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校对)第100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07/1505

  虽然再也不能依靠家族出身直接预定一个高官显贵的位置,可至少,还是有优势的。
  皇帝陛下再怎么做也不可能让那些泥腿子踩在士人头上。
  察举依然存在,士人家族依然保留了直接向礼部推荐子弟做官的许可,这大概是他们唯一可以得到的慰藉。
  他们向皇帝确认了,进入太学学习的士人子弟即使没有成功拿到足够的学分,不能毕业,也能走孝廉之路寻求做官之道。
  这让他们大部分人感到宽心,感到放松,因为特权依然在。
  只要特权还在,那就行,那就证明皇帝陛下还是心向士人。
  这一波因为混乱而疯狂涌入太学的士人学子数量实在是很多,而且四大家族也都不断的号召士子们进入太学。
  太学的学生数量一下子增加了那么多,要是都走太学毕业考试的路子做官,士人的身份优势体现在什么地方?
  士人们根本不可能和寒门还有黎庶子弟同台竞争的,这是对士人的侮辱。
  被逼无奈和他们一起学习已经非常给面子了好吗?
  举孝廉这条路,一定要为士人保留,绝对不能放手,这和施教权还有经典解释权被顶级士族垄断不同,举孝廉是士人阶层的整体利益,每个士人都能受益,一旦被触碰,那整个士人阶层差不多都要爆炸。
  爆炸的程度就绝对不像这一次一样被郭某人巧施计谋献祭桓氏,然后控制的很妥当。
  整个魏国都要爆炸的。
  按照眼下的趋势,公学兴盛而私学颓废已然成为定局。
  而且根据皇帝的圣旨精神和部分小道消息来判断,要不了多久,皇帝陛下就要正式颁布废私学立公学的行政命令。
  皇帝陛下要把教育权完全收归中央,不许地方私人授课讲学,只准中央太学和地方学宫、学校授课讲学。
  天下学子只有在中央太学和地方学宫、学校接受的教育才能被承认,在私人教学设施里接受的教育履历是不被承认的,连学籍都混不到。
  学籍非常重要,有了学籍,才能被承认为官员候补。
  也就是说有了学籍才能被举为孝廉、茂才,若无学籍,就代表你没有受过正统教育,就不行。
  这是皇帝的要求,一定要达成的要求,士人们觉得这倒也没什么不可以。
  反正只要他们的特权还在,一切就还能商量,特权没了,那才是大问题。
  现在不过是入个学,然后混个学籍的事情,上不上课,其实对于家族内部学术实力很强的家族来说意义不大。
  孝廉茂才之路还保持着,那就一切ok,入学就入学。
  所以很快,士人子弟们便不得不进入公学学习,混个学籍,然后才能走孝廉茂才之路了。
  虽然这无伤大雅,但是这对于各家私学来说伤害很大,原本被承认的私学忽然间变得不能被承认了,这多少让一些人很不爽。
  这不爽的根源,当然是四大家族造成的。
  袁氏,荀氏,孔氏,贾氏。
  这四个家族为了讨好皇帝,居然还把各自家学的教育资源全部交给了皇帝,让皇帝大大扩充了太学教育团队的实力。
  可以预料的是,袁氏,荀氏,孔氏,还有贾氏,估计会成为所有不愿意接受这个局面却不得不接受这个局面的士人们的共同敌人。
  他们用经典解释权和施教权换来了永远的安全和富贵,然后一口气把其他有共同利益的家族抛弃了。
  抛弃的非常果决,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直接就给抛弃了。
  好家伙,你们做的可真够到位的。
  他们不敢恨皇帝,因为皇帝太强,强到让他们绝望。
  但是这四大家没有那么强,还被加上了见利忘义、狗腿子之类的称号,所以自然而然就被恨上了。
  别说那些家族的恨意了,就算在此事上没有直接利益的官员们也会嫉妒他们。
  嫉妒他们靠着先人的余荫获取了如此显赫的地位。
  而这些官员十数年如一日的辛苦工作远远比不上他们的余荫。
  这就让人觉得很不公平,很不爽。
  一刀一枪拼杀上来的军事勋贵集团也会嫉妒他们。
  嫉妒他们没冒什么风险就得到了世袭罔替不会降级的爵位,可以与国同休。
  咱们抛头颅洒热血在战场上用命拼来的爵位,居然还不如你们这些靠着祖宗的废物们得到的要好!
