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校对)第10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12/1505

  告诉地方上的那些学子什么是标点符号,标点符号怎么用,以及如何使用标点符号做文章之类的。
  总之这一波普及教化是要尽快完成的,让标点符号尽快站稳脚跟,好方便郭某人对察举制度下手。
  为此,郭某人还特意批了一笔经费给地方政府重修学宫和学校,使之可以尽快招揽地方读书人。
  学宫和学校的生源与太学采取同样的方式,士人,寒门学子,还有受到选拔的担任乡村官吏的黎庶子弟。
  对于学生人数,郭鹏则要求按照学校和学宫内的老师人数进行安排,多一点少一点都是可以安排的,但是总体原则是多多益善。
  郭鹏恢复了一个东汉以前就有的壳子,然后要往这个壳子里装一点新的东西。
  在这个过程之中,郭鹏也体会到了习惯对于人们的影响。
  一个新玩意儿,别管它最初诞生的时候多离奇,但是只要进入了社会系统之中并且存在一定的时间,就会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比如郭鹏最开始要让黎庶子弟进入学校里学习知识的时候,被强烈反对,不得不通过各种手段让士人们接受这个事实,让渡一些利益之类的。
  而到现在,担任乡村官吏的黎庶出身的子弟进入太学学习已经是常态。
  除了经常受到士子们的鄙视之外,士人们已经不再对【他们存在于太学】这件事情感到不习惯了。
  他们反而觉得这是正常的,每日惯例鄙视也是正常的,不惯例鄙视一下感觉都不太日常。
  这次立学宫、学校,郭鹏规定学宫和学校也要招收黎庶子弟,这个时候,就没人提出反对意见了,好像默认了一样。
  习惯是有着强大的惯性和生命力的,一旦成功扎根,想要再次祛除就难了。
  正如见过一次的光,哪怕只是见过一次,一生就再也不可能忘记。
  士人的底线被一步一步的突破,一步一步的向下探索,郭某人的步伐越来越坚决,越来越不容质疑。
  最开始的艰难,到现在越来越容易,越来越容易,这让郭某人相信,天下大势正在被他所引领。
  势,在他的手里。
  一念至此,郭某人就对自己的计划更有信心了。
  这一波筹备和等待持续了四个月,持续到了延德六年年底。
  郭鹏从内库里掏出了不少钱来帮助地方的学宫还有学校恢复建设还有招生,同时不断督促地方政府和学宫学校大力推广标点符号的存在。
  致力于让每一个学子都知道什么是标点符号,然后学会运用标点符号,并且擅长使用标点符号来读书学习写文章。
  为了打成这个目的,郭某人连续下发三道圣旨督促此事的推动,为此还把学部的官员大量往外派,监督地方学政。
  延德六年过去之后,延德七年到来。
  延德七年的头三个月风平浪静,延续了延德六年最后四个月的平静,让官员们和士人们都放下了心,觉得皇帝终于达成了自己的目标。
  他们觉得皇帝通过一系列爆破式的操作终于达成了文治的目标,终于满足了,所以决定要消停一点。
  同时,皇帝大概也有点累了,所以很长时间不搞事情,官员们和士子们都觉得自己度过了非常难忘的一段和平时光。
  然后他们竭力的吹捧皇帝,吹捧他的丰功伟绩,把他吹捧的如同圣人一般,简直是数千年难得一见的人物。
  看起来,皇帝非常满意。
  可正当他们觉得皇帝会就此安稳下去,而士人们的黄金时代也即将到来的时候,却发生了几件非常意外的事情。
  这几件事情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会发生,却偏偏发生了的事情。
  事情的起因是延德七年四月新一轮的举孝廉活动的全面展开。
  各州郡根据各自的人口数量开始向中央礼部推举孝廉、茂才,然后由礼部进行复试。
  说是复试,其实更像是走个流程和形式,并不黜落谁。
  然后士子们就能成为郎官,步入仕途。
  这是自汉武帝以来就一直都在推行的国家选拔官员的政策,运行到现在已经非常成熟。
  不能说这不是一个好制度,只能说这个制度是人在运行,人在参与。
  发展到如今,这个制度已经完全固化,成为了各地士族和官吏、豪强子弟分割政治利益的手段。
  你为我家子弟举荐,我为你家子弟举荐,投桃报李,相互帮助,携手共进,共同构建起了一张把整个天下都囊括其中的关系网。
  在这种事情上,官员们总是得心应手。
