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校对)第10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01/1505

  “阿兰,我是不是一个特别糟糕的父亲?”
  他如此询问,希望可以从自己的妻子嘴里得到一个肯定的答案。
  曹兰犹豫了一会儿。
  “你是一个很好的皇帝。”
  她侧面回答了这个问题。
  郭鹏心下了然。
  “我不是圣人,我没有那么大神通,我不可能同时对得起所有人,阿兰,皇帝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安慰自己,但是一个父亲,却办不到,我觉得很内疚。”
  “鹏郎要办的大事,应该已经胜券在握了吧?”
  “嗯。”
  郭鹏没有否认:“该做的,我都做了,也都做到了,要是还不能成功,那是天意,我也无可奈何,但是在此之前,我会把所有一切都利用起来,力求一鼓作气获得全胜。”
  “若能如此,也不枉费你大费周章拉拢那四家人。”
  曹兰幽幽叹道。
  “你在怪我?怪我把孩子们送出去?”
  郭鹏偏过头看向了曹兰。
  “是,但是我也知道,你无可奈何。”
  “谢谢。”
  郭鹏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为了办成此事,我已经不惜一切了,而且为此付出的,我一定要加倍拿回来,我已经对不起孩子们了,我不能继续对不起魏国,对不起天下苍生。”
  “天下苍生比你自己的孩子还重要吗?”
  曹兰支起自己的上半身,认真的看着郭鹏。
  郭鹏躺在床上,一动不动。
  “是。”
  他给了曹兰一个准确的答案。
  他从来不欺骗曹兰。
  曹兰沉默了好一会儿,而后喟然长叹。
  “鹏郎,做你的孩子,真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
  “他们至少生来就不会挨饿受冻,不用冒着生命危险就能获取锦衣玉食,这就是我给他们的,他们已经比绝大部分人幸运了,难道还想奢求更多吗?”
  郭鹏摇了摇头:“阿兰,别怪我,一路走来,我见了太多生离死别了,我只是想让他们稍微过的好一点。
  能稍微吃点好的,能读书,能识字,会数数,知道自己的年龄,会写自己的名字,至少,能活的像个人。”
  曹兰躺下身子,沉默了一会儿。
  然后又翻过身子,重新抱住了郭鹏。
  “睡吧。”
  “嗯。”
  郭鹏把一切情绪转换为前进的动力,做好了对那帮人发起战略决战的准备。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延德六年六月二十三,郭鹏和蔡邕碰头几次,连哄带骗加忽悠,最终确定了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思确定五经家法如何断句的规则,并且成功让蔡邕为自己背书。
  延德六年六月二十五,郭鹏秘密召见了袁嗣、荀攸、孔羡和贾逵四人,将四本标有标点符号的线装书“样本”交给他们阅览。
  说这是他确定断句之后,让人加班加点抄录制造出来的新式【书本】,让他们率先观看。
  然后看着他们对纸张线装而成的书本反复的摸来摸去,然后翻开来一点一点的观看,啧啧称奇。
  直到发现各自手上拿着的自家经典都有点不太对劲的地方。
  郭某人可不会完全按照他们的断句方式来断句,郭某人只会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断句。
  对此,郭某人出动了蔡邕进行劝说。
  并且最终告诉他们,他们的断句方式有些地方让本皇帝不满意,所以本皇帝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来重新断句,并且公诸于世,你们有什么意见吗?
  或者说,你们有什么反对意见吗?
  不要紧,提出来,我在听。
  四人互相看了看。
  荀攸第一个说自己没有任何意见。
  剩下三人争抢着向郭鹏表示他们都没有任何意见,愿意按照郭鹏的需求来确认经典文章的断句方式。
  他们会配合。
  反正他们的底线早就被击穿了,此时此刻,底线不断地向下延伸,不断的探索新的可能。
  这让郭鹏非常满意。
  于是,该解决掉的内部问题也都解决掉了,内部意见被郭鹏彻底整合,剩下的外部问题也就到了该彻底解决的时候了。
第1165章
皇帝这是要废私学兴官学
  延德六年七月初一,皇帝郭鹏下发了一道圣旨。
  圣旨的大概意思呢,就是说皇帝经过长时间的思考,还有和臣子们的讨论之后,觉得当下咱们魏国的教育模式出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那就是教育出的人才呢,数量不够。
  魏帝国政府的权力很大,所以要做的事情也特别多,对官员的需求也特别多,这一多呢,就出现了官员素质良莠不齐的情况。
  经过慎重的思考和实地调查,皇帝发现,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眼下这种私学兴盛而官学衰落的模式出了问题。
  私学所能培养出的人才数量少,且跟不上政府的需求,而现有官学培养出来的人就更少,更加跟不上需求。
  这是不行的,这样下去是要出问题的,魏国政府的治理能力是要出问题的。
  这样不行。
  所以皇帝一拍脑瓜子,决定做出一些改变,他要改革,改变现有的教育模式,使得不合理的现状变得合理,让一切看上去都充满生命力。
  改革的方式也很好理解,皇帝要加大太学的招生数额,要扩大太学的教育范围,增强太学的教育能力。
  一通官话说完之后,皇帝才说,因为得到了舍小家为大家的贤臣的帮助,他得以将现有的五经国法以标点符号进行标注,使五经国法一眼看上去便一目了然,不需要使用句读也能轻松读懂。
  如此,可以极大提高太学的教育效率,更可以极大地减轻学生们的负担,让他们不用花费太多时间去学习句读。
  而可以把更多的时间都用在研习经义上。
  有了固定的标点,老师也就可以专心讲述经义,不用花费时间去讲述该如何断句,如何理解,直接照本宣科就好了。
  如此,就能培养出更多更加优秀的学子了。
  没有纸张的时候,学生只能听老师讲,靠着记忆力去记,记忆力好的,那就占优势,记忆力差的,那就劣势。
  而且很多时候老师只讲一遍,不多讲,很多时候学生还要靠自己去摸索,或者向其他人请教,非常不方便。
  竹简毕竟沉重,而且贵,能写的字也少,是在不适合进行课堂笔记。
  而有了足够便宜且轻便的纸张,学子们就能在课堂上利用好纸张的优势,对老师的讲课精华进行记录,等下课之后,也可以利用课堂上记录的笔记进行自学。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就是这个道理。
  皇帝奋斗多年,终于可以贯彻落实孔老夫子当年的设想了。
  皇帝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在为全体读书人的学习而考虑,希望他们可以更好的学习,更高效的学习。
  书本现在还不太多。
  皇帝已经安排人紧急抄录,到时候希望太学学子们可以自主结成五人或者十人学习小组,到时候每一个小组发给一本书,进行集体学习。
  这道圣旨的意思就是这么个意思,而且还不是单独发布到尚书台让尚书台负责对外公布的,而是直接发了很多份到各个朝廷官署,等于是皇帝直接对外公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01/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