着大驰道直下缅甸,走仰光港口直抵热那亚和法兰西,省下一个月至两个月的时间,四川的商贸也可以由此得到更大的促进和发展。”
  黄远说完之后自行坐下,徐光启点了点头,开口道:“接下来是财政部。”
  “是。”
  财政部尚书许劲光站起身子,打开了自己的述职文件。
  “隆武二十年全年四个季度财政收入总额达六千三百七十一万两有余,其中农税所占比例已经降低至二成一,工厂税收较之隆武十九年提高半成,达一成五,各地羊毛和棉纺织工厂建设速度很快。
  商税之中,远洋海上贸易收入所占比例达到三成三,国内商业贸易占比达到二成三,大秦对外商贸收入所占比例极大,主要外销地点在南洋诸国和欧罗巴诸国,还有西北的俄罗斯国。
  年度支出总额达五千一百七十六万两,最高支出分别为教育补贴,医药补贴,道路修缮,军队支出和城池建设方面,年度总余额达一千一百九十五万两,财政盈余较大,达到了陛下的预期要求。
  另外,按照陛下的要求,明年开始,对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蒙学堂增加教育专项补贴,用于购置书桌椅和文房四宝,还有给困难家庭进行教育补助,保证供给一个孩子入学读书识字。
  陛下要求加大建设量的中学堂目前已经在东南地区和北直隶地区铺开,为达到一县一所中学堂的目标,后续计划投入专项支出三百万两,后续计划还有一百一十六所蒙学堂和三百七十二所中学堂正在规划之中。
  大学堂自隆武十一年开始,已经在南京,北京,开封,宁波,上海,广州,仰光,沈阳,西安,成都,武昌,昆明十二个城市内正式开学,还有六所大学堂正在规划建设之中。”
  徐光启又点了点头:“好。”
  许劲光刚刚坐下,吏部尚书陈渊忽然站了起来,看向了坐在最上首位置上的皇帝萧如薰。
  “陛下,关于大学堂的建设,因为大学堂的毕业学生较少,各地官府部门对大学堂毕业生的需求量很大,各地基层官员的缺口量也在增多,尤其是西北地区和乌斯藏区。这些归属大秦统辖还不满五年的地区尤其缺乏基层官员,考虑到陛下的基层政策的推行问题,陛下可否考虑多建设一些大学堂?否则按照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今年乌斯藏去的官员缺口达到了一百三十七人,明年就要达到二百余人,后年就会产生三百人以上的缺额。”
  陈渊的话刚刚说完,萧如薰还没有给出反应,许劲光就反驳道:“陈部堂,你这样说是不负责任的,大学堂是说建设就能建设起来的吗?”
  “你财政部一年盈余超过一千万两,连着数年年年增长,眼下国库里的银两怕是堆的都放不下来吧?你留着那些银子干什么?大银子生小银子吗?”
  陈渊反怼了许劲光一句。
  “财政部的银两支出是有规划的!一口气大量的支出未必能达到好的效果,循序渐进的支出才是道理,国库总要留一些战备银子,一些灾荒预备银子,看着多,花起来就和流水一样,是个无底洞!”
  “那我缺乏的官员怎么办?乌斯藏都护一个月一封奏表要吏部往乌斯藏派人过去,说藏民不好驯化,需要大量官员投入指导,可我手上哪里还有更多的官员?你让我如何是好?”
  陈渊面色不善的看着许劲光。
  许劲光一伸手指向了教育部尚书蔡康。
  “那你要问教育部为什么不能多培养一些优秀的学生出来,问我财政部干什么?我财政部的经费支出是完全到位的,没有卡你们的脖子。”
  这招祸水东引搞得蔡康猝不及防,躺着也中箭。
  “教育乃国之大事,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好一个人成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吗?我教育部也不是吃干饭的部门,隆武元年全国才四十万读书人,现在全国入学蒙童已达一千零六十四万,中学堂学生也达到一百七十万!”
  蔡康连忙反驳。
  “这些都是以后的事情,眼下就有那么多官员缺额,我可不是一两次听说你们教育部组织的中学升大学的考试难度太高,九成中学堂毕业学生都无法通过考试,每年就那么些人,银子都花到什么地方去了?”
  陈渊怒怼蔡康:“教育支出比军费支出都要高,你别跟我说你缺钱!”
  “夏虫不可语冰!”
  蔡康被气的胸口剧烈起伏,想痛骂他却觉与其和他痛骂不如向皇帝表达自己的委屈。
  于是他站起身子向萧如薰诉苦。
  “陛下,臣自从担任教育部尚书以来,战战兢兢,任劳任怨,不敢有一丝懈怠,唯恐辜负了陛下的重托,可是大学堂的建设真的不是那么容易,如果仅仅只是建筑,那反而容易多了。”
  群臣将目光投向了坐在上首一直不曾说话的皇帝萧如薰。
第一千三百六十六章
隆武二十年(下)
  坐在上首,四十八岁的皇帝萧如薰深吸了一口气。
  “你们都坐下。”
  站起来的几个人老老实实的坐下。
  “太子,你是怎么看的?”
  萧如薰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而是扭头看向了坐在侧后方的萧振邦。
  萧振邦年已二十五,已经长大成人,从他十八岁开始,萧如薰就带着他一起处理一些日常政务,让他熟悉政务的操作方法和群臣惯用的推诿手段。
  萧振邦站起身子。
  “儿臣以为,此事并非是某个人的过错,也不是考试的过错,而是新式学堂教育体系确立时间尚短所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蔡部堂说的对,教育乃国之大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立竿见影在教育上是不正常的。大学堂的建立需要考虑到很多东西,后续的支出远远超过建设的支出,合格的老师,合格的祭酒,合格的地方环境,还有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东西需要支出,所以这也是财政部力所不及的地方。若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需要我们立刻做些什么,只需要按照眼下的计划一步一步的实施,不用十年,这个问题自然而然的就解决了,那个时候再回想现在,也许会产生很好笑的感觉。”
  萧振邦说完之后便坐下。
  萧如薰看了看群臣。
  “都听到太子是怎么说的了?”
  “是。”
  群臣回复。
  “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是加大财政支出就能立竿见影的事情,朝廷规划怎么做,就怎么做,不要多提及那些有的没的,也不要多做争吵,那没有意义。”
  “臣惶恐。”
  “臣失言。”
  许劲光和陈渊站起身子认错。
  萧如薰让他们坐下。
  “教育是百年大计,官员选拔也不急于一时,缺乏官员,那就尽量多安排一些官员去这些苦寒之地多多历练,所有新选拔的官员都要去苦寒之地多做历练,去的越远,越是荒芜苦寒,以后升迁就能得到更多的照顾。这是朕一早就安排妥当的,边远地区基层官员优先提拔,隆武八年以后选拔的官员全部都要前往边远苦寒之地历练三年以上才能往回调,有这些政策打底,缺官员不是最大的问题,陈部堂,你不要太忧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93/8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