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校对)第13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99/1505

  看到如今这个局面,当初被司马懿强制关门大吉的商户们顿时不怎么怨恨司马懿了,反而还有那么一丝丝小小的感激。
  要不是他的强制,他们这些人也就和如今这群惊慌失措的商人们一样,哭着喊着要关门大吉,避免损失继续加大了。
  危机一旦引爆,带来的影响就是全方位的。
  对商业的打击如此,对农户的打击也很大,对手工业者的打击更大。
  当然,官府也无法独善其身。
  来询问消息来求助的人都快要挤爆了整个都护府,都护府就没有来过那么多人,司马懿整个人都快要不好了。
  当然,他很快也领悟了矛盾转移大法,把黑锅全部甩给了安息人。
  他说大家那么惨都是因为安息人太菜了,安息人太弱鸡,而罗马帝国又不讲武德,偷袭衰老孱弱的安息帝国,搞得安息帝国半死不活,现在连商人都不来了!
  这不是我们的错,不是官员的错,不是商人的错,不是农民的错,不是工人的错,我们全都没错。
  错就错在安息人菜,罗马人不讲武德。
  所以大家一定要搞清楚主要矛盾,来,大家一起骂安息人!
  顺便也能骂骂罗马人。
  虽然说做出了如此号召,但是人们的损失还是实打实的,大批农民卖不出去的蔬果堆积着,眼瞅着就要坏掉。
  失去经商能力的人们回到家里的土地上,看着堆积起来的农产品卖不出去,又不知道该怎么偿还官府的贷款和朋友们的借钱。
  固然可以通过骂安息人来缓解人们的精神压力,但是经济压力和肚子饿的压力是实实在在的,难以遏制的。
  面对这样的局面,司马懿通过极强的抗压能力稳定了心神,然后发挥了他强大的思维能力,开始思考策略,并且想出了策略。
  让兵部仓储出面,购买一批农民卖不出去的粮食,当做国家储蓄。
  如此初步稳定了局势。
  但是问题还是很严峻,到处都有货,但是缺钱,很多人急需钱来周转,没钱就要倒闭破产,生意就完全做不下去,连全身而退都办不到。
  司马懿左思右想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缺钱的话大家都缺,都护府的财政用度有限,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指望财政部拿钱出来度过危局也不是什么可靠的想法。
  财政部自己还缺钱呢。
  中央倒是有钱,但是隔着那么远,等中央支援到位,危机也就结束了。
  远水救不了近火啊。
  那么该怎么办呢?
  司马懿在官府里顶着压力走来走去,身边都是跑来跑去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般的部下们。
  忽然间,司马懿瞪大了眼睛。
  他一跺脚!
  想到了解决部分问题的办法了!
  而且一定非常高效!
第1560章
司马懿发现这群安息商人还真是挺有钱的
  想到办法之后,司马懿立刻找来都护府内相关的文档,让主要管理民政方面的副手陈峤和他一起,两人连夜加班熬夜。
  好几个时辰之后,两人终于统计出了整个安南都护府辖区内现存居住的安息人的名单和居住所在地,包括他们的财产统计情况。
  从魏国通西域并且展开丝路贸易开始,大约延德十年左右,就有安息商人选择长期居住在魏国西域地区。
  为了便于做生意,或者是其他的一些理由,比如喜欢魏帝国的商业环境之类的,反正有数量不少的来自安息的商人前来魏帝国居住。
  并且他们还在魏帝国购置房屋,通报名籍和财产数量,有些甚至拖家带口定居在西域,向魏帝国政府缴纳赋税,换取在这里居住的许可。
  当地官府当然愿意多一些纳税和创造财富的人口,所以只要有人愿意住,他们往往登记之后就会允许安息商人定居于此。
  镇西都护府的安息商人数量最多,安南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安息商人数量比较少,但是也是上了规模的。
  他们大部分居住在三府的首府城市,与魏帝国官方有着一些联系和来往,经济活动也和官方脱不开关系。
  官方一般让他们聚居在一条街上,这样便于管理,也便于监视,防止他们搞出些幺蛾子来。
  这年头能远隔万里来到魏帝国居住的安息人都是有钱的一群人。
  他们很有钱,居住在魏帝国、在当地做生意能给魏帝国带来的税收当然也较为丰厚,资本雄厚,生意做的就好,生意做的好,那么本身资产也就很多。
  资产多,这是好事啊。
  司马懿看着这份名单,缓缓点头,脸上满是笑意。
  陈峤看着司马懿脸上的笑意,忽然意识到了司马懿要干什么。
  “仲达,这样做……会不会影响不太好?”
