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校对)第39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3/1505

  蔡邕微笑着给郭鹏递上了一杯清甜的饮品。
  “蔡公有劳了。”
  郭鹏微笑接过,饮了一口,笑道:“蔡公烹制的饮品,还是如当年一样好喝。”
  “哈哈哈哈,当年,那都是多久以前的事情了?大约是十八年前了吧?”
  蔡邕带着些追忆的神色看着郭鹏:“十八年前,初见子凤的时候,子凤只有十二岁,老夫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十八年后,子凤会成为如此顶天立地的好男儿。”
  “哈哈哈哈,蔡公当初觉得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郭鹏饶有兴趣的看着蔡邕。
  “当初,初见子凤的时候,便觉得顺眼,看着舒服,觉得子凤诚实,正直,除此之外,也没什么别的。”
  蔡邕微笑道:“之后,让子凤随我在东观校书,又看到了子凤踏实,能沉下心来办事情,且好学的一面,当时老夫就知道,子凤必然不是池中物,如此这般的少年,将来必成大器。”
  说到这里,蔡邕顿了一下,又说道:“只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子凤居然如此大器。”
  击破鲜卑,平定张举张纯和乌丸之乱,扫平黄巾,击败董卓,击败袁绍,击败吕布,击败白波军和南匈奴的军队,又击败篡位的袁术。
  一路走来,平定了不知道多少叛乱和谋逆之人,为了维护大汉的正统和完整立下了汗马功劳,以至于全天下都不能无视这份功劳,不能公然反对郭鹏接受这份封赏。
  因为实在是底气不足。
  情况太特殊,谁都不知道应该怎样才能正确的解决这件事情,谁都不知道这个事情该怎么样结果。
  蔡邕当然也不知道,否则也不会如此纠结,如此迷惘。
  “蔡公谬赞了,一路走来,我不过是多打了一些胜仗,多让一些心怀不轨之人授首罢了。”
  “可这才是最重要的地方啊,子凤。”
  蔡邕忽而认真地看着郭鹏开口道:“子凤所做的这一切才是最重要的。”
  郭鹏平静地看着蔡邕,然后笑了,点了点头。
  “的确是非常重要的,蔡公,我曾不止一次的设想过,如是没有我为大汉平定这些逆贼,平定鲜卑,平定乌丸,平定张举张纯,平定黄巾,平定袁绍袁术,那这天下还不知道要出现多少称王称霸乃至于称帝的人。”
  郭鹏说这话的时候脸上一点表情也没有,但是言辞之中,却有着不可违逆的气势。
  蔡邕当然不会反驳,也不需要反驳,这本就事实。
  “若是没有我,这大汉天下,说不定已经四分五裂,中原大地战火连天,黎庶黔首不能安居乐业,饿殍遍野,白骨千里,蔡公,我说的对吧?”
  蔡邕叹了口气,连连点头。
  “对,很对,没有子凤,天下人哪得安歇?中原大地又如何能有如今的局面呢?”
  “那么蔡公,如此这般的我,配不上封公的赏赐吗?”
  郭鹏脸色一变,盯着蔡邕。
第0477章
魏公
  蔡邕呼吸一滞,看向郭鹏。
  一时间,他居然无话可说。
  “之前我就注意到了,朝廷第二次来使,蔡公好像有些话想对我说,朝廷第三次来使,蔡公则是显得忧心忡忡,这一次,蔡公又会怎么做?”
  “我……”
  蔡邕张张嘴,大脑十分混乱,完全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比较好。
  “若是没有我,中原河北的人们能安居乐业吗?能恢复生产吗?能建设家园缴纳赋税吗?没有我,能有如今的局面吗?蔡公,我说的难道不是实话吗?”
  郭鹏依旧紧盯着蔡邕。
  蔡邕还是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朝廷使节距离邺城只有不到两日的距离了,蔡公,最后两日,蔡公难道就没有什么想要对我说的话吗?”
