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校对)第13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96/1505

  尽管已经提前按照朝廷的命令,将一些规模小扛不住经济危机的商铺提前关闭以减少损失,但是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对于商业来说还是挺全面的。
  全面遭遇到这一波影响的两个都护府被沉重打击,不是只有酒肆和旅店遭到影响,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
  客商来的少一半,货物交易量较去年同期减少一半,整整一半的损失让大量商户哭爹喊娘求爷爷告奶奶也撑不下去,纷纷选择关店停业,以停止巨大的损失。
  别说小商小贩,一些上了规模的大商户也因为基础投入大而难以为继,不得不选择暂时歇业保全自身,或者关掉分店保住总店。
  做外贸出口生意的商户也遭遇了降维打击,一些专门和安息商人做生意的商户的生意直接归零,纷纷傻眼。
  并且进而影响到了为这些商人供货的城外农户和城内的手工业作坊。
  除了内地紧俏的丝绸瓷器漆器还有铁锅之类的产品,还有一些本地自主生产的手工产品的销路也直接中断,销量直接归零。
  就算提前得到了都护府的警告从而停止生产,但是之前积累的一些产品已经做完,现在没了销路,堆积在仓库内无法出售,这些商人看着产品无法售出,那是欲哭无泪。
  还有一些商户雇人从内地拉来丝绸等紧俏产品准备大赚一笔,结果现在人家客商直接不来了,没了销路,这些商品也只能堆积,没地方卖。
  他们还要承担存放成本,也要支付运输成本。
  和城内酒肆、旅店达成合作的城外农户的粮食、蔬果也纷纷失去了买家,或者至少失去了一半的买家,大量农产品堆积无处销售。
  粮食还能摆,能吃,新鲜蔬果如果不及时售卖就只能坐视腐烂,损失自己承担,这对于收入微薄的农户来说可是不小的损失。
  他们也到处寻求买主,但是经济萧条的大环境之下,那里有人愿意买这些东西呢?
  一看到城内经济乱象,大家纷纷捂紧口袋不花钱,根本不愿意拿钱出来消费,城中商业消费一落千丈,说不是大萧条都没人愿意相信。
  紧随其后的就是一大批雇员失去了工作,没了工作,也就没了收入。
  在这个危机环境之下,诸葛亮及时作出了应对。
  他立刻行动起来,找到了钱益一起联手,首先出面以官府的名义从城外农户手中购买新鲜蔬果,给官府中的官员、吏员以及一些连吏员都不是的临时工发福利。
  这笔钱是算在可以花销的经费里的,只是提前拿出来用,之后要过一顿苦日子。
  但是比起让农户损失惨重,诸葛亮更愿意让官吏们过一段稍微清苦点的日子——反正官吏们和临时工们也不是没饭吃。
  解决了城外农庄的问题,稳住了农民,诸葛亮又号召城内因为商业萧条而失去工作的人们回到城外的家里,回到土地上加入劳动,努力生产粮食,维系大家的基本需求。
  诸葛亮还承诺有卖不出去的、自己也吃不掉的粮食,兵部下辖的国有粮仓全部按照现有市场价格收购。
  为此,诸葛亮和钱益还一起去找了主管粮仓的兵部地方郎中杨不疑,与他商量这件事情,得到了他的谅解,达成了协议。
  多余的吃不掉的粮食总算有地方可卖。
  另一边,数量还算比较多的屯田村庄也让失业人口有了承载的地方,他们纷纷响应诸葛亮的号召回到土地上劳动,一定意义上也减缓了失业危机带来的影响。
  还是那句话,只要农民还有土地,只要帝国农业没有问题,帝国就不会出大乱子。
  就算发生经济危机,农民也还能回到土地上生产,不会饿死,社会就还能维持大体的稳定。
  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否则西域三府的局势绝对不可能像如今这样还保持在一个大体可控的环境之中。
  而这一切,又是如何的来之不易呢?
