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校对)第10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14/1505

  孝子不孝,廉吏不廉,寒清素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朕常以为这是前汉旧事,可谁曾想这等丑事就发生在朕面前,打朕的脸!朕痛心疾首!朕痛苦万分!
  本为国选材之举,居然变成藏污纳垢的肮脏之地,朕如何能忍受?着礼部将今年察举所得名额全部退回原籍,并派人前往调查自朕登基以来被察举者之学业、品德,务求详实,若有虚妄之言,罪同欺君。】
  圣旨原本是郭鹏亲笔书写,原本送往内阁之后由内阁官员负责誊抄数份,然后下达到具体办事部门。
  这一次,郭鹏的圣旨要下达到整个朝廷中央,不准有任何人不知道这件事情。
  于是很快,所有官员都知道了这件事情。
  这个事情闹大发了。
  这不是针对今年被察举的人,要只是今年被察举的人的话,倒还好说,不至于让大家那么惊慌失措。
  关键在于皇帝要收拾的人是自从他登基以来被察举的所有人。
  皇帝登基以来被察举的人要从延德二年开始算起,至今已有五年。
  多年来被察举的官员里有官运不畅只做到芝麻绿豆一样的小官的,也有青云直上在中央尚书台做管的,也有在地方做县令乃至于郡守的。
  牵扯面很大,涉及到的人很广,这一波绝对是扩大化打击,很有皇帝陛下的风范。
  对此,很多人瞬间就意识到了——意料之中的政治风波又来了。
  皇帝陛下掀起的政治风波或许会迟到,但绝对不会缺席。
  说起来,皇帝这一次如此恼火,在很多人看来也有点大惊小怪小题大作了。
  察举运行到现在,变成一个地方士族和大豪强瓜分政治利益的工具实在是太正常了,举不举你,主要就看你的出身。
  出身高度决定了人生高度。
  你出身好,自然有的是人为你举荐给朝廷,你出身不够,那就要另辟蹊径,碰运气,或者搞点骚操作让人注意。
  郭某人当年脚踹许邵和凿冰捕鱼,就是因为在士人群体里的地位太低,是个吊车尾,不得不搞出一点事情增加名声,好让自己被人注意到,被人投资。
  现在,那些人其实也一样。
  所以郭某人特别理解他们。
  可时过境迁,屁股的位置不一样了,脑袋也就不一样了,郭某人已经不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存在了。
  加上他素来双标,只准自己做这样的事情,不准他人做这样的事情,更兼打击察举制度的必要性,所以才决定进行爆破。
  反正察举制度的黑点一抓一大把,只要去查,一定能查出来,绝对不会有问题。
  为了确保这些事情一定可以完完全全的查出来,一定不会有漏网之鱼,郭鹏调动了三司的官员,调动了礼部的官员,调动了内阁官员,还调动了内廷的宦官。
第1180章
一批“欺世盗名”之辈浮出水面
  这一次行动,郭某人首次动用了内廷的宦官加入其中。
  内廷宦官负责监督,负责监督这些官员会不会出现官官相护的情况,他们拿着皇帝的圣命,代表皇帝莅临当地,监督所有人。
  郭某人终于开始把宦官的力量往外放了。
  在此之前,他一直都把宦官当做他的敛财工具,使用宦官到处敛财,连东厂这个威震天的存在,也真的变成了厂。
  但是从这一刻开始,郭某人要把自己权力的触角往更多的地方延伸,所以让宦官代表皇帝的权威外出办事,就是不二的选择。
  或许是很久没有感受到宦官乱政的感觉,或许是袁术一口气杀光了所有宦官这种事情让宦官群体损失惨重人才断档,以至于郭某人还要费尽心思的培养宦官。
  现在终于培养出来了,是时候该使用了。
  宦官,就是皇权的延伸,就是皇权的象征,有这群宦官跟着,郭某人不怕他们不能搞出点什么事情来。
  事实上这个命令刚一公布,就有很多人提出反对。
  他们惊觉这是皇帝要重启宦官干政的前兆,以至于大量上书劝阻,甚至都忘记了认真思考郭某人的目标到底是什么。
  一招宦官跟随,就把士人们的心思从察举制度本身转移到了宦官干政上。
  这还真要感谢桓灵二帝。
  多亏他们把宦官干政这一手玩出了花,把士人恶心的够呛,记忆过于深刻,以至于郭鹏这边刚刚有一点苗头,士人们就像被踩着尾巴的狗一样,顿时就叫唤起来了。
  这个说任用宦官乃是不祥之兆,那个说宦官外出定然贪污腐败,那个又说任用宦官难免重蹈桓灵二帝覆辙,难道是陛下愿意看到的?
