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校对)第132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25/1505

  “当然也有这样的担心,但是在担心之余,我不会停止行动。”
  曹冲之笑了笑:“越担心,就越要行动,没有行动,担心的就一定会变成发生的,皇帝阁下那么迅速的行动起来,其他人是反应不过来的。”
  “很有道理。”
  卡拉卡拉收起了心中的那种庆幸,抹掉了后怕的情绪。
  他已经胜利了,不久之前发生的那场兵变,他成为了胜利者,他快准狠的杀掉了马克里努斯,震慑全军,现在,马克里努斯死掉了,他的势力也土崩瓦解。
  他不再有被追随的可能和价值,而作为罗马的最高统治者,卡拉卡拉在这支军队里已经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
  只要接下来这场战争他获得胜利,攻入泰西封,他就能一石二鸟,达成自己的全部目标。
  不仅可以打败安息帝国掠夺财富获取威望,还将真正成为这支军队的主人,从并不强势的执政官变成强势的皇帝,真正掌握军力。
  一旦掌握军力,他的处境就完全不同了。
  所以眼下最重要的事情是趁着马克里努斯刚刚死掉、禁卫军内部势力来不及整合的时候,打下泰西封,加急树立自己的威望。
  如此,战胜之后就能趁虚而入,按照自己的想法整合禁卫军的内部,所以。他决定把全部的心思投入到了即将到来的进攻作战之中。
  拿下泰西封,挫败安息帝国,成就自己的帝业!
  曹冲之并不知道他的所作所为已经在某种意义上再度改写了历史。
  改写了罗马帝国的历史。
  不过这不重要。
  因为历史早就被另外一个人改写的面目全非了。
  曹冲之本人就是这个人改写历史的产物。
  而他的出现,只是这一改写之中微不足道的一点点。
  真正的改写,是中华帝国甚至无视了土地的束缚,开始了向海外的探索与占据。
  中华帝国从来不是因为技术的原因不去探索海外的。
  探索海外的技术从来就不缺乏。
  既然罗马人可以从非洲的埃及出发抵达中国东南地区从而见到孙权,那么就证明公元三世纪的航海技术足以支持人类从非洲抵达亚洲。
  那么就证明中国人也可以从东南沿海出发,抵达非洲,抵达埃及,进而通过地中海抵达罗马,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
  但是并没有人那样去做。
  这显然不是因为技术原因不过关,主要是因为政治因素,还带有一点文化传统以及经济现实的限制。
  换而言之,政治上一旦决定可以出海了,中央的意志决定了,中国人必将爆发出强大的行动力——比如南宋的海上贸易,比如明朝的郑和下西洋。
  郭某人的存在给中国人出海提供了充分的政治便利和技术需求,甚至还有经济支持,那么中国人对外殖民开拓的基础就有了。
  他的五个出于政治因素必须要向外寻求生路的儿子就是这一行动的前驱。
  他们的存在必将为中国人的对外开拓提供绝好的视野。
  而郭珺,就是这一行动中前驱中的前驱。
  此时此刻,正在印度东南沿海地区的郭珺正在竭尽全力呵护着他所要建立的国家的基础。
  他渴望已久的物资运输船队已经成功抵达了他所开辟的全新的港口,他给这个港口取名为安海港,意为使大海安定。
  经历过长途远航之苦的他充分了解大海的凶险与可怕,可以说没有谁比他更懂大海了,他非常渴望给自己运送物资的船能平平安安的抵达,任何一艘船出事对于他来说都是血亏。
  还好,这一次运气不错,只沉了一艘船,没死人,船上的粮食全都喂了鱼。
  的确还好,比起他上次沉了三艘船死了三百多人的海难来说,还算是平稳安全的。
  庞大的海船队给他带来了他急缺的粮食等食用补给,还有他需要的各色匠人,还有筑城专家、防疫专家、农业专家等等,来给他补缺补差,帮他尽快打下一个国家的底子。
  为了降低成本,人来的很少,来到这里的除了海员和海军士兵之外,都是专家工匠之类的,都是来这里工作的,闲杂人等一个没来。
  他们的到来解了郭珺的燃眉之急,帮郭珺解决了粮食问题。
  过去的几个月里,郭珺有生以来第一次感觉到粮食不够吃是一种怎样的紧迫感。