  诸葛亮越是经历危机,就越是仰慕那位变革者的高瞻远瞩。
第1557章
千古,也唯有一个诸葛亮
  危机袭来,诸葛亮到处奔波,麾下主要官员也跑来跑去解决问题稳定人心。
  此时此刻,最庆幸的莫过于之前那些主动选择了关停自家小铺的小商贩们。
  他们看着城中汹涌的倒闭浪潮和欲哭无泪的商户们,想起诸葛亮的苦口婆心,不由得为自己的选择感到庆幸。
  他们选对了,提早放弃果然还有生路,一条道走到黑,那就真的完蛋了。
  而与之相对,那一批没有选择关停而是咬牙坚持的,到现在为止也只剩下两三家还在硬撑着不倒闭,其他的全都崩溃了,被迫放弃了。
  然后背上了沉重的负债。
  不得不说,经济危机的凶险之处他们是充分的体会到了。
  总有些人庆幸,也有些人后悔莫及,但是无论如何,他们都还有口饭吃,不至于饿死。
  诸葛亮最庆幸的也就是这一点。
  处理政务的闲暇时,他和钱益交谈这件事情,就提起了他们之所以可以应付得来这样汹涌的危机,主要就是因为农民有土地。
  “城外农户有土地,城内经商者多数都是一家之中富裕的劳动力进城经商,想着多赚一些钱财,给家里人改善生活,一边种地,一边经商,两不误。
  所以就算商铺倒了,他们没了钱,还要偿还朝廷贷款,但是他们还有土地,土地还会持续不断的长出粮食,他们就有偿还贷款的可能,不会因此失去生计。
  所以说,他们都有土地,是咱们能度过这次劫难的重要原因,如果土地兼并如前汉一般剧烈,如此这般的劫难,又不知道是如何饿殍千里的场面了。”
  诸葛亮摇着羽扇,满脸慨叹:“太上皇平灭天下诸侯、豪强,分田地予万民,登记造册,设屯田农庄,严惩兼并土地之权贵、官员,才有如今我等涉险过关的基础啊。”
  钱益也深有感触,连连点头。
  “那些没了生计的人没活可做,要是连土地都没有,家都不存,又该如何生存呢?若是那样,怕是官府也没有钱赈灾,没人管他们吃饭,他们不是饿死,怕也只能落草为寇了。”
  “落草为寇都是轻的,重的,就是再一次的黄巾之乱了。”
  诸葛亮说起黄巾之乱,让钱益愣了片刻。
  他想起了他的出身。
  他的父亲,就曾经参与过青徐黄巾起义。
  主要是没土地,又遇上天灾,啥也没有了,为了不饿死,就跟着黄巾军大闹青徐,杀了不少豪强权贵,还杀了不少官员,抢了不少东西。
  前汉初平元年、二年,青徐黄巾军被时任青州刺史的郭鹏镇压,除了一部分逃到了兖州之外,大部分都成了俘虏。
  他父亲就是作为俘虏参与屯田,数年之后被大赦,获得民籍,获得土地,在青州安居乐业,成为了一个青州居民,再然后就生下了他。
  他们一家子生活在青州,在郭鹏的羽翼下安稳生活二十余年,没病没灾,也没饿肚子,完整经历了郭鹏的一系列改革,享受到了完整的改革红利,读书认字,一点都没落下。
  最后,他等到了科举考试时代,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官员,进入财政部就职,数年低级官员履职之后,被外放北庭都护府主持当地财政部分部的工作。
  对于他父亲来说,自己是一个黄巾贼,而黄巾贼的儿子居然能够摇身一变成为帝国官员,这简直是做梦一样的事情。
  他穿着官服回到家里报喜的时候,老父亲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揉啊揉啊,眼睛都揉红了还不敢相信,以为自己在做梦。
  当然,这不是梦,这是真的,真实存在的事实。
  他的儿子真的做官了。
  父亲苦了一辈子,就为了吃口饱饭,面朝黄土背朝天,起早贪黑。
  当然后来他也如愿以偿吃上了饱饭,甚至还能吃撑着,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
  所以对于这一切真实的改变,亲眼目睹全过程的钱益非常清楚。
  于是他微微叹息。
  “是啊,黄巾之乱不能再次出现了,太多无辜的人因此而死掉了。”
  “对于能否扛过去,我已经没有担忧,太上皇已经为我等打下不败的根基,只要这根基尚在,我等就立于不败之地,最多受点皮肉之苦,北庭都护府,一定能保全。”
  诸葛亮握紧了手中羽扇,眼神无比坚定。
  而与此同时,郭鹏已经离开镇西都护府,顺着山南商道来到了安南都护府辖区之内,准备看一看司马懿是如何应对这一波经济危机的。
  虽然说郭鹏对他的行为多有不满之处,但是仔细想想,身为一个官员,用各种手段往上爬,倒也是无可厚非之事。
  哪有人真的对名利无动于衷,一心为公不为自己呢?
  指望人人都是诸葛亮是不现实的。
  郭鹏深刻的明白这一点。
  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还是渴望名利的俗人,因为俗人太多,圣人太少,所以想要办成事情,只有依靠团结俗人,最大限度发挥俗人的力量。
  千古,也唯有一个诸葛亮。
  司马懿毫无疑问是名利场上的一个俗人,为了家族,为了他自己,他始终会前行在名利场上,始终是一个俗人,这没什么不好。
  对于他而言,最重要的不是皇帝怎么看待,而是皇帝怎么利用。
  能用的好,他就是个治世能臣,皇帝水平不够那是皇帝的锅,不是人家自己的锅。
  想上进难道有错?
  后人厌恶、看不起司马晋主要是它身为大一统王朝却败给胡人败的那么惨,没尽到自己大一统王朝的职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96/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