  郭鹏强势的表态让蔡邕猝不及防,完全不知道他该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一肚子话语,眼下全都堵在嗓子眼,说不出来。
  好一会儿,蔡邕勉强平复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勉强恢复了正常。
  “子凤,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说,这件事情或许还有待商榷,毕竟这是第一次,这是我朝立国以来的第一次,之前从未有过先例,难道不需要认真的思考一下吗?”
  蔡邕的脸上有些急切的神色。
  郭鹏面不改色。
  “大家思考的还不够多吗?仲德公台元皓等人,思虑的还不够周详吗?蔡公,我以为,大家已经思虑的非常周详,并且做出了选择,他们已经决定了,而我,也已经决定了。”
  “子凤,你……你决定了?”
  “嗯,我已经决定了。”
  郭鹏认认真真的字正腔圆的开口道:“我接受朝廷的赐封,我接受国君的身份。”
  “……”
  蔡邕的瞳孔一缩,表情上是明显的震惊。
  “天下人都认为我有资格,蔡公,他们都认为我有资格,难道蔡公以为我没有资格吗?”
  “不……不是这样的,子凤,你听我说,你的功绩之大,配得上如此赐封,但是……”
  “那就够了。”
  郭鹏打断了蔡邕的话:“蔡公,这就够了,不用再说别的话了,只要配得上,只要我的功劳配得上,那就够了,还有什么值得商榷的吗?”
  蔡邕张张嘴,无话可说。
  “人心在我,时机在我,功绩在我,天时地利人和,蔡公,这是不可逆转的,蔡公的担忧在我看来是没有必要的,有人以恶意来揣测我,但是我根本不是那样想的,我希望蔡公理解我,认同我,帮助我。”
  郭鹏上前一步,握住了蔡邕的手:“就像十八年前那样,蔡公,我可以告诉你,十八年前的我,和现在的我,并没有什么不同,那时的志向,现在的我依然具备。”
  郭鹏没有说谎,十八年前的志向,他现在依然还有。
  只是多了一些十八年前没有的,但是这句话是真的。
  对待蔡邕,郭鹏还是不怎么愿意说谎的,因为他对蔡邕的确有感情,感情还挺深。
  虽然蔡邕可能对这件事情还有疑虑,所以看上去还有些不太能接受的样子。
  但是他一定会接受的。
  “两天以后,朝廷使节抵达邺城的时候,蔡邕可以随我一起听天子诏令。”
  郭鹏留下了这句话,离开了。
  蔡邕看着郭鹏离开的背影,恍惚间,好像已经看不到那时的影子了。
  子凤,真的没变吗?
  蔡邕一个人呆呆的站在院子里,思考着这样的问题。
  和蔡邕的纠结比起来,郑玄就聪明多了,郭鹏邀请郑玄参加两天以后的迎接天子使臣的活动,郑玄欣然应允。
  比起更加理想化的蔡邕,从底层小吏一步一步走到现在的郑玄无疑要聪明许多。
  他从来不会对郭鹏的决策指手画脚,不评论,不议论,只是老老实实的著书立说,然后在学宫内讲学,其他的,他一概不怎么参与。
  这样的老学究,郭鹏很喜欢。
  其他人其实也不用怎么说,不过荀彧那边似乎还有些问题。
  但是郭鹏知道,荀彧一个人掀不起什么浪花,他一个人的力量很有限。
  因为整个颍川士人群体的意志已经基本上整合了,他们基本上都支持自己。
  作为证据,则是荀攸从荆州归来,准备前来投靠自己。
  荀家要全面投靠了。
  不止如此,之前,辛评还向郭鹏推荐了陈纪的儿子陈群,说陈群有乃父之风,年纪不大,但是为人沉稳,有实干之风,很是建议郭鹏了解一下陈群,看看陈群可不可用。
  这帮人之间互相推荐,都推荐到郭鹏眼前来了,意思再明显不过了。
  往日在中央占据极大份额的豫州籍颍川士人,开始改变自己的策略,转而投靠天下最大的军阀——郭某人。
  不止一个人看出来汉室的衰退了,不止一个人看出来汉室难以挽救了,连往日的既得利益者们都已经预料到了天下重心即将移到他郭子凤的驻地来,忙不迭的表达自己的忠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3/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