  搞的任用你们就一定不会亡国似的。
  崇祯皇帝要是看到这一幕,肯定深感赞同。
  真是有趣。
  郭某人对此完全不搭理,坚持每一支队伍任用五名宦官作监督,一人为主四人辅助,手持皇命,代替皇帝监督群臣。
  无论如何也要把那些混在孝廉队伍里的混蛋揪出来,狠狠的收拾。
  于是开始有一批人怀疑皇帝这样搞到底是真的想对察举制度动手还是为了给自己任用宦官找借口。
  皇帝难道想要重现十常侍?
  郭鹏身边的宦官人数很多,而且都在从事给皇帝捞钱敛财的事情,这是宫廷内公开的秘密。
  皇帝的宦官通过把持各种产业,不断地赚取高额利润,然后给皇帝的私人内库输血,方便皇帝用各种名目使用内库里的钱办事,以此收买人心,巩固权力和地位。
  毫无疑问,皇帝陛下的这一招还是挺狠的,这确保了皇帝陛下拥有大量充足的经济来源可以自由使用,哪怕国库有限制,皇帝陛下的内库也能临时支撑起来,变成临时国库。
  他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群臣管不到。
  可偏偏没人敢说他是与民争利。
  曾有人这样说过,皇帝不理睬他,他据理力争,然后他就回老家种地去了,后来就再也没人据理力争了。
  现在要是还有人据理力争的话,想必皇帝陛下把并不会反感自己的国土上多一个勤劳的农户。
  所以看着皇帝不理不睬的把大量宦官充实到孝廉审查队伍之中,官员们就像吃了一只苍蝇一样难受,却无能为力,只能接受现实。
  在强势皇帝手下办事,就是如此的为难。
  审查队伍出发了,京城里的太学生们傻眼儿了。
  本来是他们离开太学进入官府的好时机,结果却因为一场丑闻的暴露,使得他们当中一些已经被内定进入中央政府担任郎官的人受到了牵连。
  进不去了,等着审查吧。
  要是干出什么不好的事情被查了出来,很危险。
  这一次是真的很危险。
  因为皇帝真的非常生气,生气到连官员都不相信,一力主张要求宦官进入审查队伍。
  官员审查可能还好通融,但是宦官……
  说老实话,这波派出来的宦官和大家都没什么来往,不是最长和大家打交道的那批都知监的宦官,全都很陌生,也不说话,黑着一张脸不知道谁欠了他们的钱一样。
  尤其是洛阳本地的孝廉审查队伍,那几个宦官好像没有感情一样,黑着脸就跟死了家人似的,对各种卷宗和社会巡查那是相当的上心,昼夜翻看卷宗不说,还到处走访。
  这就非常危险。
  很多士子都从自家长辈或者父亲那里听到了不好的风声,这几天太学不上课的时候,一群士子围在一起忧心忡忡。
  “我听说这一回不简单,很多负责审查的人我父亲都不认识,都不知道找谁通融。”
  “我父亲也愁眉苦脸的,虽然他让我不要担心,可是我怎么能不担心呢?这……这关乎到我的仕途啊!”
  “也不知道能不能找到人通融,我是家乡那边拜托宗族的人帮我通融的一个名额,靠在孝上,但愿不会被查出问题。”
  “这些该死的宦官……陛下怎么会任用宦官呢?前朝宦官之祸难道还不够可怕吗?”
  一群人说来说去,就把话题扯到了宦官身上。
  然后,一个士子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为什么皇帝总是喜欢宦官?”
  一群士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一起看向了那个提出问题的士子。
  似乎在看一个傻子。
  在这个人们互相把对方当傻子的世界里,当一个难得糊涂的人也不简单,这人糊涂着糊涂着,居然不是假糊涂,而是真糊涂。
  但是无论如何,士子们如何的反感如何的不安,孝廉审查行动都快速展开了,审查队伍火速奔赴各地,就各地所举荐的士子官僚展开严查。
  皇帝的雷霆之怒吓坏了所有官僚,他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效率开始工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14/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