第1491章
现在,没人比他更懂粮食的重要性
  郭珺生下来就没挨过饿。
  他就是成长在郭鹏扫平军阀大力发展生产的热切的土地上,没有体会过饿殍千里的惨剧。
  所以他对于饥饿的看法始终是流于纸面的。
  但是这一次,他算是感受到了什么叫饥饿,什么叫缺粮。
  军需官向他报告粮食不够吃的时候,他还很惊讶。
  按照他的计算,本身他是可以支撑更长时间的。
  但是他错误的估算了天天进行高强度体力作业的士兵们对食物的需求量超过了他的计算量。
  一部分士兵负责打仗,一部分士兵负责看管战俘干活儿,一部分士兵要负责农业生产,还有一部分士兵需要维持日常训练。
  都是高强度的体力活,对于食物的需求量是很大的。
  而且来到这里之后没有魏国本土那么丰富的副食品补充,以及油水的补充,光吃粮食和少量副食品不够抗饿,消化快,很容易饿。
  所以不得不给士兵提高粮食配比。
  这样一来,粮食储存量就不够了。
  这一点,随军的计吏汇报过,说这样下去很有可能粮食会不够吃,但是当时他没当回事,觉得省着点吃,不管怎么样都是够的,这就不是个事儿。
  另一方面,郭珺虽然连战连胜,但是第一波抵达这里的士兵人数确实太多了,大家都出去开垦土地种植粮食还是赶不及收获。
  以战养战的想法也没有完全实现,因为那些部落的粮食也不多,本身抓住他们让他们干活,也不能什么都不让他们吃。
  七八万战俘,七八万张嘴,也要吃饭,虽然一天只给一顿,那也是食物支出。
  粮食危机爆发的时候,郭珺一度有些慌乱,不过很快,他就想到了办法。
  他是乘船渡海而来的。
  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在太学和讲武堂里学习的时候,常听身边人说过去的凄惨生活和现在的优越生活之间的对比。
  他就记得当时那些同学是怎么描述他们的苦难生活的,比如吃树皮吃草根,看上去能吃的都给吃了,还是不够吃,抓老鼠抓小鸟,上山不要命的打猎之类的。
  那叫一个惨。
  但是真的到了饿肚子的时候,管他三七二十一,先吃饱肚子再说。
  于是郭珺把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大,想尽办法派人乘船捕捞海鲜,捞海鱼、贝类、蟹类充当口粮。
  这里附近的海产品还是比较丰盛的,一船一船的捕捞啊,还经常能抓到那种特别大的海鱼,烤了吃,焦香脆爽,好吃极了。
  但是吧,这些东西虽然蛋白质高,很符合军人所需,可是同样的热量低,消耗快,没有高热量的食物辅助,就要吃得多,否则高强度活动的军人肯定是吃不够的。
  于是就加大力度疯狂捕捞。
  很多士兵都感觉自己成了专业的渔夫了。
  就这样一边打猎,一边捕鱼,一边吃粮食,郭珺尽量延缓粮食耗尽的那一天的到来。
  郭珺绞尽脑汁给士兵填饱肚子,自己一天就吃一顿饭,想尽办法节约口粮,看着不断减少的存粮,他愁的脑袋上都冒了几根白头发。
  终于,他撑到了新一批口粮的抵达。
  然后,好消息接踵而至。
  这边的气候较为炎热,水汽充沛,非常适合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眼看着种下来的粮食也能收获了。
  这一波粮食危机总算是撑过去了。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郭鹏一直强调的粮食仓储和粮本位的金融体系是为什么,感受到饥饿滋味的他现在了解的非常深刻。
  现在,没人比他更懂粮食的重要性!
  于是郭珺一方面扩大粮食的生产面积,把屯田制度复制到这边,设置屯田都尉专管屯田事业,一边把魏国来的农业专家派到低头,给这边的农业生产排除困难,解决危机。
  粮食的问题基本稳住之后,郭珺就开始带着筑城专家到处寻找合适的城池地址了。
  事实上合适的地址他已经选择的差不多了,他现在需要的就是询问筑城专家这个地方是不是合适,能不能筑城。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25/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