  隔代还要降一个级别,对于爵位低的子爵男爵来说,一两代人不争气,家族就要被打回原形了。
  于是军事勋贵集团也对他们感到不满了。
  官僚集团和军事勋贵集团这两大集团都对他们不满,他们除了紧紧围绕在皇帝身边,靠着皇亲国戚的身份挤进这个圈子寻求保护之外,已经没有其他任何的出路了。
  四大家族这群文化勋贵们已经给沦落到没有皇帝的保护就无以为继的地步了。
  而最大的获利者,当然,只有这位皇帝陛下。
  这位皇帝陛下是唯一一位完全的获利者,他所付出的和他所得到的完全不成比例。
  但是因为强悍的武力做后盾,其他人也不敢说什么就是了。
  所以这次事件,所有人都输了,只有皇帝赢了。
  其结果就是现在,进入太学读书的士人们从入学到毕业到做官,全都要接受皇帝陛下的一手安排,不能反抗。
  以前是没有这样的道理的,但是现在,有了。
  果不其然,没过几天,七月中旬的时候,在太学革新如火如荼的进行之中的时候,皇帝颁布了新的命令。
  于尚书台八部之外增设一部,名为学部。
  以原先的太学行政团队充任学部的骨干职位,令太学祭酒袁嗣充任第一任学部尚书。
  学部存在的意义就是总领包括太学在内的全国范围内的一切公学的教育活动。
  然后皇帝陛下同时宣布,在全国范围内罢黜私学,兴建公学。
  所有学子必须进入地方学宫、学校或者太学获取学籍,然后才能被成认为学子,由此可以获得预备官员的资格。
  没有学籍,就算是士子都不能通过举孝廉之路成为官员。
  吏部和礼部在筛选的时候也会严格注意把控学籍,不是来自太学或者地方学宫、学校的学子就不被纳入官员体系之内。
第1172章
皇权膨胀
  随着这两道命令的颁布,中央政府主导的公学体系在魏帝国开始全面复苏。
  除了中央太学开始破土动工扩建之外,地方上曾经失落的学宫、学校也被地方政府纷纷重拾,有了重建并且招生的准备工作。
  州设学宫,郡设学校,然后是中央的太学。
  眼下这个阶段,三者并没有教学等级上的高低之分,不会说学宫就会比学校要好。
  只是因为设立方的行政级别不同,所以称呼也不同。
  但是州学宫和郡学校的学籍和太学学籍是一样的,在吏部和礼部这边也没有任何不同,不会因为你没有得到名师教导就不认同你的学籍。
  有了学籍,才能参加官员选拔的一系列政治行动,才能被承认为帝国官员,没有学籍,任你惊才绝艳精通五经,也没有什么用,不承认就是不承认。
  而最关键的问题在于,这个学籍,就相当于是接受了政府教育的象征。
  也就是说,你的教育人不属于任何私人,而属于中央政府。
  你不是任何人的门生,硬是要说的话,你是中央政府的门生。
  郭某人到底还是对门生故吏这一社会现象下手了。
  官员们纷纷慨叹。
  虽然早就知道皇帝陛下的权力欲望非常强大,却没想到他对这个事情也要下手。
  之前用行政手段限制了故吏的数量和权力,大大降低了地方开府官员的权势,使之无法对抗中央。
  现在又折腾出一个学籍,把门生这一扩充政治权力的路途给堵死了。
  学籍这一招是真的狠呐。
  一个简简单单的身份转换,就让门生这个群体失去了可以存续的土壤。
  大家都是学部主导的公学里的学子,接受的不是某一家的私家教育,而是中央政府的公共教育,每个人都一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07/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