  “影响?”
  司马懿摇了摇头,开口道:“你是要政绩,要未来,要本地人对你的感激,还是要这些安息人对你的感激?本地多少人?安息人才多少?”
  陈峤一愣。
  而这似乎没什么好选的。
  安息人又不可能参与到魏帝国的内政之中,他们的死活说白了并不在官方的视野之中,官方并不太在意他们的处境,只是需要他们缴纳赋税增加收入而已。
  可他还是有些忧虑。
  “但这样一来,事情结束之后,恐不会再有太多的安息商人愿意来安南都护府行商了,咱们的名声也就没了,将来……”
  “将来?你还顾着将来?别说将来,现在你管得了那么多吗?”
  司马懿放下了名单,叹了口气:“以后的事,你我都不一定在这里了,还管那么多作甚?民众多愚昧,只看眼前,不看将来,这你不懂?你做长远的好事,他们不会记住你。
  但是他们却会记住你一时没有带给他们的利益,甚至会因此而怨恨你,你给他们长远的规划和未来,他们不懂,他们更在意下一顿饭能不能吃的好一点,既如此,何须在意他们的将来?”
  司马懿的话就说的比较露骨。
  十年地方行政,他对于普通民众这种短视愚昧的行为习惯是再了解不过了。
  多么远大的远景和安排都比不上下一顿饭有肉吃。
  他们看不到那么远,更在意的是眼下,所以你给他们规划长远,他们还不一定领你的情呢!
  要是天下人都有长远眼光,太上皇推动大运河建设的时候怎么还会有那么大的阻力呢?
  当然这玩意儿的确是太长远了一点。
  但是还有一些事情他不会说出来——将来安南都护府的人还能不能吃上饭,与他的关系不大了。
  反正他最高任期也就在今年年底,就算不能升职,到时候也会任期满,自动调职离开这里。
  与其背负骂名和怨恨离开这里,平级调动,再蹉跎五年,不如趁着这波危机来一波大的,赚一波名望和政绩,高升州刺史,乃至于中央。
  数年以后乃至于十数年以后才会出现的后遗症,那个时候的愚民们还能记得起今日他所做的一切才是导致他们衰颓的原因吗?
  没人记得。
  就算记得,又能如何?
  跋涉千里万里来追杀他?
  搞笑。
  能帮他们把眼下的问题解决掉,他们就对他感恩戴德,会说他是大好人大善人,会觉得这是他送给他们的礼物,是他们的意外所得,他们会极为惊喜,极为感恩。
  根本不会在意这些礼物是否已经标注了价格,是否需要他们额外支付价格去获取。
  没人会在意的。
  所以,这样做,没有任何问题,只有功,没有过!
  陈峤虽然不是贫民出身,但也不是什么高门大户,家中薄有资产,更多地接触过普通民众,所以对于司马懿的看法,陈峤内心还是不太赞同的。
  长年累月吃不饱饭的民众,连能不能活到明天都不知道,又怎么能去考虑未来呢?
  下一顿饭都没有着落的人,当然要考虑下一顿饭吃什么,你让一个快要饿死的人考虑十年后的发展前景,不搞笑吗?
  又不是你司马懿,顿顿不缺吃,站着说话不腰疼。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99/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