  但是这一次,情况似乎有些不同。
  礼部的命令下达之后,各地方政府也立刻开始了这波日常骚操作,太学内的氛围也变得更加轻松愉快。
  因为士子们都清楚,虽然说举孝廉是有规则的,可是这些规则在拥有身份地位的他们看来,实在是不值一提。
  他们进入太学获得了学籍,得到了被察举的资格,接下来只要等待他们在家乡的家人帮着他们一起操作一波,就可以安心等待着进入礼部参加复试,然后去皇帝身边做郎官了。
  本来一切都该是这样的。
  但是一桩丑闻的突然出现让这一年度的举孝廉行动蒙上了一层阴影。
  事情发生在兖州陈留郡,该郡下辖某个县有一个士子,六年前他母亲去世了,他很孝顺,决定为母亲守孝。
  守三年不够,一守守了六年,在当地广为传唱,人人都称赞他是个大孝子。
  于是被郡守举为孝廉。
  结果,他爆出了守孝期间和妻子生了一个儿子的惊天丑闻。
第1178章
不是零,就是一万
  守孝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从来都不是。
  守孝,作为礼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有着极为完善和苛刻的规定。
  守孝期间,守孝人必须要穿着粗麻布的丧服,不可以穿任何其他材料制成的衣服。
  在饮食起居等方面,除了身体不佳的特殊情况外,孝子不得饮酒食肉,不能喝酒,不能开荤,要吃糠咽菜喝汤度日。
  而且居住也要住在草棚里,不能用枕头,睡觉要枕着土块,不能铺软垫,只能铺草席,一年四季都要睡在坚硬的地上。
  另外,这期间还不能结婚,不能娱乐,不能听音乐,读书倒是不受限制。
  然后最反人类的就是不等到两年后的大祥礼举行,夫妻也不能同房,不能行房事。
  为了体现对父母的孝,形式主义也算是发挥到了极致。
  因为孝就能当官,这一时期的演员和导演们也是人才辈出,大放光彩,用一场又一场流传千古的戏码诉说着他们的【孝】。
  当然了,因为这样的规定过于苛刻,有反人类的嫌疑,所以虽说是三年守孝,实际操作起来一般就是二十五个月。
  这期间你要是真的想干点什么,别被发现就可以,反正人家也没闲工夫一天二十四小时啥都不干就陪着你一起守孝了。
  实际执行起来,守孝这个行动还是有很多可以操作的地方的。
  就郭鹏了解到的一些内幕来看,除了极少数真正的大孝子能真的挺过二十五个月清心寡欲,绝大部分人都撑不过去。
  可偏偏这样的名目对于一些家庭比较贫寒也没什么别的出路的破落士子来说,或者对一些有实力没有门路的地方豪强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廉这个科目针对的是地方郡县的小官小吏,他们也不是官员,没资格凑上去,那这个孝就太重要了。
  只要能让人家知道你的孝,就能做官,多好?
  然后办事的时候小心一点,不要搞出什么事情被外人知道,或者家里神通广大摁的下去,谁管你在守孝期内干什么呢?
  只要你被别人【知道】你很孝顺,你的孝名大家都在传唱,然后你又正好出身士族亦或是某个大豪强的家族,那就没问题了,地方郡守一定会为你举荐,让你做官。
  于是感天动地的二十四孝就挨个的登上了历史舞台,包括郭某人当初的那一出精彩的演绎。
  可是郭某人演戏好歹演全套,事先用了半年时间做铺垫,也没有朝着反人类的方向发展,多少也是非常优秀的策划案,大家心里都在称赞郭某人的策划案十分高超。
  这家伙倒好,戏没能做圈套。
  大家也都清楚,六年不干那事儿,你就真的是当代柳下惠了,是个男人都要给你竖起大拇指,称赞你一声真男人。
  你偷偷摸摸的,大家也就当做没看到不知道,眼不见心不烦。
  可你偏偏还搞出了孩子。
  搞出孩子也就算了,你这孩子的年龄偏偏还没有隐瞒好。
  家里给孩子过生日的时候,出去采买食材的下人因为主人家举孝廉成功得了赏钱而高兴,和人谈话的时候不小心说漏了嘴,说这孩子今年四岁,家里要给操办操办。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正值大孝子举孝廉成功的关键时刻,这个消息立刻就传遍了全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12/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